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生生产与科研动态

中国花生生产与科研动态

一、中国花生生产与科研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李仁鹏[1](2021)在《莒南县花生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指出

张驰[2](2021)在《多酚与花生蛋白相互作用及其对花生蛋白致敏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是一种分布广泛、营养丰富的植物资源,然而,其中含有的花生致敏蛋白常常引起食物过敏。花生过敏是一种典型的Ig E介导的过敏反应,常见症状涉及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目前有研究证明植物多酚与花生蛋白结合后可以降低花生致敏作用。为进一步解析多酚缓解花生蛋白致敏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本论文利用光谱学技术研究多酚与花生蛋白结合后的光谱行为变化,通过测定复合物的粒径与电位、可溶性蛋白含量、表面疏水性、扫描电镜图、差示扫描量热图解析其结构与性质的变化,分析不同结构多酚及其在不同p H条件下与花生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结构特征以及脱敏效果,为深入开发低致敏性花生产品提供更多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紫外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初步探究了花生蛋白与6种多酚间的相互作用。反式肉桂酸、反式阿魏酸、柚皮素、金雀异黄酮与花生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为疏水相互作用,咖啡酸、槲皮素与花生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反式肉桂酸和槲皮素均使花生蛋白中的发色氨基酸残基周围环境疏水性增加,极性减小,蛋白结构可能更加紧凑。反式阿魏酸、咖啡酸、柚皮素和金雀异黄酮均使花生蛋白中的发色氨基酸残基周围环境亲水性与极性增加,蛋白结构可能变得更加松散。(2)利用花生致敏蛋白检测试剂盒测定花生蛋白中添加不同种类多酚后的致敏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反式肉桂酸、反式阿魏酸、咖啡酸、柚皮素、金雀异黄酮、槲皮素与花生蛋白结合后表现出较好的体外Ig E结合抑制能力,酚酸处理组的抑制能力更强。SDS-PAGE与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结果表明:6种多酚与花生蛋白结合后,引起一些蛋白条带消失或减少,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其中,酚酸处理组的变化程度更大。(3)利用多光谱、可溶性蛋白含量、粒径与电位、表面疏水性、差式扫描量热图、扫描电镜图等表征不同结构的多酚与花生蛋白的相互作用及蛋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6种多酚与花生蛋白均发生了相互作用,花生蛋白结构改变。氢键、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作用力参与了多酚与花生蛋白的相互作用,作用位点更靠近色氨酸残基。总体而言,添加酚酸比添加黄酮对花生蛋白影响更大。酚酸处理组表现出显着下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降低的平均颗粒粒径,更疏松的结构,其复合物表面均出现沟壑。总体上,多酚与花生蛋白相互作用引起了二级结构从α-螺旋和β-转角向β-折叠的转变。(4)采用分子对接模拟花生致敏蛋白Ara h 1与多酚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6种多酚结合在该蛋白结构中的不同位点上。其中,Ara h 1与反式阿魏酸、金雀异黄酮、槲皮素间的相互作用均有酪氨酸参与。反式阿魏酸与Ara h 1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关键的脱敏氨基酸:Ala-502和Arg-503。(5)利用多光谱、可溶性蛋白含量、粒径与电位、表面疏水性、差式扫描量热图、扫描电镜图、Ig E结合抑制率等表征不同p H下槲皮素/肉桂酸与花生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结构及花生蛋白致敏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p H下槲皮素/肉桂酸与花生蛋白的相互作用不同,对蛋白结构的影响不同,对花生蛋白致敏性产生不同效果。多酚与花生蛋白相互作用导致后者致敏性下降可能与蛋白含量减少,部分氨基酸残基疏水性下降、结构展开,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或β-转角含量下降,蛋白结构更加松散有关。致敏性变化可能是多项指标共同作用的结果。(6)分子模拟结果表明:高p H不利于花生致敏蛋白Ara h 1结构的稳定,也可能不利于多酚与该蛋白的结合,这可能是由于蛋白局部结构变得更加紧凑造成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p H 7时的反式肉桂酸、p H 9时的槲皮素/反式肉桂酸与花生致敏蛋白Ara h 1相互作用时均涉及到与脱敏有关的关键氨基酸。

杨滨键[3](2020)在《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评价与减排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指出,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的13.5%。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农业的基础。我国种植业生产面临着生产资料高投入、产量与效益偏低、资源过度利用、生态退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山东省是我国的种植业大省,种植业经济发展良好,外向度较高,据山东省海关统计,自2001年起山东省对外农产品进出口额连续18年位居我国第一,其稳定发展,一方面,对我国种植业而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和导向价值,另一方面,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碳排放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几乎是第二名美国碳排放量的两倍,但是需要肯定的是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为全球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国种植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过度使用,对土壤与水资源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更加大了种植业碳源的排放量。鉴于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与国内种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种植业低碳的研究是顺应时代潮流所需的必然前进方向。种植业低碳绩效能够很好的衡量与评价种植业低碳的发展程度,但如何去测度种植业低碳绩效水平?影响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因素是什么?制定减排政策如何合理的进行成本控制?减排政策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价?显而易见的是,只有以上问题得到解答,才能促进种植业的低碳发展。所以本文将对种植业低碳绩效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为其走低碳发展之路构建减排政策体系,这将对种植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本文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低碳农业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所涉及的概念以及理论进行了总结与界定,以确保研究理论根基扎实;第二,对山东省种植业发展的现状、生产投入现状以及农业低碳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与碳汇量进行了科学的测算,并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分析了其发展趋势、结构、密度以及强度的变化与地区差异。接着在种植业碳排放与碳汇测度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了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同时,进行了种植业碳汇空间集聚特征分析,由此全面系统的掌握了山东省碳排放、碳汇的时间与空间发展规律以及区域差异,一方面,为减排政策体系构建指出了任务细分方向,完善了政策体系构建的成本模块,另一方面,为接下来进行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本部分首先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 DEA-Malmquist模型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水平进行了测度,接着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对种植业低碳绩效开展了分析与评价,并对种植业低碳绩效与种植业传统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为后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第四,为了研究种植业低碳绩效水平在时空存在差异的原因,本部分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进行了空间效应研究,首先运用了全域自相关性检验和局域自相关性检验,对山东省区域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局域空间自相关性的时空跃迁路径进行刻画和分析。接着运用了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杜宾模型(SEM)估计,从经济因素、制度因素、规模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出发分析了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效应。通过本部分研究,系统的掌握了各因素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影响效应,使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减排政策体系的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第五,本部分运用了 PVAR模型研究了低碳驱动与约束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动态影响效应。首先通过GMM参数估计分析了低碳约束目标与低碳驱动手段在滞后一期的情况下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影响作用,接着运用脉冲函数分析了低碳约束目标与低碳驱动手段变量对种植业低碳绩效影响的发展趋势变化,并且通过方差分解测算了低碳约束目标与低碳驱动手段变量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影响贡献度。该部分的研究为减排政策体系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第六,本部分首先对种植业低碳绩效进行了现有情景仿真分析,接着设定了低碳政策情景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对低碳政策开展了决策评价分析。