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浙江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常运琼,曹永峰

收稿日期:2011-09-01

作者简介:常运琼,女,硕士,湖州师范学院科技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科研管理(浙江湖州/313000)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编号:Y201122808),湖州师范学院与求真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编号:GJB09006)

摘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选取浙江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从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科研课题、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等方面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在总体上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但各高校发展不均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取长补短,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实证

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8年以后由老专科学校或者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本科,且本科教育时间在10年以内的高校。截止2008年我国新建的本科院校超过200多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在此期间也新建了一批地方本科院校,本文选择了本科升格时间接近的湖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台州学院、丽水学院、嘉兴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浙江科技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等几所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比较,主要是从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科研课题、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之间的科研能力与学校发展的内在关系。

一、浙江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一)科技人员

1、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人力总量不足

2010年,浙江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80所(含筹建高职院校1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为23所。这23所地方本科院校2010年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投入为20857人,每所地方本科院校校平均投入人数为907人,其中高级职称平均为233人,高级职称占比为25.7%。本文所选八所新建本科院校共投入教学与科研人员3625人,平均每所院校投入453人,其中高级职称平均为157人,高级职称占比为34.6%。八所新建本科院校平均投入人数只达到浙江省地方高校平均数的49.9%,还不到平均数的一半,其中高级职称人数的比例达到了67.4%。上述指标表明新建本科院校的总量依然偏小,总体力量不强,科技人力基础不坚实;从科技人员的结构来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技人员的高级职称比例高于浙江省平均数,究其原因,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时为达到评估标准而大量引进高级职称人才的粗放型扩张可认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科技人力基础中,研究与发展人员也是衡量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浙江省23所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与发展人员平均为543人,其中高级职称为326人,高级职称占比为60%。本文所选八所新建本科院校共投入教学与科研人员1285人,平均每所院校投入161人,其中高级职称平均为124人,高级职称占比为77.4%。八所新建本科院校平均投入人数只达到浙江省地方高校平均数的29.7%,还不到平均数的三分之一,其中高级职称人数的比例也只达到38.1%。在说明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与发展人员总量不足,同时也说明还有许多教学与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方面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足。在新建本科院校中,主要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从事研就与发展活动,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低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在参与科技活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人力分布不均

从表1可以看出,八所院校中教学与科研人员人数排在前3位的是嘉兴学院、台州学院和浙江科技学院。但八所院校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数量相差较大,最少的中国万里学院只拥有277人,而最多的嘉兴学院拥有659人,是中国万里学院的2.4倍。从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数来看,排在前3位的是浙江科技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和嘉兴学院,其中最少的宁波工程学院拥有121人,最多的浙江科技学院拥有210人,是宁波理工学院的1.7倍。这说明各新建本科院校的高级职称的差距小于人员总量,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低职称的人员数相差较大。低职称人员主要的中青年教师,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潜力,由此也表明一些新建院校的人员结构还不尽合理。

从研究与发展人员数量来看,八所院校中教学与科研人员人数排在前3位的是绍兴文理学院、嘉兴学院和湖州师范学院。最少的中国万里学院只拥有76人,而最多的绍兴文理学院拥有293人,是中国万里学院的3.9倍。从具有高级职称的研发人员数来看,最少的宁波工程学院拥有74人,最多的绍兴文理学院拥有201人,是宁波理工学院的2.7倍。从各新建本科院校的高级职称人员占比来看,最高的是浙江科技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分别占97.6%和97.4%,最低的湖州师范学院占比也有66.7%,这说明新建本科院校基本都是由高级职称承担研发活动,特别浙江科技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参与研发活动的低职称人员只有2人,严重制约研发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经费

1、科研经费总量偏小且以政府资金为主

科研经费的多少直接反映高校科研实力。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经费大幅增长,浙江八所新建本科院校科技经费2010年拨入累计达15855.3万元,平均每所高校科技经费为1981.9万元。同期浙江省地方高校的平均每所高校科技经费达到6880.1万元,是新建本科院校的3.5倍。在新建院校的科研经费来源中,政府资金来源占比为36.9%,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占比达到42.3%。相对应,浙江省地方高校的科研经费来源中,政府资金来源占比为46.3%,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占比达到35.1%。新建院校的政府资金来源相比较浙江省平均水平低了将近10个百分点。这说明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经费总量严重不足,部分原因可归结为新建院校的起步低、底子薄,另一方面政府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支持相对较弱。

