阿拉善地块论文_王增振,陈宣华,李冰,张义平,徐盛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阿拉善地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阿拉善,地块,玄武岩,地球化学,古生代,锆石,金塔。

阿拉善地块论文文献综述

王增振,陈宣华,李冰,张义平,徐盛林[1](2019)在《甘肃合黎山古元古代正长岩的发现及其对阿拉善地块大地构造属性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拉善地块的大地构造属性是近年来地质界激烈争论的科学问题:是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还是在前寒武纪尚未与华北克拉通拼合?研究阿拉善地块的基底并与华北克拉通主体进行对比,对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启示。阿拉善地块的基底仅在其东部和西南缘零星出露,且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块东部。在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合黎山地区,有正长岩侵入龙首山群,并被震旦系不整合覆盖。该正长岩强烈富钾(K_2O=13.77%),轻、重稀土明显分异((La/Yb)_N=46.62),显示Nb-Ta负异常和Pb-Zr-Hf正异常,并具有高Sr低Nd的同位素特征(ε_(Nd)(t)=-5.05),表明该岩体源于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该正长岩形成于(1872±12) Ma,即古元古代,并记录了~2.7 Ga的地壳生长以及~2.5 Ga和~1.95 Ga的岩浆活动。合黎山古元古代正长岩的发现补充了阿拉善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组成,进一步完善了阿拉善地块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和构造热事件的时代格架,且与华北克拉通主体十分相似,指示二者具有明显的亲缘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张北航[2](2019)在《阿拉善地块南缘古生代构造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拉善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西端,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南侧为北祁连造山带。由于特殊的构造位置,阿拉善地块的地质演化一直受到地质工作者的关注,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但关于阿拉善地块古生代的构造属性还存在不同认识。早古生代阿拉善南缘沉积构造背景及其构造亲缘性,一直存有争议;同时对阿拉善地块、北祁连造山带、华北克拉通西缘的相互关系及其构造环境演化也缺少限定;进入晚古生代,随着中亚造山带的形成,阿拉善地块卷入到该造山带之中,其在中亚造山带形成及随后陆内变形中的作用研究也比较薄弱。本文选取阿拉善地块南缘早古生代地层进行碎屑锆石年代学工作,分析阿拉善地块南缘的早古生代构造属性;同时收集研究区周围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古生代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从锆石年龄的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区及其周缘地区大地构造环境;最后结合阿拉善地块南缘的构造变形研究,收集区域资料,探讨阿拉善地块在中亚造山带形成及随后陆内演化中的作用。在阿拉善地块南缘出露一套海相碎屑岩(大黄山组),本文对大黄山组进行了沉积构造、古水流、碎屑锆石年代学以及Cawood判别图解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阿拉善地块南缘早古生代物源来自东冈瓦纳大陆的新元古代造山带,而不是其周缘的北祁连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也不是来自阿拉善地块自身。早古生代,阿拉善地块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位于东冈瓦纳大陆西北缘,整体处于向北北西倾斜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地块东端更靠近东冈瓦纳大陆。河西走廊属于阿拉善地块,并且在早古生代是大黄山组沉积的水下斜坡的一部分。阿拉善南缘在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环境演变。阿拉善南缘、祁连造山带北缘、华北克拉通西缘古生代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和Cawood判别图解表明,阿拉善南缘构造背景发生了连续变化,早古生代为被动大陆边缘环境,随后受北祁连造山带的影响,发展成为前陆盆地,并且在晚泥盆世再次经历了区域上的伸展;到了晚古生代由于古特提斯洋壳的俯冲进入弧后拉张环境。晚古生代,随着中亚造山带的形成,在阿拉善地块南缘发育一条区域性的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整体呈北西-南东走向展布,长约500 km,宽0.15-2.5 km。剪切带内糜棱面理发育,产状陡立,倾向北东或南西,矿物拉伸线理近平行于面理走向,向北西或南东小角度倾伏,表明该剪切带为走滑剪切所形成。多种运动学标志指示该剪切带为右行剪切。剪切带内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白云母~(40)Ar/~(39)Ar年龄共同限定剪切带活动于约253 Ma,即晚二迭世末期。晚古生代,中亚造山带南缘发育一系列韧性剪切带,这些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是中亚造山带在晚古生代发生陆内调整所致,在这一过程中,伊犁-准噶尔地块向东楔入塔里木克拉通和西伯利亚克拉通之间,同时作用于阿拉善地块,从而在其南缘形成一条晚古生代右行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的形成也从构造角度暗示了古亚洲洋在阿拉善地区的闭合时间在253 Ma之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9-06-03)

