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二次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次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稳定性,电解质,层状,偏振,拉拔,负极,金属。

二次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茉,刘俊利[1](2019)在《一类具有二次接种的麻疹模型的全局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并研究了一类带有二次接种的麻疹传染病模型,主要为解决麻疹爆发问题.通过运用Routh-Hurwitz判据,Lyapunov函数以及LaSalle不变集理论,并对模型进行了严格的分析,得到了麻疹传染病模型的基本再生数R0.证明了当R0≤1时,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当R0> 1时,则无病平衡点不稳定,模型还存在一个地方病平衡点,且该地方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理论结果为杜绝麻疹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孟学超[2](2019)在《房柱式残煤二次开采煤柱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对平舒煤矿煤层的现有开采状态进行研究,分析初次开采过程中围岩及原有护巷大煤柱的应力和位移的分布规律,以此判断后续开采中煤柱群的稳定程度,所做工作为今后类似的煤柱稳定性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煤矿现代化》期刊2019年06期)

曾韬睿,王林峰[3](2019)在《基于一阶二次矩阵的寒区土质高切坡可靠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寒区土质高切坡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寒区土质高切坡浅层滑动失稳模型。基于极限平衡原理和一阶二次矩阵可靠性原理,建立了寒区土质高切坡的可靠指标和失稳概率计算方法。以G580线和田至康西瓦公路段K86+780~K86+840土质高切坡为例进行了寒区土质高切坡可靠度计算;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寒区土质高切坡失稳概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建立的可靠指标与失稳概率计算方法可以用于寒区土质高切坡稳定性分析;并且当融化深度大于1. 4 m时高切坡失效概率迅速升高,1. 4~2. 1 m失效概率增长74. 4%;当融化深度大于2. 1 m时坡体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当土质高切坡黏聚力从8 k Pa增长到14 k Pa的时候,失稳概率降低约88. 4%,稳定系数增长0. 45;当土质高切坡内摩擦角从15°增长到23°时,失稳概率降低约15%,稳定系数增加约0. 07;当土质高切坡坡率由0. 5增加到0. 8时,边坡失稳概率由26. 5%增长到61. 41%,坡率到0. 8时为峰值,大于0. 8之后失稳概率逐渐减小,到1. 5时失稳概率降低至25. 2%,降低约36. 21%。(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1期)

