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电极论文_徐安阳,王晓明,朱胜,常青,袁鑫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集束电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极,电火花,加工,射频,多孔,夹具,肝癌。

集束电极论文文献综述

徐安阳,王晓明,朱胜,常青,袁鑫鹏[1](2019)在《集束电极电火花合成沉积TiN涂层组织及耐磨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提高铜合金表面耐磨性能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利用集束钛电极在QAl9-4铝青铜旋转工件表面电火花合成沉积TiN涂层的新方法,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铜合金表面制备出了均匀连续的TiN涂层;涂层表面由细化了的晶粒结构构成,组织致密;电极丝对涂层表面有较强的磨削涂覆作用,显着降低了涂层表面粗糙度值;涂层主要由TiN硬质相构成,厚度为85μm左右,显微硬度可达890 HV0.05,约为基体(185 HV0.05)的4.8倍;涂层与基体间具有合金化冶金结合的过渡层;涂层表面摩擦因数为0.125~0.2,远小于基体(0.23~0.35)且波动性较小,磨损率约为基体的49.6%,具有更好的减摩耐磨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表面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孙赵宁[2](2016)在《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型腔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由于其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生物相容性好等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和文体用品等领域,但钛合金也是众所周知的难切削加工金属材料。电火花加工机理决定了电火花加工适合于难切削金属材料加工。但钛合金导热性差,熔点高,当进行电火花加工时,需要很大的能量才能使其完全气化,所以钛合金对于电火花加工也是一种难加工金属材料,尤其钛合金在电火花加工过程中工具电极损耗大,电极由于棱角的损耗导致整个实体电极的报废,增加了加工成本和时间。本文提出的集束电极运用了化整为零的思想。采用分步法,第一步用集束电极快速仿形进行型腔的粗加工,第二步采用实体电极进行电火花成型精加工。首先设计集束电极的花瓣式锥形电极夹头夹持装置,并将管状电极集束装夹,通过调节每根单元电极的长度进行仿形,使其达到近似尺寸和近似形状进行加工。然后,通过已研发的集束电极装夹装置,集束电极易于仿形实体电极和补偿电火花加工的损耗,避免了多个实体电极的制作,提高了电火花成型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在实验初期,首先进行集束电极对常规材料----45#钢的工艺实验,第一步,通过实验研究集束电极加工45#钢时各参数的最优配合,从而保证在使用该最优配合时,能充分发挥集束电极的优势与长处。第二部,用已经摸索出的最优工艺参数进行45#钢的型腔粗加工,提高了材料去除率,第叁部,用实体电极进行精加工,得到高精度加工型腔表面。其次,进行集束电极对难加工材料----TC4的工艺实验,第一步,研究钛合金的物理性能及可加工性,第二步,根据所研究内容设计了钛合金电火花加工正交实验,第叁步,在进行加工实验之后得到了一组适合钛合金的电火花成型加工参数,并对该参数进行分析。第四步,通过已经摸索出的工艺参数指导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钛合金型腔的工艺实验,得到了较为满意的被加工型腔。(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期刊2016-06-01)

孙赵宁,李小海,高瑞林,邢蕾[3](2016)在《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模具型腔的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火花型腔成型加工中,采用分步法,先采用集束电极快速仿形成型进行粗加工,再采用成型电极进行电火花成型精加工,避免了电火花型腔粗加工中复杂结构成型电极的制作,提高加工效率。基于花瓣式锥形电极夹头,研发了新型快速夹持集束电极装置,进行集束电极电火花成型加工工艺试验,摸索了不同电火花加工参数对电火花加工性能的影响,并实现了复杂型腔的加工。(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16年03期)

