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侵蚀与植被恢复驱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固定特征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

黄土高原侵蚀与植被恢复驱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固定特征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

论文摘要

水力侵蚀(简称侵蚀)与侵蚀劣地植被恢复(简称植被恢复)是土壤碳库的重要驱动因子,能够显著影响土壤碳库的封存与流失。在过去几十年,国内外学者针对侵蚀与植被恢复过程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广泛探讨,但有关侵蚀与植被恢复环境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微生物作用机制仍缺乏深入了解。因而,进一步研究黄土高原侵蚀与植被恢复环境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碳矿化与固定潜力及其与土壤生物、非生物因子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揭示土壤侵蚀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探明微生物在土壤碳循环中所起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典型坝控小流域-桥子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定量PCR、高通量测序与13C稳定同位素标记等分析技术,研究了侵蚀与植被恢复体系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碳矿化与固定潜力及其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阐明了坡面侵蚀与沉积环境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侵蚀区(坡上、坡中)细菌丰度显著高于沉积区(坡下),而细菌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组成并无明显差异。此外,沉积区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为19.02 mg CO2-C kg-1d-1,分别是坡上与坡下侵蚀区的1.26和1.07倍;有机碳矿化比呈现出坡中(0.082 g CO2-C g-1 SOC)>坡上(0.070 g CO2-C g-1 SOC)>坡下(0.064 g CO2-C g-1SOC)的变化规律。侵蚀诱导土壤团聚体的破裂虽增加了侵蚀区土壤有机碳被微生物矿化分解的风险,但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大量流失导致其可供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碳量减少,其CO2释放速率也相应降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碱解氮是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主要解释变量(60.2%)。相对细菌丰度与物种多样性,活性有机质是侵蚀坡面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主要调控因子。侵蚀坡面细菌丰度与有机碳矿化速率的空间分布异质性否定了土壤有机碳矿化微生物控制学说。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矿化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冗余特征,侵蚀诱导微生物丰度与物种多样性的适度改变不会对土壤有机碳矿化产生显著影响。(2)揭示了流域沟蚀作用下自养细菌群落与微生物固碳潜力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坡耕地自养细菌丰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是淤地坝的1.70和1.10倍,沟蚀诱导养分贫瘠土壤的沉积显著降低了淤地坝总自养细菌丰度与物种多样性,而以大气CO2为专一碳源的专性自养菌相对丰度却得到显著提升,如硫杆菌(Thiobacillus)。此外,淤地坝微生物固碳速率为5.002 Mg C km-2yr-1,是对应坡耕地的4.67倍;微生物固碳速率与有机碳含量,多数兼性自养菌相对丰度,总自养微生物丰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多数专性自养菌相对丰度显著正相关。因而,专性自养菌可能是微生物固碳的主要贡献者。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有机碳是土壤微生物固碳速率的主要解释变量(72.0%),流域侵蚀通过影响活性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可有效改变自养微生物群落结构,如兼性自养菌与专性自养菌的占比,进而影响侵蚀与沉积环境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3)揭示了侵蚀劣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微生物与有机碳矿化速率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区土壤细菌丰度(1.47×107 copies g-1)显著低于坡耕地(8.39×108 copies g-1),而植被恢复区土壤真菌:细菌比是侵蚀区的7.68倍,侵蚀劣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微生物由细菌为主导的群落向以真菌为主导的群落演变。此外,植被恢复区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是侵蚀区的1.29倍,土壤碳矿化比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侵蚀劣地植被恢复虽降低了土壤有机碳被微生物矿化的风险,但植被恢复区活性有机质含量的增高显著提升了土壤CO2释放速率。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主要解释变量(68.5%),侵蚀劣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着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快慢。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是有机碳矿化的主要承担者而非关键调控者。(4)阐明了自养细菌群落与微生物固碳潜力对侵蚀劣地植被恢复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侵蚀劣地植被恢复32年,植物碎屑与根系分泌物的大量输入虽有助于土壤碳、氮库的提升,但小冠花植物巨大的蒸腾损耗显著降低了土壤水分含量。植被恢复过程土壤有效水分的降低抑制了自养微生物的快速生长与增殖,致使植被恢复区土壤自养细菌丰度与物种多样性显著低于侵蚀劣地。此外,侵蚀劣地土壤微生物固碳速率为1.114 Mg C km-2yr-1,是植被恢复区的1.748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固碳速率与土壤水分、自养细菌丰度与物种多样性呈正向耦合关系,而与土壤碳、氮养分呈负向耦合关系。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诱导土壤水分的降低是微生物固碳潜力的主要限制因素,且其主要通过改变自养细菌群落来实现。总的来说,侵蚀与植被恢复环境土壤有机碳矿化主要受有机质自身质量所调控,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冗余,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主要“承担者”而非关键“调控者”。此外,微生物固碳速率与专性自养微生物相对丰度显著正相关,专性自养菌可能是土壤微生物固碳的主要“贡献者”。植被恢复诱导土壤水分的降低抑制了自养菌群的快速增殖,尤其是兼性自养菌,且进一步降低了微生物固碳潜力。该研究改变了微生物丰度决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传统观念,证实了微生物在土壤有机碳矿化中的功能冗余与固碳中的关键贡献,为侵蚀与植被恢复体系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土壤侵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     1.2.2 侵蚀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动态过程
  •     1.2.3 侵蚀劣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性的改变
  •     1.2.4 土壤碳循环的微生物作用机制
  •   1.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分析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实验设计
  •     2.2.1 室内矿化培养实验
  •     2.2.2 室内固碳培养实验
  •   2.3 相关指标测定
  • 137Cs含量测定与侵蚀速率估算'>    2.3.1 土样137Cs含量测定与侵蚀速率估算
  •     2.3.2 土壤水分、容重、pH与颗粒组成测定
  •     2.3.3 土壤碳、氮养分测定
  •     2.3.4 土壤细菌、真菌与Cbbl固碳细菌群落分析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三章 细菌群落与有机碳矿化对坡面侵蚀的响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坡耕地各坡位侵蚀-沉积速率估算
  •   3.3 侵蚀作用下土壤理化参数动态特征
  •   3.4 侵蚀作用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   3.5 侵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特征
  •   3.6 土壤有机碳矿化与生物、非生物因子间的关系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养菌群与微生物固碳潜力对土壤侵蚀-沉积的响应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137Cs活度对土壤沉积的负响应
  •   4.3 侵蚀作用下土壤理化参数动态特征
  •   4.4 侵蚀作用下固碳自养菌群变化特征
  •   4.5 侵蚀影响下微生物固碳潜力变化特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侵蚀劣地植被恢复对微生物群落与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植被恢复土壤理化参数变化特征
  •   5.3 细菌与真菌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特征
  •   5.4 细菌与真菌群落组成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特征
  •   5.5 植被恢复诱导土壤有机碳矿化变化特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侵蚀劣地植被恢复对自养菌群与微生物固碳潜力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植被恢复诱导土壤理化参数变化特征
  •   6.3 自养菌群丰度与物种丰富度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   6.4 自养细菌群落组成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   6.5 植被恢复诱导微生物固碳潜力变化特征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肖海兵

