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忠:“物质循环再利用”思想的理论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维度论文

张治忠:“物质循环再利用”思想的理论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维度论文

摘 要:“物质循环再利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得以确立的重要理论基础,体现在马克思对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过程的论述中,是其绿色发展观呈现出来的一种理论逻辑: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循环过程,因而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具有内在必然性;循环再利用是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平衡存在,体现其存在的合理性;循环经济体现了物质循环再利用的应然性,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物质循环再利用;绿色发展观

从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形态来看,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探讨发展问题的主流议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增长”等理念正在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和广泛推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践行的绿色发展之路,就是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含量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物质循环再利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关注和处理的核心问题是环境问题、污染问题,最终落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从思想渊源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对资本逻辑的绿色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及理想社会设计的论证中,已包含了深刻的关于人类社会绿色发展的理论意蕴。本文试图从节约自然资源和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对“物质循环再利用”思想的理论逻辑的论证,以说明这一思想是实现人类社会绿色发展的必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治国方略中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凝练出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将其贯彻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化价值理念中,体现对当代中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实现绿色现代化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内在必然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循环过程

人类社会生活在与他人、与自然界的“物”的关系之中。作为生活资料的“物”是要被人使用、消费、最后被废弃的,因此从废弃物的情况我们可以窥视出人与“物”的关系,由此进一步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类使用的任何物品总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界。

⑩测量尺寸,调整“X磨损”的余量,再编辑程序,在G71之前加“;”,之后用1号刀精车一遍,最后用切断刀加工Φ19.5的槽,再加工R2的圆弧。

第三,加强水利财务工作,是适应大规模水利建设、确保水利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的迫切需要。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具有点多、面广、线长和实施主体基层化的新特点,能否管好用好这些来之不易的资金,不仅事关水利改革发展大局,也是各级水利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严峻考验。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水利财务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资金资产管理责任制,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实现对资金资产使用的全过程、全覆盖监管,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2]209。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同“物”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物”的中介作用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这就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与“物”的关系是多方面的,“物”对人来说,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实际上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人类各种要求的对象,也是人类审美的对象。“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3]。在近代工业社会以前,人类社会对物质的使用与消费是非常谨慎和小心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社会人类的节俭观念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节俭是一种普遍崇尚的美德观念,人们将物的使用基本发挥到极致状态,基本做到了尽可能对物的反复使用,而且把废弃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近代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物化的关系,在物化的普遍状态下,人类社会的、以物为中介的联系方式,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态度,同时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比如拜金主义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完全就是建立在其对物的价值的认同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体现物的交换价值的货币或资本的推崇的价值观基础上的,因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完全是以资本价值观为主导的,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消费社会:人们购买消费品,不仅因为消费品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具有符号价值,即具有标识自我的功能。消费社会激励人们进行大量消费,使人类社会的消费目的和功能产生严重异化,偏离了人们消费的基本功能,势必造成人类社会对商品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使人类社会强加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废弃物无序而持续的增加,造成了严重的废弃物问题,导致了自然生产系统难以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一方面从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变革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来解决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掠夺自然资源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改变的前提下,肯定了科学技术的应用在进行物质的回收再利用和创造循环经济模式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来降低人类社会在生产和消费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提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废弃物的问题,就不应只从公众卫生的观点出发研究对它的事后处理,而应该从人和物的联系方式这一层面上去研究。回收再利用思想,本质上不单纯是废弃物问题,而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4]164。

在490nm处测定吸光值,以葡萄糖的浓度(mg/ml)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y=8.7149x-0.0087r=0.9996.

