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米尺寸论文_庄茁,柳占立,崔一南,林鹏,刘凤仙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米尺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沟道,金属,晶粒,电子束,尺寸,麦草,木质素。

微米尺寸论文文献综述

庄茁,柳占立,崔一南,林鹏,刘凤仙[1](2018)在《亚微米尺度离散位错机制的晶体塑性流动应力及强度和变形的尺寸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世纪初,通过百纳米至十微米金属柱的单轴压缩实验发现了强度的尺寸效应和应力-应变曲线突跳现象。为此,我们提出了亚微米尺度基于离散位错机制的晶体塑性流动应力理论(公式(1))和位错动力学与有限元耦合的计算模型(见图1),可以在亚微米尺度考虑无应变梯度条件下强度和变形的尺寸效应。在流动应力公式中(1),包含了材料特征尺度和基于统计模型的稳定离散位错源长度。给出了两种应用工况,一是单臂位错源控制的塑性流动应力,理论和计算的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见图2),二是有涂层柱捕获位错密度控制的背应力作用约束塑性行为,给出了流动应力上下限值。另外,研究了热激活引起的位错攀移实验,阐释了位错湮灭机制主导的温度升高则材料屈服应力提高的退火行为。t=t_0+αμbρ~(1/2)+kμb/λλ=0.31d(1)式中:d是微柱直径,μ是剪切模量,b是伯格斯矢量,k是系数。(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王韬,李志辉[2](2018)在《两步法烧结亚微米晶粒尺寸的氧化铝》一文中研究指出验证了两步烧结法的适用性对于抑制亚微米氧化铝在最后阶段的晶粒长大中的作用。为了降低孔隙率,且不出现显着的晶粒长大,第一步加热的时间应该较短,在1 400~1 450℃相对较高的温度下进行;第二步在大约1 150℃左右的温度下促进样品的致密化,并且限制晶粒生长。使用两步法烧结制备的细晶氧化铝的相对密度为98.8%,晶粒尺寸为0.9μm。采用标准烧结工艺,陶瓷的相对密度相同,但晶粒尺寸为1.6μm。(本文来源于《耐火与石灰》期刊2018年05期)

李泉,李文俊,郑杰允,李泓[3](2016)在《金属锂负极表面微米/纳米图形尺寸对金属锂在固态/液态电池中电沉积-溶解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锂具有极高的比容量(3860mAh/g,2060mAh/cm~3)而应用于锂电池中。循环过程中不可控的锂枝晶所引起的安全问题和低的循环效率困扰了研究者们多年,阻碍了金属锂在二次电池中的应用~([1]),目前仍主要集中于一次电池领域。最近几年随着锂空,锂硫电池和固态电解质成为研究热点,金属锂电池又重新受到广泛关注~([2])。研究者们做了大量尝试,如在电解液中添加添加剂,在金属锂表面做叁维结构~([3]),使用固态电解质对锂枝晶进行机械压制,锂表面做处理,采用锂合金,高盐浓度电解液。我们首次通过微加工的方法在金属锂表面成功做出了亚微米尺度的图形,通过不同尺度的图形与原始未处理的金属锂进行对比,具有孔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在提高库伦效率和抑制锂枝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我们还通过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循环前后的液态/固态电池中锂沉积溶解的形貌演化进行了表征~([4])。(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分会:化学电源》期刊2016-07-01)