最后,综合了前文研究结论,系统的构建了山东省种植业减排政策体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推动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刘娜[4](2020)在《钾素对花生生育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于2018年至2019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和沈阳市辽中区满都户镇试验基地进行,以农花9号为试材,研究了在相同氮、磷用量情况下,不同的钾素水平对花生植株形态、根瘤特性、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积累以及产量和籽仁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探究钾素对花生生理代谢及产量形成的作用机理,并明确不同地区花生的最佳钾肥施用量,为花生的大田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本试验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花生的主茎高和侧枝长对钾素的用量不敏感,钾素的多少与有无没有对其株高造成显着差异,因此推测钾素对花生的株高影响不大;钾素的适量增施能显着提高花生开花下针期的叶面积指数,但两地的效果略有差异,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地为T2处理效果最好,辽中试验地为T3处理的效果最显着;钾素的增施对花生总根长、平均根系直径、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辽中试验地的钾素促进效果更好。2.少量增施钾素能促进花生根瘤数量和干重的增加,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地T1处理效果最好,整个生育期内根瘤数量和干重的变化不大;辽中试验地T2处理效果最好,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的根瘤数量和干重较苗期有大幅度增加。两地横向比较,辽中试验地的根瘤数和干重远高于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地。观察各处理的根瘤超微结构可知,钾素的施入使花生结荚期的根瘤提前出现衰老现象,推测其原因可能是钾素的施入促进根瘤的形成和成熟,使其提前进入成熟状态,进而导致衰老的提前出现。3.在微观层面,钾素的增施提高了花生各时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利于花生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的提高;在对花生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后发现,钾素的施入提高了花生的光饱和点(Isat)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降低了光补偿点(Lcp)和表观暗呼吸速率(Rd);在宏观层面,钾素的增施提高了花生的群体光合势,延长了花生叶片的工作时间。因此,钾素的增施有利于花生叶片光合效率和光合时长的增加。4.钾素的增施,促进了花生植株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增加了植株氮、磷、钾的吸收积累,提高了最大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延长了氮和钾的活跃积累期,增加了氮、磷、钾的最大积累量。三种营养元素积累动态模型的Logistic方程显示,氮、磷、钾素的最大积累速率均在T2处理的钾肥用量下取得最大值,氮素积累最大速率分别为31.56mg d-1和25.87 mg d-1,大约出现在出苗后60天和65天;钾素积累的最大速率分别为10.69 mg d-1和8.10 mg d-1,大约在出苗后57天和51天;磷素的最大积累速率分别为1.31 mg d-1和0.88 mg d-1,出现时间较氮、钾晚,大约为出苗后80天和78天。5.钾素在两地均表现出了对群体产量的促进作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地为T2处理的产量最高,钾肥更多的T3处理对花生产量的促进作用减弱,辽中试验地的花生产量则是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T3处理产量最高且与CK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着;在花生个体上的表现,如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百果重和百仁重等对钾素用量的响应与产量的规律基本一致。6.花生籽仁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施钾后都有提高,辽中地区的蛋白质和脂肪增加量更为显着。油酸含量有下降的趋势,O/L比有下降的趋势,但无显着差异。除此之外,钾素的施入也引起了花生籽仁中含量较少的其他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的波动,但规律尚不显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刘向辉[5](2019)在《夜间增温和增雨对华北平原花生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和可用于耕作农业土地面积的缩小,未来农业产量必须保证足够增长速率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气候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不同地区的作物产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气候变化也增加全球农业生产时空变异性,严重危害粮食安全。预测表明,全球平均空气温度在本世纪末将升高1-3.7oC,同时夜间最低温度上升速率要明显超过白天最高温度上升速率。伴随着全球范围的温度上升,未来降雨格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华北平原是中国主要农业生产区域之一。然而过去的研究关于该地区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仍然不清楚。因此,评估华北平原作物生产对夜间增温和增雨的响应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作物生长的变化。本实验设立在河南大学科研与教学农场,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包括对照、被动式夜间增温、增加30%降雨和被动式夜间增温结合增加30%降雨四种处理。通过研究夜间增温和增雨对华北平原花生光合和呼吸速率、养分消耗、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来探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作物响应机制。对三年花生生育期降雨量分配分析发现,2016年和2017年花生生育期降雨更多地分配在作物生长中期,分别占64.66%和45.42%,但是2018年降雨量更多地分配在生长季后期,其所占比例为57.94%。夜间增温提高土壤夜间温度0.61oC,而增雨增加土壤水分含量2.30 V/V%。夜间增温提高土壤pH(绝对变化,0.05),对土壤速效氮、总碳和总氮含量没有影响,而增雨对土壤pH、速效氮以及总碳和总氮含量均没有影响。在2018年,土壤pH在增雨处理下显着提高0.10(绝对变化)。夜间增温和增雨均不影响花生夜间叶片呼吸速率,对夜间糖和淀粉的消耗也没有影响,同时也不促进作物白天光合速率。夜间增温对花生生物量没有影响,但是,增雨提高花生生物量5.65%。花生生物量随着土壤pH和土壤水分的升高而增加,同时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土壤pH、土壤水分和分蘖数可以解释生物量变化的58%。综合三年数据,夜间增温减少荚果数目6.65%,但是对花生荚果单重和荚果产量没有影响。增雨提高花生分蘖数4.93%并增加荚果数目8.44%,但是降低荚果单重5.09%,最终使花生增产7.08%。荚果数目随着土壤夜间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土壤水分和分蘖数的增加而提高。荚果重量随着作物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提高而增大,同时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荚果收获指数、生物量和土壤水分贡献果实重量变化的67%。夜间增温和增雨对华北平原花生作物影响机制不同。夜间增温虽然降低作物果实数目,但是并不影响作物产量。而增雨对果实重量的降低不能抵消掉果实数目增长带来的有利影响,并最终提高花生产量。本实验揭示增雨对华北平原花生的积极效应,帮助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路径,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生产制定政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张彦玲[6](2017)在《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农业的国际竞争变得日益激烈,花生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除小麦外较少的创汇作物之一,其在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日益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从业者收入提高,它是激活农村活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并广泛的应用于农业各个产业的发展。总结和创新花生产业化经营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对于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花生产业化经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以产业发展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然后从正阳县花生种植、加工、市场销售与产业科技支撑这四个方面,对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现状进行全面的总结;对正阳县花生产业中四种典型的经营组织模式进行了案例剖析;通过构建SWOT模型对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解析,最后针对正阳县花生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为:一是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发展起步较早,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种植规模大、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种植技术先进、品种全布局合理等优势,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科技示范带动型与中介组织联动性这四种经营组织模式。二是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发展中主要存在种植户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相对较短、精深加工企业少、缺乏花生品牌、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并且种植生态环境风险比较大、市场地位易被取代。三是为应对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要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协会的服务功能、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强化农民组织、重视专业市场基础建设,充分发挥正阳花生的品牌和区位优势作用,以保障正阳县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孙海燕[7](2015)在《基于能值分析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花生是我国的主要油料和经济作物。2000-2013年的14年间我国花生种植业的地位和效益日益提高,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增长14.68%、24.51%、42.79%,目前以约占油料作物1/3的面积生产了1/2的总产量,以占第6位的农作物面积生产了第4位的总产值,单位面积效益更居大宗粮油作物之首。显然,花生具有较高经济学可持续性和较好社会效益,对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我国食用油脂安全意义重大。