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和消费方式的绿色批判给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启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所做出、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将继续下去的,并不是对自然的支配和控制,而应该是合理调节和控制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代谢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时期,通过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通过各种生产关系变化而形成不同的人类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已经与自然界建立了各种关系,一刻不停地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代谢过程,虽然各个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人类社会的文化水平不同,但都不过是确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方式不同而已,却在任何发展时期都不可能任意支配自然界,不然就会应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由于人过于相信人对自然的“支配”和“胜利”,将会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7]59。特别要引起现代社会警觉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和商品的全球化趋势将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27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迅速扩张,形成了现代经济学界定的“全球资本主义”。因此,环境污染和资源生态危机问题就超出了国家的界限而具有了全球意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发达国家通过将环境污染问题转嫁到发展中国家,把高污染的产业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将生产废物和化学废物(甚至有的是高放射性的化学肥料,这些废料的处理是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的,有的甚至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处置方法)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避免本国或本地区遭受人类废弃物的困扰,但是整个全球的自然系统仍然是个系统圈,大气圈、水循环圈、自然风等的漂移是不以人的支配和控制而发生改变的,必定会冲破地区界限而在全球的生态圈中按照自己的规律循环。现代社会全球的生态环境恶化、全球的极端气候等现象充分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全人类的性质,人类社会只有合理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循环和物质代谢过程,才是人类社会在自然面前的应有的态度和行为价值取向,这也是人类社会实现绿色发展之路的应有之义。

二、存在合理性:循环再利用是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平衡存在

马克思肯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的一部分,自然界本来就有这种分解和净化功能,自然界通过这种功能维持其自身的平衡和正常发展。在近代以前的农耕社会中,人类社会在以农耕为中心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下,人类社会产生的废弃物可以还原到自然界中去,通过自然界的分解和净化功能的作用,进入了自然的物质代谢和物质循环过程中,它并没有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本的平衡性,因而并没有导致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的紊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搅乱和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和物质循环过程这种严重的状况,开始于工业社会后。人类社会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能源是无限的认识前提下,开始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征服式、掠夺式的开采和利用,导致了人类社会将大量的废弃物排放给自然界,其中有很多的废弃物是很难“由于自然界物质代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的废弃物,甚至还有很多是对人体有害或有毒的废弃物,这样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物质代谢过程的破坏,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平衡性从而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灾难的结果。

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废弃物问题,正是为了说明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问题,其实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支配”行为而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在资本价值观驱使下所产生的行为恶果。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严重的废弃物问题及其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根本没有考虑废弃物的问题,是人类的资本价值观盲目扩大再生产、盲目刺激消费、盲目推进产业化的结果。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进行调节、控制并不意味着人可以劳动支配自然,虽然人类劳动使自然界发生按照人的意愿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使自然界具有了“属人的性质”,但这种改变必须控制在自然界的承载范围之内,不然人靠劳动可以支配自然的想法就不过是人的妄想而已。实际上不管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任何一个高度,人类社会想要通过劳动支配自然的何种行为都是不可能的。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反复告诫我们的,我们一直没有“比其它一切动物都强”,我们虽然在智能上“比其它一切动物都强”,但这也使我们妄自尊大,在与自然界相处的关系上比其它一切动物都糟糕,因为我们没有“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为人类社会在主体性意识的支配下,想要做自然的主人、征服自然,我们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但却并不想要让自己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7]60-61。

马克思首先界定了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回收再利用的概念,确定了回收再利用思想是从“人是生命的自然存在”这个基本前提出发而进行讨论的,这个前提的含义包括:人是一个具有各种自然能力的人的身体而存在的,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自身的行为和活动的规律要受制于独立于人类社会自身之外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人的生命体要与外在于其身体的自然界进行物质代谢而存在。毫无疑问的是,在人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必须通过与外在自然进行物质代谢来维持自己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在这一点上人与其它生命体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所有生命体都是通过与外在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的,生命体一方面是从自然界中摄取营养物质而与自然界进行同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向自然界排泄废物而使自然界发生异化的过程。这种生命体同外在自然界进行的物质代谢过程,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一部分,而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就使得再循环、再回收、再利用的过程成为必要和可能。相对其它生命体而言,人与其它生命体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代谢的过程不同的地方在于:“人是以自己的劳动为中介与自然进行物质代谢的”[5]206。这里马克思想要说明的是,人以外的动物只是以生命体的本能食用自然界所赋予的物质资料,而人却可以通过劳动这个中介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有选择有意识地将自然界的物质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来进行消费,以此来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6]。可以明显看出,马克思承认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过程,本来就是人类生活基本的存在方式,这本身不应该被否定。虽然人们可能会认为,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的认识基础上的,但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过程表明,人类社会的劳动方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因为人的劳动由于包含了人类的主体性意识而产生了人对自然的支配,这种渗透着主体性意识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受到资本价值观的驱使,其逐利的疯狂行为导致了对自然的征服、掠夺的价值意识,在严重浪费自然资源的同时,还产生了大量自然生态系统无法自我净化和恢复的生产废物和生活废物,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的正常运行,引起了包含废弃物问题在内的环境问题。但我们可以非常明晰地看出马克思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其整个论证过程就是要说明: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中介,即使它使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中加入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使自然界按照人类的意识发生了改变,具有了“人化自然”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劳动制造了大量的、甚至是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人工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使人脱离自然界,相反是对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证明”[4]166。这就是马克思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人类要“合理调节”“共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过程,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之内,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物质代谢过程的平衡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是以人类劳动这个中介系统所进行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在两种意义上理解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代谢的,一种是在人的生活意义上所进行的物质代谢过程,这个过程对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是属于消费过程产生的;一种是在人类劳动即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形成对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但是不管何种形式产生的废弃物,只要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代谢,这些排放到自然界的废弃物就像“铁会生锈,木会腐朽”那样,在自然界中分解和净化,还原到自然界中去,“由于自然界物质代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5]207。可以看出来,马克思在这里肯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循环过程,像自然界其它物质循环过程一样,是自然循环过程的一部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物质代谢的循环过程维持着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和物种的可持续发展。