王军宁[4](2016)在《微米尺寸晶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配位聚合物因其结构具有可调控性,在非均相催化剂、气体吸附、传感、药物传递、光催化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和传统的催化体系相比,用配位聚合物做催化剂时,因其具有高度有序的晶体结构,高催化剂载量,更加均一的和孤立的催化位点,消除了多分子催化过程中催化剂的钝化现象,并且对环境友好。多重的N/O配位点能够提供一些不饱和的配位结构,有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在本文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个四氮唑类配体5,5'-(1H-imidazole-4,5-diyl)-bis-(2H-tetrazole)(H3idbt)和一个四齿羧酸配体9,9′-spirobifluorene-2,2′,7,7′-tetracarboxylic acid(H4sbtc),利用溶剂热合成法构筑得到5个配位聚合物。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应用到特定的催化反应中,系统地研究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利用H3idbt配体与过渡金属锌离子,通过溶剂热合成法成功地构筑得到四个二维的锌的配位聚合物{[Zn6(idbt)4(phen)4]·3H2O}n(1),{[Zn3(idbt)2(H2O)4]·2H2O}n(2),{[Zn3(idbt)2(bpy)2]·H2O}n(3)和{[Zn3(idbt)2(bMe-bPy)2]·H2O}n(4)(H3idbt=5'-(1H-imidazole-4,5-diyl)-bis-(2H-tetrazole),phen=1,10-phenanthroline,bpy=2,2'-dipyridyl,bMe-bPy=4,4'-dimethyl-2,2'-dipyridyl)。配位聚合物1和2用作催化剂,催化以氨基醇和二腈类为原料的串联缩合反应选择性的得到单恶唑啉产品。为了提高催化效率,通过在溶剂热合成过程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得到了微米级的配位聚合物1和2,并系统地研究了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颗粒形貌和尺寸的影响。另外,提出了催化反应可能的机制。我们还对配位聚合物2-4的固态荧光性质进行了分析以及对配位聚合物1-4的固体紫外-可见光谱进行了研究。2.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四齿羧酸配体H4sbtc,利用NMR,FT-IR和MS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H4sbtc与Co(NO3)2·6H2O的自组装得到一个配位聚合物{[Co2(sbtc)·2H2O]·H2O}n(5),通过单晶X-射线解析出其晶体结构。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5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室温下,对配合物5进行了固体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其在紫外-可见光区有强烈的吸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05-01)