虞杰,邹欢欢,李子忠,于超,李果华[4](2019)在《二次偏振串扰对光纤陀螺零偏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保偏光纤环是保偏型光纤陀螺(FOG)的关键组成部分。偏振光在保偏光纤环内发生的二次偏振串扰在FOG干涉输出端会产生很多次干扰项引入相位误差,从而影响FOG的静态参数,如零偏稳定性。文章设计了一套实验夹具用于对保偏光纤环精准施压,通过控制两个夹具在保偏光纤的消偏长度内施压产生大量的二次串扰高点。测得光纤环的偏振串扰数据,并进行仿真计算得到零偏仿真值,与实际测试得到的零偏数据对比,理论仿真值与实际测试值一致。随着施压产生的二次串扰强度增大,FOG的零偏稳定性也随之恶化,施压产生的二次串扰点强度最大时,与未施压时相比,实验环1的零偏稳定性从0.006 3°/h恶化到0.015 1°/h,实验环2的零偏稳定性从0.012 5°/h恶化到0.017 1°/h。(本文来源于《光通信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楠楠[5](2019)在《GC-MS测定二次包埋法及β-环糊精制备葱油香精微胶囊热稳定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以葱油香精为芯材,用二次包埋法(复凝聚结合喷雾干燥法)和β-环糊精对其进行微胶囊化,分别在2种方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葱油香精微胶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观察显示,二次包埋法包埋所得微胶囊产品比β-环糊精法所得产品更具有典型的微胶囊表面特性。GC-MS分析2种产品的热稳定性表明,经二次包埋法制得的微胶囊,高温处理下(200℃,3 min)能够提供葱油香精最大程度的保护。(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孙国瑞[6](2019)在《既有支护高边坡二次开挖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交通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部分高速公路已无法满足当前的交通需求,对高速公路的改扩建迫在眉睫。高速公路的改扩建工程需要对既有边坡进行二次开挖,而高边坡的二次开挖需要破除原有的支护结构,改变坡面原有的应力状态,随意开挖容易引起边坡失稳破坏。因此本文以京沪高速鲁苏界改扩建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方式对既有支护结构的高边坡二次开挖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对京沪高速扩建路段进行边坡现场调查及室内试验研究,掌握了K499边坡以及K503边坡的工程信息,利用赤平投影法分析了边坡的稳定性,发现K499边坡稳定性较好,而K503边坡稳定性较差,工程建设中需要重点分析。(2)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了各因素与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确定了各因素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大小依次是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坡面形态>粘聚力>内摩擦角>重度>坡度>边坡的高度。(3)将灰色关联度法引入到模糊综合评价中,建立了考虑锚索支护的新型边坡评价模型,提出了安全系数的拟合公式,发现K503边坡的稳定性大小为开挖后有支护边坡>开挖前有支护边坡>开挖后无支护边坡>开挖前无支护边坡。(4)利用Midas GTS软件建立了K503边坡的计算模型,并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分析有无锚索支护的边坡,发现锚索支护对边坡的安全系数、坡面的变形等影响较大,为减少既有锚索支护的拆除带来的影响,保证二次开挖的安全,提出“四、五级边坡支护拆除,四、五级边坡开挖支护,之后,支护去除一级,边坡开挖一级,支护一级”的开挖方式;边坡的稳定性与每级开挖深度并非线性相关,当开挖深度为10米时K503边坡的稳定性较好。(5)采用不同的开挖方式对既有支护高边坡的二次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开挖方式可以减少既有预应力锚索拆除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边坡前期开挖的稳定性;不同位置的预应力锚索对边坡的影响大小不同,其中,一级坡坡面处的施工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二、叁级坡面的施工对边坡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6)

