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向东:Learnedhelplessness:从何而学,习得什么?论文

汪向东:Learnedhelplessness:从何而学,习得什么?论文

学术交流

摘要:这篇短文简单介绍了催生Learned helplessness这一概念的最初实验,略谈了作者对此概念的粗浅理解和其他译法,提出习得性自弃供参考。不涉及这一概念及有关理论在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和抑郁症发病机理方面的意义以及局限。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习得性自弃;抑郁症;学习

Learned helplessness,这个概念在大众心理学中相当流行,也是有关抑郁症病因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在专业文献和大众传媒中几乎都翻译成“习得性无助”。应该如何理解、怎么翻译更准确呢?

让我们看一下Martin Seligman的团队当时是怎么提出这个概念的。研究的论文最初于1967年发表在《实验心理学》杂志(Seligman, 1967)。实验以狗为对象,参加实验的狗被分为三个组,需进行两个阶段的实验。

LiFi通信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和电磁的抗干扰力、传输过程中安全性高,同时,其硬件设备体积较小且成本较低。本文通过研究水下机器人协同作业的通信过程,将LiFi通信技术应用在水下机器人协同作业中,使得基于LiFi通信技术的水下机器人协同作业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确性更高,使得水下机器人的协同作业适应更多的场合。

第一阶段:第一组实验狗在受到电击时可以通过移动头部挤压控制板,操作成功则电击立刻中断(可逃避组);第二组实验狗的头部同样可以移动,也可以挤压控制板,但是无论实验狗怎么做,对电击持续与否完全没有影响(无法逃避组);第三组是对照组,在第一阶段不受电击。可逃避组和无法逃避组在第一阶段共接受64次电击(64个试次),间隔时间为90秒。为了保证可逃避组和无法逃避组的狗接受电击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完全一致,实验采用两两配对进行。无法逃避组在实验中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自主摆脱电击,只有两种情况电击会终止:(1)一个试次结束时,由研究人员停止电击;(2)可逃避组的实验狗成功操作控制板,此时配对的两条实验狗同时免于进一步的电击。第一阶段的实验发现,在总共64试次中的实验过程中,可逃避组成功挤压控制板中断电击需要的时间很快呈现不断缩短趋势;无法逃避组则在30试次之后完全放弃操作控制板的尝试。

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实验结束24小时后,第二阶段实验开始。三个组在同样的条件下参与实验,每个狗参与10次。实验采用的活动箱分隔成两个区,箱的两侧有灯光,如果一侧的灯光熄灭,10秒后这一侧箱底会有电流通过。假如实验狗可以在10秒内从箱子的一侧跳到隔板的另一侧,就有可以完全免于电击。否则,实验狗在跳到对侧前都会受到持续电击,只有在一个试次结束(60秒)时才可能免于电击。第二阶段有两个主要观察指标:(1)逃离电击的平均时间;(2)三组中始终无法逃离电击者所占比例。结果发现,可逃避组平均逃离时间不到30秒,无法逃避组接近50秒。无法逃避组大约90%的狗自始至终都未能学会逃避电击;而可逃避组在所有实验中最终都是全员安全脱“险”;对照组里始终困于电击一侧的不到2成。

造就“helplessness”的经历通常是个体竭力回避或希望尽快摆脱的事件、局势、境遇,然而事情的发展、演变、后果完全超出个体的掌控。这是学习的核心内容。事件的定性、竭力与否的评判、掌控的界定千差万别,因而学习是个体化的,而且只能建立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判断之上。

这是原始实验的概略介绍和主要结果。可逃避和无法逃避在第二阶段面临的处境完全一样,但是两组的反应和表现大不一样。Matin Seligman的推论是,可逃避组在第一阶段通过自己的行动操作控制板逃避了电击,所以在第二阶段一如既往地努力翻越隔板以避免电击。而无法逃避组,在第一阶段做什么都无从改变持续受到电击的境况。进入第二阶段实验时,它们就不再指望通过自身行为来左右电击,完全放弃了努力。两组的差别在于第一阶段的学习经历,一组在尝试中可以控制自身境遇,而另外一组不管作什么尝试,遭受电击的不幸境遇丝毫不受影响。Seligman基于自己的研究和他人的类似工作(Seligman, 1972; McLeod,2015),将之概括为“不可控的创伤(uncontrollable trauma)”,在上述实验里也就是独立于实验狗自身尝试、不可改变的电击。