王草叶[4](2016)在《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却电极增加肝脏肿瘤的射频消融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因为实质性脏器的因素在发现时多属中、晚期,且起病隐匿,多数患者既往感染过感言,有肝硬化背景,肝功能贮备不足,存在合并症,因此当发现时,仅有不到30%的患者适宜行外科手术治疗。因此,射频消融治疗的出现为不能或不愿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射频消融是一项进行热凝固坏死的治疗方式,具有简便,微创,费用低的特点,在过去及未来的时间里,其应用价值及前景逐渐明朗化,尤其适用于肝癌患者。然而,因受限于射频消融仪器及消融针技术的发展,主要是热传导射频治疗面积较小的限制,仅适用于治疗小肝癌(直径<3厘米),技术革新包括脉冲技术,冷却电极,扩展射频电极和盐水增强型电极等。但大肝癌,如直径大于5cm的肿块,因为消融产生的热量使电极周围被消融的组织温度在短时间迅速上升,可达到100℃甚至更高,组织因为受热迅速发生碳化和气化,影响热量向外传导,限制了消融的范围,在临床中,由于消融范围的局限,无法一次完全覆盖整个肿瘤及周围的无肿瘤安全范围。为了使消融的直径增加2.5厘米,及覆盖至少周围1厘米的无肿瘤安全边界,在操作中,往往需要对肿瘤及周围正常组织进行多次、多位点射频操作。在进行多位点迭加消融时,由于在各消融位点间易残留未被消融的间隙(即“漏空效应”),易引起消融治疗后肿瘤的复发。因此,射频消融的研究方向是扩大单次消融的范围。与传统的单极针射频消融相比,多极针射频消融及同步单极针消融可以产生更大的消融范围。但我们的实验发现,多极针射频消融形成的椭圆形消融范围短轴直径仍较短,因此仍需多次、多位点消融才能达到满意疗效。Jang等报道双根同步电极射频消融比单根电极针序贯消融产生更大的电凝坏死范围。近年来,研究表明使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增强双极电针进行射频消融,由于离子的电离传导功能,可产生比单极针更大的消融范围。然而,尚没有研究显示盐水增强型射频消融治疗中达到最大电凝坏死区域的最佳盐水浓度和盐水灌注量。因此,为了研究证明盐水增强型多极电针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有必要将盐水增强型多极电针射频消融的凝固坏死范围与传统的多极电针射频消融的凝固坏死范围进行比较。Cool-tip RFA系统有叁根独立的射频电极针组成,我们在此多根电极针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盐水增强型-冷循环多极电针射频消融针。在传统的叁根冷循环电极针的基础上加入一根盐水灌注电极,通过对离体猪肝的消融实验进行扩大射频消融范围的实验研究。该射频电极通过灌注泵向被消融组织内部灌注不同比例的盐水,用以避免因被消融组织的碳化与气化造成的阻抗增加,使消融灶最高可达7.5cm,此类射频消融也被称为“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消融(saline—enhanced, cool-tip mult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本研究课题首先运用新型和传统的电极针灌注射频电极对离体猪肝进行消融实验,探讨射频消融范围与设定的盐水浓度和盐水灌注速率之间的关系,选出最佳的盐水浓度和灌注速度。然后将最优的盐水浓度比例和灌注速度与传统的射频消融相比较,通过射频消融灶的大体及病理形态学特征来评估盐水灌注增强型冷循环多极射频消融的疗效。最后,对该电极针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5例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本研究课题包含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1.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消融盐水浓度的实验研究2.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消融离体猪肝的实验研究3.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第一章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消融盐水浓度的实验研究[目的]早期的射频消融技术,由于消融范围小于1.8cm,在临床应用不广泛。多种电极的综合运用,如灌注电极,冷循环电极,多针电极,使射频消融范围达到3cm,满足临床对小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要求。本实验研究采用Cool-tipRFA集束中空冷循环灌注多电极射频对离体猪肝进行RFA实验,旨在探讨达到最大消融范围的最佳的盐水浓度和盐水灌注速度。[方法]采用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对20个离体猪肝进行40次RFA实验。首先设定不同的盐水浓度:0.9%,6%,12%,24%和26%。其次在最佳的盐水浓度下设定不同的盐水灌注速率:0.5m1/min,1.0ml/mi和2.0ml/min。观察每个消融灶形态学特征,测量消融灶的纵轴、横轴、针尖前端消融灶长度和计算消融灶的体积。所有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以r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每组组间差别适合于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浓度的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针(35.5±8.9mm)比0.9%浓度的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针(31.1±4.8mm)产生更大的消融坏死病灶的短轴直径。更高浓度的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针并没有增大射频消融病灶的短轴直径:33.1±5.5mm(12%),32.5±6.1mm(24%),36.8±7.7mm(26%)(P>0.05)。关于最佳盐水溶液的灌注速率,6%浓度的盐水以1m1/min(35.8±5.2mm)或2m1/min(34.7±8.6mm)的速率比0.5/min(28.4±6.2mm,P<0.05)的速率产生更大的消融短轴直径。