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陶器时代的热释光测定

青铜陶器时代的热释光测定

一、热释光测定青铜器陶范年代(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光[1](2020)在《泰国青铜时代的年代问题和青铜技术起源》文中研究表明泰国青铜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中部,以农诺塔、班清、班农瓦等遗址最具代表性。泰国青铜制品可分为兵器、工具、装饰品,主要包括斧、镯、矛、箭镞、铃等,同时也出土与青铜铸造相关的坩埚、石范和陶范等遗存。综合泰国诸遗址最新年代数据,并与中国云南、广西、广东早期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的青铜制品从器类与组合关系、器形、铸造工艺与金属成分等方面综合考量,泰国青铜技术可能于公元前1100年从中国云南传入。

刘远晴[2](2020)在《公元前2千纪中国北方地区铜器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北方地区地处中原和欧亚草原两大冶金系统的接触地带,由于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北方地区铜器的种类、样式和组合,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两个地区的强烈影响。不过,北方地区并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传播的接收站和中转站,当地族群对铜器主动加以选择和改造,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北方系青铜器”,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北方地区铜器仅在西部地区开始出现,中部和东部地区还未萌芽。位于黄河上游的北方西部地区铜器数量少,器类、形制、成型工艺及合金配比等方面的特征均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相同,显示出冶金技术发展初期的相似与联系。进入公元前2000年后,北方地区冶金业发展开始与中原地区分野,在自身基础上不断融合中原地区与欧亚草原铜器的文化因素和工艺技术,经历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创新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铜器文化。(1)形成期公元前2000年—前1700年,这一时期为北方地区冶金生产初步实践并缓慢发展的阶段。北方地区铜器分布范围扩展至中部地区,除刀和锥等小型工具外,开始出现耳环、手镯和臂钏等装饰品,佩戴装饰品的风俗习惯其后逐渐成为整个区域的显着特征之一。铜工具器类、成型工艺及合金配比等特征与中原地区仍然十分相近。装饰品开始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这是与中原地区冶金系统开始分野的标志。这一时期铜器是一种实用技术产品,多被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随葬于墓葬中的铜器几乎全部是装饰品,不同社会层级的墓主均有随葬,并不具有区分身份与地位意义,墓主间社会地位的差异更多表现在精美的玉器和陶器上。(2)发展期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400年前后,北方地区铜器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北方地区得益于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东渐和中原地区铜器系统的成熟,大量吸收中原和欧亚草原两大冶金中心的技术因素,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北方西部地区接受中国西北地区和境外草原的因素较多,而中部和东部地区则更多受到了中原地区铜器系统的影响。这一时期北方地区自身的风格特征并不突出,对中原和欧亚草原两大冶金区的反向影响微乎其微。在铜器的社会使用方面,北方中部和东部地区,受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较大,铜武器(戈)开始成为商和本地权贵的专属用品,体现个人的军事身份和贵族权力,成为社会层级分化的物质载体。铜装饰品仍然作为个人生活的实用物品存在,且数量逐渐减少。北方西部地区铜器仍然保持着上一阶段的实用物品特征。(3)繁荣期自公元前1400年后,北方地区铜器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铜器种类与形制更加多样化,包括具有鲜明风格特征的兽首和铃首刀、剑、管銎斧及啄戈等工具武器,弓形饰、卷云状耳环和臂钏式耳环等装饰品,冶金业的规模和产品数量远超之前。与上一阶段北方地区主要作为技术的被动吸收方不同,这一时期中国北方系铜器已经自成体系,无论与中原地区,还是境外草原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卡拉苏克文化,均保持着互有影响的双向传播关系。铜容器和武器已成为贵族阶层显示社会地位的象征。而金属饰品也成为北方地区强调体现个人身份最独特的物质标识,且不同地区、不同族群开始创新出独一无二的特殊装饰品。这些装饰品都有固定的分布区域,不见于其他地区,金属装饰品已成为区域社会(或人群)的身份标志。公元前2千纪北方地区日常生产和生活使用的铜装饰品和工具,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多为北方系青铜器,但在墓葬随葬铜器的选择上各区域间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应是各亚区在生业方式、社会组织、地缘政治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合力影响下,基于自身的需求而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公元前2千纪开始的气候干冷化,对北方地区生业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地农业经济逐渐演变成半农业半畜牧业的经济生活方式。北方地区各地农业和畜牧业的比重具有较大差异,并因此导致了社会结构的不同,进而使得当地社会群体对铜器的认识和选择产生了较大差异。自夏代晚期开始,中原地区铜器系统已臻成熟,铜器制作技术(特别是铸造技术)远超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加之中原地区早期国家政权极强的文化影响力,使得北方地区受到了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强烈影响。由于不同地区与中原政权的政治关系不同,对中原青铜文化的选择和接受程度也就各有不同。铜矿的冶炼、铜器的制作都需要诸多环节,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冶铜术出现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了发现和提炼金属铜的技术突破,往往还意味着经济单一性的丧失,必然会极大地促进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层。铜器由于其具有特殊的光泽、音质和极强的可塑性,其原料稀缺,制作技术难度又高,容易形成垄断,适合成为社会上层用于维护其合法地位的显赫技术的载体。而社会等级的分化也会进一步促进冶铜技术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北方地区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人群,其社会发展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赋予铜器的社会内涵也不尽相同。铜器与社会层级分化间相互强化的关系在部分地区表现明显,而有些地区表现并不明显,从而导致了不同区域铜器的特征差异。