2、理工科类型院校科技经费来源呈现出多元化

在八所新建本科院校中,科研经费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浙江科技学院、嘉兴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湖州师范学院、台州学院和丽水学院排在了后三位,见表2。其中科研经费最少的丽水学院只有512.1万元,而最多的浙江科技学院达到了4088.2万元,是丽水学院的8.0倍。很显然,新建院校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理工科强势的院校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科技经费的能力较强,而文科类型的高校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

表2中也显示了八所新建本科院校科技经费的来源结构,其中排在后三位的湖州师范学院、台州学院和丽水学院主要科研经费来源于政府资金。而排在前三位的浙江科技学院、嘉兴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经费,分别占到科研经费的57.5%、45.3%和66.6%。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经费的差距说明了理工科强势的院校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开展产学研有着很强的竞争能力,湖州师范学院、台州学院和丽水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基础还很薄弱,特别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亟待增强。

(三)科研课题

1、科研投入人员不足,科研项目数和拨入经费偏少

2010年,八所院校科研课题累计达到1790项,平均每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课题数为223.8项,平均投入人数为122.8人。同期浙江省地方院校平每所高校拥有509.9项科研项目,平均投入人数达到217.4人,分别是新建院校的2.3倍和1.8倍。在课题经费方面,新建本科院校的人均承担课题经费为12.87万元,而同期的浙江省地方高校平均经费达到16.56万元。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当年科研经费的支出投入比也高出浙江省平均数17.1%,见表3。这可以说明新建本科院校在获得科研项目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是总量偏小,另一方面重点支持的大项目偏少。究其原因,投入人员的偏少是原因之一,在新建本科院校,不但科研人偏少,而且是领军人物极度匮乏,科研创新团队也难以有效组建严重影响到新建院校获得高水平、重点支持的大项目。

2、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科研课题的差距大

由表3可知,八所新建本科院校当中,科研项目数超过平均值的只有浙江科技学院、湖州师范学院和嘉兴学院三所院校,人均课题科研经费超过平均值的也只有宁波工程学院、浙江科技学院和嘉兴学院三所院校。其中浙江科技学院项目总数达到524项,科研项目数最少的丽水学院只拥有114项。人均承担课题经费最多的是宁波工程学院,达到41.91万元,而人均经费最少的丽水学院只有1.95万元。科研课题的数据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在科研创新的基础和投入方面差距比较大。如表现最为突出的丽水学院,地处浙江的欠发达地区,相应的基础和投入相对较弱,但也说明对于地方新建院校的扶持不够。

(四)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

1、基础科研产出能力偏弱

科技论文与论著是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2010年,八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校科技成果累计2778篇(部),平均每所学校347.3篇(部),其中平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9.9篇(部),见表4。同期浙江省地方院校平均达到638.7篇(部),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5.0篇(部),分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1.8倍和1.9倍。在成果授奖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平均只有1.1项授奖,其中有四所高校没有成果授奖。在八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只有浙江科技学院表现较好,其科技论文与论著以及成果授奖超过了浙江省的平均水平。在授奖中,没有一所新建院校获得国家级获奖,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2、成果转化能力严重不足

技术转让体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在技术转让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平均每所院校只有1.6个技术转让合同,技术转让的实际收入也只有3.38万元。而同期浙江省地方院校平均每所院校15.2个技术转让合同,技术转让的实际收入达到187.55万元。即使是表现突出的浙江科技学院,也只完成技术转让合同数9项,2010年实现实际收入12.5万元。理工科见长的宁波工程学院与嘉兴学院也都只有1项技术转让,实现实际收入5万元。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还有四所高校的技术转让是空白。这说明新建本科院校在基础研究上存在差距,但差距更大的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二、浙江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实证

(一)主成分分析模型

虽然八所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能力整体上低于浙江省地方院校的平均水平,但各新建院校的发展不平衡。为考察八所新建本科院校的相对差距,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其科研能力。

上文分别考察了科技人员、科研经费、科研课题、科技成果和技术转让的贡献等指标。实际上,这些指标存在高度的相关,但却又各有侧重。另外,实证分析还发现并不是一个学校的所有指标值都高于学校的情况,按照不同的指标,各高校会有不同的排列顺序。因此,在对高校进行科研能力分析时要对指标进行综合处理。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得出学校的综合科研能力,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降维处理,将原来几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进而通过综合指标的权重来计算综合指标的综合得分。数据处理使用SPSS11.5软件,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首先,选取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政府资金、企事业单位委托资金、科研课题、人均承担课题经费、科技论文与论著、国外学术刊物论文、成果授奖、技术转让等十个指标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

