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数学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一、数学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明,刘荷[1](2021)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计算机辅助大学数学教学,就是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理论的指导和遵循心理学的规律,融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使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以科学有效的方式与新型计算机技术相融合。在大学数学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计算机与传统教学的交互界面,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大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项成功的创新,同时也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体现,现代化教育不管是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必将依托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得更加长远。

王玉环[2](2021)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J县农村初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曹斌华[3](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姜雪[4](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郝建秀[5](2021)在《GeoGeBra辅助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文中提出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逐渐普及,为教师使用软件辅助数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高中立体几何内容对学生的直观想象等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选择使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GeoGebra作为一款免费的动态数学软件,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特别是其强大的3D功能,可以将抽象的空间几何体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并在必要时进行动态演示,不仅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同时也能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数学教师对GeoGebra软件的了解程度不高,使用频率低,使用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找出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提升Geo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出GeoGebra软件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将以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为例,按照以下思路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GeoGebra软件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教师对GeoGebra软件的熟悉程度及使用频次、教师对使用GeoGebra软件辅助教学的态度与看法、教师使用Geo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方式、教师使用Geo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教师对GeoGebra软件的学习态度五个维度编写调查问卷,并拟定教师访谈提纲。随后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所同水平重点高中的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同时深入课堂观察教师使用Geo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查后,对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上述研究,笔者总结出教师使用Geo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四项原则:整合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主动参与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同时提出教师使用Geo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六点建议:找准GeoGebra软件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重视板书作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认知负荷和加强软件操作培训。

康雯[6](2021)在《TPMK视角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视频课例研究 ——以2019年广西“一师一优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相关文件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现有的相关文献来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数学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指导和实践运用部分,如何评价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国家部署的、教育部力推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增进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具有鲜明的典型意义和样本价值,且该活动的初衷和落脚点均在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此,笔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平台中的初中数学优课课例为研究对象,以TPMK知识理论和SAMR模型为指导,采用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对相关课例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级别“优课”所呈现出的TPMK特征,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不同级别优课课例呈现出的教师TPMK结构整体差异不大,但TPMK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取向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高级别优课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2.初中数学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均未达到重塑水平,主要集中于替代和增强层次。3.高级别初中数学优课中信息技术应用更为频繁,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较低级别优课更高,多属于增强和修改水平,低级别初中数学优课多属于增强和替代水平。4.各级优课课例在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知识和整合技术的评价知识两大维度表现突出,在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知识维度主要表现为利用信息技术表征教学内容、处理学生错误,以及设置任务驱动等;在整合技术的评价知识维度主要利用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评价比较少。基于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的TPMK水平,本研究提出相关建议:1.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目标设定,深化利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统领性观念,提升创新数学教学模式的意识。2.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更有效地发挥数学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3.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深度融合,适应时代需求,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进行个性化评价,促进生成性教学。