万辅彬,李延祥[3](2019)在《冶金考古行万里 另辟蹊径探文明——李延祥教授访谈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延祥教授1985年9月起师从柯俊院士,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于1995年6月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是中国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他建立了通过炉渣揭示古代炼铜技术流程的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湖北大冶铜绿山、辽宁凌源牛河梁、南京九华山等多处古矿冶遗址进行了研究.为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率领研究团队对晋南、河西、辽西、长江中游地区百余处早期青铜冶金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和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近期还开展了早期绿松石开发与产品流布、汉魏时期南方块炼铁冶炼技术、宋元时期煤炼铁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并参与的甘肃张掖西城驿炼铜遗址、北京市延庆水泉沟辽代炼铁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冶炼遗址与墓葬发掘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李延祥教授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多项教育部、科技部课题,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讲研究生课程有冶金考古学、科技考古专题、世界史;主讲本科生课程有世界史、冶金史,2013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曾任民盟北京科技大学支部副主委兼宣传委员.李延祥教授多次来南宁与广西民族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指导科技史学科建设.2006年4月起被聘为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负责指导岭南地区冶金考古工作.

商栋梁[4](2018)在《科技方法在青铜器真伪鉴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文物作伪严重的侵害了广大收藏者的利益,影响了正常的文物研究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这种局面,必须依靠科学有效的文物鉴定工作来扭转,但是,作为目前鉴定工作主要方式的传统鉴定方法体系,面对足可乱真的文物赝品和不断升级的造假手段,日益力不从心。如何创新方式方法,切实提升文物鉴定能力,适应市场和研究领域的需求,成为鉴定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梳理了可用于文物鉴定的科技方法,同时以青铜器为主体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了科技方法在青铜器真伪鉴定中的有效性,最终在总结传统和科技两种方法体系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对青铜器真伪鉴定的合理实施流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夏君定,王德义,陈建彬,胡富强,王白辰,季晓冬,周少华[5](2017)在《富平银沟遗址陶瓷标本热释光测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用热释光前剂量饱和指数法以及前剂量激活法技术对采、征集于陕西富平银沟遗址大量陶瓷器样品中较典型的101件青白瓷、青瓷、黑釉瓷以及素烧瓷等样品的进行年代测定,分别得到了陶瓷器样品的烧制年代。测定结果表明这些采集于银沟遗址的陶瓷样品年代在唐代、五代和宋代范围内,表明银沟遗址从唐代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五代与北宋应是烧制瓷器的鼎盛期。并对10件江西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提供的青白瓷样品进行了比对年代测定。得到采集于陕西富平银沟遗址的青白瓷样品的热释光年代明显高于江西景德镇考古所提供的青白瓷样品的年代。为该项目的圆满完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孝龙[6](2017)在《一件青铜爵的综合分析与辨伪》文中研究指明前段时间,一位友人将其收藏的一件青铜爵(图一)拿来分析,因感慨做器者高超的作伪技术,故将分析过程做了详细记录。众所周知,青铜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发轫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周时期。作为礼器,青铜爵大多铸造精美,且往往还带有