然而,迄今花生经济的增长除了依靠科技进步以外,越来越多地依赖石油农业型资源的消耗。生态学可持续性是任何经济形式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与客观基础,缺乏生态学可持续性的经济将难以为继。由此,我们对现行的花生经济增长方式不得不提出一种生态学理性反思:花生产业生态学高效吗?如何既避免生态价值的过度消耗,又保持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紧迫课题。因此,本研究拟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价值通货即生态学能值的角度,辅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对我国花生种植业系统2000-2013年的自然资源利用、能值投入结构以及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剖析,并进行各主产区的横向比较,从而提出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能值角度的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水平在降低。14年间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对自然资源能值的依赖度(占能值总投入的比率)越来越小,从15.21%降至12.32%,而对经济社会的辅助能值的依赖度增加,从84.79%增至87.68%;对可更新资源能值的依赖度从63.12%降至21.79%,对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的依赖度从36.89%增至78.21%。我国花生生产系统从经济社会购买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量越来越大,环境负载率随之上升(2.15-3.59),系统的能值可持续指数大幅度下降(1.69-0.68)。2、农业机械、土地、化肥、劳动力等四项能值投入是整个花生系统的总能值产出的主要驱动因素。依据构建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我国花生种植业系统能值产出高低的能值投入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农业机械能值投入的弹性系数最大(0.287),即对提高花生生产系统能值产出的作用最显着,未来随着我国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其对能值产出的贡献会更大;其次是土地能值投入(弹性系数0.214)和化肥能值投入(弹性系数0.206),说明花生种植面积的拓展对花生生产系统的能值产出一直存在较大推动作用,未来随着花生抗旱耐瘠、高产高效等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我国花生种植的时空会持续扩大;化肥对能值产出仍有一定作用,但要注意投入量的控制和投入结构的优化;劳动力投入对于花生系统能值产出的影响力较小(弹性系数0.177)。3、我国花生种植业各主产区子系统的能值分异明显,需分类指导其能值投入结构和布局规划。为了从能值角度优化我国花生主产区的能值投入结构,指导全国花生种植业系统的布局规划,对山东、河南、河北等9个主产区2013年花生种植业子系统的能值分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辅助能值尤其是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已成为各花生主产区能值投入主体;化肥能值投入结构中,氮、磷、钾肥的能值投入比例失调,氮、磷投入较多,钾严重不足,有机肥甚微。广西、河南及安徽花生生产系统的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均大于1,分别为3.07、1.69和1.45,即处于较好发展状态;其次是四川0.87,处于中等水平;山东、河北、广东、福建、辽宁分别为0.41、0.18、0.14、0.14、0.11,处于较低水平。从规模优势指数、能值效率优势指数、能值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来看,河南和山东三项指数均大于1(1.09-2.58),属于强优势区域;河北、辽宁、广东、安徽、广西规模、能值效率优势指数分别为0.70-2.48和0.46-1.76,能值综合比较优势指数1.00-1.19,属于优势区域,其中河北、辽宁以及广东在未来生产中需提高辅助能值利用率,安徽需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四川三项指数分别为0.99、0.93、0.96,属于次优势产区;福建的规模优势指数达1.33,而能值效率优势指数、能值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较弱,分别为0.47和0.79,未来应提高辅助能值利用率。4、将能值指标和传统经济指标相结合,对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明确了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建设生态经济结构优化、生物链和产业链稳定的生态产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增长;其次,构建了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了综合指标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我国花生生产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水平较高,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从基准值(1.000)分别增至1.335和1.050,而生态可持续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从基准值(1.000)降至0.903。相关分析表明,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水平以及与综合评价系数之间均呈极显着负三角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0.922、-0.871,因此我国花生生产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水平可能会因生态可持续水平的下降而难以为继。5、提出了我国花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及政策建议。基于对我国花生生产系统现状的定性分析、能值定量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提出了既保证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前提下,产生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我国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构建了“生产技术”和“政策制度”两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发展对策是根据生态工程学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资源与产业经济学、生态学原理,以清洁生产技术体系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产前研发、产中采用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技术以及生态技术,将种子、农药、化肥、地膜以及电力等辅助能值的投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降低花生生产系统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使用节能设备以提高农业机械效率,进而将花生生产系统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有机耦合,形成一种资源投入合理并永续利用(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生态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同增长。从制度层面看,建议政府从保障国家油料供给安全能力、保障民众营养保健水平、提高农民种植业效益的角度出发,加强对花生作为油料、食品、经作等多栖作物的认识,制定支持花生种植和相关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将花生纳入国家优势产业规划体系之中,推进花生优质安全生产项目与技术的实施,提高花生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鼓励农户组建花生合作社,鼓励农户与企业联合建立构建“一控二减三基本”的生态化节能优质高效生产基地。

张怡[8](2015)在《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花生产业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油料作物和食用植物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花生仁及花生油均处于国内供求紧平衡状态、花生直接食用消费和榨油消费需求强劲的严峻形势下,我国部分传统生产省份花生播种面积出现不同程度减少,花生仁和花生油出口量及世界排名不断下降,花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与价格异常波动也在冲击着我国花生产业的稳定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非农用地将继续增加,如何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花生生产布局,对于提高我国花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我国油料自给率、满足国内花生及其加工制品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逻辑顺序是:首先,运用生产规模指数、产地集中度系数、生产重心演变以及效率、规模与综合比较优势的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我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状况,把握花生生产布局变化规律并分析存在问题;其次,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对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阶段分析,找出不同经济体制下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再次,进一步利用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使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中国农户花生种植意愿与种植规模的影响因素,以深化对花生种植结构调整和生产布局变化驱动机制的认识;最后,提出我国花生生产布局优化措施与合理引导农户花生生产行为的政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华东、华南仍是中国花生生产优势区域;华中作为中国传统花生产区自改革开放以来花生生产能力增长迅速,已经发展成为花生生产优势区域;东北作为新兴花生产区,其比较优势也正逐步增强。我国花生生产的集中程度有所降低。花生生产重心整体呈现出向东北方向移动的演变趋势。花生生产布局存在效率与规模比较优势不一致、部分传统产区花生生产规模指数下降、花生生产与消费的地域分异增大等问题。两个阶段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经济体制下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各影响因素在不同阶段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总体而言,无论在哪种经济体制下,花生生产布局变化都受到自然资源、经济效益比、科技进步和消费需求等因素的正向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因素对花生生产布局变化影响程度较高。非农就业机会在不同经济体制下对花生生产布局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市场经济体制下,非农就业机会的影响是负向的,而且影响程度超过了其他变量,说明非农就业机会对花生生产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花生生产规模指数有所下降的原因。