[结论]6%浓度的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针以lml/min的速率管组可以产生最大的消融短轴直径。第二章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消融离体猪肝的实验研究[目的]由于射频消融中需要达到更大的消融范围目标尚未完全实现,新的射频消融方式仍在实验研究和探索中。本实验采用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针对离体猪肝进行传统射频消融,普通生理盐水射频消融,6%浓度的盐水射频消融,探讨射频消融范围的大小,同时评价盐水增强型射频消融灶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针对9个离体猪肝进行18次射频消融实验。按有无盐水灌注及盐水浓度不同分为3组。普通射频消融组(Group A),0.9%浓度的射频消融组(Group B)和6%浓度的射频消融组(Group C),盐水灌注速率为lml/min,射频条件为50w,105℃,射频时间为15min。观察每个消融灶的形态学特征,测量消融灶的纵轴和短轴直径,计算消融灶的体积。结果以r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以HE染色法对被消融离体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用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的异常。[结果]6%浓度的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针在叁组中产生最大的射频消融坏死病灶(长轴直径5.05±0.12cm,短轴直径3.89±0.09cm,消融体积40.01±2.86cm3)。普通射频消融组(长轴直径3.22±0.06cm,短轴直径2.31±0.04cm,消融体积8.99±0.52cm3),0.9%浓度的射频消融组(长轴直径4.13±0.08cm,短轴直径3.17±0.05cm,消融体积21.79±1.05cm3)。所有射频消融灶均呈椭球体。典型的消融灶切面顺温度梯度由内向外分3个区:中心区(Ⅰ区),凝固坏死区(Ⅱ区),出血水肿区(Ⅲ区)。显微镜下Ⅰ区肝细胞变形破裂、可见核固缩、碎裂、溶解。Ⅱ区少量肝细胞出现凝固性坏死,Ⅲ区以正常形态细胞为主。[结论]6%浓度的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消融比普通射频消融及0.9%浓度的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消融产生更大的消融病灶,具有更好的疗效。因此,6%浓度的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消融在扩大消融范围领域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第叁章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目的]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射频消融治疗具有易于操作,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重复性好等优点,为不能或不愿意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已行的实验显示,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比普通射频能够产生更大的消融病灶,本研究旨在探讨在CT引导下采用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针进行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的疗效,同时评估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2014年1月-6月,在CT引导下对20例肝癌患者34个肿瘤采用6%浓度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针进行消融治疗,其中单个肿瘤患者9例,2个肿瘤患者8例,3个肿瘤患者3例;肿瘤最大直径<4cm肿瘤24个,>4cm者10个;随访至2015年12月。[结果]6%浓度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治疗后,完全消融肿瘤26个(26/34,76.4%),其中≤4cm者20个(20/24,83.3%),>4cm者6个(6/10,60%);未完全消融肿瘤8个(8/34,23.5%)。随访至2015年12月仍存活患者14例(14/20,70%);死亡患者6例(6/20,30%),其中生存期≤6个月者2例(2/20,10%),6月-12个月者4例(4/20,20%)。14例AFP阳性患者中,术后10例(10/14,71.4%)下降至正常水平,2例(2/14,14.3%)患者AFP水平有下降但仍高于正常,2例(2/14,14.3%)AFP水平持续升高。射频消融治疗后2例患者肝脏包膜下少量出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和上腹部疼痛。[结论]CT引导下采用6%浓度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循环多电极射频针进行射频治疗操作简便,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确切,是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肝癌的方法。对≤4cm的肿瘤,一次消融有较高的完全消融率;对>4cm的肿瘤,需行多位点重迭消融以产生更大消融范围。(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向小莉,赵万生,顾琳[5](2012)在《集束电极的CAD/CAM软件开发及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集束电极由大量棒状或管状单元集束而成,其多孔结构可在电火花加工过程中实现多孔内冲液以改善极间放电状态。针对集束电极的结构特点,基于UG开发了集束电极快速制备CAM软件,该软件可根据目标实体模型生成制备集束电极的数控代码,结合设计的集束电极制备装置,实现集束电极的快速、低成本制备。(本文来源于《电加工与模具》期刊2012年03期)