王玺[7](2017)在《基于热释光的水晶类宝石鉴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成水晶的宝石学特征与天然水晶相似,在无明显内部特征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鉴定二者是宝石行业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热释光是一种磷光,属于矿物的微观特征之一。利用热释光技术可以有效地揭示矿物的物理性质,研究其晶格参数及晶体缺陷,分析电子陷阱的起因及行为等相关问题。本文以无色水晶、紫晶、烟晶及其合成品为实验对象,利用热释光测量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样品进行实验,对样品的热释光特征做出分析总结,以期得出具有宝石鉴定意义的结论,探索热释光技术在宝石鉴定领域的应用潜力与未来发展趋势。通过缓慢的线性升温得到样品的热释光曲线,发现天然无色水晶在110-125℃出现一个强度不大的发光峰,推测是由于经过自然辐照作用,可能与Fe-O-心相关,合成无色水晶晶体无热释光现象;天然紫晶经测试无热释光现象,推测是Fe3+对低温区的发光产生抑制作用,而合成紫晶曾经过短时间大剂量的辐照,在75℃和115℃左右出现强度不大的发光峰;天然烟晶经测试无热释光现象,推测是微量元素Fe和Ti抑制了晶体在低温区的发光,合成烟晶曾经过短时间大规模的辐照,造成晶体内大量的晶格缺陷,出现较为强烈的热释光现象,在95℃和155℃出现发光峰。可知热释光特征具有鉴别天然水晶与合成水晶的应用潜力。使用透射法测试样品的红外光谱,可知天然无色水晶具有其特征的3595cm-1、3484cm-1吸收峰,合成无色水晶有3585cm-1吸收峰与天然品相区别。天然紫晶在3550cm-1-3250cm-1区间有一个宽吸收带,合成紫晶含有特征的3545cm-1吸收峰,但此峰在某些样品中并不是太明显。合成烟晶缺失3595cm-1、3481cm-1这两个吸收峰,该特征可以与天然烟晶相区别。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样品内部的微量元素含量可知,无色水晶、烟晶和其合成水晶在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合成紫晶中微量元素K的含量比天然紫晶略多一点。

张卉[8](2017)在《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中国陶器设计艺术的发展源流进行了宏观系统化的研究,揭示了中国陶器在原始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辽金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六个阶段的工艺发展和艺术设计特点。通过对各历史时期陶器的材料、种类、工艺、造型、装饰、功能、审美、内涵等方面系统的总结,探讨中国陶器设计艺术的发展面貌。本论文主要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从陶器的起源谈起,根据史前陶器产生和发展的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对新石器时代早、中、晚各时期,陶器的制作材料、造型、工艺、装饰、烧造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史前陶器艺术发展的源流。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夏商周陶器发展的基本面貌,讨论了陶器的日用功能与礼仪功能的分化;陶器与青铜器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具有特色的彩绘陶、磨光压纹黑陶、周边地区陶器的艺术发展面貌。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秦汉时期装饰性较强的日用陶器、厚葬风气下作为明器的陶器、汉代釉陶的产生等内容,指出本阶段陶器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有很大的提高。第四章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釉陶的陶质、焙烧气氛、烧成工艺、造型、装饰釉彩等诸方面,厘清了这一时期釉陶及陶俑发展的艺术面貌。第五章介绍了辽金宋元时期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日用陶器,疏理了宋辽金釉陶艺术及宋金元陶俑的继承发展关系,对实用和赏玩相结合的陶器设计进行了总结。第六章对明清时期的紫砂陶器、珐华釉陶、石湾釉陶等陶器品种,并对明清陶俑、少数民族地区的陶器进行了介绍。通过以上研究,力求总结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的源流和面貌,探讨中国古代陶器的发展规律和文化价值,以及在中国艺术设计史中的重要地位。

王玺,李树鹏[9](2016)在《热释光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热释光是一种储存外界辐射能量的固体受热发光的现象。随着科研领域的拓展与深入,热释光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并取得相对可靠的实验结果,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一种科学技术。文章简要研究分析当代热释光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潜力。