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下,非农就业机会对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着的,但其影响方向是同向的,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非农就业机会并没有对花生生产产生冲击。运输条件的改善对于花生生产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目前我国花生良种补贴政策对花生生产也并未起到显着影响。对农户花生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非农收入比例与种植意愿和种植规模均呈负相关关系;花生比较经济效益、销售顺利程度、与所在县(市)政府距离、花生种植年限与种植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及农户与花生加工企业的距离对种植意愿有负向影响;是否受到农业技术培训、农业劳动力数量、家庭实际耕地面积、与所在县(市)政府距离和销售顺利程度与种植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宏观与微观数据模型结果基本可以相互支持。基于上述结论,在花生生产布局优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地区花生生产的比较优势,强化中央政府对花生主产区的支持与保护,抓好花生产业带建设,加大对花生育种与栽培技术的科研投入,进一步提升花生加工企业对周边地区花生生产的带动作用。应进一步通过建立健全花生价格形成机制、控制生产资料价格合理上涨并加大花生补贴力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以促进规模化经营、对花生种植传统户和大户给予优惠或奖励措施合理引导农户的花生生产行为。

肖嵘[9](2010)在《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花生的主产国和主要贸易国之一。在中国农作物中,花生是单产、总产和出口创汇最高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中国花生产品具备资源桌赋的比较优势,但它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出的优势远小于其资源禀赋优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怎样改变这种局面?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究竟处于什么水平以及如何提升其水平?这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国际竞争力理论和比较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在大量搜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采取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中国花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原料花生、花生食品、花生油和花生饼在内的4种主要花生产品,参照系为世界花生产品主要出口国(中国、美国、阿根廷、印度)和中国花生产品主要出口市场(欧盟市场、日本市场、俄罗斯市场、东盟市场、韩国市场)。全部研究分为5大部分,包括8个章节,对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分析,测算了影响国际贸易的程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第1部分是导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说明了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框架结构以及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部分构建了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和第5章。第2章综述了相关理论依据——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分析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第3章从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生产技术、生产布局5个方面阐述了世界及中国花生产品的生产发展概况,并从贸易量和贸易额、进出口品种结构、进出口地区结构3个方面阐述了世界及中国花生产品的贸易发展概况,发现中国花生产品的总产量和出口量均位于世界第一,是世界花生产品的主产国和主要贸易国。第4章对中国花生产品的生产要素条件、生产成本、价格、品质、安全卫生、相关产业、国家政策7个因素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生产要素条件、生产成本和价格基本上对国际竞争力产生正面影响,而品质、安全卫生、相关产业和国家政策更多的是带来非正面影响。第5章介绍了国际竞争力指标综合评价法的实践研究和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构建了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说明了14项评价指标的具体度量方法。第3部分根据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国际竞争力绩效实现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看,中国花生产品的竞争力仅次于阿根廷,而强于美国、印度;分品种看,原料花生和花生食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强,花生油和花生饼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弱;从主要出口市场上的情况看,在日本、韩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基本保持强势平稳状态,在欧盟、俄罗斯、东盟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逐渐下降趋势;从影响因素上看,在国内资源成本、价格、生产率上具有明显优势,在质量上具有一定优势,而在安全卫生、政府政策上则没有优势。第4部分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原理构造了单一市场模型和单一产品模型,测算出中国花生产品竞争力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发现中国花生产品的竞争力正在下滑,其出口贸易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世界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第5部分根据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从生产效率、质量安全、相关产业和政府政策4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李广前[10](2010)在《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框架下系统研究了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格局演变研究。本章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重点运用实证分析研究方法,从出口数量、出口金额、出口价格、和出口市场等方面科学地刻画出2001-2009年间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总体发展轨迹、发展现状与基本特征,并从产品结构、规模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具体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轨迹。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年间,山东花生产品的出口数量总体呈现下降态势,出口金额及出口价格呈现增长态势。产品的出口以去壳花生和带壳花生为主,去壳花生的出口金额平均占考察的四种花生产品出口总金额的77.2%,带壳花生占17.9%,花生油和花生饼分别占到4.5%和0.4%。带壳花生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洲,去壳花生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洲,花生油和花生饼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二)山东花生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章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等相关指标,以相关产品主要出口国家为参照,考察了四种花生出口产品7年间(2001-2007年)的国际竞争力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实证分析了影响花生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价格及非价格因素(生产规模与效率、产品质量、国际营销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年间,带壳花生和去壳花生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花生油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一般,花生饼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很弱。带壳花生和去壳花生的指标优势并不明显,而花生油和花生饼的各项指标数据与其它出口强国相比均存在很大差距,并且存在继续下降的发展态势。带壳花生和去壳花生的出口价格优势明显,生产规模与效率方面与其它主要出口国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在产品质量和国际营销能力方面相比之下还有很大差距。(三)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本章采用规范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及作用机制,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深入剖析了山东花生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绿色贸易壁垒导致山东花生产品的出口数量、出口企业的利润及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均下降,但同时也促进了花生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加快花生产品技术创新,促进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和完善与花生相关的标准和法律制度以及促进山东花生产品出口秩序进一步规范等。而山东花生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过高、产品质量差、市场营销手段少、市场信息反馈系统不完善等;外部原因主要是贸易保护主义以及绿色贸易壁垒的标准不断严格等。(四)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本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山东花生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山东花生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品质、出口产品价格、出口经营秩序、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具体体现在:黄曲霉毒素污染、农药残留超标,出口优质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出口价格偏低,加工制品生产成本高,出口经营秩序混乱,国际市场营销能力低下等方面。(五)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本章针对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增加资金、技术投入,研发高品质品种;引进国外优质品种,防止传统优良品种退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品种创新系列。建立“企业+农户+生产基地”的生产模式,对各生产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增加技术投入,控制污染;准确把握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储存时间;利用技术或转变产品用途等手段合理利用受污染产品。重新规划出口市场布局,努力开辟新市场;创建企业品牌,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创建直销模式;借助各种信息平台,完善市场信息反馈系统。建立完备的出口许可证制度和信用等级评价制度;花生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出口规范,协调行业内资源分配。花生出口企业要熟悉进口国的相关检验检疫标准及变化,积极参加相关质量认证;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完善产品出口系列。

