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生产力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邓小平生产力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邓小平生产力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产力,思想,价值,当代,政策,标准,维度。

邓小平生产力观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智晶晶[1](2018)在《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形成机制和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生产力思想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邓小平坚持解放、发展生产力,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等论断,既体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与自信,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话语表达的创新能力。然而,随着“东欧剧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新局面,把邓小平生产力思想歪曲为“庸俗生产力论”、“唯生产力论”等错误思潮重新抬头,否认继续坚持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必要性。本文认为,全面深刻地理解一种思想,必须把握其来龙去脉。来龙者,其来有自也。去脉者,当代价值也。一方面,通过对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形成机制研究,论证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即该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在理论本质上具有同质性,存在继承与发展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有益于全面理解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意蕴,达到肃清错误思想的流毒、还原邓小平生产力思想本来面目的目的。另一方面,把握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形成的时代逻辑,并将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密切结合起来研究考察,有利于深入开掘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当代价值:在特定历史条件和语境下产生的邓小平生产力思想没有过时,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具重要指导意义,并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符合时代需要的深化与发展。在文章的绪论里,首先介绍选题缘起以及国内外有关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研究现状。其次,针对邓小平生产力思想产生的误解进行批判,进而指明本文是如何界定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第一部分主要从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来源入手,讨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产力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邓小平的影响。其中,一些学者可能认为邓小平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少,原因在于邓小平在少年时期就赴法留学,仅仅在幼年时期接触到最基本的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而蕴含其中的生产力思想几乎没有,所以说其思想的形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未免有些牵强。本文指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亦是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拔除中国传统文化对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影响,就会犯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邓小平生产力思想也会被抽象地理解,缺乏民族文化的现实土壤。第二部分围绕建国前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的思想与实践等取得的经验教训展开,这是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形成最直接的现实依据,主要包括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发展生产的思想对邓小平的影响。第叁部分主要围绕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依据当时现实,不断解放人的思想、解放生产力,引领人们从社会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展开。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新时代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价值。经济新常态强调放缓速度、注重发展的质量,供给侧改革坚持把科学技术摆在首位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思想,都是对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深化与发展。(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0)

王婷婷[2](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科学完善的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本文以邓小平生产力理论为视角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研究。第一,通过对其提出背景和科学内涵的分析,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同时,阐明其与西方供给学派经济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第二,通过对邓小平生产力理论主要内容的梳理及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联系的分析,阐述邓小平生产力理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理论来源。第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基础。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其重要理论来源是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现实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8)

刘金丽[3](2014)在《邓小平生产力政策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指出,生产力水平低下是我国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要展现优越性,首先就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邓小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叁个有利于"原则,提出了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政策思想;强调"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体制上的障碍;强调"先富带动后富"和对外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策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保证。(本文来源于《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旭[4](2013)在《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经过不断摸索,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引领中国人民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不断完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断地发展我国社会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直的信念。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发展生产力的总要性,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是一切的基础。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归纳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系统科学论述了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首先,从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为出发点,阐述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形成;其次,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实践过程,对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得出结论,即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实质就是人民利益至上;再次,结合中国发展几十年的现状,论述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对分别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影响和价值。本文认为,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在当代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紧密结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发展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路线保证。(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期刊2013-12-06)

张旭[5](2013)在《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历史维度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一举进入了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取得这样的变化,完全得益于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有效指导和实践应用,对其进行学习和应用,可以全面了解现代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一标准思想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宏图的指导标准。本文将对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历史维度及其当代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成功(教育)》期刊2013年16期)

卢忠东[6](2013)在《简析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系列的基本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他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正是基于此,从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的形成、内涵及其在邓小平理论中的核心地位这叁方面进行阐述,力图勾勒出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的简要而清晰的脉络以飨读者。(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3年16期)

闫彩红[7](2011)在《论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及其社会主义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出发,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从解放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任务、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以及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等方面创造性地形成了丰富而深邃的生产力思想。(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1年30期)

罗建平,刘金丽[8](2011)在《邓小平生产力政策思想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生产力政策思想是邓小平生产力思想中最具实践意义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重视生产力的政策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策思想、突出推进科技生产力的政策思想等等。邓小平生产力政策思想具有准则性、实践性、现实性、国情化、理论性、民族化等特点。(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1年10期)

施红玉[9](2011)在《邓小平生产力观的变革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追求,但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去理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问题,而必须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实践。邓小平对生产力观的变革,在实践领域丰富和推进了社会主义实现公平正义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1年18期)

熊海萍[10](2011)在《邓小平生产力学说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阐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这一理论体系还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祖国统一和党的建设等,而邓小平的生产力学说,则又是贯穿整个邓小平理论的中心线索。因此,通过对邓小平生产力学说的探析,可以更好的理解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也才能更进一步把这一思想同中国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宣称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的同时,还特别强调: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表明,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是同一定的生产关系相伴存在的,而究竟哪一种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来决定社会的性质,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性质与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无论哪种形态社会的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一切社会、一切国家、一切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发展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任务、第一位的任务也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在1980年就强调,社会主义实行的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生产力标准是衡量我们工作对错、成败的根本标准。因此,邓小平生产力学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而不断发展创新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与时俱进的生产力思想,它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丰富与完善的。它既是对马克思列宁生产力学说及毛泽东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当前“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与完善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一方面这一生产力学说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及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它更是进一步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重要保证。因此,深入探析研究邓小平生产力学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1-04-01)

邓小平生产力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科学完善的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本文以邓小平生产力理论为视角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研究。第一,通过对其提出背景和科学内涵的分析,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同时,阐明其与西方供给学派经济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第二,通过对邓小平生产力理论主要内容的梳理及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联系的分析,阐述邓小平生产力理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理论来源。第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基础。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其重要理论来源是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现实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邓小平生产力观论文参考文献

[1].智晶晶.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形成机制和当代价值[D].浙江师范大学.2018

[2].王婷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刘金丽.邓小平生产力政策思想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

[4].张旭.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当代价值[D].沈阳理工大学.2013

[5].张旭.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历史维度及其当代价值[J].成功(教育).2013

[6].卢忠东.简析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J].学理论.2013

[7].闫彩红.论邓小平生产力思想及其社会主义实践[J].商业时代.2011

[8].罗建平,刘金丽.邓小平生产力政策思想的特点[J].生产力研究.2011

[9].施红玉.邓小平生产力观的变革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J].改革与开放.2011

[10].熊海萍.邓小平生产力学说探析[D].安徽大学.2011

标签:;  ;  ;  ;  ;  ;  ;  

邓小平生产力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