(2)谈到“无助”很自然生成“无助感”。日文有几种不同翻译“習性無力感,学習性絶望感、獲得された無力感、学習性無気力”都不太理想,但是落脚在“无力”比“无助”略胜一筹。因为无助未必导致无为,更重要的是,最初的研究全然不牵涉感受或是信念。

基于上述理解,舍弃“习得性无助”当是利多弊少。与同道切磋过后,本人提出几个译法可作引玉之砖,排列顺序纯属个人偏好:习得性自弃、习得性无能为力、习得性放弃、习得性不作为、习得性无为。

3.2.3 测压系统通畅度 较长时间测压,由于血液返流,血凝块堵塞造成测压管不畅,可使CVP偏高。测压前应先检查各管道是否通畅,有没有受压、打折或扭曲,管道内有无气泡,各连接管处有无松动、漏液,检查无误后再测压。为避免血栓形成堵塞测压管,可用肝素钠盐水(3 125 U/230 mL)充满压力换能器和连接管,并且每2小时冲洗1次。

谈了从何学习,再看看习得的“helplessness”的含义是什么。通行的译法“习得性无助”通俗易懂、直截了当,也没有什么太大争议。但是,这个译法是否体现了概念依托的实验结果的本质,传达了概念提出者相关理论的假说和推论,确有几个问题值得探究、商榷:

(3)聚焦在“助”很容易导向人际互动。无助几乎没有例外地与孤独如影随形,如果出现这样的误读,失去了这个概念的本来意义。显而易见,Seligman当初完全无意追究“狗际”关系。

人工智能、全面屏、4K、HDR等新技术几乎已经成为电视“标配”,我国本土电视厂商对于消费者需求更为敏感,在创新技术、应用方面一直引领行业的走向。目前,国内电视品牌以绝对优势占据83.7%的市场占比,外资品牌市场受到一定挤压。

(1)贯穿Seligman当初研究假说、设计、指标选取的核心概念是控制和能力(control and power),观察的焦点是尝试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所有这些都不是“无助”可以涵盖的,也容易导致误读误解,望文生义。“helplessness”这个词直接描述的是行为上的表现是无所作为,背后的推论是无能为力、听天由命、逆来顺受、任人宰割……

Seligman 用 “learned helplessness”解 释 抑 郁症,这一概念提出后很受关注,也有质疑,后来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对认知特别是归因给予了更大的权重。恐怕很难找到一个译法涵盖到经验、感受、信念和行为多个要素,也难以适用所有语境。“helplessness”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是做什么都无济于事、无补于事、无助于事,任何译法难免顾此失彼,但不应该脱离这个基础。

在波形PBL连接件的加载过程中首先在混凝土侧板出现竖向裂缝,随着荷载的增加,裂缝斜向上延伸直到裂缝贯通,如图6(a)所示,裂缝到了顶部后又向布置有开孔连接件的位置延伸.当荷载加载至极限抗剪承载力时,混凝土底部出现混凝土压碎的现象,如图6(b)所示.

参考文献

McLeod, S.A.(2015).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Depression.Retrieved June 6, 2019 from https//: www.simplypsychology.org/depression.html

Seligman, M.E., & Maier, S.F.(1967).Failure to escape traumatic shock. J Exp Psychol,74(1), 1-9

Seligman, M.E.P.(1972).“Learned helplessness”.Annu Rev Med,23(1), 407-412

Learned Helplessness: How to Learn and What learned?

WANG Xiangdong*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is short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initial experiment that led to the concept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and slightly discusses the author's perception of this concept and other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reference.The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concept and related theories in explaining various phenomena in daily life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are not included.

Key words: learned helplessness; depression; learning

[心理学通讯 , 2019 , 2(3): 224-225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19033]

汪向东,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审,首都医科大学客座教授。2002—2017任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精神卫生与成瘾行为地区顾问。曾任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原卫生部心理治疗师考试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社长等。

*通信作者:

汪向东

xwang@bjmu.edu.cn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Xiangdong, xwang@bjmu.edu.cn

[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s, 2019, 2(3): 224-225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19033]

基金来源

无。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本研究无利益冲突。

标签:;  ;  ;  ;  ;  ;  ;  ;  ;  ;  ;  

汪向东:Learnedhelplessness:从何而学,习得什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