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菲菲: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论文

于菲菲: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论文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既有利于农村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又有利于新时代“生活美、生产美、生态美”的农业农村新面貌的打造。文章针对淄博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需牢牢把握的重点任务及应坚持的原则,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 宜居新农村

农村人居环境是指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让乡村望得见蓝天碧水、看得见绿树风景、留得住记忆乡愁,不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无视举措,关系到农村农民的切身福祉,关系到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多年来,淄博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乡村振兴为指引,以人居环境改善为目标,以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为依托,以生活条件、公共设施、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为重点,使得农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服务配套持续健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空间自相关是指存在于有差异的空间地点的地理现象,它们的某个特征值存在统计关联性,空间自相关可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

一、牢牢把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

《淄博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1]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村庄规划提升、后期管护长效机制建立。

一是垃圾治理。提出了到2020年,所有村庄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二是“厕所革命”。提出到2018年,完成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2019年,完成涉农街道农村无害化厕所卫生改造任务;2020年,全部镇(涉农街道)300户以上自然村至少有1座三类标准以上的公共厕所。

立足地方实际,综合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思想认知水平等各方面因素,从实际出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真正实现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对症下药。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居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良好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能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所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整治进度,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节点安全部署优化方案,通过设置节点的安全连通度和网络覆盖率两个目标函数,寻找满足节点全连通约束条件和节点移动能耗约束条件的最优解集,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安全部署的问题。采用并通过自适应的调整惯性权重以及精英档案策略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节点安全部署问题求解,与粒子群优化算法相比能达到更高的网络覆盖率和节点安全连通度。

六是管护机制。根据各地发展实际,提出了多种后期管护模式;通过明确党委政府责任、资金来源保障、运行队伍稳定,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得以持久。

贝类加工及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体系也在那段时间开始形成,贝类热加工技术、贝类低温真空渗透调味及阶段式杀菌技术、贝类热加工食品的运用,使人们享受到了贝类食品“想吃就吃、随时能吃”的便捷。

四是村容村貌。提出到2020年,80%以上的村庄达到AB两类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培育3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是农村污水。提出到2020年,50%以上村庄实现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污水处理率达到70%的目标。2018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人均谷类产量很低,豆类和薯类作为当时人们摄取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也被列入了粮食范畴。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中构成豆类主体的大豆作为植物油原料的比例越来越大②,大豆与其他植物油籽(如油菜籽、花生等)已经没有根本差别,延续既有的统计方式,仍将大豆统计到粮食中不仅不合时宜,还容易造成粮食和油料统计分析的系统误差。此外,除西南、西北等少数贫困山区外,薯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作为蔬菜食用,也不宜继续列为粮食进行统计。③

2.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把创新作为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根本动力,不断推进工作思路、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着力破解突出问题。坚持把协调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在要求,促进各类资源均衡配置,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环卫、环保方面的应用,引导城市资金、技术等现代要素向农村流动,坚持以绿色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核心要义,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努力留住田园乡愁。坚持以开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路径,拆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篱笆”,让农民群众在各类民生实事中收获更多开放红利。坚持以共享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成果体现、紧扣薄弱环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优美的居住环境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3.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基本原则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输入EXCEL表格,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五是村庄规划。提出2018年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2020年完成所有村庄规划编制任务。突出村委、村民参与规划的重要性,强调村庄规划的实用性。

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路径

1.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按照城乡统筹、功能分区、融合发展原则,高标准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新一轮镇域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科学的村庄规划不仅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便捷,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整治的成本。

2.转变居民思想观念

以农村各委员会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普及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认知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瞄准短板加快突破

聚焦农村环境发展中存在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下、污水随意排放等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瞄准困难和制约瓶颈,综合施策、精准施策,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一是实施垃圾分类治理。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从源头入手,结合各镇村实际,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探索适合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统筹农村生活垃圾利用、处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二是加强污水综合处理;三是转变农村环境。一方面加强村庄绿化,在乡村干道两旁集中栽植风景树,引导农户开展庭院绿化美化;另一方面,对主要廊道两侧高标准科学规划,适宜造林的规划区内全部绿化,打造生态走廊、景观大道。

4.积极探索创新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部门职责;强化资源整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格局,保障各项重点任务顺利进行。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从实际出发,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扶贫开发整体推进项目和其他政策性项目有机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实行人畜饮水、退耕还林、农村沼气、电网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向环境整治重点村倾斜。号召群众自力更生开展保洁活动。探索专兼结合保洁机制。建立分级负责、全民监督、携手共建机制。采取群众推选、村组聘用、群众自愿等形式,建立专兼结合的保洁队伍,确保待遇落实,有人干事。规范日常运作机制。制定并落实日常保洁制度,开展星级农户评选活动,完善考评办法和考评细则,实行“县查乡、乡查村、村查户”的三级联查模式,形成长效机制。

总之,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紧紧抓住淄博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契机,立足现有条件,强化务实举措,真正补齐农村人居环境这块短板,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淄博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正式颁布实施[N].淄博晚报,2018-10-2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EB/OL].[2018-02-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205/c1001-29807105.html.

[3]刘冬梅.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几点思考[J].城乡建设与发展,2019(12).

[4]刘慧扬.谈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6).

[5]江志峰,蒋润芸.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对策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

中图分类号:R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2—0250—02

[作者简介]于菲菲,中共淄博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及金融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孙瑶

标签:;  ;  ;  ;  ;  ;  ;  ;  ;  ;  ;  ;  ;  ;  ;  

于菲菲: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