湛治强,阎大伟,熊政伟,沈昌乐,彭丽萍[5](2015)在《亚微米尺寸金属电极的制备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微米尺寸金属电极在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等半导体电子学器件中有重要应用,其制作是器件制作中的关键工艺,对器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选择合适的涂胶旋转转速、烘烤温度(180℃)和时间,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子束曝光后所产生的气泡。通过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二甲基戊二酰亚胺(PMMA/PMGI)双层胶进行电子束曝光和显影,确定了合适的曝光剂量为550μC/cm2。通过调整显影液配比,并将显影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获得了光滑完整的PMMA/PMGI双层光刻胶曝光图形。开发了双层光刻胶电子束曝光工艺,制备出宽度为200 nm的金属电极。(本文来源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任桂华,谭海丰,冯晓哲,张滨[6](2015)在《微米尺度钼丝的力学性能及其尺寸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直径分别为125 mm、140 mm和160 mm的钼丝(模型材料)进行拉伸实验和应力控制的拉-拉疲劳实验,研究了微米尺度体心立方结构的钼丝的力学性能及其尺寸效应。在扫描电镜下观察钼丝的拉伸断口和疲劳断口,分析了金属钼丝的拉伸和疲劳断裂行为。结果表明,微米尺度体心立方拉拔态钼丝的拉伸断裂强度和应力控制下的疲劳强度都随着钼丝直径的减小而下降。微米尺度钼丝的疲劳性能尺寸效应,来源于丝中径向方向的拉长晶粒数目不同。结果丝的直径越小钼丝对表面所萌生的疲劳裂纹或缺陷越敏感,疲劳扩展寿命越短。(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周珊珊[7](2015)在《(亚微米+微米)双尺寸SiCp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压缩变形行为及高温变形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半固态搅拌铸造法制备出双尺寸(亚微米+微米)SiCpAZ91镁基复合材料,研究了双尺寸SiCp复合材料中不同体积比的增强相对基体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AZ91合金和S-1.5+10-8.5复合材料进行了热压缩实验,研究其高温变形行为。同时采用动态材料模型结合材料的不可逆热力学原理,得到了S-1.5+10-8.5复合材料的加工图,结合显微组织观察,优化和确定S-1.5+10-8.5复合材料的热加工工艺参数。结合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揭示不同变形条件下显微组织的演变规律,分析合金和S-1.5+10-8.5复合材料的高温压缩变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iCp的加入可以有效的细化基体晶粒尺寸。随着0.2umSiCp和10umSiCp体积比的增加,亚微米颗粒密集区(PDRs)增大,使基体的平均晶粒尺寸进一步降低。且0.2um SiCp的晶粒细化效果相对于10um SiCp的更为显着。S-1.5+10-8.5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极限抗拉强度明显高于只加入单一10um SiCp的复合材料,并且当0.2um与10um SiCp体积比为1.5:8.5时,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高。S-1.5+10-8.5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主要为:位错强化机制、载荷传递作用、细晶强化机制和Orowan强化机制,其中,位错强化机制和细晶强化机制起主导作用。研究AZ91合金和S-1.5+10-8.5复合材料的高温压缩流变行为发现:当应变量固定时,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合金和S-1.5+10-8.5复合材料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峰值应力和稳态流变应力均有所下降,且峰值应变也随之减小。采用双曲线正弦函数计算了合金和复合材料的高温压缩变形真激活能和应力因子敏感指数。发现合金和复合材料主要的变形机制均为位错攀移机制。且复合材料的表观激活能随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升高而上升,这是因为DRX的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就会需要高的功率扩散值和表观激活能。此外,由于应变速率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变形抗力增大,因此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协调变形,这就会导致表观激活能的上升。采用动态材料模型,结合材料的不可逆热力学原理,计算得到S-1.5+10-8.5复合材料的加工图。根据S-1.5+10-8.5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条件下的组织情况,验证了所绘制的S-1.5+10-8.5复合材料加工图的正确性和有效性。S-1.5+10-8.5复合材料的最佳热加工温度为370C,应变速率为0.001s-1,其在加工图中对应的功率耗散效率为38%。AZ91合金和S-1.5+10-8.5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与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变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AZ91合金,在压缩变形过程中组织由孪晶和动态再结晶共同组成。新晶粒的形核与孪晶之间以及孪晶与位错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在变形过程中,S-1.5+10-8.5复合材料的DRX程度明显高过于合金的,但是其DRX平均晶粒尺寸却低于合金。这主要是因为微米和亚微米SiCp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基体的位错密度,从而促进DRX形核,且亚微米SiCp对晶界的钉扎作用,又导致DRX晶粒不易长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吴晓鹏,杨银堂,刘海霞,董刚[8](2015)在《沟道尺寸对深亚微米GGNMOS保护器件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测试结果,研究了不同沟道宽度、沟道长度对深亚微米单叉指栅接地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静电放电保护器件性能的影响机制,并得出保护器件沟道尺寸的优化准则.基于SMIC 0.18μm CMOS工艺进行流片及传输线脉冲测试,得到了不同版图参数条件下保护器件的I-V特性.基于失效电流水平变化趋势以及器件仿真结果,分析了相关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沟道宽度的选取必须结合器件的导通均匀性情况,同时沟道长度值则通过改变器件沟道下方的热分布影响保护器件的鲁棒性.利用实验方法分析了沟道尺寸对单叉指栅接地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保护器件性能影响的物理机制,对深亚微米保护器件的版图设计提供了优化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李轲,李伟,刘守新[9](2015)在《碱木质素叁步法制备微米尺寸球形活性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碱木质素为原料采用球形木质素前驱体,炭化,活化叁步法制备微米尺寸的球形活性炭。研究了球形木质素前驱体的制备条件及活化条件对球形活性炭的粒径大小、结构形貌、孔结构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低温N2吸附-脱附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的形貌结构、吸附性能和表面官能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10 h,搅拌速度200 r/min,p H值为3.0的条件下,制备出粒径为5μm左右、球形形貌完整的球形木质素前躯体。通过对球形木质素前躯体在300℃炭化以及850℃下CO2活化,制备出比表面积为776.96 m2/g,总孔容为0.487 1 cm3/g,平均孔径为2.51 nm的球形活性炭。(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5年01期)

