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及空调器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及空调器,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夹角为5~12°,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间距为23~38mm;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主导风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3~30°,副导风板的顶端端点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距离≤10mm;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主导风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副导风板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最小间距≥5mm。本实用新型对空调器的导风板结构进行改进,使得出流气流能够集中从主、副导风板形成的通道吹出;出风口的气流流通截面处于合理范围内,促使气流能够以较高速度送至地面,避免出现热气流聚集在房间中上部的情况,使房间垂直平面上温度分布均匀。

主设计要求

1.空调器导风板结构,所述导风板结构可转动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结构包括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所述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夹角为5~12°,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间距为23~38mm;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主导风板(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3~30°,副导风板(2)的顶端端点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距离≤10mm;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主导风板(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副导风板(2)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最小间距≥5mm。

设计方案

1.空调器导风板结构,所述导风板结构可转动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结构包括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所述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夹角为5~12°,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间距为23~38mm;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主导风板(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3~30°,副导风板(2)的顶端端点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距离≤10mm;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主导风板(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副导风板(2)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最小间距≥5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设有多个加强筋(3),所述加强筋(3)固定在副导风板(2)上并沿副导风板(2)的延伸方向平行排列。

3.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的出风口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导风板结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家庭所常用的分体壁挂式空调主要采用上送上回的送风形式,在进行制热工作时,由于热空气的密度小,热空气不容易被送到地面,会导致热量集中在房间的中上部,使得室内温度在垂直平面上分布不均匀,出现热力分层现象,使得房间内足冷顶暖,影响人体舒适度。

空调器的导风板安装在出风口处,导风板的结构设计和角度控制对出流气流的流线走向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导风板的结构设计和角度控制是房间温度场分布情况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对于现有的成型产品,主导风板作为外观造型的组成部分,其改动的可操作性极低,因此若要改善房间的温度场分布,对副导风板进行优化改进是成本最低、且最易实现的一种优化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可使房间内温度场分布均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空调器导风板结构,所述导风板结构可转动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口,所述导风板结构包括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所述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夹角为5~12°,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间距为23~38mm;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主导风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3~30°,副导风板的顶端端点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距离≤10mm;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主导风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副导风板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最小间距≥5mm。

进一步的是:所述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设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固定在副导风板上并沿副导风板的延伸方向平行排列。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空调器,所述空调器的出风口设置有如上述内容所述的空调器导风板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对空调器的导风板结构进行改进,对副导风板与风道上部型线的间距进行控制,使得出流气流能够集中从主、副导风板形成的通道吹出;并利用加强筋控制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最小间距,使得出风口的气流流通截面处于合理范围内,促使气流能够以较高速度送至地面,避免出现热气流聚集在房间中上部的情况,使房间垂直平面上温度分布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导风板结构的运行角度示意图;

图3为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导风板结构的运行角度示意图;

图4为采用现有空调器的空调气流流线图;

图5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气流流线图;

图中标记为:1-主导风板、2-副导风板、3-加强筋、α-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间距、β-主导风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γ-主导风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L1<\/sub>-副导风板的顶端端点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距离、L2<\/sub>-主导风板与副导风板之间的间距、L3<\/sub>-副导风板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最小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导风板结构以及采用该空调器导风板结构的空调器。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器导风板结构由主导风板1和副导风板2组成,主导风板1和副导风板2都通过转轴可转动连接在空调器的出风口处。如图4所示,现有的空调器在制热时,送出的热空气大部分不能达到房间的地面,对房间的覆盖面积也不足,由于热空气自身密度较小,热空气集中在房间的中上部,造成房间底部和中上部的温差较大,使用者在房间内会有足冷顶暖的感觉,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主导风板1、副导风板2以及空调出风口风道之间的距离和夹角进行控制,如图2所示,控制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夹角α为5~12°,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间距L2<\/sub>为23~38mm;另外,在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在满足安全间隙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副导风板2的顶端端点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间隙,控制此距离L1<\/sub>≤10mm为最佳,可使出风口的气流尽量从主导风板1和副导风板2之间的通道吹出,再通过主导风板1对热气流的出流角度进行控制,主导风板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为13~30°为佳。使得在制热状态下,如图5所示,热气流能以接近竖直的出流角度吹出,能够让热气流在房间内的覆盖面积更大,而对主导风板1、副导风板2以及空调出风口风道之间的距离和夹角进行控制,可让热气流的吹出速度增加,促使热气流能够以较高速度送至房间地面,减小热气流因密度小、易向上扩散的特性对吹地效果产生的影响,提升房间的地面温度,使房间内温度分布均匀。

另外,为了使出风口气流的横向扩散面积更宽,使空调器吹出气流对房间的覆盖更广,同时也为了加强对主导风板1和副导风板2之间的间距进行控制,在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设有多个加强筋3,加强筋3固定在副导风板2上并沿副导风板2的延伸方向平行排列。由于本实用新型中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的间距L2<\/sub>需控制为23~38mm,加强筋3的高度不得低于23mm。通过设置多个加强筋3,将主导风板1与副导风板2之间形成多个独立的小出风口,能够促使吹出的气流在房间内横向扩散,增大气流覆盖面积,提高空调器的制热和制冷效果。

另外,当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如图3所示,控制主导风板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γ为±8°,控制副导风板2与出风口风道上部型线之间的最小距离L3<\/sub>≥5mm,以避免对空调器进行制冷工作时风道的干风量以及该角度下的制冷能力造成不良影响而导致房间温度场分布情况变差。

实施例

对采用现有空调器的房间温度和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器的房间温度以及空调器风量进行对比,制热工作时的数据如表1所示,制冷工作时的数据如表2所示:

表1低温制热工况、制热默认运行角度下对比数据

设计图

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及空调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9462.X

申请日:2019-03-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623058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F24F 13/14

专利分类号:F24F13/14

范畴分类:35C;

申请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21000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绵兴东路35号

发明人:周奇杰;邱名友;蒋浩

第一发明人:周奇杰

当前权利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代理人:许泽伟

代理机构:51124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空调器导风板结构及空调器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