李丽辉[10](2015)在《辽西赤峰地区井沟子西区墓地出土青铜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井沟子类型是辽西地区西拉木伦河流域青铜文化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迄今为止,其遗存中材料最为丰富的发现仍只有井沟子西区墓地一处。本研究有幸获得了井沟子西区墓地出士的几乎所有青铜器,通过对器物类型、合金成分、金相组织、铅同位素、青铜制作技术、矿料来源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揭示了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制作技术特征和技术水平,填补了井沟了类型在冶金考古方面的研究空白,充实了辽西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内容,为丰富井沟子类型内涵、辨析同类文化遗存提供了重要参考。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具有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风格,共计30种、832件(其中完整器物576件),包括装饰品和少量的兵器、工具,约95%为装饰品。约89%的青铜器均为素面,纹饰简单质朴。圆凸格直刃短剑、铜链、铜铃、狐首形饰等显示了井沟子类型独特的文化面貌。174个进行合金成分检测的样品中91.4%是Cu-Sn-Pb合金,未发现明显含有锑、铋等微量元素,部分样品中含有Ag、 As微量元素;69%的样品中明显含有夹杂物,主要是硫化亚铜。合金成分与器物类型存在一定关系,说明工匠已经能够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来选择不同合金成分的青铜材料,能够根据器物的需要选择出机械性能较好的铅锡青铜材料。代表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主体的Cu-Sn-Pb合金样品铅同位素检测结果较为集中,其矿料不是来源于大井古铜矿遗址,不是来源于代黄山西侧的现代铜矿,也不是在代黄山铜冶炼遗址冶炼的。以上分析从侧面支持了有的学者提出的“井沟子西区墓地居民是一支从蒙古高原或外贝加尔地区南下的北亚蒙古人群,他们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出现当属突然事件”的观点。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制作技术主要包括铸造、锻造和冷加工。进行金相检测的154个样品中78%为铸造组织,有少量热锻组织或冷加工组织。工匠能够针对不同的器物采取不同的制作工艺,能够根据需要对刃部或尖部进行热锻或冷加工,能够掌握浑铸、分铸、复合范铸、芯撑定位等铸造技术,热锻及冷加工技术,能够制作出少量质量较高的器物。B类小铜泡的制作独具特色,显示出比较高超的铸造技艺,末见于其他类型的文化。整体上看,青铜制作技术相对落后,工匠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在三个不同分期内,未发现青铜制作技术快速进步的证据。本研究以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为参照,提出了井沟子类型青铜制作技术在器型、材质、技术等方面的11种特征指标,包括器型、纹饰、器物类型、出土位置等标志性指标,技术特征等重要参考性指标,合金成分、金相组织、铅同位素、矿料来源、制作方式、技术水平、技术普及程度等参考性指标,对辨识同类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个别样品的文化属性进行了分析。对井沟子类型与相关文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青铜制作技术水平的视角,分析了井沟子类型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出现、兴起、消失的历史必然性。

二、热释光测定青铜器陶范年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释光测定青铜器陶范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1)泰国青铜时代的年代问题和青铜技术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泰国出土青铜制品的概况
    (一)农诺塔遗址
    (二)班清遗址
    (三)班农瓦遗址
三、泰国青铜时代的年代问题
    (一)泰国
    (二)越南
    (三)中国南方
四、青铜技术的起源与传播路线
    (一)器类与组合关系
    (二)器形
    (三)铸造工艺与金属成分
五、结语