二、中国花生生产与科研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花生生产与科研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2)多酚与花生蛋白相互作用及其对花生蛋白致敏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花生资源概况
        1.1.1 世界花生资源概况
        1.1.2 国内花生资源概况
    1.2 花生中的主要成分及其营养价值
        1.2.1 花生油脂
        1.2.2 花生蛋白
        1.2.3 花生多糖
        1.2.4 花生中的其它物质
    1.3 主要花生蛋白产品类型
        1.3.1 花生脱脂粉
        1.3.2 花生浓缩蛋白
        1.3.3 花生分离蛋白
    1.4 花生致敏蛋白
        1.4.1 主要花生致敏蛋白类型
        1.4.2 主要花生致敏蛋白结构与性质
    1.5 常见花生脱敏方法
        1.5.1 热处理法
        1.5.2 酶处理法
        1.5.3 辐照处理法
        1.5.4 基因工程法
        1.5.5 其它方法
    1.6 蛋白与多酚的相互作用
        1.6.1 相互作用类型
        1.6.2 相互作用的常见影响因素
        1.6.3 相互作用的常见研究方法
        1.6.4 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1.7 本课题研究的立项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立项依据
        1.7.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酚与花生蛋白的相互作用初探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脱脂花生粉的制备
        2.3.2 脱脂花生粉的蛋白及脂肪含量测定
        2.3.3 花生蛋白溶液与多酚溶液的制备
        2.3.4 紫外光谱测定
        2.3.5 荧光光谱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紫外光谱分析
        2.4.2 内源荧光光谱分析
        2.4.3 荧光猝灭类型分析
        2.4.4 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分析
        2.4.5 热力学参数与结合力类型分析
        2.4.6 同步荧光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结构的多酚与花生蛋白相互作用及其对花生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花生蛋白的制备
        3.3.2 具有脱敏功效的多酚类型筛选
        3.3.3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定
        3.3.4 多酚与花生蛋白复合物的制备
        3.3.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3.3.6 紫外光谱测定
        3.3.7 荧光光谱测定
        3.3.8 红外光谱测定
        3.3.9 粒径与电位测定
        3.3.10 表面疏水性测定
        3.3.11 扫描电镜测定
        3.3.12 差式扫描量热测定
        3.3.13 分子对接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种类多酚对花生蛋白致敏性的抑制效果
        3.4.2 SDS-PAGE结果分析
        3.4.3 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3.4.4 紫外光谱分析
        3.4.5 内源荧光光谱分析
        3.4.6 氨基酸微环境分析
        3.4.7 相互作用力分析
        3.4.8 二级结构分析
        3.4.9 粒径与电位分析
        3.4.10 表面疏水性分析
        3.4.11 微观结构分析
        3.4.12 热稳定性分析
        3.4.13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pH下肉桂酸/槲皮素与花生蛋白相互作用及其对花生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花生蛋白的制备
        4.3.2 不同pH下的肉桂酸/槲皮素-花生蛋白复合物制备
        4.3.3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4.3.4 紫外光谱测定
        4.3.5 荧光光谱测定
        4.3.6 红外光谱测定
        4.3.7 粒径与电位测定
        4.3.8 表面疏水性测定
        4.3.9 扫描电镜测定
        4.3.10 差式扫描量热测定
        4.3.11 不同pH下的肉桂酸/槲皮素-花生蛋白复合物致敏性测定
        4.3.12 分子动力学模拟
        4.3.13 分子对接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4.4.2 紫外光谱分析
        4.4.3 内源荧光光谱分析
        4.4.4 氨基酸微环境分析
        4.4.5 相互作用力分析
        4.4.6 二级结构分析
        4.4.7 粒径与电位分析
        4.4.8 表面疏水性分析
        4.4.9 微观结构分析
        4.4.10 热稳定性分析
        4.4.11 不同pH下的复合物致敏性分析
        4.4.12 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
        4.4.13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和参与科研情况

(3)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评价与减排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植业碳排放
        2.1.2 种植业碳汇
        2.1.3 低碳种植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业低碳经济理论
        2.2.2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2.2.3 农业绿色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山东省种植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山东省农业低碳发展现状
        3.1.1 山东省农业低碳发展的实践
        3.1.2 制约山东省农业低碳发展的难题
    3.2 山东省种植业发展时空特征分析
        3.2.1 种植业发展时序特征分析
        3.2.2 种植业发展空间特征分析
    3.3 山东省种植业生产资料投入使用的分析
        3.3.1 种植业生产资料投入使用时序特征分析
        3.3.2 种植业生产资料投入使用空间特征分析
    3.4 山东省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
        3.4.1 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时序特征分析
        3.4.2 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空间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碳汇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种植业碳排放测算
        4.1.1 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4.1.2 种植业碳排放时序演变特征分析
        4.1.3 种植业碳排放区域比较分析
    4.2 种植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测度
        4.2.1 理论方法
        4.2.2 模型构建
        4.2.3 种植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结果分析
    4.3 种植业碳汇的测算
        4.3.1 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4.3.2 种植业碳汇时序演变特征分析
        4.3.3 种植业碳汇区域比较分析
    4.4 种植业碳汇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4.4.1 研究方法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测度与评价
    5.1 种植业低碳绩效测度研究方法
        5.1.1 研究方法
        5.1.2 模型设定
    5.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5.2.1 种植业投入变量
        5.2.2 种植业产出变量
        5.2.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5.3 种植业低碳绩效测度与时空比较分析
        5.3.1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时序特征分析
        5.3.2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空间差异分析
        5.3.3 种植业低碳绩效与传统绩效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
    6.1 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效应检验
        6.1.1 空间效应理论
        6.1.2 空间自相关检验理论
    6.2 区域种植业低碳绩效空间效应检验
        6.2.1 全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2.2 局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3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6.3.1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介绍
