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联式定向系统论文-孙华忠

捷联式定向系统论文-孙华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捷联式定向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捷联惯导系统,里程计,组合定位定向系统,卡尔曼滤波

捷联式定向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孙华忠[1](2017)在《捷联惯导/里程计组合定位定向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载定位定向系统能够实时为车辆提供精确的姿态、速度和位置等导航信息,已成为现代化战争中车辆平台的关键性装备,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陆军特种车辆的战斗力。由于惯性导航系统的信息完备性,捷联惯导系统成为车载定位定向系统的首选。然而惯性导航系统是一种航位推算系统,其误差会随时间不断积累,因此通常采用组合导航的方式来提高导航系统性能。捷联惯导系统和GPS、北斗等组合是定位定向系统常用的组合方式,它能够满足车辆对定位定向的要求,但这种组合导航方式并不能满足军用特种车辆如导弹发射车等对自主性和隐蔽性的严格要求,因此由捷联惯导和里程计组成的组合导航系统已成为车载定位定向系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捷联惯导/里程计组合定位定向系统的研究,设计出一套完全自主、性能可靠的定位定向系统。具体内容包括:1、捷联惯导/里程计组合定位定向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在对组合定位定向系统的功能和组成进行研究后提出本文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根据设计目标对系统主要器件进行选型,并通过仿真分析所选器件的理论可行性。2、捷联惯导/里程计组合定位定向系统的原理分析。对捷联惯导的数字递推算法进行推导,并完成捷联惯导/里程计组合定位定向系统的误差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组合定位定向系统的初始对准和组合导航算法,通过仿真分析验证算法的正确性。3、根据总体方案和器件选型,完成对捷联惯导系统和里程计信息采样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根据组合定位定向系统的算法和功能完成系统的软件设计;最后搭建起捷联惯导/里程计组合定位定向系统的试验平台。4、对捷联惯导/里程计组合定位定向系统进行试验验证。首先对惯性测量单元和里程计进行标定和误差补偿,然后通过初始对准试验和跑车试验验证系统定位定向精度。经试验验证,系统初始对准精度优于0.06°,对准时间小于5分钟,定位误差小于0.2%D(D为行驶里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12-01)

吉翠萍,雷宏杰,冯培德[2](2008)在《捷联惯性/里程仪组合定位定向系统方案设计及仿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车载定位定向系统中存在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新的车载定位系统。完成了由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捷联惯性参考系统与高分辨率里程仪组成的捷联惯性/里程仪组合定位、定向系统的方案设计及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对姿态角、航向角等误差具有极高的在线对准及标定精度。组合系统无需停车,可进行零速校正。(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李秉玺[3](2004)在《基于系统芯片的捷联式定向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向与姿态是最重要的导航参数,其测量方法、测量精度与定位定向系统性能和成本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了一种捷联式定向系统全芯片化设计新方案,以磁阻传感器和微机械加速度计组成姿态测量单元,以系统芯片为核心构建捷联定向系统的硬件平台,完成测量数据处理和定向算法,实现全姿态测量。 本文首先阐述了定向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研究了姿态敏感器件的结构、数学模型和测量原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捷联式定向系统的组成原理,推导了通过姿态计算和地磁场坐标变换确定载体的磁航向,经过罗差校正和磁场校正实现真航向测量的算法;然后介绍了系统芯片的体系结构,解决了传感器输出信号电压范围、噪声电压与A/D分辨率的矛盾,匹配系统芯片负载能力的置位/复位脉冲电路等关键技术问题并设计了相关电路;对引起系统误差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针对制造误差、安装误差、姿态信号误差和罗差等进行了误差数学模型的推导并提出了相应的补偿方案;最后,结合系统设计方案和捷联式定向系统算法流程,研制了原理样机并开发了软件。通过对原理样机的实验测试,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实验结果表明,航向角测量精度较高,工作稳定可靠。该系统具有全固态结构、低功耗、低成本、快速启动、便于维护、无长期漂移等优点,研究成果对低成本航向测量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4-07-01)

庄哲民,陶人仪[4](1998)在《捷联式定位定向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个用于侦察车定位定向系统中的多通道、高速、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系统采用双端口存储技术,实现了数据的高速采集与传输。文中从硬、软件两个方面讨论了实现的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8年02期)

王明峰,胡学同[5](1994)在《捷联式定位定向系统中动力调谐陀螺误差实时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恶劣的工作环境给进一步提高捷联系统的性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究其所有误差源,系统中的动力调谐陀螺误差对系统的精度影响较大。为此,本文主要对“捷联式定位定向系统”中动力调谐陀螺的误差作分析与研究。本文结合“捷联式定位定向系统”的特点,对动力调谐陀螺的主要漂移误差进行了分析,接着根据推得的动力调谐陀螺的静态、动态误差模型,提出了相应的误差补偿算法,并设计了误差实时补偿软件。最后经仿真计算,证明其补偿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航天控制》期刊1994年01期)

王明峰,卢荣军[6](1992)在《捷联式定向定位系统可靠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捷联式定向定位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在分析该系统特点基础上,说明实施可靠性分析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并结合具体的定向定位系统给出了在可靠性预计、可靠性分配和FMEA等方面取得的详细结果.(本文来源于《航天控制》期刊1992年02期)

捷联式定向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车载定位定向系统中存在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新的车载定位系统。完成了由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捷联惯性参考系统与高分辨率里程仪组成的捷联惯性/里程仪组合定位、定向系统的方案设计及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对姿态角、航向角等误差具有极高的在线对准及标定精度。组合系统无需停车,可进行零速校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捷联式定向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孙华忠.捷联惯导/里程计组合定位定向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2].吉翠萍,雷宏杰,冯培德.捷联惯性/里程仪组合定位定向系统方案设计及仿真计算[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8

[3].李秉玺.基于系统芯片的捷联式定向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

[4].庄哲民,陶人仪.捷联式定位定向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5].王明峰,胡学同.捷联式定位定向系统中动力调谐陀螺误差实时补偿[J].航天控制.1994

[6].王明峰,卢荣军.捷联式定向定位系统可靠性分析[J].航天控制.1992

标签:;  ;  ;  ;  

捷联式定向系统论文-孙华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