解子晗[7](2021)在《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教师不仅要继续发扬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还要熟练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面对一系列关于传统与现代信息技术等辅助教学的重要问题,例如,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教学方式,在众多的软件中该选择哪种进行辅助教学等。在众多的教学软件中,几何画板(The Geometer’s Sketchpad简称GSP)作为一个含有强大的绘图、函数、动态演示等功能为一体的软件,非常适合辅助中学物理教学,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便利。为了说明几何画板在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优势,以及几何画板如何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通过对现有的大量关于几何画板的文献与书籍的阅读,对几何画板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意义、发展趋势、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本篇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的意义及其作用。为了使文章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实,接下来重点介绍了几何画板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以及功能,并结合教育理论说明几何画板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意义。为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本篇论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于几何画板辅助教学的看法,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其次,通过列举几何画板在物理规律、实验以及动态问题方面的应用,说明几何画板在辅助教学中的适切性,并在物理规律、实验以及动态问题的方面分别介绍了这些有代表性课件的制作思路以及重点的制作步骤。最后,为了进一步说明几何画板在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可行性,本文将开发的课件应用实际教学中,通过比对案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利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的方式,分析几何画板在应用过程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关于几何画板在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看法与建议。

于双源[8](2020)在《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辅助训练APP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大数据时代,随着通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众多被广泛应用的教育性工具软件,数学领域的教育性软件也不胜枚举,但是真正能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软件却较为少见。本研究依据程序教学思想,设计辅助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个性化训练的APP,并依托于Android Studio开发工具进行技术实现,进而采用实验研究法,对其效果进行验证。研究中发现:采用程序教学思想设计的APP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APP的诊断推送功能可以完善学生先修知识点,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速度与成绩,适当的趣味性能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研究建议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应用此款APP辅助学生的运算能力训练。另外,在相关工具开发教育性软件时,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适当加些趣味性功能,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根据研究过程,本论文撰写分了七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部分通过文献调查的方式对初中数学运算能力和教育类应用软件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理论基础部分对基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思想进行综述;在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训练APP设计部分进行了技术开发路线的制定、需求分析、教学设计以及功能的设计;在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训练APP技术实现部分主要介绍了相关技术的主要实现过程和代码编写;在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训练APP应用效果研究部分通过分析软件收集的学习路径及各运算章节的章节测试方式,以柱形图及应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作为数据分析依据,对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训练APP对学生运算成绩进行了应用效果分析;结论与展望,总结了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训练APP对于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反思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本研究开发了一款具有训练、诊断推送的数学运算能力训练APP,在实验教学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此外,APP中采用的补充练习先修知识点的学习策略对开发相关的APP软件以及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丰富了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但由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原因,研究中也存在如版本低的手机使用APP存在闪退、软件功能没有趣味性等方面的不足,后续将继续完善。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唐小彦[10](2020)在《基于GeoGebra的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现信息化+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以及国家和各地政府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使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农村教学中逐渐走向了融合与创新。基于GeoGebra的数学探究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探究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的一种数学教学方式。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干学科,改善数学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融合将对数学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将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与GeoGebra结合起来,从而开展基于GeoGebra的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基于GeoGebra的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首先,笔者根据文献研读及对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的回顾,梳理总结了本研究的背景、问题、意义、研究现状、目标、内容、思路及方法。其次,以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及邻近五所学校八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前期的试卷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的现状,分析农村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接下来研究提供依据。然后,通过分析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GeoGebra设计课件的原则、GeoGebra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使用范围及策略,根据前面的应用设计分析了几何和代数分别两个典型案例;接着,开展基于GeoGebra的数学探究式教学,根据GeoGebra应用于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过程,对实验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最后,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指出研究的局限之处,并提出有利于促进GeoGebra辅助教学的相关建议和本研究的展望。本研究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验证了利用GeoGebra辅助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数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教学效果,为数学教师的课堂实际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帮助。

二、数学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辅助大学数学教学
2 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大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意义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大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3.1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3.2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3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直观性