艾米尔丁·艾尔肯[3](2019)在《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狼山地区晚古生代—叁迭纪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狼山地区位于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地质位置及丰富的矿产成为我国热点研究区之一。阿拉善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部,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虽然前人对阿拉善地块的构造演化有一定的研究,但大部分都集中在阿拉善地块北缘恩格尔乌苏、查干础鲁地区,对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狼山地区的研究较为薄弱,不同学者对狼山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也有不同认识。充分了解内蒙古狼山地区区域构造环境将大大提高我们对阿拉善地块及中亚造山带南段在晚古生代时期的演化历史。为此,我们对狼山地区枕状玄武岩展开了研究工作。为了能准确了解狼山地区晚古生代枕状玄武岩的成因机制,我们通过野外调查、岩石学、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等研究方法,获得以下结果:(1)玄武岩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玄武岩的锆石大多为捕获基底的锆石。根据锆石特征及侵入玄武岩的花岗岩年龄的限定,得出玄武岩年龄约为254Ma~252Ma,属于二迭纪晚期。(2)枕状玄武岩具有高SiO2(51.75%-54.74%)、高Al2O3:(13.57%~15.86%),贫碱低钾(Na2O/K2O=2.11-11.82)特征。亏损Nb、Ta、Ti、P,富集Rb、Ba、U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区间位于74.28× 10-6~91.29× 10-6,明显高于 N-MORB、E-MORB,但低于 OIB。轻稀土(LREE)明显富集,重稀土(HREE)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分馏较为明显(LaN/YbN=5.03~6.95)。Eu有弱负异常,表明成岩过程中其经历了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枕状玄武岩显示出岛弧玄武岩特征。根据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我们认为狼山地区玄武岩属于大陆边缘弧玄武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指示狼山地区在二迭纪晚期-早叁迭纪时期为一由于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弧,指示阿拉善地块北缘在二迭纪晚期为大陆边缘弧环境,这为研究阿拉善地块东北缘晚古生代构造背景、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间及中亚造山带的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0)