向小莉,李磊,徐辉,顾琳,赵万生[6](2011)在《集束电极快速制备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集束电极由大量单元电极构建,是具有与实体电极端面形状近似的离散化成型电极。针对其离散结构特点,开发了集束电极快速制备CAM软件及制备装置。该软件基于UG平台,可根据叁维目标实体模型,通过离散化处理、等高处理、NC代码转换等步骤,自动生成制备集束电极的数控代码。应用该代码,通过制备装置在叁轴数控机床上完成了集束电极的快速制备。(本文来源于《第14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10-22)

李磊[7](2011)在《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火花加工中存在的成型电极制备成本高、周期长以及加工效率较低等问题,本文进行了集束电极及其电火花加工应用研究。探索了快速、低成本的成型电极制备方法,实现了粗加工时的材料高效去除。集束电极的成型原理为:把成型电极的叁维连续表面离散化,用若干紧密排列的中空或实体棒状电极单元的端面拟合出复杂叁维型面,从而获得近似型面的成型电极。集束电极制备策略不仅可大大降低电极的制备成本和时间,而且可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重复利用率。此外,其多孔结构可实现大流量多孔内冲液,能有效地改善加工时的极间放电状态及散热条件,允许施加更大的放电电流。本文研究了集束电极的快速制备方法,设计并实现了用于快速组装制备集束电极的专用装置,制备了多种典型的叁维型面集束电极,对电极表面制备精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通过试验验证了其用于粗加工的可行性、经济性及高效性。针对集束电极所带来的冲液方式的改变,对比传统冲液方式分析了多孔内冲液集束电极加工性能大幅提升的原因,考察了集束电极冲液参数对材料去除率和电极损耗比的影响,建立了影响关系的回归模型。集束电极在难加工材料钛合金的电火花加工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综合性能。其强化的冲液效果可有效克服钛合金热物性对电火花加工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其加工稳定性和材料去除率得到显着提高,同时还可获得相对较低的电极损耗比。通过正交试验,建立了入口流速、峰值电流及脉冲宽度等主要加工参数对加工性能影响的模型。通过考察铜、石墨材料的集束电极加工性能,分析工件、工具加工表面元素成分,发现集束电极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发挥石墨电极材料熔点高、导热性好等材料特性,使得石墨电极不仅能承受大的加工电流,而且能保持较低的损耗比。对集束电极而言石墨是一种较为理想材料。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主要加工参数对石墨材料集束电极的电火花加工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采用大强度多孔内冲液时,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会在工件型腔边缘表面出现尾状放电痕。针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较强的不均匀横向流体动力作用下,放电通道等离子体弧柱的动平衡被打破,从而沿工作液流动方向发生偏移,导致了尾状放电痕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主要加工参数与放电通道偏移的特征指标包括:尾状放电痕长度、放电电压攀升波形的上升段时间以及此类放电现象的发生频率等的影响关系回归模型。据此可以有效掌握放电通道偏移的发生规律。(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1-02-28)

李磊,顾琳,赵万生[8](2009)在《多孔内冲液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极间流场仿真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管状或棒状单元电极集束而成的集束电极不仅能显着降低成形电极制造成本,而且在加工中可实现能获得充分冲液效果的多孔内冲液,以保证较大面积表面工件的稳定加工,并获得较高的材料去除率。为了深入研究多孔内冲液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的工艺特性,首先对单孔内冲液与多孔内冲液方式下的极间流场及蚀除产物颗粒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其次通过试验研究冲液条件对工件材料去除率和工具电极相对损耗率的影响;此外基于极间流场仿真及蚀除产物颗粒分布计算结果对上述工艺试验规律进行分析。分析及实验结果均证明:相对于单孔内冲液方式,进行多孔内冲液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时,极间工作液流速显着增大,能获得有效排屑,蚀除产物颗粒在极间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工件材料去除率显着增大,但同时极间流速较高的工作液使工具电极相对损耗率显着增大。为此,如何在提高加工效率的同时降低电极损耗率及提高质量,将是后期多孔内冲液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来源于《第13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10-24)