(2)公元前2千纪中国北方地区铜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况
        一、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
        二、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三、21世纪初至今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北方西部地区铜器研究
    第一节 北方西部地区出土铜器
        一、齐家文化
        二、寺洼文化
        三、辛店文化
        四、卡约文化
    第二节 铜器的分期与年代
        一、铜器发展阶段划分
        二、各阶段年代
    第三节 北方西部地区冶金业发展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第三章 北方地区中部铜器研究
    第一节 中部地区出土铜器
        一、朱开沟甲类遗存出土铜器
        二、石峁文化出土铜器
        三、朱开沟文化出土铜器
        四、西岔文化出土铜器
        五、李家崖文化出土铜器
    第二节 铜器分期与年代
        一、铜器发展阶段划分
        二、各阶段的年代
    第三节 北方中部地区冶金业发展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第四章 北方东部地区铜器研究
    第一节 北方东部地区出土铜器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铜器
        二、大坨头文化出土铜器
        三、魏营子文化出土铜器
        四、围坊三期文化出土铜器
        五、辽北与辽东地区诸青铜文化
    第二节 铜器的分期与年代
        一、铜器发展阶段划分
        二、各阶段的年代
    第三节 北方东部地区冶金业发展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第五章 铜器的交流与互动
    第一节 典型器物分析
        一、装饰品
        二、工具
        三、武器
    第二节 北方地区铜器的交流与互动
        一、形成期铜器的交流与互动
        二、发展期铜器的交流与互动
        三、繁荣期铜器的交流与互动
    小结
第六章 铜器的社会使用——以墓葬为中心
    第一节 北方西部地区
        一、埋葬习俗与铜器使用
        二、铜器及墓葬所见社会等级差异
        三、铜器及墓葬所见性别差异
        小结
    第二节 北方中部地区
        一、埋葬习俗与铜器使用
        二、铜器视角下的社会等级与财富
        三、铜器视角下的性别差异
        小结
    第三节 北方东部地区
        一、埋葬习俗与铜器的使用
        二、铜器视角下的社会等级与财富
        三、铜器视角下的性别差异
        小结
    第四节 北方地区铜器的社会使用
        一、北方地区青铜器形成期
        二、北方地区青铜器发展期
        三、北方地区青铜器繁荣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科技方法在青铜器真伪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物与鉴定
    2.1 文物与复制
    2.2 文物鉴定的内容与现状
        2.2.1 文物鉴定的内容
        2.2.2 文物鉴定的现状
    2.3 文物鉴定相关的科技方法
        2.3.1 文物宏观影像分析
        2.3.2 文物微观观察
        2.3.3 文物元素组成分析
        2.3.4 文物结构分析
        2.3.5 文物科技断代
        2.3.6 小结
第三章 科技方法视野下的青铜器鉴定
    3.1 青铜器鉴定的历史与现状
    3.2 判定青铜器真伪时衡量的器物属性
    3.3 科技方法鉴定青铜器真伪的有效性
        3.3.1 青铜器科技测年
        3.3.2 青铜器表层形态观察
        3.3.3 青铜器内部结构观测
        3.3.4 青铜器合金成分科技分析
        3.3.5 青铜器锈蚀及附着物科技分析
        3.3.6 青铜器矿料来源科技分析
        3.3.7 青铜器金相分析
        3.3.8 小结
    3.4 作伪者的青铜器作伪思路
        3.4.1 整体作伪
        3.4.2 局部作伪
        3.4.3 拼凑作伪
        3.4.4 减料改造
        3.4.5 局部用真
        3.4.6 小结
第四章 科技方法在青铜器分析和鉴定中的应用案例
    4.1 青铜器科技方法分析案例
        4.1.1 青铜器科技考古学研究中的科技方法应用
        4.1.2 青铜器制作技术研究中的科技方法应用
        4.1.3 青铜器腐蚀概况研究中的科技方法应用
        4.1.4 小结
    4.2 青铜器科技方法真伪鉴定案例
        4.2.1 涉案文物鉴定案例
        4.2.2 科技方法鉴定有效性验证案例
        4.2.3 小结
    4.3 国内机构科技方法应用特点
第五章 青铜器真伪鉴定实施
    5.1 青铜器真伪鉴定原则与实施流程
        5.1.1 青铜器真伪鉴定需要注意的原则
        5.1.2 青铜器真伪鉴定实施流程
    5.2 鉴定中的注意事项
        5.2.1 鉴定中的器物保护
        5.2.2 鉴定者的自我防护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富平银沟遗址陶瓷标本热释光测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序言
1 银沟遗址情况介绍
2 热释光测量
    2.1 发展概况
    2.2 测定原理
    2.3 热释光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量古剂量P
    2.4 古剂量的计算
    2.5 热释光古剂量测试仪器
    2.6 年剂量测试和计算
    2.7 年代计算
3 测试样品介绍
4 年代结果
5 结论

(6)一件青铜爵的综合分析与辨伪(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方法分析
二、科技分析
    1、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
    2、便携X荧光分析
    3、超景深数码显微镜分析
三、结论