        6.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4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4.1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6.4.2 空间面板回归分析
        6.4.3 实证结论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低碳驱动与约束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影响效应分析
    7.1 低碳驱动与约束动态影响效应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7.1.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7.1.2 变量选取
    7.2 低碳驱动与约束影响效应实证检验
        7.2.1 面板单位根检验
        7.2.2 滞后阶数确定
        7.2.3 GMM参数估计及稳定性检验
    7.3 低碳驱动与约束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7.3.1 格兰杰因果关系研究
        7.3.2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7.3.3 方差分解分析
        7.3.4 实证结论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政策情景仿真分析
    8.1 山东省种植业现有情景仿真分析
        8.1.1 系统动力学介绍与分析
        8.1.2 系统的边界和变量
        8.1.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8.1.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8.1.5 现有情景仿真模拟分析结果
    8.2 低碳政策情景设定与仿真分析
        8.2.1 低碳政策情景设定
        8.2.2 不同政策情景下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仿真结果分析
    8.3 政策可行评估分析
        8.3.1 内联指数决策法介绍
        8.3.2 数据预处理
        8.3.3 IDMI值计算及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减排政策体系构建
    9.1 种植业减排政策体系的框架构建
        9.1.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9.1.2 减排政策工具
        9.1.3 减排体系构建思路
    9.2 种植业减排政策体系的制度构建
        9.2.1 区域减排任务细分制度构建
        9.2.2 政策落实监督制度构建
    9.3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的减排政策
        9.3.1 制定种植业低碳法律法规
        9.3.2 聚力提升种植业经济发展水平
        9.3.3 财政支农助推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9.3.4 确立科研核心战略地位
        9.3.5 打造农村宜居宜业环境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钾素对花生生育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钾素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1.2.2 钾素与根瘤特性的关系
        1.2.3 钾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1.2.4 钾素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1.2.5 钾素与养分代谢的关系
        1.2.6 钾素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1.3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花生形态测定
        2.3.2 花生根瘤特性测定
        2.3.3 花生光合特性的测定
        2.3.4 花生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2.3.5 花生养分吸收的测定
        2.3.6 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3.7 花生籽仁品质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钾素对花生形态的影响
        3.1.1 钾素对花生主茎高的影响
        3.1.2 钾素对花生侧枝长的影响
        3.1.3 钾素对花生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1.4 钾素对花生根系形态的影响
    3.2 钾素对花生根瘤特性的影响
        3.2.1 钾素对花生根瘤数量的影响
        3.2.2 钾素对花生根瘤干重的影响
        3.2.3 钾素对花生根瘤超微结构的影响
    3.3 钾素对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钾素对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钾素对花生光合参数的影响
        3.3.3 钾素对花生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3.3.4 钾素对花生群体光合势(LAD)的影响
    3.4 钾素对花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1 钾素对花生生育过程中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2 钾素对花生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 钾素对花生养分吸收的影响
        3.5.1 钾素对花生氮素养分吸收的影响
        3.5.2 钾素对花生磷素养分吸收的影响
        3.5.3 钾素对花生钾素养分吸收的影响
    3.6 钾素对花生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3.6.1 钾素对花生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6.2 钾素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3.7 钾素对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3.7.1 钾素对花生籽仁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3.7.2 钾素对花生籽仁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分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钾素对花生形态的影响
        4.1.2 钾素对花生根瘤特性的影响
        4.1.3 钾素对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4.1.4 钾素对花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1.5 钾素对花生养分吸收的影响
        4.1.6 钾素对花生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4.1.7 钾素对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夜间增温和增雨对华北平原花生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夜间增温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2.2 增雨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科学意义和科学问题
        1.3.1 科学意义
        1.3.2 科学问题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地点概况
        2.1.1 实验站概况
        2.1.2 作物种植概况
    2.2 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作物种植
        2.2.3 土壤温度和湿度测定
        2.2.4 叶片净光合作用和光合日动态的测定
        2.2.5 土壤pH的测定
        2.2.6 土壤速效氮的测定
        2.2.7 土壤总碳和总氮的测定
        2.2.8 花生生物量及产量的测定
    2.3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3.2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土壤pH的影响
    3.3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3.4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土壤总碳和总氮的影响
第四章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4.1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4.2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花生生物量的影响
    4.3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花生荚果数目和荚果单重的影响
    4.4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花生收获指数和产量的影响
    4.5 花生荚果数目和荚果单重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4.6 花生产量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讨论
    5.1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5.2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花生生物量的影响
    5.3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花生荚果数目和重量的影响
    5.4 夜间增温和增雨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
        2.1.1 产业、产业化及产业化经营
        2.1.2 花生产业化经营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3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现状
    3.1 正阳县花生种植现状
        3.1.1 正阳县花生种植情况
        3.1.2 正阳县花生的产业地位
    3.2 正阳县花生果的加工及花生副产品利用
        3.2.1 花生果的加工状况
        3.2.2 花生副产品利用状况
    3.3 正阳县花生产品市场销售情况
    3.4 正阳县花生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状况
4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4.1 龙头企业带动型
    4.2 专业市场带动型
    4.3 科技示范带动型
    4.4 中介组织联动型
5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环境分析
    5.1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的优势分析
        5.1.1 种植规模大
        5.1.2 机械化水平高
        5.1.3 种植技术先进
        5.1.4 品种全布局合理