    3.4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
    3.5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和发现能力
    3.6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3.7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4 计算机辅助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弊端
    4.1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过于形式主义
    4.2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课件制作或者使用不当
    4.3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快节奏
5 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辅助大学数学教学
    5.1 计算机辅助大学数学教学的选择性使用
    5.2 正确把握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和节奏
    5.3 课件使用时的开放性
6 结语

(3)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GeoGeBra辅助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趋势
        (二)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教师访谈法
        (四)课堂观察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Geo Gebra软件辅助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二)Geo 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应用研究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Geo Gebra软件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
        (二)Geo 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
    三、研究现状总结
第三章 相关介绍与理论基础
    一、动态数学教学软件的相关介绍
        (一)Geo Gebra的相关介绍
        (二)其他常见动态数学教学软件的相关介绍
        (三)Geo Gebra辅助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势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CIA)
        (三)认知负荷理论
第四章 Geo Gebra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说明
        (四)调查结果的统计与总结
    二、教师访谈
        (一)访谈目的和对象
        (二)访谈实录
    三、高中立体几何课堂实录
        (一)课堂实录背景
        (二)片段一: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结构特征
        (三)片段二:二面角
        (四)课堂实录分析
    四、Geo Gebra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现状及分析
        (一)教学现状及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研究结论
    一、Geo Gebra软件的使用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二)合理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动态性原则
    二、Geo Gebra软件辅助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建议
        (一)找准Geo Gebra软件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二)重视板书作用
        (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四)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六)关注学生认知负荷
        (七)增加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
第六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的局限
    二、研究的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TPMK视角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视频课例研究 ——以2019年广西“一师一优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
        (三)视频课例研究
    二、研究综述
        (一)视频课例研究综述
        (二)信息技术融合数学学科教学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及启示
第3章 研究设计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TPMK理论
        (二)SAMR模型理论
        (三)教学结构理论
        (四)交互影响距离理论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确定
        (一)课例选取说明
        (二)视频课例的整理分类
    三、研究工具
        (一)编码体系
        (二)编码分析软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4章 编码系统的制定与实施
    一、《初中数学教师TPMK课堂编码表》设计依据
        (一)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分析
    二、《初中数学教师TPMK课堂编码表》的制定
    三、《初中数学教师TPMK课堂编码表》的实施
    四、信效度检验
第5章 广西初中数学优课课例分析与结果
    一、广西初中数学课例视频教学资源数量情况分析
        (一)平台中不同级别优课教学资源数量情况分析
        (二)不同教学模块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分析
    二、基于TPMK视角的信息技术融合初中数学教学情况分析
        (一)整合技术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分析
        (二)课堂观察的实施结果与分析
    三、部级优课课例《信息技术应用——探究旋转的性质》分析
        (一)教学路线图
        (二)《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教师TPMK行为表现统计分析
        (三)《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教学过程局部分析
        (四)小结与启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教学资源使用情况方面
        (二)不同级别优课教师的TPMK特征方面
    二、研究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反思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数学教师 TPACK 观察记录表
附录2 探索旋转的性质(第一课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几何画板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的相关理论
    一、几何画板的概述
        (一)几何画板的产生与发展
        (二)几何画板的功能介绍
        (三)几何画板的基本特点
    二、几何画板与其他教学软件的比较
        (一)几何画板与Power Point的比较
        (二)几何画板与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比较
    三、几何画板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认知学习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关于几何画板辅助中学物理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三)相关性分析
        (四)描述性分析
    三、调查问卷的结论与思考
第四章 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
    一、几何画板在物理规律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
        (一)几何画板在物理规律中的应用的适切性分析
        (二)几何画板在物理规律方面的课件开发
    二、几何画板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
        (一)几何画板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的适切性分析
        (二)几何画板在物理实验方面的课件开发
    三、几何画板在物理动态问题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
        (一)几何画板在物理动态问题中的应用的适切性分析
        (二)几何画板在物理动态问题方面的课件开发
第五章 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定量分析桌面的微小形变
        (一)观察桌面微小形变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反思与启示