(7)基于热释光的水晶类宝石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工作量统计
        1.3.3 预期研究成果
第二章 热释光技术
    2.1 原理
        2.1.1 基本概念
        2.1.2 微观原理
    2.2 发展历程
    2.3 应用现状
    2.4 实验仪器及装置
        2.4.1 热释光测定系统
        2.4.2 实验仪器的质量控制
        2.4.3 测试过程简介
第三章 水晶和合成水晶的概述
    3.1 水晶的基本性质
        3.1.1 物理、化学性质
        3.1.2 水晶品种
        3.1.3 国内外产地
    3.2 水热法合成水晶
    3.3 水晶热释光机理
第四章 水晶样品的宝石学特征测试
    4.1 水晶样品的内外部特征
        4.1.1 实验样品选取
        4.1.2 水晶样品的基本物理性质
    4.2 热释光测试
        4.2.1 实验所测温度范围
        4.2.2 热释光测试结果
        4.2.3 热释光实验结果的讨论
    4.3 红外光谱测试
        4.3.1 红外光谱测试结果
        4.3.2 红外光谱实验结果的讨论
    4.4 X射线荧光光谱测试
        4.4.1 X射线荧光光谱实验结果
        4.4.2 X射线荧光光谱实验结果的讨论
第五章 热释光特征分析
    5.1 水晶样品的热释光特征分析
        5.1.1 天然无色水晶及合成水晶热释光特征分析
        5.1.2 天然紫晶及合成紫晶的热释光特征分析
        5.1.3 天然烟晶及合成烟晶的热释光特征分析
    5.2 影响因素
        5.2.1 热释光的影响因素
        5.2.2 实验测试的影响因素
    5.3 热释光特征的宝石学意义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1. 古代对陶器的相关着录
        2. 考古学及相关史学研究现状
        3. 陶器的分类专题研究
        4. 民族学角度对的陶器工艺的研究
        5. 侧重于美术学及设计学角度的研究
    三、设计艺术学研究的角度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与主要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 多元的原始陶器(距今约20000~4000年)
    第一节 陶器的萌起(距今约20000~11000年)
        一、华南及附近地区的原始陶器
        1. 华南山地洞穴遗址和陶器的起源
        2. 陶器因炊食生活的出现而产生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早期定居生活的陶器(距今约11000~7000年)
        一、以夹碳陶为主的浙江地区早期陶器
        1. 上山文化
        2. 跨湖桥文化
        二、以红陶为主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早期陶器
        1. 裴李岗文化
        2. 大地湾文化一期
        三、以夹砂陶为主的华北地区早期陶器
        1. 河北阳原于家沟遗址
        2.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
        3. 磁山文化
        四、以夹砂陶为主的东北地区早期陶器
        1. 兴隆洼文化
        五、以夹砂褐陶为主的泰山周边的山前地带早期陶器
        1. 山东沂源扁扁洞遗址与黄崖遗址
        2. 西河遗址
        3. 后李文化
        4. 北辛文化
        六、以夹碳红褐陶为主的长江中游地区早期陶器
        七、小结
        1. 不同的土质产生了不同的制陶工艺
        2. 陶器的造型和功能由单一逐渐丰富
        3. 不同成型方法对陶器造型的影响
        4. 装饰由辅助到独立
        5. 陶器的烧造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陶器(距今约7000~5000年)
        一、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陶器
        1. 陶器制作工艺的进步
        2. 器形的多样化
        3. 丰富多彩的彩陶装饰
        4. 小结
        二、鲁南苏北地区多姿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陶器
        1. 多样的陶器种类
        2. 富于变化的陶器造型
        3. 陶器的配套组合
        4. 绚丽的彩陶装饰
        5. 制作技术的提高与黑陶和白陶的产生
        6. 大汶口文化陶器的象形符号
        7. 小结
        三、钱塘江下游和环太湖地区向轮制灰黑陶发展的陶器
        1. 河姆渡文化
        2. 马家浜文化
        3. 崧泽文化
        4. 良渚文化
        5. 小结
        四、以几何形装饰纹样为主的燕山南北地区的陶器
        1. 以筒形罐为代表的日用陶器
        2. 以压划“之”字纹为特色的陶器装饰
        3. 以几何纹为主的彩陶
        4. 祭祀陶器
        5. 小结
        五、以竹节造型为元素的长江中游地区的陶器
        1. 长江中游地区早期的陶器
        2. 大溪文化
        3. 屈家岭文化
        4. 小结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艺术的繁盛(距今约5000~4000年)
        一、马家窑文化把彩陶艺术推向高峰
        1. 以饮食器为主到以盛储器为主的品种变化
        2. 制作大型陶器改变了陶器成型方法