    5.2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的劣势分析
        5.2.1 深加工水平有限
        5.2.2 品牌建设不力
        5.2.3 组织化程度低
        5.2.4 基础设施落后
    5.3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的机遇分析
        5.3.1 市场需求量大
        5.3.2 政策扶持力度大
    5.4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的威胁分析
        5.4.1 种植环境潜在威胁
        5.4.2 替代产品的威胁
6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对策建议
    6.1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发挥行业协会功能
    6.2 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切实拉动产业发展
    6.3 拉长花生价值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6.4 打造正阳花生名牌,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6.5 强化农民合作组织,保障农民群体的利益
    6.6 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健全花生市场体系
    6.7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促进花生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7 研究的结论、创新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7)基于能值分析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2.1 国内外能值研究动态
        1.2.2 国内外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
        1.2.3 相关研究评价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1 论基础
        2.1.1 能值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生态经济学相关理论
        2.1.4 循环经济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能值分析方法
        2.2.2 其他研究方法
        2.2.3 数据来源
    2.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我国花生生产现状及发展态势剖析
    3.1 我国花生生产历史发展及现状剖析
        3.1.1 我国花生生产历史发展分析
        3.1.2 我国花生生产技术发展分析
        3.1.3 我国花生生产空间布局分析
    3.2 我国花生生产态势分析
        3.2.1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的内在优势分析
        3.2.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存在的劣势分析
        3.2.3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面临的机会分析
        3.2.4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面临的威胁分析
    3.3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构建
        3.3.1 SO战略——提高花生品质
        3.3.2 WO战略——加强产业安全和协调
        3.3.3 ST战略——发挥产业规模优势
        3.3.4 WT战略——加强产业政策支持
    3.4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能值动态剖析
    4.1 花生生产系统的生态需求及能量来源
        4.1.1 花生生产系统光温水土生态需求
        4.1.2 花生生产系统能量来源
    4.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能值动态演替分析
        4.2.1 基于能值图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能值分析框架构建
        4.2.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主要能值流
        4.2.3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单位面积能值产出-投入相关分析
        4.2.4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单位面积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4.2.5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值分析与评价
    4.3 基于能值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投入产出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4.3.1 生产函数分析方法
        4.3.2 构建生产函数模型
        4.3.3 模型结果分析
    4.4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我国花生主产区生产子系统能值分异比较研究
    5.1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情况及研究区域概况
        5.1.1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情况
        5.1.2 我国花生主产区的自然环境概况
    5.2 基于能值的我国花生主产区生产子系统能值分异比较
        5.2.1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系统单位面积能值投入-产出比较
        5.2.2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系统单位面积能值投入结构比较
        5.2.3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系统能值指标比较分析
    5.3 基于能值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比较优势分析
        5.3.1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构建
        5.3.2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6.1 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内涵
        6.1.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6.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6.2.1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分值标准化处理
        6.2.3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6.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我国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7.1 生产技术对策
        7.1.1 重视优良品种选育,改善系统资源能值投入质量
        7.1.2 采用生态技术,保证花生生产系统的生态安全
        7.1.3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不可更新有机辅助能值投入总量
        7.1.4 提高花生及其副产品利用率,增加能值产出
    7.2 政策及制度建议
        7.2.1 加强政府对花生产业的宏观调控管理
        7.2.2 根据各产区的能值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
        7.2.3 在WTO框架内制定相应补贴和支持政策
        7.2.4 制定和完善花生生产质量管理标准
        7.2.5 提高花生生产者的组织程度
        7.2.6 做好花生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提高农户科技水平
        7.2.7 调整花生出口结构,实现对外贸易中的能值平衡
    7.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科研学术成果

(8)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区域划分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3 文献综述评述
第三章 中国花生产业发展概况
    3.1 中国花生生产在世界中的地位
    3.2 花生在中国油料作物中的地位
    3.3 新中国建立以来花生生产发展历程
    3.4 中国花生种植分布
    3.5 花生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
    3.6 中国花生消费总量、结构及其变化
    3.7 中国花生进出口贸易发展概况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动解析
    4.1 花生生产布局现状
    4.2 不同区域划分方法下花生生产布局变化情况
    4.3 花生产地集中度变化分析
    4.4 花生生产重心演变轨迹
    4.5 花生区域比较优势变化分析
    4.6 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存在的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相关因素理论分析
    5.1 自然资源因素
    5.2 基础设施因素
    5.3 消费需求因素
    5.4 技术进步因素
    5.5 社会经济因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花生生产布局变化影响因素区域差异分析
    6.1 耕地资源
    6.2 基础设施
    6.3 消费需求
    6.4 技术进步
    6.5 社会经济因素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花生生产布局变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1 变量设置与待验证假说
    7.2 计量模型构建
    7.3 数据来源及说明
    7.4 实证结果分析
    7.5 不同经济体制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户花生生产行为分析
    8.1 样本选择及调查内容
    8.2 不同规模农户花生生产行为的统计分析
    8.3 农户花生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8.4 宏观与微观数据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
    9.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花生种植意愿农户调查表
作者简历

(9)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2.3 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框架结构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比较优势的内涵
        2.1.1 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涵义是比较成本