艾米尔丁·艾尔肯,解国爱,张进,曲军峰,田荣松[4](2019)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狼山枕状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构造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狼山地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块东北缘,其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报道狼山地区枕状玄武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研究成果。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玄武岩中的锆石大多为捕获基底的锆石。根据锆石特征及侵入玄武岩的花岗岩年龄,得出玄武岩年龄为254~252Ma,属于二迭纪晚期。枕状玄武岩具有贫碱低钾的特征,亏损Nb、Ta、Ti、P,富集Rb、Ba、U等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弱负Eu异常,显示岛弧玄武岩特征。初步认为玄武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为古亚洲洋向南俯冲的产物,指示阿拉善地块北缘在二迭纪晚期为大陆边缘弧,为研究阿拉善地块东北缘晚古生代构造背景提供了证据。(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潘雪峰[5](2019)在《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地区特拜基性-超基性岩体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拉善地块处于华北板块、中亚造山带、塔里木板块和祁连造山带之间,是研究古亚洲洋和中亚造山带的重要区域。特拜基性-超基性岩体位于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北大山隆起带的西部,呈近东西向展布的岩墙,长度约4km,出露面积不足0.2km~2。岩体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岩、方辉橄榄岩、蚀变辉长岩、角闪辉长岩组成,受后期挤压构造及热液蚀变作用的影响,矿物大多定向排列且蚀变发育。本次研究工作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幔源岩浆成岩成矿机制研究》对特拜基性-超基性岩展开了综合研究,本文从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角度,对特拜基性-超基性岩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研究,探讨了特拜岩体的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主要取得的认识如下:(1)特拜橄榄岩中球状、结核状铬铁矿电子探针分析显示,铬铁矿具有较高的Cr_2O_3、FeO~T含量,属于高Cr型铬铁矿;TiO_2含量极低。根据铬铁矿地质温度计、地质压力计的计算结果,其形成温度为1297℃、压力为2.0GPa,对应深度为62.11km,是俯冲带环境下的玻安质熔体/岩石反应的产物。(2)特拜岩体总体蚀变及变形强烈,橄榄岩中橄榄石几乎全部蚀变为蛇纹石;辉长岩受构造挤压的影响矿物具有明显的定向排列特征。橄榄岩MgO和TFe_2O_3含量较高,而TiO_2、Al_2O_3、CaO、Na_2O、K_2O的含量均较低,总体呈现出高镁铁低碱的特征,为镁质超基性岩;稀土元素的总量极低,LREE相对富集,呈“U”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相对富集Rb、Ba、Sr、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Nb、Th等相对亏损,具有典型地幔残片的特征。蚀变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为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3)锆石U-Pb同位素LA-ICP-MS定年显示,角闪辉长岩年龄为437.5±1.7Ma,橄榄岩内的构造岩块闪长玢岩和辉长岩年龄分别为447.7±4.1Ma和446.4±2.4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特拜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玻安质的角闪辉长岩年龄可以指示特拜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其源区具有较高的亏损程度和部分熔融程度。特拜岩体形成于SSZ环境,与古亚洲洋在晚奥陶世的俯冲有关。(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5-10)

马泽民[6](2019)在《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地区下盐滩岩体岩石成因与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拉善地块北接天山-兴蒙造山带,南经河西走廊与祁连造山带相依,是华北克拉通的最西端,位于多个块体转换的关键部位。下盐滩基性侵入岩位于阿拉善地块西南缘北大山岩带中,岩体处于阿拉善弧形构造带弧顶内侧。岩体以辉长岩类为主,主要由橄榄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岩等组成,其中角闪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岩和闪长岩为渐变接触。金属矿物主要由钛铁矿、磁铁矿以及少量的金属硫化物组成。本文以下盐滩基性侵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年代学、地球化学、岩相学以及矿相学等研究,对比邻区同时代基性侵入岩,探讨下盐滩岩体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下盐滩岩体中橄榄石主要为贵橄榄石(Fo=78.72~80.20);角闪辉长岩中的辉石以单斜辉石为主,主要为透辉石(次透辉石),橄榄辉长岩中辉石以斜方辉石为主,主要由古铜辉石组成;斜长石在各个岩相中均有出现,橄榄辉长岩中的长石主要由钙长石组成(Ab_9An_(91));原生角闪石在各类岩相中均有出现,角闪辉长岩中角闪石含量较高,显示岩浆含水的特点。矿物结晶顺序为橄榄石→斜长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金属矿物。2.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下盐滩辉长岩属于亚碱性拉斑玄武系列。TiO_2平均含量0.74%,Al_2O_3平均含量20.3%,K_2O<Na_2O。轻稀土元素较重稀土元素富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Rb、Sr、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Th),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Nb、Ta、Ti的负异常,元素比值指示下盐滩岩体可能形成于俯冲相关的弧环境,经过了下地壳的同化混染。3.下盐滩岩体中橄榄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311.6±1.9Ma(MSWD=0.51),为晚石炭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与邻区的野芨里南基性岩体形成时代一致(310Ma),本文测得野芨里辉长岩体样品(~(87)Sr/~(86)Sr)_i为0.705242~708965,ε_(Nd)(t)为0.45~4.75(t=310Ma),平均为1.81,显示大陆岩石圈地幔源区特征。4.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结合区域地质对比,认为下盐滩基性侵入岩所处大地构造背景为俯冲相关的弧环境,可能是雅布赖-诺尔公-红古尔玉林陆缘弧性质的岩浆岩带西延部分,暗示在晚石炭世古亚洲洋向南俯冲还未结束。(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5-10)

