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机械化施工

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机械化施工

一、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机械化配套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路迪,刘方仁,焦刘圆[1](2020)在《粉料撒布车与冷再生拌和机在水泥稳定土施工中的配套应用》文中指出结合松通项目四工区水泥稳定土施工经验,针对粉料撒布车和冷再生拌和机在水泥稳定土施工中的配套应用,具体阐述了粉料撒布车和冷再生拌和机配套使用的施工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并将其与人工撒布水泥加传统拌和机的组合在施工参数、施工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4个方面进行比较,计算实际节省成本,选择最优化施工方式,对今后同类工程具有参考作用。

杨佳南[2](2020)在《养生条件差异性对半刚性基层材料路用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养生,室内实验室的标准养生温湿度是恒定的(例如规范规定的北方20℃、湿度90%以上),材料一直处于恒温恒湿的标准养生状态中。而施工现场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实际养生温湿度是随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别是寒区的公路施工(例如哈尔滨地区的公路施工期在5-10月),日昼夜温差比较大,月与月之间的温湿度差异也很大。因此,在相同的养生时间内,实验室标准养生条件下形成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力学性能与实际工地养生条件下形成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力学性能是不同的。为了能在室内模拟室外实际养生,本论文提出了日阶段温湿度的概念,日阶段温湿度是将每天24个小时的温湿度划分为几个阶段,同一阶段的温湿度采用该阶段小时温湿度的加权平均值。以确定的不同地区的日阶段温湿度为养生条件在室内对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工地养生进行模拟,从而与标准养生条件下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力学性能进行对比,进而评价半刚性基层材料工地养生与室内标准养生的差异性。由于黑龙江地区温湿度差异较大,故将黑龙江地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以哈尔滨市为代表,北部以漠河县为代表。本文在以水泥稳定碎石及水泥稳定土为基层材料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干缩、温缩试验。通过试验分析得出,哈尔滨地区以两部分为养生条件的室内模拟工地养生7天的强度要比室内标准养生7天的强度分别高出12.7%、15.2%,劈裂强度要高出22%、27.7%,且室外养生5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劈裂强度就已经达到了室内标准养生的强度;漠河地区以两部分为养生条件的室内模拟工地养生7天的强度要比室内标准养生7天的强度分别高出23.6%、25%,劈裂强度要高出14.8%、24%,且室外养生5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劈裂强度就已经达到了室内标准养生的强度;两种材料下的室外5的收缩系数也与室内标准养生7天的收缩系数大致相同。试验结果表明室外养生5天即可达到室内标准养生的强度,且变化的温湿度更有利于强度的形成。研究结果对评价工地与室内标准养生差异性对半刚性基层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张铁志[3](2019)在《基于架构理论的水泥稳定材料设计及性能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水泥稳定材料是典型的道路基层材料,按系统论观点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强度等级的规定,其应该属于弱混凝土。长期以来,国内外的研究应用都将水泥稳定材料作为一种独立的水泥基材料,研究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可用水泥稳定的原材料比较广泛,混合料组成方式多样,因此通常的设计方法均以试验为主,但水泥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试验工作量较大,周期长,也深受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配合比设计的准确性以及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可比性有待提高,水泥稳定材料的宏观物理力学表现与其微观影响因素及设计改进措施需要深入探讨,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对常用的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指标的预测需要补充和完善。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按照系统论观点,将水泥稳定材料看做是水泥基材料的子系统,按照水泥混凝土架构理论研究水泥稳定材料,将水泥稳定材料的强度看作是由粗集料、细集料水泥浆(细浆)及中间过渡层共同构成,考虑水泥稳定材料结构层中的微观孔隙是引起力学破坏的重要因素,引入超细粉填充模型(DSP),将原细浆结构扩展为超细粉填充细浆结构;为使种类多元化的水泥稳定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可比性,兼顾水泥稳定材料单一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建立了以标准水泥稳定材料、细浆比的偏离、架浆比为主要概念的DSP填充密实骨架物理模型,提出了以水泥剂量、架浆比、细浆比的偏离为基本参数的力学性能数学模型。借鉴沙庆林院士提出的水泥稳定材料粗集料中断级配设计理念,对CBG-20、CBG-16、CBG-13、CBG-10的级配组成计算参数进行了修正,通过对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数据和水泥稳定材料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水泥混凝土的水灰比与水泥稳定材料的最佳含水量的关系换算,得到了水泥稳定材料最佳含水量的试配计算公式,通过干捣实粗集料孔隙率填充法和水泥结碎石孔隙填充法,得到了水泥稳定材料的剩余孔隙,进而得到了理论上超细粉(硅灰)的掺加量,并给出了实际应用超细粉为水泥质量的10%的推荐值,最终形成了架构理论下以试配为主的水泥稳定材料设计方法。