        2.1.2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涵义是机会成本
        2.1.3 现代经济学时期强调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
    2.2 竞争优势的内涵
    2.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3.1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2.3.2 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阶段
    2.4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2.4.1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别与联系
        2.4.2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国际竞争力形成的源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及中国花生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3.1 世界花生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3.1.1 世界花生生产发展概况
        3.1.2 世界花生产品的贸易概况
    3.2 中国花生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3.2.1 中国花生生产发展概况
        3.2.2 中国花生产品的贸易概况
    3.3 中国花生产品在国际上的地位
        3.3.1 花生生产的国际地位
        3.3.2 花生产品贸易的国际地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花生的生产要素条件
        4.1.1 自然资源
        4.1.2 劳动力资源
        4.1.3 资本物质投入要素
        4.1.4 科学技术
    4.2 花生的生产成本
    4.3 花生产品的价格
        4.3.1 生产者价格
        4.3.2 出口价格
    4.4 花生的品质
        4.4.1 花生品种
        4.4.2 花生的质量
    4.5 花生的安全卫生
        4.5.1 黄曲霉毒素污染
        4.5.2 农药残留污染
        4.5.3 重金属污染
    4.6 花生的相关产业
        4.6.1 花生种业
        4.6.2 花生加工业
        4.6.3 外贸出口业
    4.7 国家政策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5.1 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5.2 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5.2.1 科学性原则
        5.2.2 系统性原则
        5.2.3 动态性原则
        5.2.4 可操作性原则
        5.2.5 独立性原则
        5.2.6 趋同性原则
        5.2.7 可比性原则
    5.3 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 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度量方法
        5.4.1 国际竞争力实现指标
        5.4.2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
    5.5 本文数据来源和参照系的说明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6.1 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指标分析
        6.1.1 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6.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6.1.3 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6.1.4 市场渗透率分析
    6.2 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分析
        6.2.1 成本分析
        6.2.2 价格分析
        6.2.3 质量分析
        6.2.4 安全分析
        6.2.5 生产率分析
        6.2.6 世界花生主要出口国政策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花生产品竞争力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7.1 模型的构造
        7.1.1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原理
        7.1.2 单一产品模型的构造
        7.1.3 单一市场模型的构造
    7.2 中国花生主要出口产品的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7.2.1 原料花生
        7.2.2 花生油
        7.2.3 花生食品
        7.2.4 花生饼
    7.3 中国花生主要出口市场的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7.3.1 欧盟
        7.3.2 日本
        7.3.3 俄罗斯
        7.3.4 东盟
        7.3.5 韩国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提升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8.1 增加中国花生产量,提高花生生产效率
        8.1.1 科学运用间作套种模式,化解花生与争地作物的矛盾,开发花生种植的土地资源潜力
        8.1.2 推广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提高花生单产水平
        8.1.3 大力推进花生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8.2 提高中国花生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8.2.1 调整花生育种目标,加强花生良种的选育和推广
        8.2.2 优化花生生产布局,建设优质专用花生基地
        8.2.3 建立花生产品标准化体系,提高卫生安全检验检测能力
        8.2.4 加强花生黄曲霉毒素等污染的综合治理
    8.3 大力推进花生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8.3.1 提高花生产品加工水平
        8.3.2 健全花生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8.3.3 增强外贸出口能力
    8.4 出台适当的补贴政策,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现状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格局演变
    2.1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价格演变
    2.2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产品结构演变
    2.3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规模结构演变
    2.4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演变
3 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
    3.1 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界定
    3.2 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指标和框架
    3.3 花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变动
    3.4 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4 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花生产品出口的影响
    4.1 绿色贸易壁垒的定义、特征与表现形式
    4.2 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
    4.3 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花生产品出口的影响
    4.4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
5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5.1 出口产品品质不高
    5.2 出口产品价格不合理
    5.3 出口经营秩序较混乱
    5.4 国际市场营销能力不强
6 促进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6.1 增加技术投入,提升出口产品品质
    6.2 改善生产、销售方式,防治产品污染
    6.3 积极改善,提高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6.4 加强管理,规范出口经营秩序
    6.5 提高经营水平,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四、中国花生生产与科研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莒南县花生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李仁鹏.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2]多酚与花生蛋白相互作用及其对花生蛋白致敏性的影响[D]. 张驰. 西南大学, 2021(01)
  • [3]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评价与减排政策研究[D]. 杨滨键.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钾素对花生生育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刘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夜间增温和增雨对华北平原花生产量的影响[D]. 刘向辉. 河南大学, 2019(01)
  • [6]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研究[D]. 张彦玲.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7]基于能值分析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 孙海燕.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8]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研究[D]. 张怡.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9]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肖嵘.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10]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李广前.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中国花生生产与科研动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