1.2.3 土地利用的模拟与预测 进行城市土地利用的模拟预测时,根据粗集方法自动获取的转换规则,来对2011年武汉市光谷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模拟预测,该过程在matlab中编程实现.由于模拟时间与实际时间不同,需要一个迭代次数,迭代200次,每次迭代后,领域元胞数和土地类型都会发生变化,所以要每次都需要更新.之后获取得到新的矩阵,这个矩阵是模拟的2011年城市土地与非城市土地的矩阵,将这个矩阵再转换成tif输出,在ARCGIS软件中进行浏览查看.

三、发展应然性:循环经济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理念有一句口号:“混在一起是垃圾,分开以后是资源”,由此而提倡的垃圾分类思想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逐步推行,同时也表明了现代社会环境保护思想中对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这一循环经济模式的认同,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绿色发展之路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为了能对废弃物从其发生根源即生产阶段就进行管理,我们首先要区分“排出物”和“废弃物”的概念界定。人类社会在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消费过程所排放给自然界的剩余物质统称为“排出物”,在这一些剩余物质中,有一部分物质对人类而言已经没有使用价值(或者有些物质虽然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但对于当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而言,没有发现其价值),人们称其为“废弃物”,但还有一部分仍然具有使用价值,这部分剩余物质是人们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对象,可以进入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的原材料的范围,“让大量的生产废料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8]95,进入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现代社会称之为循环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对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从而起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代谢物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担,“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8]118,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负荷,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功能的正常发挥。

废弃物问题是现代社会无法摆脱的问题之一,因为自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以来,资本价值观主导之下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既没有足够关心这一问题,也没有采取积极措施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而言,这个问题与其关注的追求剩余价值的中心目标而言关系不大。近代产业革命的进程不仅使以农耕为中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向以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为中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可能,而且还创造了一个以促进大量消费而导致的大量生产、其结果是产生大量废弃物的生产和生活模式的“消费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大量消费的社会,同时也是大量废弃的社会,这就是产生困扰现代人类社会的废弃物问题。废弃物的问题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是一个伴随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古老话题,因为任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废弃物,而且任何社会都不可能使废弃物变为零。现代考古从古人的垃圾堆“贝冢”中发现,“在产业革命爆发以前的自给自足的社会中,排除物大多都被回收再利用,只有极少数的废弃物被投到自然中去。而且,投到自然中去的大部分废弃物还都被自然净化,还原到自然的循环中去。而大量废弃物,特别是自然难以净化的有害的人造物的出现,则主要始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业化”[4]171。对于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中就指出,因为近代资本主义产业化只是遵循资本逻辑的运行规律,把追求高额利润、积累资本视为最重要的目标,即资本主义生产只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率,从而服从资本逻辑的产业化运作,以自然界的大气、水、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可以无偿地、无限地使用为前提,从而导致了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社会的产生,资本逻辑的关注核心就是大量生产能带来更多利润,至于人类社会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产生的废弃物问题不是其关心的问题,因为这于他们追求的利润目的没有积极意义,相反,如果关注和处理这些问题会使其付出极大的成本,因此即使资本家也可能意识到废弃物问题,但却是资本价值观极力回避的问题。