为对比标准超细粉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与少掺超细粉、不掺超细粉三种水泥稳定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比,然后又采用SEM扫描电镜观察了三种样品放大2000倍、5000倍、20000倍的形貌,发现外掺硅灰的混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最为致密;通过干缩、温缩试验对比,发现掺硅灰的水泥稳定材料的收缩性能优于不掺硅灰的水泥稳定材料;通过数值模拟对掺加超细粉和不掺超细粉的典型路面结构的剪应力、位移与接触力进行了计算,得出掺加超细粉的路面基层结构在受力和变形等方面明显优于不掺超细粉的路面结构。为保证力学试验研究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研制了全自动制件、脱模、测强一体化试验机,并给出了精度和工作效率,也为实际工程的试验检测提供了可靠保障;继而对五种类型的超细粉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进行了分形研究,发现大于4.75mm以上的部分其分形维数与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为明确水泥剂量、架浆比及细浆比的偏离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联程度,以试验为基础,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三个主要参数的主次关系为水泥剂量>架浆比>细浆比的偏离;为确定架构理论数学模型的基本参数,通过试验对五种型号水泥稳定材料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别得到了不同型号的水泥稳定材料的数学模型;最后以DSP填充水泥稳定建筑废砖、水泥稳定铸造废砂与铁尾矿砂为例,通过试验验证了架构理论设计方法和力学预测模型的正确性,为扩展的架构理论和方法推广到实际应用中奠定了基础。

肖栋[4](2019)在《振动搅拌条件下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认为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在公路建设领域应用广泛,近些年工程技术人员对其材料组成和使用性能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拌合过程研究不足。已有研究表明,振动搅拌技术应用于混凝土的搅拌过程可极大的提高混凝土搅拌质量和效率,本文将这种振动搅拌技术应用于公路建设中水泥稳定碎石的拌合过程,对其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以后公路的修筑提供参考。本文依托安阳西北绕城高速公路项目,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及试验路铺筑等手段,对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形成机理以及振动搅拌的过程特性,振动搅拌对混合料的作用;其次,分析确定了振动搅拌的时间、振动频率等相关参数以及试验方案;最后,设置级配、水泥含量、龄期不同的变量参数,对振动搅拌和常规搅拌方式的水泥稳定碎石进行室内对比试验。将振动搅拌应用于实体工程,通过铺筑振动搅拌和常规搅拌试验段,进行各项指标的对比。研究表明,振动搅拌对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有提高效果,并且提升效果对4%水泥含量较高;振动搅拌对劈裂和弯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同条件下,骨架密实的劈裂和弯拉强度均大于悬浮密实混合料;振动搅拌能够降低混合料干缩过程中的总失水率和干缩系数,提高混合料的干缩性能;振动搅拌对水泥稳定碎石的温缩性能、抗冲刷性能、疲劳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观测实体工程试验段,振动搅拌相比常规搅拌试验段,振动搅拌机生产出的混合料中水泥均匀性好,现场取芯的芯样强度高、观测裂缝少。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5](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吴伟民[6](2017)在《卢萨卡城市道路水稳底基层施工工艺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卢萨卡城市道路中的底基层施工为例,介绍了道路水稳底基层的施工工艺,针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据此提出,海外项目施工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实际情况确定设计、施工规范,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合理选择施工方案,确保工程作业的顺利开展。

陈宏业[7](2017)在《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机参数设计与搅拌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大多采用水泥稳定土作为半刚性基层,而水泥稳定土生产是通过水泥稳定土搅拌站完成的。目前我国大多数水泥稳定土搅拌站是采用连续式双卧轴搅拌机进行搅拌的,在一定数量工程中存在搅拌不均匀的现象。有些工程为了保证取芯强度要求而不惜加大水泥含量,这样又导致基层的裂缝产生,其主要原因是物料在搅拌机内搅拌时间短而导致搅拌不均匀所致。为了增加搅拌时间,使物料搅拌更充分,有些企业采用二级搅拌模式,也就是用两个搅拌机连续两次搅拌。鉴于这一问题,本文研究开发一款振动搅拌机,在搅拌过程增加振动使物料充分接触拌和,以获得良好的搅拌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水泥稳定土材料特性、搅拌机理及物料在搅拌机工作中的运动过程,在原有双卧轴搅拌机的基础上,提出振动搅拌机的设计方案;其次,对稳定土连续式双卧轴搅拌机各零部件进行了设计与计算,对主要零部件应用UG三维建模,对计算设计好的主要零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对搅拌机进行运动仿真,检验机构运动方案的合理性;最后对设计的搅拌机进行混合料的振动搅拌过程进行模拟,并与没有振动搅拌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检验振动对物料运动的影响。