李玉琼[7](2019)在《阿拉善地块北金塔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拉善地块处于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以及祁连造山带的交汇区域,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关键的大地构造位置,对研究中亚造山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研究古亚洲大洋形成演化以及最终闭合的关键区域,对限制其闭合时限有重大意义。前人对阿拉善北部地区做了许多研究,在构造单元划分、蛇绿岩以及花岗岩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关于阿拉善地块以北地区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其对古亚洲大洋闭合时限的约束等重要的科学问题的研究较为薄弱,且存在争议。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矿物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方法,对阿拉善北部恩格尔乌苏蛇绿岩带北侧地区首次发现并证实的金塔组中的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进行系统的研究,揭示了玄武岩-流纹岩的形成时代、物质来源、成因以及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古亚洲大洋南部的闭合时限提供可靠的岩石学和年代证据。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金塔组中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65.3±4.3Ma,为中二迭世,将金塔组的形成时代由原来的早二迭世修正为中二迭世。(2)玄武岩-流纹岩组合在剖面上互层产出,其中玄武岩SiO_2含量范围为50.56-54.22 wt%,流纹岩为69.31-70.45wt%,两者存在明显的SiO_2成分间断,且K_2O、Na_2O、MgO、TiO_2含量都存在明显差异,为钙碱性系列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3)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中,玄武岩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整体上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Sr、Rb、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h、Ta的特点;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图上,REE为近平坦型分布模式,(La/Yb)_N=1.5,无Eu异常到轻微的正异常,δEu=1.05-1.20。流纹岩弱富集LILE和LREE,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Th、Nb、Ta、Zr、Hf、Ti、P、Sr和HREE,(La/Yb)_N=6.0,中等负Eu异常,δEu=0.61-0.79。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研究表明,该玄武岩源于被先前的俯冲流体交代过的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的产物,流纹岩源于下地壳物质在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两者为非同源。(4)综合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的矿物学、岩石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以认为阿拉善北部金塔组中的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后造山伸展环境,古亚洲大洋南段的闭合时间应在中二迭世之前,该区在中二迭世已经进入了后造山伸展的构造环境。(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平华,邹雷,田忠华,冀磊,施建荣[8](2019)在《阿拉善地块东部早古生代(约420 Ma)变质事件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来自独居石与锆石U-Pb定年的新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寒武纪变沉积岩系是阿拉善地块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测定其原岩成岩时代和变质时代,对于进一步认识阿拉善地块起源、形成、演化与亲缘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阿拉善地块东部阿拉坦敖包地区德尔和通特组含蓝晶石石榴云母石英片岩开展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观察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碎屑锆石U-Pb定年和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阿拉坦敖包地区德尔和通特组和祖宗毛道组碎屑锆石年龄介于3 306~1 146 Ma,并以出现中元古代锆石年龄(1 800~1 100 Ma)高频区为特征,最小一组碎屑锆石年龄约为1 123 Ma,结合区域上它们被约900 Ma花岗质片麻岩侵入的野外关系,阿拉坦敖包地区德尔和通特组与祖宗毛道组变沉积岩系的沉积时代被限定在1 123~900 Ma之间,为一套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陆缘沉积建造,具有亲华北板块的特点.此外,变质独居石和变质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阿拉坦敖包地区德尔和通特组含蓝晶石泥质片岩中发育大量变质独居石,它们具有典型变质独居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而重稀土元素强烈亏损),其加权平均年龄为419±3 Ma(MSWD=7.1,n=40),类似地,一个锆石变质边也记录了406±7 Ma的206Pb/238U年龄.这些变质年龄被解释为阿拉善地块东部阿拉坦敖包地区德尔和通特组含蓝晶石石榴云母石英片岩遭受早古生代末角闪岩相变质-变形作用的时代,可能是阿拉善地块与周缘微陆块早古生代末碰撞造山作用的响应.(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夏时斌,王绪本,闵刚,胡元邦,李德伟[9](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造山带至阿拉善地块壳幔电性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造山带至阿拉善地块之间完成了一条372km的大地电磁剖面,通过二维反演计算,获得了沿剖面180km深的壳幔电性结构模型,结合研究区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开展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自南向北所经过的祁连山造山带、走廊过渡带和阿拉善地块对应3种壳幔电性结构模型:东祁连壳幔高-低-高阻似层状电性结构、河西走廊壳幔低阻带状电性结构和阿拉善南缘壳幔高-低-高阻层状电性结构.