胡鹏飞[10](2014)在《亚微米/微米尺寸铝粉的固结工艺及其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准等静压的高压下对亚微米/微米尺寸的铝粉进行了固结(固结工艺为:压力5GPa、温度560℃、保温时间3h),研究了固结块体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用粉末进行的研究表明,粉末为球形颗粒,其直径分布为(1.00.15)μm。用SEM对固结的块体材料进行了观察,结果指出平均晶粒尺寸为1.2μm,同粉末的尺寸相比发生了轻微长大;粉末颗粒表面连续的氧化膜被有效地破碎为纳米氧化物颗粒(平均尺寸约25nm),均匀的分布在晶界。固结块体材料的拉伸实验结果显示,块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为~130MPa,均匀延伸率为~10%。本文也研究了用放电等离子烧结亚微米/微米铝粉获得的块体材料经冷轧变形以及后续退火后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结果表明,90%压下量的轧制试样,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长度方向的晶粒尺寸不断减小,厚度方向略有宽化,晶粒不断在细分,在退火温度为250℃~400℃时,晶粒呈均匀的拉长状态,500℃退火时,部分区域晶界发生弯曲,部分区域发生宽化现象,微观组织仍呈层状组织。基于X射线衍射峰的宽展,计算了90%压下量的轧制试样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位错密度,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形试样的位错密度不断降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结果也表明,当压下量达到95%时,在变形的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回复,500℃退火时发生部分再结晶,再结晶机制为亚晶形核机制,600℃退火时部分区域已再结晶,并且晶粒发生了长大。力学性能采用维氏显微硬度进行表示,90%压下量轧制试样的显微硬度为74HV,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轧制试样的纤维硬度逐渐减低;95%压下量轧制试样的显微硬度75HV,并且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显微硬度迅速下降;但是在高温时均保持较高的硬度。(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4-12-01)

微米尺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验证了两步烧结法的适用性对于抑制亚微米氧化铝在最后阶段的晶粒长大中的作用。为了降低孔隙率,且不出现显着的晶粒长大,第一步加热的时间应该较短,在1 400~1 450℃相对较高的温度下进行;第二步在大约1 150℃左右的温度下促进样品的致密化,并且限制晶粒生长。使用两步法烧结制备的细晶氧化铝的相对密度为98.8%,晶粒尺寸为0.9μm。采用标准烧结工艺,陶瓷的相对密度相同,但晶粒尺寸为1.6μ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米尺寸论文参考文献

[1].庄茁,柳占立,崔一南,林鹏,刘凤仙.亚微米尺度离散位错机制的晶体塑性流动应力及强度和变形的尺寸效应[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2].王韬,李志辉.两步法烧结亚微米晶粒尺寸的氧化铝[J].耐火与石灰.2018

[3].李泉,李文俊,郑杰允,李泓.金属锂负极表面微米/纳米图形尺寸对金属锂在固态/液态电池中电沉积-溶解行为的影响[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分会:化学电源.2016

[4].王军宁.微米尺寸晶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6

[5].湛治强,阎大伟,熊政伟,沈昌乐,彭丽萍.亚微米尺寸金属电极的制备工艺[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5

[6].任桂华,谭海丰,冯晓哲,张滨.微米尺度钼丝的力学性能及其尺寸效应[J].材料研究学报.2015

[7].周珊珊.(亚微米+微米)双尺寸SiCp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压缩变形行为及高温变形机理[D].太原理工大学.2015

[8].吴晓鹏,杨银堂,刘海霞,董刚.沟道尺寸对深亚微米GGNMOS保护器件特性的影响[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

[9].李轲,李伟,刘守新.碱木质素叁步法制备微米尺寸球形活性炭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5

[10].胡鹏飞.亚微米/微米尺寸铝粉的固结工艺及其组织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a)ZnO/ZnS/γ-Fe2O3空心球的低倍SEM图(i=1-4)微米管中电子数和...微米管外壁Ag纳米粒子的扫描电子显微...二次水热制备材料的SEM图在21nm节点下所面对的挑战集成电路互连多层结构剖面图

标签:;  ;  ;  ;  ;  ;  ;  

微米尺寸论文_庄茁,柳占立,崔一南,林鹏,刘凤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