丁俊杰[8](2014)在《固结剂对水泥稳定土强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水泥稳定土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整体性好、承载能力高和成本低等优点,近几年来水泥稳定土常用于道路路基的基层。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和研究过程中,更多是的用水泥来稳定中粒土和粗粒土,而缺少对于细粒土的应用和研究,所以本课题希望能通过对淤泥和粘土这两种细粒土的研究,为以后的施工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影响水泥稳定土结合料强度的因素有很多种,如:固结剂的质量和剂量、土的塑性指数、碾压工艺、养生条件和龄期等。本文主要分析固结剂对水泥稳定土强度的影响。以粘土、淤泥为主要原材料,通过改变固结剂的种类和掺量对粘土和淤泥进行固结、成型,养护6天,保水1天后测定稳定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通过试验结果,分析每种固结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施工可能性。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水泥稳定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水泥掺量的增大而增大。2、相对于矿渣硅酸盐水泥,固结剂对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加固效果更好。3、在施工要求的强度不是很高的情形下,可以采用水泥与石灰综合稳定土,这样既可以获得较高的强度值而且比单掺水泥更经济。4、采用在水泥稳定土中掺加玻璃纤维的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水泥稳定土的强度,而且,在水泥稳定土中掺加了玻璃纤维以后,这种含玻璃纤维的水泥稳定土的韧性也得到增强。5、对工期紧、开放交通时间早的工程来说高强高耐水土体固结剂HEC比传统的固结剂占有明显的优势。

陈东军[9](2014)在《植物沥青基半柔性基层作用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速公路和高等级道路的结构形式多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这类路面中,半刚性基层材料起到主要承重作用。半刚性基层有强度大、造价低、水稳性好等优点,同时半刚性基层由于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会引起开裂,轻则降低基层的承载能力,重则影响到路面的使用寿命。如何有效抑制和减少半刚性基层的开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半刚性基层的抗裂性通常以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两个指标来评价。植物沥青是生物质深加工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年产量高,目前主要应用于铸造粘合剂和防水沥青等领域,或直接作为重油填充料燃烧掉。本文通过在半刚性材料中引入植物沥青这种环境友好、价格低廉的新材料,来改善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干缩和温缩性能,以达到增强抗裂性的目的。通过室内试验,分别从植物沥青与水泥相互作用机理、植物沥青用量的确定、植物沥青对水泥胶砂干缩率的改善、植物沥青改善水泥稳定细粒土的强度、植物沥青改善水泥稳定细粒土的干缩和温缩性能、植物沥青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实验考察,发现植物沥青引入到半刚性基层材料中,对水泥稳定细粒土和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损失很大,原因是植物沥青油性分子分散于水泥颗粒之间,阻碍水泥的水化反应,同时植物沥青的溶解过程产生大量气泡,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对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进而提出采用添加剂和改善工艺的措施方法,以提高最终强度。通过实验,考察了沥青乳化剂、硅烷偶联剂、混凝土三乙醇胺早强剂等几种添加剂与植物沥青的相互作用,最终确定通过高温养生和NaOH强碱激发水泥水化的办法,可以提高植物沥青基半柔性基层材料的最终强度。实验结果表明:(1)植物沥青的用量占水泥质量分数5%时,对水泥胶砂的干缩率改善可达35%;(2)在水泥稳定土中,植物沥青用量占素土质量5%时,对干缩系数有8.5%的改善,对温缩系数最大有30%的改善,通过NaOH强碱的促进作用,28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可以达到对照组的87%;(3)植物沥青加入到水泥稳定碎石中,随着植物沥青用量的减小,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有提高的趋势,结合高温养生和NaOH强碱激发,2%剂量的植物沥青-水泥稳定碎石的最终强度可以达到2.8MPa,进一步减小植物沥青的用量可以使植物沥青-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提高,以满足规范要求。结论表明植物沥青能够增强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能。

晏双龙[10](2013)在《水稳半刚性基层全厚式就地冷再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等级公路中,绝大部分是水稳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随着交通量的逐年增大和使用年限的增加,公路的大修工作变得非常紧迫,如何更好的完成公路大修并且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公路发展的重要问题。就地冷再生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就地冷再生施工中,冷再生机是施工核心机械,压路机、平地机是保证路面质量的重要机械,各机械的结构性能和施工工艺对再生质量有重要影响,研究并且优化这种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冷再生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研究了冷再生机的拌和均匀性,横坡、纵坡路段施工特性,行驶阻力在滑转曲线上的匹配特性,确定了设备合理匹配技术以及一般路段和特殊路段的施工工艺。采用WR2500S型冷再生机在实体工程上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现场再生混合料取样试验检测,表明混合料中的各种集料分布均匀。压路机与平地机的组合施工工艺合理,半刚性基层厚度、压实度和强度等质量指标得到了保证,提高了整体施工的质量。