(2)剖面所经过的主要断裂带在电性结构上表现为低阻异常带或电性梯度带,并且止于中上地壳或消失于下地壳低阻层中.除这些分布于中上地壳的断裂系统以外,在下地壳至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两条切割莫霍面的壳幔韧性剪切带:西华山北缘壳幔韧性剪切带和阿拉善南缘壳幔韧性剪切带.其中,西华山北缘壳幔韧性剪切带可能是1920年海原8.6级地震发生的深部背景之一;而阿拉善南缘壳幔剪切带可能是卫宁北山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幔源岩浆上升到地壳浅部或喷出到地表的通道,为在该区域寻找晚中生代至新生代含矿隐伏岩体提供了深部电性结构依据.(3)由若干形状不规则、彼此不相连的"碎块状"极高阻块体组成的中上地壳与"似层状"的中下地壳低阻层共同构成的地壳电性结构,是引起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破坏性地震最佳的地壳电性结构组合之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楔入引起青藏高原块体向北东方向运移与阿拉善地块向南的俯冲碰撞楔入,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活动带产生的动力学背景.(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宫江华,张建新,王宗起,于胜尧,王东升[10](2018)在《阿拉善地块晚奥陶世—石炭纪的构造演化历史——来自北大山地区多期岩浆-变质-变形事件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北大山地区识别出两期韧性变形构造,早期的韧性变形以从南(南东)向北(北西)逆冲为特征,晚期的韧性变形以近东西向左行剪切为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记录早期韧性变形的片麻岩中获得锆石的变质年龄为422±1 Ma,代表晚志留世变质事件;在记录晚期韧性变形的2件二长花岗岩中获得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326.2±1.2 Ma和323.8±2.6 Ma,代表早石炭世岩浆活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阿拉善地块西部北大山地区的两期韧性变形特征、变形时代与阿拉善地块东部巴彦乌拉山-狼山地区相似,同时阿拉善地块东、西部晚奥陶世-石炭纪多期岩浆活动的岩石类型、期次、地化及Nd同位素等特征也非常相似。以上特征表明,阿拉善地块东、西部经历了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一条发育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之上、呈近东西向弧形展布的晚奥陶世-石炭纪构造-岩浆岩带(西起桃花拉山,经北大山、诺尔公-巴彦乌拉山,东到狼山),其成因与古亚洲洋的俯冲造山事件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阿拉善地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阿拉善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西端,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南侧为北祁连造山带。由于特殊的构造位置,阿拉善地块的地质演化一直受到地质工作者的关注,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但关于阿拉善地块古生代的构造属性还存在不同认识。早古生代阿拉善南缘沉积构造背景及其构造亲缘性,一直存有争议;同时对阿拉善地块、北祁连造山带、华北克拉通西缘的相互关系及其构造环境演化也缺少限定;进入晚古生代,随着中亚造山带的形成,阿拉善地块卷入到该造山带之中,其在中亚造山带形成及随后陆内变形中的作用研究也比较薄弱。本文选取阿拉善地块南缘早古生代地层进行碎屑锆石年代学工作,分析阿拉善地块南缘的早古生代构造属性;同时收集研究区周围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古生代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从锆石年龄的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区及其周缘地区大地构造环境;最后结合阿拉善地块南缘的构造变形研究,收集区域资料,探讨阿拉善地块在中亚造山带形成及随后陆内演化中的作用。在阿拉善地块南缘出露一套海相碎屑岩(大黄山组),本文对大黄山组进行了沉积构造、古水流、碎屑锆石年代学以及Cawood判别图解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阿拉善地块南缘早古生代物源来自东冈瓦纳大陆的新元古代造山带,而不是其周缘的北祁连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也不是来自阿拉善地块自身。早古生代,阿拉善地块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位于东冈瓦纳大陆西北缘,整体处于向北北西倾斜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地块东端更靠近东冈瓦纳大陆。河西走廊属于阿拉善地块,并且在早古生代是大黄山组沉积的水下斜坡的一部分。阿拉善南缘在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环境演变。阿拉善南缘、祁连造山带北缘、华北克拉通西缘古生代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和Cawood判别图解表明,阿拉善南缘构造背景发生了连续变化,早古生代为被动大陆边缘环境,随后受北祁连造山带的影响,发展成为前陆盆地,并且在晚泥盆世再次经历了区域上的伸展;到了晚古生代由于古特提斯洋壳的俯冲进入弧后拉张环境。晚古生代,随着中亚造山带的形成,在阿拉善地块南缘发育一条区域性的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整体呈北西-南东走向展布,长约500 km,宽0.15-2.5 km。剪切带内糜棱面理发育,产状陡立,倾向北东或南西,矿物拉伸线理近平行于面理走向,向北西或南东小角度倾伏,表明该剪切带为走滑剪切所形成。多种运动学标志指示该剪切带为右行剪切。剪切带内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白云母~(40)Ar/~(39)Ar年龄共同限定剪切带活动于约253 Ma,即晚二迭世末期。晚古生代,中亚造山带南缘发育一系列韧性剪切带,这些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是中亚造山带在晚古生代发生陆内调整所致,在这一过程中,伊犁-准噶尔地块向东楔入塔里木克拉通和西伯利亚克拉通之间,同时作用于阿拉善地块,从而在其南缘形成一条晚古生代右行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的形成也从构造角度暗示了古亚洲洋在阿拉善地区的闭合时间在253 Ma之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阿拉善地块论文参考文献