        3. 由对称器形发展出不对称器形
        4. 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5. 小结
        二、作为礼器的陶寺文化的彩绘陶
        三、轮制技术高度发展的龙山文化黑陶
        1. 高度发展的制陶技术
        2. 多样的陶器造型
        3. 小结
        四、以印纹软陶为特色的山背文化陶器
        五、以素陶为主的齐家文化
        1. 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陶器造型设计
        2. 富有地域特色的陶器装饰
        3. 小结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形简意赅的陶塑
        一、立体的人物陶塑
        二、人头形陶塑
        三、动物陶塑
        四、陶塑面具
        五、小结
    章节结语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夏商周陶器(前2070~前221)
    第一节 日用陶器与礼仪陶器的分化
        一、二里头文化的陶器
        1. 二里头文化陶器概述
        2. 以酒器为主的礼仪用陶器
        二、脱胎于成系列礼仪陶器的青铜礼器的产生
    第二节 摹仿青铜器的高温印纹硬陶
        一、商周陶器概述
        1. 陶器的种类
        2. 商周陶器的制作与装饰手法
        二、商周摹仿青铜器的陶器
        1. 青铜原料的缺乏与仿铜陶器的出现
        2. 陶器对青铜器的摹仿和对陶器工艺的改进
        3. 陶窑的改进和硬陶的产生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彩绘陶、磨光压纹黑陶
        一、彩绘陶
        二、磨光压纹黑陶
    第四节 周边地区各具特色的陶器
        一、半农半牧文化特色的西北地区陶器
        1. 四坝文化
        2. 辛店文化
        3. 寺洼文化
        4. 沙井文化
        5. 卡约文化
        6. 新疆东部地区的陶器
        二、以彩绘陶为特色的东北地区陶器
    章节结语
第三章 大一统格局下的秦汉陶器(前221~220)
    第一节 实用陶器的增多和美化
        一、构思巧妙的器具设计
        1. 熏炉类的陶器
        2. 多功能的灯具
        3. 种类丰富的日用陶器
    第二节 厚葬风气下的陶器设计艺术
        一、陶俑的兴起和繁盛
        1. 帝王陵墓的大规模陶俑
        2. 折射人间生活的豪门贵族墓的陶俑
        二、以宅院为主体的陶建筑明器
        三、体现日常生活的彩绘陶器皿
    第三节 汉代釉陶的产生
        一、单色釉彩的装饰
        二、复色釉彩的装饰
        三、釉彩与釉下刻划的结合
        四、立体装饰与釉彩的结合
    章节结语
第四章 彩釉兴盛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陶器(220~960)
    第一节 釉陶的全面发展
        一、北朝釉陶的复兴
        1. 单色铅釉陶
        2. 釉陶技术的转变与复彩釉陶的发展
        二、隋邢窑三彩的产生
        三、唐三彩的繁荣
        1. 河北地区以生活器皿为主的三彩器
        2. 洛阳地区以明器为主的三彩器
        3. 长安地区集大成的三彩器
    第二节 釉陶器皿设计中的外来元素
        一、陶器造型设计中的外来影响
        1. 异域风情的壶瓶类陶器
        2. 受外来造型影响的各类饮食器
        二、陶器装饰设计的外来影响
        1. 立体雕塑的器物附件
        2. 凹凸效果的器表装饰
        3. 连珠纹等外来纹饰的影响
    第三节 陶俑的继续发展
        一、南北朝彩绘陶俑的发展
        1. 北朝规模宏大的仪仗俑
        2. 北朝陶俑的艺术特点
        3. 东晋南朝的陶俑
        二、高度写实的隋唐陶俑
        1. 规模宏大的彩色陶俑
        2. 陶俑的制作方法及装饰方式的多样性
        三、五代的陶俑的转折
    第四节 陶建筑模型的发展
    章节结语
第五章 互动中整合的辽金宋元陶器(960~1368)
    第一节 釉陶的延续
        一、具有草原气息的辽三彩
        1. 丰富的品种和器形
        2. 辽三彩的烧制与装饰工艺
        二、宋金三彩
        三、元代琉璃釉陶
    第二节 富有生活气息的宋辽金元陶俑
        一、陶俑的品类和造型
        二、具有地方特色的宋金陶俑
        三、宋金陶俑朴素典雅的艺术风格
        四、民族特色鲜明的元代陶俑
    第三节 赏用和赏玩风气下的陶器设计
        一、赏用结合的陶砚
        二、赏玩结合的陶玩具
        1. 立体式玩具
        2. 浮雕式玩具
    章节结语
第六章 衰落中有新创的明清陶器(1368~1911)
    第一节 质美韵雅的紫砂陶
        一、紫砂陶器的历史沿革
        二、紫砂陶的原料及制作工艺
        三、紫砂陶器的品类
        四、紫砂陶的设计艺术特点
    第二节 流光溢彩的观赏陶
        一、琉璃釉陶器
        二、珐华釉陶
        三、别开生面的石湾陶塑
        1. 石湾陶塑的历史沿革
        2. 石湾陶塑摆件
        3. 石湾陶塑的制作工艺
        4. 石湾陶塑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明清陶俑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陶器
    章节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后记

