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从“吃鱼”谈文稿写作兴趣的激发培养论文

吴迪:从“吃鱼”谈文稿写作兴趣的激发培养论文

热爱是最好的天赋,兴趣是持久的动力。在机关从事综合文字工作,如想长期坚持下去,就必须从自觉行动开始,通过连续循环的刺激,让自己时时都有题目去写,次次都想写得尽善尽美。只有充分激发内在潜能,才能一往无前地将这项工作进行到底。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又如何保持呢?如果将文稿比作“一条鱼”,那么就可以从四个角度努力,让兴趣从写作中来,又保持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一是勤于投稿,从吃“小鱼”到吃“大鱼”。培养兴趣要从树立信心开始,自我成就感是信心的基石。学习文稿写作,需要从重视小文稿开始,一点一点积累信心,一天一天培养兴趣。具体方法就是,由易向难常投稿。从向本单位、上级单位的信息简报投稿开始,逐步向新闻媒体、官方网站投稿,等有一定基础之后,再向工作期刊、权威杂志投稿。这样做有三个好处:其一,能够引起对文稿的重视。既然投稿,当然期待稿件能被采用,这就自然而然会倒逼自己精益求精,把稿件写好。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者在文稿观点的提炼、构架的组织、语言的精简等方面,都会下很大功夫,都能得到有效锻炼。多次投稿的过程,也就成了反复实践的过程,持续培塑“精品意识”的过程,不断提升进步的过程。其二,能够激发对写作的热爱。不管是小稿件还是大稿件,投稿之后怀着急切心情期盼上稿,这是人之常情。有所期盼,有所等待,这种心情无形中会刺激对写作的热爱。一旦稿件被采用,那个人的喜悦、单位的肯定等,又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激励力量。如果文稿经常被采用,甚至被一些重点期刊采用,那必然会收获满满的信心。其三,能够扩大对信息的摄取。一方面,为提高稿件采用率,写作者必定会主动加强对所投期刊的研究,并与自身稿件作对比,如此对这个期刊的关注就会多一些,学得更深一些。另一方面,为了写好稿件,必会广泛查阅资料,并在别人写作的基础上,总结提升自己的观点,这又可直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如此这般,实践由易到难,收获由少到多,反复尝试,循环刺激,写作信心就会越来越足,写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随之写作热情就会越来越高涨。

二是敏于运用,从吃“一鱼”到“一鱼多吃”。一篇综合文稿完成之后,其价值不仅仅是满足应时之需,还有其他更为广泛的用途。拓宽文稿用途,既能提高文稿使用价值,还能强化心理暗示,让自己觉得劳有所得、劳有所值。拓宽用途体现在三个方面。用途一,裁剪信息另作他用。综合文稿往往信息量较大,信息高度凝练,时效性较强。如果把这些信息切块整理成简讯,报给本部门或者上级部门的工作简报、网站新闻专栏等,被采用的几率非常高。另外,一些相对完整的总结性、计划性材料,在工作纪律许可的前提下,作一番加工处理,可以向期刊专题栏目投稿。这些看似举手之劳,却能给我们带来颇多收获,这些收获又能为我们额外增添快乐和信心。用途二,转变语气可作他用。综合文稿往往是围绕阶段性会议或活动而起草的,或用于对上汇报,或用于平级交流,或用于对下部署工作,使用环境不同,文稿的语言风格也不同。文稿在一种环境下用毕之后,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转换语气,重新组装内容,使其或成为信息简讯,或成为新闻稿件,或成为调研报告,等等。这样既能扩大文稿用途,又能强化写作实践,提高对文稿语境的把握和转换能力。用途三,保存素材留作他用。起草综合文稿的过程,也是收集、取舍各类素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很有价值的素材被压缩或舍弃。文稿完成之后,我们需要腾出时间,对收集到的各种素材作重新整理、归类保存,以便今后其他场合使用。这样可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消化吸收,并及时有效地丰富知识储备。归根结底,“一鱼多吃”的过程,主要还是增强自我获得感、成就感的过程,在自我肯定中,让自己对写作一直保持强烈兴趣和动力。