[1].王增振,陈宣华,李冰,张义平,徐盛林.甘肃合黎山古元古代正长岩的发现及其对阿拉善地块大地构造属性的启示[J].中国地质.2019

[2].张北航.阿拉善地块南缘古生代构造属性[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

[3].艾米尔丁·艾尔肯.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狼山地区晚古生代—叁迭纪构造演化[D].南京大学.2019

[4].艾米尔丁·艾尔肯,解国爱,张进,曲军峰,田荣松.内蒙古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狼山枕状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构造背景[J].地质通报.2019

[5].潘雪峰.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地区特拜基性-超基性岩体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D].长安大学.2019

[6].马泽民.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地区下盐滩岩体岩石成因与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19

[7].李玉琼.阿拉善地块北金塔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研究[D].兰州大学.2019

[8].刘平华,邹雷,田忠华,冀磊,施建荣.阿拉善地块东部早古生代(约420Ma)变质事件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来自独居石与锆石U-Pb定年的新证据[J].地球科学.2019

[9].夏时斌,王绪本,闵刚,胡元邦,李德伟.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造山带至阿拉善地块壳幔电性结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10].宫江华,张建新,王宗起,于胜尧,王东升.阿拉善地块晚奥陶世—石炭纪的构造演化历史——来自北大山地区多期岩浆-变质-变形事件的约束[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河西走廊一祁连山及其邻区活动地块划...阿拉善地块及邻区地质简图重新划分的阿拉善地块构造格局Fi...—1阿拉善地块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阿拉善地块中新世构造模型1北阿尔金恰什坎萨伊区域地质图(据1∶...

标签:;  ;  ;  ;  ;  ;  ;  

阿拉善地块论文_王增振,陈宣华,李冰,张义平,徐盛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