二、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机械化配套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机械化配套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粉料撒布车与冷再生拌和机在水泥稳定土施工中的配套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介绍
2 水泥稳定土施工工艺
    2.1 施工工艺流程
    2.2 施工操作要点
3 粉料撒布车及冷再生拌和机工作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
    3.1 粉料撒布车工作原理
    3.2 粉料撒布车特点
    3.3 粉料撒布车适用范围
    3.4 冷再生拌和机工作原理
    3.5 冷再生拌和机特点
    3.6 冷再生拌和机适用范围
4 应用效果比对
    4.1 人工撒布水泥与粉料撒布车撒布水泥的各项比较
    4.2 传统拌和机与冷再生拌和机拌和的各项比较
    4.3 施工质量比较
    4.4 施工成本比较
    4.5 社会效益
5 结语

(2)养生条件差异性对半刚性基层材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水泥稳定碎石及水泥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性能
        2.1.1 水泥
        2.1.2 土
        2.1.3 集料
    2.2 级配设计
    2.3 最佳水泥用量的确定
    2.4 粉煤灰产量的确定
        2.4.1 试验方案与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工地养生日阶段温湿度的确定
    3.1 日阶段温湿度的确定方法
    3.2 气候数据与分析
        3.2.1 黑龙江省南部的温湿度分布
        3.2.2 黑龙江省北部的温湿度分布
    3.3 日阶段温湿度的确定
        3.3.1 黑龙江省南部日阶段温湿度的确定
        3.3.2 黑龙江省北部日阶段温湿度的确定
    3.4 日阶段温湿度的修正
        3.4.1 黑龙江省南部温湿度修正
        3.4.2 黑龙江省北部日阶段温湿度的修正
        3.4.3 工地覆盖修正
        3.4.4 修正后的日阶段温湿度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工地养生与室内标准养生的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的对比分析
    4.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
        4.1.1 试验方法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劈裂强度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收缩特性试验
        4.3.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干缩试验结果分析
        4.3.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温缩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工地养生与室内标准养生的水泥稳定土的力学性能的对比分析
    5.1 水泥稳定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5.1.1 试验方法
        5.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 水泥稳定土劈裂强度
        5.2.1 试验方法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水泥土收缩特性试验
        5.3.1 水泥土干缩试验结果分析
        5.3.2 水泥土的温缩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依托工程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养生差异性的实际应用
    6.1 项目介绍
        6.1.1 项目概况
    6.2 试验路铺筑
        6.2.1 养生
    6.3 试验结果分析
        6.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6.3.2 劈裂强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架构理论的水泥稳定材料设计及性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2 水泥稳定材料的架构理论研究
    2.1 水泥混凝土架构理论的发展历史
    2.2 水泥混凝土的DSP模型
    2.3 水泥稳定材料的架构理论模型
        2.3.1 水泥稳定材料的架构物理模型
        2.3.2 水泥稳定材料的架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架构理论下水泥稳定材料设计方法
    3.1 现行水泥稳定材料设计方法
    3.2 架构理论下水泥稳定材料设计方法
        3.2.1 集料级配组成设计
        3.2.2 水泥用量与最佳含水量的确定
        3.2.3 DSP超细粉(硅灰)的确定
    3.3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强度对比分析
    3.4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收缩性能对比分析