宋立军,梁国民,白建军,崔光彬[9](2009)在《CT定位肺癌集束电极高温射频消触术的方法和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CT在集束电极高温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以色列产ELSCINT 2400ELECT全身CT对105例(原发型81例、中心型16例、周围型65例、肺转移瘤24例)肺癌患者进行定位,用RF-2000射频消融仪及可伸展集束电极消融肺癌。(本文来源于《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09-09-23)

李磊,顾琳,赵万生[10](2009)在《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的工艺特性,进行了工具电极平动加工试验,对比传统实体电极电火花加工,探讨了脉宽和峰值电流等条件对工件材料去除率及工具电极相对损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平动工具电极,能够消除因多孔结构的集束电极在工件加工表面形成的毛刺状料心,从而使得加工过程稳定,材料去除率提高.相对于实体电极电火花加工,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的材料去除率及其工具电极损耗率均较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集束电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钛合金由于其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生物相容性好等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和文体用品等领域,但钛合金也是众所周知的难切削加工金属材料。电火花加工机理决定了电火花加工适合于难切削金属材料加工。但钛合金导热性差,熔点高,当进行电火花加工时,需要很大的能量才能使其完全气化,所以钛合金对于电火花加工也是一种难加工金属材料,尤其钛合金在电火花加工过程中工具电极损耗大,电极由于棱角的损耗导致整个实体电极的报废,增加了加工成本和时间。本文提出的集束电极运用了化整为零的思想。采用分步法,第一步用集束电极快速仿形进行型腔的粗加工,第二步采用实体电极进行电火花成型精加工。首先设计集束电极的花瓣式锥形电极夹头夹持装置,并将管状电极集束装夹,通过调节每根单元电极的长度进行仿形,使其达到近似尺寸和近似形状进行加工。然后,通过已研发的集束电极装夹装置,集束电极易于仿形实体电极和补偿电火花加工的损耗,避免了多个实体电极的制作,提高了电火花成型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在实验初期,首先进行集束电极对常规材料----45#钢的工艺实验,第一步,通过实验研究集束电极加工45#钢时各参数的最优配合,从而保证在使用该最优配合时,能充分发挥集束电极的优势与长处。第二部,用已经摸索出的最优工艺参数进行45#钢的型腔粗加工,提高了材料去除率,第叁部,用实体电极进行精加工,得到高精度加工型腔表面。其次,进行集束电极对难加工材料----TC4的工艺实验,第一步,研究钛合金的物理性能及可加工性,第二步,根据所研究内容设计了钛合金电火花加工正交实验,第叁步,在进行加工实验之后得到了一组适合钛合金的电火花成型加工参数,并对该参数进行分析。第四步,通过已经摸索出的工艺参数指导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钛合金型腔的工艺实验,得到了较为满意的被加工型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束电极论文参考文献

[1].徐安阳,王晓明,朱胜,常青,袁鑫鹏.集束电极电火花合成沉积TiN涂层组织及耐磨性能[J].中国表面工程.2019

[2].孙赵宁.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型腔技术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6

[3].孙赵宁,李小海,高瑞林,邢蕾.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模具型腔的技术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6

[4].王草叶.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却电极增加肝脏肿瘤的射频消融疗效[D].南京医科大学.2016

[5].向小莉,赵万生,顾琳.集束电极的CAD/CAM软件开发及制备[J].电加工与模具.2012

[6].向小莉,李磊,徐辉,顾琳,赵万生.集束电极快速制备方法[C].第14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7].李磊.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8].李磊,顾琳,赵万生.多孔内冲液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极间流场仿真及试验研究[C].第13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9].宋立军,梁国民,白建军,崔光彬.CT定位肺癌集束电极高温射频消触术的方法和技术[C].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

[10].李磊,顾琳,赵万生.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工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快速制备的集束电极集束电极挡环部件(a)圆形单元...集束电极电火花加工的尾状放电...典型的集束电极高速电弧放电加工...采用不同内轮廓夹具夹持集束电极集束电极夹持装置作业原理剖面...

标签:;  ;  ;  ;  ;  ;  ;  

集束电极论文_徐安阳,王晓明,朱胜,常青,袁鑫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