仝博[7](2019)在《电解质驱动高稳定性金属锂二次电池》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锂具有超高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是商业化石墨负极(372 mAh g~(-1))的10倍左右。加之,金属锂具备质量轻(0.59 g cm~(-3))以及电化学电位低(-3.045 V vs.标准氢电极)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下一代能量存储器件(如Li–S和Li–O_2电池)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然而,锂离子在金属锂基体上反复沉积、溶出时,极易形成锂枝晶。锂枝晶容易从基体上脱离形成“死锂”。“死锂”具有低电化学活性和高化学活性,不仅降低了金属锂二次电池的库伦效率而且极大地加剧了电池体系的副反应,消耗了活性锂以及电解质(锂盐、溶剂和添加剂等),严重降低了金属锂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循环寿命。此外,锂枝晶持续生长可能会刺穿隔膜、造成电池短路、进而造成冒烟、起火、爆炸等一系列安全事故。目前,通过调控电解质组分使其在金属锂负极表面的电化学分解,从而实现构筑功能化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被认为是提高金属锂界面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含氟磺酰亚胺锂盐(Li[(C_nF_(2n+1)SO_2)(C_mF_(2m+1)SO_2)N],n,m=0~8)作为导电锂盐被广泛应用于金属锂二次电池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其中,以双(叁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CF_3SO_2)_2N],LiTFSI)最具代表性。这主要因为:(1)磺酰亚胺基团(–SO_2-N~((-))-SO_2–)强的共轭效应,加之,含氟烷基基团强的拉电子能力有效降低了阴离子电子云密度,从而促进了锂离子的解离,相应地提高了体系的电导率;(2)含氟磺酰亚胺良好的化学及电化学稳定性等。然而,传统LiTFSI电解质体系存在成膜性能差、腐蚀铝箔等诸多短板,使得LiTFSI作为导电锂盐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上述挑战,本论文以锂–氧气电池(Li–O_2)和锂|磷酸铁锂电池(Li|LiFePO_4)为模型电池,尝试从电解质(导电锂盐、溶剂及添加剂等)视角,通过设计或改性现有的含氟磺酰亚胺类化合物结构,旨在改善金属锂界面稳定性、提高电池循环寿命。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为了探究在氧气氛围锂盐结构对金属锂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尝试将LiTFSI锂盐结构中CF_3SO_2–基团替换为C_4F_9SO_2–基团,设计、合成了(叁氟甲基磺酰)(全氟丁基磺酰)亚胺锂(Li[(CF_3SO_2)(n-C_4F_9SO_2)N],LiTNFSI),并将该导电锂盐应用于非水溶剂Li–O_2电池。研究表明,与LiTFSI电解质体系相比,1 M LiTNFSI四乙二醇二甲醚(TEGDME)电解质体系在金属锂表面形成了多氟、稳定的SEI膜。该功能化SEI膜有效地抑制了金属锂负极和电解质组分及电解质溶解氧之间的副反应,提高了金属锂负极界面稳定性。在O_2氛围,含有1 M LiTNFSI-TEGDME电解质的Li|Li电池在0.2 mA cm~(-2)电流密度下可以稳定循环1000小时以上,极化电压稳定在0.05 mV左右。以常规的多孔碳作为氧气正极支撑材料,Li–O_2电池循环寿命由20周(1 M LiTFSI-TEGDME)提升至49周(1 M LiTNFSI-TEGDME)。2.为了深入研究高氟含量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对金属锂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以(氟磺酰)(全氟丁基磺酰亚胺)锂(Li[(FSO_2)(n-C_4F_9SO_2)N],LiFNFSI)作为导电锂盐,通过调节电解质浓度构筑了高度氟化的金属锂固态电解质界面膜。该研究证实:通过调节锂盐浓度成功地提高了导电锂盐阴离子在金属锂表面成膜的参与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深度剖析技术测试表明,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固态电解质界面膜表面氟元素含量由13%(1 M LiFNFSI)提升至34%(3 M LiFNFSI);Ar~+刻蚀40 min(深度约为30 nm)后,高浓度电解质体系(3 M LiFNFSI)氟元素含量仍能保持在33%,明显高于1 M LiFNFSI电解质体系(8%)。综上所述,高度氟化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促进了锂离子的均匀沉积,抑制了锂枝晶的形成,并确保了Li|Cu电池高的平均库伦效率(95.6%)、Li|Li电池长的循环稳定性(以0.5 mA cm~(-2)的电流密度循环1000 h,电池极化电压<18 mV),有效隔绝了金属锂和体系溶解氧的接触,抑制了副反应的发生。与LiTFSI电解质体系相比,基于3 M LiFNFSI电解质的Li–O_2电池O_2恢复效率由85%提升至98.6%,循环寿命由36周提高到57周。3.为了改善金属锂电池倍率性能,提高锂电池在高倍率条件下的长循环稳定性,我们通过调节电解质溶剂组成,以期在金属锂表面原位形成功能化电解质界面膜。研究表明:1 M LiTNFSI-1,3-二氧戊环(DOL)/N-甲基N-乙基哌啶(PI_(13)FSI)(1:1,v/v)在金属锂界面形成了富含高离子电导的Li_3N(6×10~(-3) S cm~(-1))、聚合物((–CH_2CH_2OR–)_n和(–CH_2CH_2OCH_2O–)_n)复合固态电解质界面膜。基于1 M LiTNFSI DOL/PI_(13)FSI(1:1,v/v)电解质的Li|Li对称电池以10 mA cm~(-2)电流密度下可以稳定循环1200 h以上,极化电压为18 mV;Li|Cu电池在10 mA cm~(-2)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1300周以上,平均库伦效率大于98.2%;Li|LiFePO_4电池以1 C循环1000周容量保持率达97%。4.为了提高金属锂界面稳定性,改善锂电池循环性能,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硅、氟磺酰亚胺类共价有机化合物:叁甲基硅(氟磺酰)(全氟丁基磺酰)亚胺((CH_3)_3Si-[N(FSO_2)(n-C_4F_9SO_2)],TMS-FNFSI),并尝试将该化合物作为添加剂应用于常规电解质(1 M LiTFSI DOL/乙二醇二甲醚(DME),(1:1,v/v))。研究结果表明:(1)TMS-FNFSI还原电位1.5 V vs.Li/Li~+,优先于导电锂盐(LiTFSI:1.25 V vs.Li/Li~+)和溶剂(DOL/DME,0.35 V vs.Li/Li~+左右)等电解质组分在金属锂表面发生还原反应,并在金属锂界面形成了含硅、多氟的电解质界面膜;(2)基于5 wt%TMS-FNFSI电解质的Li|Li对称电池以0.5 mA cm~(-2)的电流密度稳定循环1200 h,极化电压稳定在25 mV左右;以1.0 mA cm~(-2)电流密度、2.0 mAh cm~(-2)的面容量运行,Li|Cu电池可以稳定循环100周,平均库伦效率96.5%;Li|LiFePO_4电池以0.2 C循环稳定循环100周容量保持率92%。(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郑培鑫[8](2019)在《地基稳定性的分区与分步耦合分析及有限元二次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基稳定性是一个经历弹塑性变形、变形局部化、剪切带形成、地基失稳破坏等多个阶段的多尺度渐进破坏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强度及变形特性取决于不同几何尺度的物理机制。经典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公式和理想弹塑性有限元法基于宏观连续介质力学理论,不能反映地基失稳过程的非连续特征,而且有限元法存在网格依赖性问题。与之相反,离散元法能够较好地捕捉颗粒间接触分离、颗粒转动与飞离等细观行为,但工程模型计算量巨大、计算效率低。分区与分步耦合分析法是再现地基渐进失稳破坏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地基稳定性为研究对象,从宏细观尺度分析有限元地基模型和离散元地基模型压缩、剪切破坏过程的宏细观变化,并开展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叁轴试验参数分析及蒙特卡罗有限元分析结果,探究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异性对地基稳定性及承载力的敏感性,并且借此分析不同数值方法计算结果存在异同点的原因,讨论宏细观力学参数标定问题。(2)利用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地基模型的稳定性分析,通过记录不同基础沉降下地基的承载力及变形性状,揭示地基渐进破坏过程的宏观变化,并分析网格依赖性问题。(3)利用PFC软件分别采用分级荷载加载法和线性位移加载法进行离散元地基模型的稳定性分析,从颗粒位移场、转角场、速度场、接触与力链等细观现象来揭示地基渐进破坏过程的细观破坏机理,并且从承载力、滑动面、计算效率等方面对比有限元法和离散元法的优劣势。(4)应用FDM-DEM分区耦合分析法、基于理想弹塑性模型和土体损伤模型的分步耦合分析法于地基稳定性多尺度分析,从耦合界面的应力及位移连续性来验证多尺度分析法的合理性及有效性。(5)根据本文不同数值模拟方法的结果,讨论承载力及变形差异的内在原因,并将对应的地基极限承载力与经典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公式计算结果对比。(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3)