    二、案例二:数形结合分析追及相遇问题
        (一)追及相遇问题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反思与启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利用几何画板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效果》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辅助训练APP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1.1.2 传统练习中教师对学生数学运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析因不足
        1.1.3 信息技术为学生运算错误的个性化诊断提供可能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调查研究法
        1.5.2 实验研究法
    1.6 技术路线
    1.7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内外运算能力的相关研究
        2.1.1 国内初中数学运算能力的相关研究
        2.1.2 国外对数学运算能力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运算能力的研究现状分析
        2.2.1 有关运算能力概念的研究
        2.2.2 关于运算能力与计算能力辨析的研究
    2.3 关于运算能力发展水平的研究
    2.4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现状
    2.5 数学学科领域APP的研究现状分析
    2.6 小结
3 理论基础
4 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辅助训练APP的设计
    4.1 需求分析
        4.1.1 学生运算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4.1.2 学生对软件作为辅助学习工具的态度调查
    4.2 教学设计
        4.2.1 学习内容概况
        4.2.2 学习者特征分析
        4.2.3 教学目标
        4.2.4 教学资源
        4.2.5 教学策略
        4.2.6 教学评价
    4.3 数学运算能力辅助训练APP功能设计
        4.3.1 设计原则
        4.3.2 界面功能设计
        4.3.3 数据库设计
        4.3.4 数学运算能力辅助训练APP的使用流程
5 数学运算能力辅助训练APP的开发与实现
    5.1 软件开发模型
    5.2 软件开发方法
    5.3 开发工具与环境
        5.3.1 开发工具
        5.3.2 编码工具
    5.4 数学运算能力辅助训练APP的功能实现
        5.4.1 搭建开发环境
        5.4.2 登录设计实现
        5.4.3 交互界面设计实现
        5.4.4 数据库的创建与链接
        5.4.5 打包发布
    5.5 数学运算能力辅助训练APP的测试
6 数学运算能力辅助训练APP的应用与效果检验
    6.1 实验研究
        6.1.1 实验假设
        6.1.2 实验对象和实验工具
        6.1.3 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
        6.1.4 实验过程设计
    6.2 实验实施
    6.3 实验结果分析
        6.3.1 运算能力训练APP使用的情况分析
        6.3.2 运算能力训练APP各项功能的效果分析
        6.3.3 学生对运算能力训练APP认可度调查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依据程序教学思想设计的APP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7.2 APP软件的诊断推送功能能够完善学生的先修知识点
    7.3 APP 软件的练习功能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速度与成绩
    7.4 开发的 APP 软件适合作为初中生数学运算训练的辅助工具
    7.5 对数学类教育软件的设计、开发与推广方面的建议
        7.5.1 题库设计方面
        7.5.2 教育性软件开发方面
        7.5.3 APP推广性方面
    7.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乌海市第九中学初二年级运算题测试题
    附录2 :前期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 :习题表的设计(部分)
    附录4 :两个班级4章节前后测成绩
    附录5 :学生对APP使用后的感受与改进建议的访谈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10)基于GeoGebra的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教育日趋发展
        1.1.2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关于GeoGebra软件辅助教育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关于GeoGebra软件教育应用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探究式教学
        2.1.2 数学探究式教学
    2.2 GeoGebra辅助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2.2.3 杜威的“从做中学”学习理论
第3章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的目的
    3.2 问卷调查的设计
        3.2.1 调查样本
        3.2.2 问卷编制
        3.2.3 问卷预调查
    3.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3.1 信度分析
        3.3.2 效度分析
    3.4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结果统计
        3.4.1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5 前测考试成绩统计与分析
第4章 GeoGebra辅助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设计
    4.1 GeoGebra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2 GeoGebra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适用范围
    4.3 GeoGebra设计课件的原则
    4.4 GeoGebra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典型案例设计及分析
        4.4.1 几何教学案例设计
        4.4.2 几何教学案例分析
        4.4.3 代数教学案例设计
        4.4.4 代数教学案例分析
第5章 GeoGebra辅助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5.1 基于GeoGebra的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方案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假设
        5.1.3 实验对象
        5.1.4 实验变量
        5.1.5 实验材料
    5.2 实验过程
        5.2.1 实验的准备
        5.2.2 实验的实施
    5.3 实验结果的数据统计析
        5.3.1 实验后期成绩的统计分析
        5.3.2 实验后期的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5.3.3 实验后期访谈结果分析
    5.4 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5.4.1 使用GeoGebra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5.4.2 GeoGebra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6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6.3 建议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四、数学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张海明,刘荷. 科技资讯, 2021(26)
  • [2]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J县农村初中学校为例[D]. 王玉环.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5]GeoGeBra辅助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D]. 郝建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6]TPMK视角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视频课例研究 ——以2019年广西“一师一优课”为例[D]. 康雯.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7]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D]. 解子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8]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辅助训练APP的开发与应用[D]. 于双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基于GeoGebra的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D]. 唐小彦.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数学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