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并非完全不关心废弃物的问题。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料的缺乏与价格的提高,对生产与生活废物的回收利用逐渐得到重视。“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9]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肯定并赞扬了,自然科学上的新发现与技术上的改良对资源循环利用起到的重大支撑与推动作用。但是要想使废弃物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循环经济模式,必须在具备这两种条件下才能形成:一方面,在资本逻辑下的生产中,从追求利润的目标出发,如果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可以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时,资本家会考虑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因为同一个排放物,如果将其回收再利用就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资源和原材料,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比重新开采这种原材料更经济合算,可以节省生产成本,这是符合资本逻辑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利润的追求目标的;另一方面,在废弃物增加的同时,废弃物作为垃圾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时,废弃物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已提升到全社会关注的生存问题时,政府会回应公众的要求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而进行立法或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会划定生产企业在这方面的责任(如征收企业的排污税费)。企业同样会从成本核算的角度,通过利用科技的力量减少对环境的排污量,尽可能利用可以回收的物质。生产企业可以不考虑产品消费后的废弃物问题,但必须考虑生产过程本身的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同时,政府通过征收消费税的方式,限制人们的不必要消费和奢侈性消费行为,即解决消费社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的问题,不仅要解决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本主义生产这个前提,同时还要通过公共政策和政府立法的途径解决消费者的欲望和价值观的改变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为了生存,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通过自然界所赋予的自然资源作为原材料进行生产,生产出符合人类价值需求的产品,通过消费生产产品来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所以,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可以从需求、生产、消费、废弃的过程进行分析,因而人类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基础是由劳动而产生的生产活动,以劳动为中介的生活是人类社会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这是人类生活的“属人特征”,因而为人类社会生活提供产品使用价值,即生产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消费资料的劳动者就毫无疑问地具有人类社会价值态度。人类与环境的实践关系状态经常成为问题时,“是控制自然界的劳动,还是控制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劳动,这两种劳动观孰是孰非问题,被从价值角度提了出来。而只有后者的劳动观,在今天的状况下,才具有人的价值”[4]188。这种劳动观不仅可以视为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施加影响的方式。也就是说,人类社会通过劳动这个实践的中介,不仅可以通过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目的,而且还可以在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劳动使自然界按照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存在和发展。所以对于废弃物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废弃物是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施加于自然界的,人类社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排放到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使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承受人类社会的废物排放,就必须通过人类劳动调节和控制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代谢方式。其基本的方式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排放废弃物最大限度地作为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就会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向自然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的量,在生产和消费环节控制了废弃物的产生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资本价值观减少成本的要求。特别是原材料价格提高的情况下,回收再利用是一种更经济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成本和人力成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可能。

参考文献:

[1]张治忠.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结构体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17-23,4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0-91.

[4]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208.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Material Circulation and Reutilization”Thought: Based on the dimension of Marxist Green Development

ZHANG Zhizhong

(Marxism Colleg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Hunan,China)

Abstract: The “Material Circulation and Reutilization” thought i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Marxist green development,demonstrating in the Max’s argument regarding the metabolic process between the labor-agent man and natural material,which is a theoretical logic represented by his green development.The ess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 material circulation process,thus the material circulation and reutilization possess internal inevitability.Circulation and reutilization are the balanced existence,showing the reason of its existence.Circular economy also embodies the inevitability of material circulation and reutilization,which is the only way of green development.

Keywords: Marxism; material circulation and reutilization; Thought of Gree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72(2019)01-0012-06

Doi:10.14067/j.cnki.1673-9272.2019.01.003

http://qks.csuft.edu.cn

收稿日期:2018-12-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研究”(14FKS007);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在中国的理论发展研究”(16C1690)。

作者简介:张治忠,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E-mail:zhangzhizhong@163.com。

引文格式:张治忠.“物质循环再利用”思想的理论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维度[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1): 12-17.

[本文编校:徐保风]

标签:;  ;  ;  ;  ;  ;  ;  ;  ;  ;  ;  ;  

张治忠:“物质循环再利用”思想的理论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维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