        3.4.1 干缩性能对比分析
        3.4.2 温缩性能对比分析
    3.5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微观对比分析
    3.6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3.6.1 模拟方案的确定
        3.6.2 各结构层材料性能
        3.6.3 参数标定
        3.6.4 静荷载加载
        3.6.5 各结构层力学响应
        3.6.6 应力时程分析
        3.6.7 结构层变形响应分析
    3.7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综合评价
    3.8 本章小结
4 力学试验用自动化设备的研制
    4.1 研制背景
    4.2 设计模块
        4.2.1 设计原则与组成
        4.2.2 框架系统设计
        4.2.3 反力架系统设计
        4.2.4 动力系统设计
        4.2.5 机构功能转换系统设计
        4.2.6 电器控制及微机通讯系统设计
    4.3 零部件及安装
    4.4 功效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架构理论的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1 水泥稳定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
    5.2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分形维数
    5.3 无侧限抗压强度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5.4 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1 CBG-20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2 CBG-25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3 CBG-16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4 CBG-13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5 CBG-10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侧
        5.4.6 预测模型内在规律分析
    5.5 最佳含水量偏差与强度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架构理论设计方法在水泥稳定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6.1 架构理论与设计方法在水泥稳定建筑废砖中的应用
        6.1.1 研究应用的背景和意义
        6.1.2 材料准备
        6.1.3 现行传统法配合比设计
        6.1.4 DSP填充密实骨架配合比设计
    6.2 架构理论设计方法在水泥稳定铸造废砂与铁尾矿的应用
        6.2.1 概述
        6.2.2 现行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
        6.2.3 DSP填充密实骨架配合比设计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4)振动搅拌条件下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振动搅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振动搅拌设备的应用研究
        1.2.2 振动搅拌混合料性能的研究
    1.3 传统搅拌方式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作用机理
    2.1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机理
    2.2 振动搅拌特性
        2.2.1 搅拌过程
        2.2.2 振动搅拌混合料的流动特性
    2.3 振动搅拌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性能试验方案
    3.1 原材料技术指标及混合料组成
        3.1.1 碎石集料
        3.1.2 试验用水泥
        3.1.3 混合料组成设计
        3.1.4 击实试验
    3.2 试验方案的设计
        3.2.1 试验内容
        3.2.2 搅拌试验装置
        3.2.3 振动搅拌参数的确定
    3.3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试件制备及养生
        3.3.1 圆柱形试件
        3.3.2 梁式试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4.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4.1.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劈裂性能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4.2.1 劈裂性能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弯拉强度性能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4.3.1 弯拉强度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耐久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5.1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收缩性能分析
        5.1.1 干缩试验方法
        5.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1.3 温缩试验方法
        5.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 抗冲刷性能分析