文军强[9](2019)在《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层状岩质路堑高边坡二次开挖稳定性及支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常碰到既有高边坡二次开挖,受边坡岩土体种类、工程及水文地质特征、开挖及支护方式、道路运营安全性等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及变形控制是极为特殊、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本文结合京沪高速公路莱芜至临沂段改扩建工程一处顺层缓倾岩质高边坡二次开挖实体工程,采用现场锚杆拉拔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高边坡二次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性、变形及应力变化特征,提出了二次开挖面的支护设计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全长粘结性锚杆卸载后拉拔试验过程呈现“二次拉拔”现象,施加拉拔力至卸载回缩量恢复时达到锚杆的工作荷载,锚头变形超过注浆体变形极限后脱黏进入屈服-破坏阶段,二十年运营期内锚杆极限承载力损失在23.93%~31.94%。(2)缓倾顺层边坡开挖后以水平向的受力变形为主,变形模式为后缘台阶形拉裂-顺层滑动和前缘弧形切层滑动的组合型破坏,每级边坡的开挖均使坡体稳定性降低,边坡支护后的稳定性提升约10%,锚杆支护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坡体的失稳趋势。(3)边坡在一次开挖过程中显着改变坡体原有应力状态,形成了台阶形的岩层拉裂-顺层滑移变形区,台阶形变形区以堆载的形式将重力荷载传递至坡面中下部岩层,使缓倾的岩层产生了弧形的切层变形区,边坡二次开挖扰动使两处变形区进一步发展,二次开挖引起的位移量不如一次开挖显着,但二次开挖松动区范围大于一次开挖。(4)锚杆、锚索的布设密度、长度、设置角度及预应力等设计参数与边坡稳定性正相关,均存在最佳设计值,超过该最佳设计值会降低锚杆、锚索的支护效应;(5)二次开挖面采用“锚索+锚杆”支护后,锚杆受力状态减弱;处于主动加固状态的锚索锚固段轴力分布呈曲线衰减形分布,在距锚头3~4m长度范围内衰减90%以上,锚尾处基本不受力;处于被动加固状态的锚索锚固段轴力呈凸形分布,轴力水平显着大于主动加固状态锚索。(6)以一次开挖坡面支护锚杆的实测工作荷载值作为坡体稳定性判断依据,当二次开挖面所测得锚杆、锚索的工作应力接近判断荷载时,坡体失稳预警。论文研究成果可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类似边坡二次开挖的设计、施工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0)