三是常于拓展,从吃“此鱼”到吃“彼鱼”。起草综合文稿,极易在一个知识“原点”的刺激下,产生新的求知“兴奋点”,推动我们继续拓宽知识面。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由表及里,追根溯源。对于文稿中提到的一些现象,要从深层次探索其本质,寻找其规律,挖掘其渊源,以加深对这种现象的认识。追溯越远越深,对这个问题的把握就会越清晰越透彻。同样,对文稿中提到的一些规律,也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找出对应的方面,从而让现象与本质相互支撑,历史与现在相互对照,原因与结果相互统一,构建起相对系统、全面的知识储备。其二,由粗及细,由细变粗。起草综合文稿,有时受时间、篇幅等限制,对一些素材仅仅是从面上吸纳了关键观点。文稿完成之后,具体“点”上的信息仍需进一步消化吸收。以城市建设文稿为例,综合文稿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再次转入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具体子项的深度学习。这样循环下来,把每一个子项都分别研究深、研究透,关于子项的知识储备就会饱满起来,并能够反哺自己对整项工作的认识和思考。其三,由此及彼,相辅相成。在起草某一领域的文稿时,因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因为自己的“无知”“知之不多”,就会急切地去获取新知识,以弥补不足。当我们因此而每天、每次都有“新知”“新进步”时,就会得到自我鼓励,渴望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深内涵获知更多,提升更快。知识可以触类旁通,方法可以相互贯通,当我们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钻研深入,当我们越来越善于从繁杂的材料中看到本质,找出规律,并对文字工作举重若轻的时候,我们的信心就会倍增,兴趣就会长存。

四是善于总结,从吃“碎鱼”到吃“整鱼”。很多人从事写作多年,也写了很多文稿,但是水平提升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主动梳理总结,知识积累过于“碎片化”,削弱了对文字的整体驾驭能力,限制了自主创新能力。对此,需要通过“双轮驱动”,加强对各种知识的系统整理,确保有效消化、吸收和使用。途径一,串珠成链,及时将零散的知识整理成型。从事文稿写作的人,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得素材,但是不同渠道的素材往往又是以不同视角阐述说明问题的,且各自独立成文,所以,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作归纳总结,形成方便理解、方便记忆、方便使用的东西。比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有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等。我们在看资料的时候,就要及时把这些短的、零散的知识点,归纳到一个整体的面上,以便自己能够“居高临下”对一个领域的情况作宏观把握。否则,这个材料从这个角度讲,那个材料从那个角度讲,自己就会被搞得晕头转向、稀里糊涂,难以从全局中去思考问题,更难以在文稿综合中出新出彩。途径二,固化成果,持续将自己摸索出的写作技巧整理成文。从事文稿写作,既需要向别人学,也需要自己不断学习总结。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写作技巧方面的感悟。这需要我们及时把这些技巧总结记录下来。当这些零散的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再对其分类作系统整理,就会形成一套自己的写作经验。而这些写作经验,又会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学思感悟,能够及时提醒自己,在良好的工作方法指导下搞好文字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循环滚动,能够刺激自己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不断地督促自己去深入钻研思考。

式中的G1、G2表示的是复合模量的实部(亦为蓄能模量)和虚部(亦为耗能模量),ω为激励频率,K1、K2、Kb和C2四个参数可通过最小二乘法达到模型预测和实验结果之间误差最小确定。

虽然我国整体产业结构上已经实现向“三二一”的转型,但我国总体布局上实施的是地区化发展战略。各区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差距大,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地区之间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割裂。

付出总有收获,高效付出必有丰硕收获。这样长期坚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时时有“鱼”可实践,处处有“鱼”可借鉴,事事有“鱼”可思考,当“鱼”越来越多、越长越肥、越烹越鲜时,我们就已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工作就会呈现“水活鱼跃”的喜人景象,也就必然会在文字的岗位上乐此不疲、步步攀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标签:;  ;  ;  ;  ;  ;  ;  ;  ;  ;  

吴迪:从“吃鱼”谈文稿写作兴趣的激发培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