(9)热释光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考古学中古陶瓷等器物年代测定研究
2 地学中地质测年研究
    2.1 黄土的热释光年代
    2.2 火山岩热释光特征研究
    2.3 海洋沉积物热释光特征研究
    2.4 泥石流发育释光测年研究
3 找矿矿物学研究
    3.1 油气勘查
    3.2 铀矿勘查
    3.3 贵金属矿脉研究
4 材料结构研究
    4.1 鉴定宝石矿物材料
    4.2 研究材料的陷阱能级
5 古环境的新指标
6 生命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
7 环境剂量监测研究
8 检测辐射食品
9 结论

(10)辽西赤峰地区井沟子西区墓地出土青铜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辽西地区青铜文化概况
        2.1.1 夏家店下层文化
        2.1.2 夏家店上层文化
        2.1.3 辽西地区其他青铜文化
        2.1.4 西地区青铜文化发展演变关系
    2.2 辽西地区青铜制作技术及矿冶遗址研究现状
        2.2.1 辽西地区青铜器制作技术研究现状
        2.2.2 辽西地区矿冶遗址研究现状
    2.3 辽西地区地质及金属矿产状况
    2.4 井沟子类型研究现状
        2.4.1 井沟子西区墓地基本情况
        2.4.2 井沟子西区墓地文化特征
        2.4.3 井沟子类型文化形成探讨
        2.4.4 井沟子类型的族属
    2.5 铅同位素示踪法应用于青铜器考古研究现状
    2.6 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研究现状
        2.6.1 通过理论分析推断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方法
        2.6.2 通过现代实验技术推断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方法
    2.7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2.7.1 研究目的
        2.7.2 研究内容
        2.7.3 研究方法
3 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概况及其文化内涵
    3.1 井沟子西区墓地发掘概况
    3.2 青铜器概况
        3.2.1 装饰品
        3.2.2 兵器
        3.2.3 工具
    3.3 青铜器器物类型的比例
4 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合金成分分析
    4.1 样品制备
    4.2 合金成分分析
        4.2.1 未锈蚀Cu-Sn-Pb合金样品成分分析
        4.2.2 非Cu-Sn-Pb合金样品成分分析
    4.3 夹杂物分析
    4.4 未取样青铜器合金成分定性分析
5 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金相组织分析
    5.1 样品制备及金相观察
    5.2 典型样品金相组织分析
6 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铅分布状态分析
    6.1 铅分布状态类型
    6.2 铅分布状态分析
7 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铅同位素分析
    7.1 样品制备及检测情况
    7.2 铅同位素检测结果
8 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制作工艺分析
    8.1 整体铸造水平分析
    8.2 典型器物铸造技术分析
        8.2.1 铜刀
        8.2.2 铜剑
        8.2.3 铜镞
        8.2.4 铜链
        8.2.5 铜泡
        8.2.6 铜铃
    8.3 锻造技术分析
9 讨论
    9.1 井沟子类型青铜器葬俗
    9.2 井沟子类型青铜技术发展
        9.2.1 不同分期合金成分情况
        9.2.2 不同分期青铜制作技术情况
    9.3 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冶炼产地分析
        9.3.1 从合金成分角度分析矿料来源
        9.3.2 从铅同位素角度分析矿料来源
    9.4 井沟子类型青铜制作技术特征分析
        9.4.1 器型特征
        9.4.2 材质特征
        9.4.3 技术特征
        9.4.4 井沟子西区墓地出土个别青铜器的文化归属
    9.5 青铜器视角下井沟子类型与相关文化的对比
        9.5.1 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对比
        9.5.2 与敖汉旗周家地墓葬的对比
    9.6 青铜制作技术视角下的井沟子类型文化发展分析
10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照片
附录B: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分期器型统计表
附录C: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174个样品合金成分及金相分析表
附录D: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77个样品的金相照片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热释光测定青铜器陶范年代(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国青铜时代的年代问题和青铜技术起源[J]. 赵春光. 南方文物, 2020(05)
  • [2]公元前2千纪中国北方地区铜器研究[D]. 刘远晴.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3]冶金考古行万里 另辟蹊径探文明——李延祥教授访谈录[J]. 万辅彬,李延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4]科技方法在青铜器真伪鉴定中的应用研究[D]. 商栋梁. 西北大学, 2018(02)
  • [5]富平银沟遗址陶瓷标本热释光测年研究[J]. 夏君定,王德义,陈建彬,胡富强,王白辰,季晓冬,周少华. 中国陶瓷, 2017(S1)
  • [6]一件青铜爵的综合分析与辨伪[J]. 赵孝龙. 南方文物, 2017(04)
  • [7]基于热释光的水晶类宝石鉴定研究[D]. 王玺. 河北地质大学, 2017(03)
  • [8]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D]. 张卉.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9]热释光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J]. 王玺,李树鹏. 世界有色金属, 2016(18)
  • [10]辽西赤峰地区井沟子西区墓地出土青铜器研究[D]. 李丽辉.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青铜陶器时代的热释光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