蒋杰,陈志平[10](2019)在《具有二次目标函数的多阶段随机规划问题的稳定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阶段随机规划可恰当描述不确定环境下的复杂长期决策问题.本文研究带有二次目标函数的多阶段随机规划问题在随机过程扰动下的定量稳定性,推广了现有线性目标函数情形下的结果.为此,我们首先根据参数规划的相关理论导出了可行解的上界.为了得到补偿函数的Lipschitz连续性,我们假设了Fortet-Mourier度量下随机过程各阶段条件分布下的连续性.在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最终建立了最优值函数的Lipschitz连续性结论.我们的定量稳定性结果推广了已有的线性结果,并不依赖于多阶段随机规划稳定性分析中难以计算的滤波距离.(本文来源于《工程数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二次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对平舒煤矿煤层的现有开采状态进行研究,分析初次开采过程中围岩及原有护巷大煤柱的应力和位移的分布规律,以此判断后续开采中煤柱群的稳定程度,所做工作为今后类似的煤柱稳定性研究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次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茉,刘俊利.一类具有二次接种的麻疹模型的全局稳定性[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孟学超.房柱式残煤二次开采煤柱稳定性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9

[3].曾韬睿,王林峰.基于一阶二次矩阵的寒区土质高切坡可靠稳定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4].虞杰,邹欢欢,李子忠,于超,李果华.二次偏振串扰对光纤陀螺零偏稳定性的影响[J].光通信研究.2019

[5].刘楠楠.GC-MS测定二次包埋法及β-环糊精制备葱油香精微胶囊热稳定性的比较研究[J].食品科技.2019

[6].孙国瑞.既有支护高边坡二次开挖稳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仝博.电解质驱动高稳定性金属锂二次电池[D].华中科技大学.2019

[8].郑培鑫.地基稳定性的分区与分步耦合分析及有限元二次开发[D].华南理工大学.2019

[9].文军强.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层状岩质路堑高边坡二次开挖稳定性及支护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9

[10].蒋杰,陈志平.具有二次目标函数的多阶段随机规划问题的稳定性研究(英文)[J].工程数学学报.2019

标签:;  ;  ;  ;  ;  ;  ;  

二次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