        5.2.1 冲刷性能试验方法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3 疲劳性能分析
        5.3.1 疲劳试验方法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振动搅拌的工程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试验段方案设计
        6.2.1 配合比设计
        6.2.2 重型击实
        6.2.3 成型试件
    6.3 试验路段铺筑施工质量控制
        6.3.1 混合料的拌制
        6.3.2 混合料的运输和摊铺
        6.3.3 混合料的碾压与养生
    6.4 振动搅拌和常规搅拌试验段对比
        6.4.1 施工质量控制
        6.4.2 取芯及芯样强度测定
        6.4.3 弯沉测定、裂缝观测
    6.5 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经济效益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6)卢萨卡城市道路水稳底基层施工工艺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背景
2 设计标准和施工规范
3 底基层施工方案选择
4 水泥稳定碎砾石土底基层施工工艺分析
5 结语

(7)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机参数设计与搅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国外发展概况
        1.2.2 国内发展概况
    1.3 离散单元法在稳定土搅拌过程模拟实验中的应用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泥稳定土材料要求及搅拌机
    2.1 水泥稳定土材料基本概况
    2.2 水泥稳定土的材料要求
    2.3 水泥稳定土搅拌站及搅拌主机的组成
        2.3.1 水稳站的分类
        2.3.2 稳定土厂拌设备组成
        2.3.4 稳定土连续式搅拌机结构组成
    2.4 连续式双卧轴振动搅拌方案
        2.4.0 水泥稳定土搅拌要求
        2.4.1 连续式双卧轴振动搅拌方案
        2.4.2 总体布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800型连续式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机设计
    3.1 搅拌机设计主要参数
    3.2 搅拌筒的设计
        3.2.1 搅拌筒有效容积
        3.2.2 搅拌机叶桨旋转半径R的确定
        3.2.3 进料口尺寸L_1、W_1
        3.2.4 出料口尺寸L_2、W_2
    3.3 搅拌叶片及搅拌臂设计
        3.3.1 叶片尺寸
        3.3.2 叶片数量
        3.3.3 搅拌臂设计及叶片倾角
        3.3.4 搅拌叶片线速度VL及搅拌轴转速的确定
    3.4 搅拌机驱动功率的计算
        3.4.1 受力工况
        3.4.2 受力计算
        3.4.3 搅拌轴扭矩Mq的计算
        3.4.4 驱动功率P的计算
    3.5 同步齿轮及搅拌轴的设计
        3.5.1 同步齿轮的设计
        3.5.2 搅拌轴的结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机结构建模与仿真分析
    4.1 搅拌筒整体结构优化
        4.1.1 搅拌筒横截面尺寸改进
        4.1.2 搅拌筒外壳振动位置优化
        4.1.3 附着式激振器的选择与安装
    4.2 搅拌臂及叶片排列与物料的运动关系分析
        4.2.1 搅拌臂的料流排列
        4.2.2 单轴上搅拌臂的排列形式
        4.2.3 双轴搅拌臂排列关系
    4.3 基于UG对搅拌机建模及运动仿真
        4.3.1 搅拌机主要零件三维实体设计
        4.3.2 搅拌机装配及干涉检验
        4.3.3 搅拌机运动仿真
    4.4 搅拌装置有限元分析
        4.4.1 搅拌装置有限元分析方法
        4.4.2 搅拌装置的模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续式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机搅拌过程模拟
    5.1 基于离散元法对稳定土材料混合的理论分析
        5.1.1 散体颗粒接触理论
        5.1.2 离散元法求解基本原理
    5.2 基于EDEM对连续式稳定土搅拌机搅拌过程模拟
        5.2.1 搅拌机简化仿真模型设计
        5.2.2 搅拌仿真前处理参数设置
        5.2.3 搅拌仿真求解及后处理
    5.3 添加振动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固结剂对水泥稳定土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泥稳定土及其应用
    1.2 主要原材料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2 理论基础
    2.1 水泥稳定类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2.2 水泥稳定土强度产生机理
3 试验方案
    3.1 试验项目
    3.2 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案
4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4.1 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同掺量的比较
    4.2 普通硅酸盐水泥与矿渣硅酸盐水泥相同掺量的比较
    4.3 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泥和石灰综合稳定的比较
    4.4 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泥和玻璃纤维综合稳定的比较