    导师: 李忠武

    关键词: 土壤侵蚀,植被恢复,微生物群落,有机碳矿化,微生物固碳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生物学,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基础科学,农艺学,农艺学,农艺学

    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分类号: S153.6;S154.3;S157.1

    总页数: 146

    文件大小: 8561K

    下载量: 977

    相关论文文献

    • [1].昆明市海口林场矿山植被恢复中的造林技术探究[J]. 绿色科技 2020(03)
    • [2].浅析古蔺废弃砂石厂的植被恢复治理[J].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20(03)
    • [3].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研究综述[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3)
    • [4].海岛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以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为例[J]. 林业勘察设计 2015(01)
    • [5].国内部分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成果[J]. 草原与草业 2020(02)
    • [6].植被恢复的“穿衣法则”[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6(01)
    • [7].《宁夏干旱风沙区植被恢复模式示范推广》项目[J]. 宁夏林业 2020(04)
    • [8].澜沧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J]. 绿色科技 2014(05)
    • [9].采石场阶段植被恢复设想[J]. 科技资讯 2008(11)
    • [10].废弃铁矿区植被恢复不同模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林业勘察设计 2019(04)
    • [11].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研究[J]. 地理学报 2017(05)
    • [12].晋西北风沙区长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物理特征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11)
    • [13].中国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研究进展[J]. 浙江林业科技 2016(01)
    • [14].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被恢复设计的原则[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7)
    • [15].山西省植被恢复治理模式探讨——以晋中市榆次区为例[J]. 山西林业 2010(05)
    • [16].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紫色土植被多样性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 广西农业科学 2009(12)
    • [17].典型喀斯特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储量动态及其对极端内涝灾害的响应[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03)
    • [18].晋北丘陵风沙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6)
    • [19].京郊荒滩地短期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5)
    • [20].汉中市建筑用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方案[J]. 陕西林业科技 2018(03)
    • [21].三岔河镇异地植被恢复造林初步设计[J]. 绿色科技 2015(12)
    • [22].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4)
    • [23].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适生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0(05)
    • [24].非煤矿山植被恢复综述[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8(11)
    • [25].石嘴山市惠农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造林技术[J]. 宁夏农林科技 2016(09)
    • [26].矿山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探究[J]. 中国农业信息 2014(23)
    • [27].建平县矿区植被恢复状况调查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3(07)
    • [28].宁夏干旱风沙区几种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特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12)
    • [29].我国石质困难地植被恢复与重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30].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健康的影响[J]. 江苏林业科技 2010(03)

    标签:;  ;  ;  ;  ;  

    黄土高原侵蚀与植被恢复驱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固定特征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