其次,为了消除各变量不同数量和量纲上的影响,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求出各变量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入公共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越大越好;再根据各因子的系数矩阵和标准化处理后的原始数据计算各因子的得分,最后根据(,其中是第个行业的综合得分,是第个行业第个因子得分,是第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用作主因子权重),得出各行业的因子综合得分,得分高者表明该学校在该区域内为科研能力突出的学校。

(二)数据分析结果

经过主成分分析,可以确定由三个主成分以及综合主成分来评价浙江省八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对于第一个主成分F1,课题项目、科技论著、国外学术刊物论文、成果授奖的系数较大,因而可以认为F1代表了科研创新的产出;对于第二个主成分F2,研究与发展人员、教学与科研人员的系数较大,可以认为F2代表了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本和创新潜力;对于第三个主成分F3,教学与科研人员、企事业单位委托资金、人均承担课题经费的系数较大,可以认为F3代表了科技投入的影响力。

从综合排名来看,浙江科技学院居第一位,主要是因为在课题项目、科技论著、国外学术刊物论文、成果授奖等方面,也即主成分F1中遥遥领先其他七个学院,但在主成分F2和F3的排名却现对靠后,这也说明浙江科技学院在科研人员和投入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会影响到它的发展潜力。嘉兴学院虽然综合排名在第二位,但其各项因子得分相对都较为优秀,其科研基础、投入与产出等都排在第二位或第一位,可以说是新建本科院校中最有发展潜力的。绍兴文理学院在科研人员方面表现突出,但其科技的投入产出相对较弱,特别其F1排名在第六,表现出其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的劣势。台州学院在教学科研人员、和科技投入方面表现较好,但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排在倒数第二,表明台州学院的投入产出不匹配,有待改善科技创新的产出率,提高其创新效能。湖州师范学院各项指标居于中等偏下,相对较弱的是科研的投入。浙江万里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作为新型本科院校,综合能力居于第六和第七位,但它们在科技创新的产出方面表现处于中等偏上,如果能在科研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等方面得到加强,其科研能力的综合排名将会得到明显提升。丽水学院居于综合排名的最后一位,由于地处浙江的欠发达地区,其科研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产出等指标都处于下游。

三、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科技人才的内培外引,集聚科技人力资源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可知,教学与科研人员以及研发人员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在新建本科院校中,中低职称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程度不高也应当高度重视。新建地方院校由于受到平台低、刚起步、或地处中小城市、乃至欠发达地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积聚人才方面应有创新性举措,有必要树立新的人才引进观念,要有“合理用好现有人才,择优培养未来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高端人才”的内培外引用人思路。同时,在调动各层次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方面也应进行制度性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成才、用才、展才的运行机制,既要重视发挥高级职称科技人员的作用,更要重视培养、吸引和稳定中低职称的科研人员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特别是要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才俊。进一步完善对科技人才的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集聚科技人力资源。

(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的产出效能

实证结果显示浙江科技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能排名第一,主要是因为其科技创新的产出非常突出。可以认为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提高科技创新的产出效能。为此,新建本科院校有必要加强集聚科技资源功能的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建设,整合跨学科、跨专业以及跨院系的优势资源,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升科技创新的产出效能。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与技术转化绩效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政策,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的产出效能。

(三)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研发活动需要科技经费的大力支持。实证结果显示,新建本科院校总体而言科技经费相对不足,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科技经费支持不够。在新建本科院校中,一些理工科类型的高校,且地处经济发达区域,如嘉兴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等能争取到企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而地处欠发达地区的丽水学院则只能依靠有限的政府经费支持。因此,一方面是政府有必要实施倾斜政策,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扶持;另一方面应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投入,本着以科技服务市场为导向,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和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四)增强服务地方能力,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存在着依附、互利共赢与共生关系,新建院校更要扎根于地方,明确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职责,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汇集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积极主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研究与技术开发,共同解决地方高新产业和优势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大力开展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努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贡献率。地方高校要完善相关激励制度和机制,依托研究所等科研平台,鼓励教师选择社会服务的领域,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搞科研,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主动向社会推介自己的科研成果,以便找到相互发展的“耦合点”,加快产学研的合作步伐,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司.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梁燕,耿燕,李相银.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9年第4期

[3]陈林心.江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实证[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3期

[4]邓开喜,安宁,蒋林浩.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吕建荣,姚远,陈镱文,王强.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和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标签:;  ;  ;  

浙江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