    4.5 普通硅酸盐水泥与HEC相同掺量的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植物沥青基半柔性基层作用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植物沥青与水泥之间的相互作用
    2.1 原材料与性能
        2.1.1 水泥及初终凝时间的确定
        2.1.2 砂及其基本性能
        2.1.3 植物沥青
        2.1.4 植物沥青-水泥浆用水量与凝结时间测定
    2.2 植物沥青与水泥相互作用
        2.2.1 植物沥青用量的确定
        2.2.2 强度对比实验
        2.2.3 添加剂的选用
        2.2.4 确定植物沥青最佳用量
    2.3 植物沥青-水泥混合胶砂强度
    2.4 植物沥青-水泥混合胶砂干缩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物沥青基-水泥稳定细粒土实验研究
    3.1 原材料与击实实验
        3.1.1 原材料
        3.1.2 击实试验
    3.2 无侧限强度与相关分析
        3.2.1 强度形成机理
        3.2.2 不同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
    3.3 温缩性能与干缩性能
        3.3.1 温缩性能
        3.3.2 干缩性能
    3.4 单点抗折强度与冻融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沥青基—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研究
    4.1 原材料与性能
        4.1.1 集料筛分实验
        4.1.2 含水率实验
        4.1.3 密度与吸水率
    4.2 级配设计与VCA矿料骨架间隙率
    4.3 对照组水稳碎石击实
    4.4 对照组水稳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
    4.5 植物沥青改性水稳碎石强度
        4.5.1 植物沥青水稳碎石击实
        4.5.2 植物沥青水稳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水稳半刚性基层全厚式就地冷再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泥稳定半刚性基层的特点与要求
    2.1 基层概述
    2.2 水泥稳定半刚性基层特性
        2.2.1 半刚性基层特性与优缺点
        2.2.2 水泥稳定土特性
    2.3 水泥稳定半刚性基层的施工要求
        2.3.1 水泥稳定半刚性基层材料要求
        2.3.2 水泥稳定土混合料设计要求
        2.3.3 水泥稳定半刚性基层施工规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施工机械配套模式研究
    3.1 施工机械的匹配模式
        3.1.1 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基本配置要求
        3.1.2 施工现场工程量计算
        3.1.3 施工机械设备选型
    3.2 再生机的结构配套
        3.2.1 再生机的基本参数与配置
        3.2.2 再生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结构与工作机理分析
        3.2.3 再生机的工作特性
    3.3 压路机的配置与施工
        3.3.1 静压路机的配置
        3.3.2 振动压路机的配置及分析
        3.3.3 轮胎压路机的配置
        3.3.4 压路机的施工
    3.4 平地机的配置与施工
        3.4.1 平地机的基本操作与施工生产率
        3.4.2 平地机的主要工作装置
        3.4.3 平地机在特殊路段的工作
    3.5 洒水车的配置
        3.5.1 洒水车的主要结构
        3.5.2 洒水车的应用和路面养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再生施工工艺与实验验证
    4.1 水泥稳定土的施工工艺
        4.1.1 路拌法施工工艺
        4.1.2 中心站集中厂拌法
    4.2 冷再生的施工工艺
    4.3 国道 110 线的拌合均匀性施工试验验证
        4.3.1 国道 110 线乌兰察布段的前期调查
        4.3.2 再生施工的相关试验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建议
    5.3 全厚式就地冷再生施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机械化配套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粉料撒布车与冷再生拌和机在水泥稳定土施工中的配套应用[J]. 路迪,刘方仁,焦刘圆. 公路, 2020(06)
  • [2]养生条件差异性对半刚性基层材料路用性能的影响[D]. 杨佳南.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架构理论的水泥稳定材料设计及性能预测[D]. 张铁志.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4]振动搅拌条件下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D]. 肖栋. 长安大学, 2019(01)
  • [5]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6]卢萨卡城市道路水稳底基层施工工艺应用分析[J]. 吴伟民. 交通世界, 2017(29)
  • [7]水泥稳定土振动搅拌机参数设计与搅拌特性研究[D]. 陈宏业. 长安大学, 2017(02)
  • [8]固结剂对水泥稳定土强度的影响[D]. 丁俊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9]植物沥青基半柔性基层作用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D]. 陈东军. 山东大学, 2014(10)
  • [10]水稳半刚性基层全厚式就地冷再生技术研究[D]. 晏双龙. 长安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水泥稳定土底基层机械化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