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传强:南岳慧思大师“观”法研究——以《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为例论文

韩传强:南岳慧思大师“观”法研究——以《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为例论文

摘 要:单音节和复音节的“观”字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一文中共出现了203次,体现了慧思大师对“观”的重视。慧思大师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所阐释的“观”法以及对诸类“方便”的论释,对北宗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慧思大师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从观法依据、观法种类等多层面诠释了“观”法。慧思大师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所述的“观”法及其“方便”论,对北宗禅的“方便”论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南岳慧思;观法;《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北宗禅

一、“观”之依据

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观”字被多次论及。此字如此高频出现,可见慧思对“观”法的重视之殊。那么,慧思何以如此重视“观”呢?换句话说,也就是何以能够通过“观”而向三昧法门企及呢?这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一切诸功德,皆从禅观生。

一方面,慧思非常强调“禅定”在修学中的重要作用。慧思认为“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1]38,我们看慧思的论述:

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通、三明、八解脱、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四弘大誓愿、四无量心、如意神通、四摄法,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1]38

可见,在慧思看来,“持净戒勤禅定”是“欲学一切佛法”的前提。倘若舍去禅定,一切佛法的修学都将无从谈起。所以,慧思引用经文言:“若不坐禅,平地颠坠。”[1]38

另一方面,慧思更强调“观”法在度众生中的作用。慧思认为,通过“观察众生根性差别”,进而度化众生。所以慧思说:

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以十力道种智观察众生根性差别,知其对治得道因缘,以法眼观察竟,以一切种智说法度众生。[1]38

根据洱海流域各树种的年净生长量计算的乔木林(纯林和混交林)年碳储量144339 t,其年碳储量价值为1181.80万元。

也就是说,在入定基础上,通过“十力道种智观察众生根性差别”,进而“知其对治得道因缘”;再“以法眼观察竟”,从而“以一切种智说法度众生”。这样,“观察”便成为说法度众生的必要之方。

其次,自性清净心,遍含一切法。

如果说“一切诸功德,皆从禅观生”是从“用”的角度来考察禅观在修行中的重要作用的话,那么“自性清净心,遍含一切法”则是从“体”的方面来诠释禅观在修行中的终极对象,也即“自性清净心”。那么何谓“自性清净心”?

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槃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1]39。

如上引文所言,“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也就是说,在慧思那里,“身本”即是“自性清净心”、是“如来藏”,也即“真实心”。所以,“观身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即“观心”。由于这种心是“无初无后无圆满,无出无没无去来”[1]39,所以慧思认为,通过“身心无思觉”的体证,从而达到“寂然不变易”的境界。

再次,身本及身身,冥然一体成。

“身本”,也即自性清净心,其作为禅观的终极对象,那么与“身身”,也即这种清净心在俗世中的呈现如何统一呢?在慧思看来,身本及身身,如月及其影。禅观也即是要体悟“月”与“影”的关系,勿要舍月逐影、执指忘月。因此,一方面要分清“月”与“影”之关系。正如慧思所言:

身本及真心,譬如虚空月。无初无后无圆满,无出无没无去来。众生妄见谓生灭,大海江河及陂池。溪潭渠浴及泉源,普现众影似真月。身身心心如月影,观身然欲甚相似。身本真伪亦如是,月在虚空无来去。凡夫妄见在众水,虽无去来无生灭[1]39。

分组:分别喷1.0、0.6、0.3 mL 3个剂量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溶液试验组、消毒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消毒剂对照组选用苯扎溴铵溶液(1∶600 稀释)。

厘清了“月”与“影”之关系,也即把握了“身本”与“身身”的关系,也就不会执著于“身身”而忘却“身本”。

在6种不同地区板鸭的挥发性物质种类中,醛类是含量最高的物质,主要来源于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降解的线性醛和Strecker降解的支链醛[23]。

另一方面,“身本”与“身身”绝非截然对立。“身本”是体,观“身本”也即是观体;“身身”是相,观“身身”,也是观众相。而体与相则又是冥然一体的。正如慧思所言:

身本及真心,譬如幻师睡。身心无思觉,寂然不变易。身身及心数,如幻师游戏。故示六趣形,种种可笑事。身身众生体,难解譬喻说[1]40。

内法者是六情,外法者是六尘,名为六境,内外法者名为六识,亦名六神,名十八界。三毒、四大、五阴、十二入、十二因缘,悉是其中,今但总说,余者亦摄一切。[1]65

这样,观的过程,也即是“身本”与“身身”相统一的过程,在此意义上来说,观不再是方便,观的本身即是究竟。因此,“欲度众生,先入禅定;欲坐禅时,先观身本”[1]39-40。

二、“观”之种类

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慧思将观法大致分为五类,即“灭诸觉观”“身念处观”“受念处观”“心念处观”以及“法念处观”。而“灭诸觉观”则是贯穿于这五种“观”法的“通观”。

1.灭诸觉观

“灭诸觉观”,也即“息觉观”,它是贯通《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的重要观法之一。“灭诸觉观”既是其余四观的前提,也是对其余四观的总括。诸觉观息灭的过程,实际上也即是真心呈现的过程。因此,慧思说:“专心一处,灭诸觉观,境界都息,身心寂静,是名一心”[1]45。无论是“专心一处”“灭诸觉观”,还是“境界都息”“身心寂静”,实际上都是呈现“真心”的条件。而灭诸觉观则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之所在。那么如何灭诸觉观而显真心呢?这主要通过观息、修心以及修其余四观等方式来实现。而这些观的方式在四念处的修行中将进一步得以诠释。

2.身念处观

“身念处观”,指以观息入出为基础,再通过观心、观心相而达观总观诸法实相的禅观方式。由观息入出进至体悟诸法实相,这既是修行的过程,亦是解脱的过程。

实验2并行算法的可扩展率是评价算法并行计算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有效反映集群的利用率情况,随着计算节点数的增加,若算法的可扩展率保持在1.0附近或者更低,则表示算法对数据集的大小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从图8中可以看出,算法的可扩展率曲线一直保持在1.0以下,且随着计算节点数的增加可扩展率曲线总体呈下降趋势,当数据集越大时,可扩展率曲线就越平稳,因此可以得出,数据集规模越大,算法的可扩展率性能就越好。

普通话教学中的项目设计是以旅游管理专业实际工作场景为导向,选择教学项目作为载体,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项目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专业岗位能力为任务,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这种课程设计不仅突出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的真实场景、更突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从而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以及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学生在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造革新等方面得到了提升,这对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观息入出是基础,正如慧思所言:

语言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既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要发展幼儿主动学习、充分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留白艺术的运用,幼儿主动探索语言奥秘。

观身不净时,先观息入出,生灭不可得。次观心、心相。若先观色,粗利难解,沉重难轻。若先观心,微细难见,心空无体,托缘妄念,无有实主。气息处中,轻空易解[1]50。

相对于观息来说,先观色、观心都不及先观息之优越。因为“若先观色”,则“粗利难解,沉重难轻”;“若先观心”,则“微细难见,心空无体”。而“气息处中,轻空易解”,因此以观息入出为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观息入出而进至诸法实相,这是终地。所以慧思说:

如是观时,如空微风,都无相貌,息无自体,生灭由心,妄念息即动,无念即无生。即观此心,住在何处。复观身内都不见心,复观身外亦无心相,复观中间无有相貌。

由“观入息从何方来、出息从何处生”[1]50,从而得出“息无自体,生灭由心;妄念息即动,无念即无生”。以此为基础,“即观此心,住在何处。复观身内都不见心,复观身外亦无心相,复观中间无有相貌”,从而得出诸法实相是“无断无常,无生无灭,无相无貌,无名无字,既无生死,亦无涅槃,一相无相,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如是观时,影云微风皆悉空寂,无断无常,无生无灭,无相无貌,无名无字,既无生死,亦无涅槃,一相无相,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是名总观诸法实相。如是观竟。[1]50

3.受念处观

“受念处观”,是指通过修习戒、定、智慧等,而断除“苦受”“乐受”以及“不苦不乐受”[1]52的一种“观”法。

首先,通过“受念处观”,可断除三苦,获得三解脱。

苦受乐受,皆如幻化,无有定相,不应瞋喜,如彼大地,无憎爱心。菩萨欲求无上佛道,应先修学大地三昧,亦应学如虚空三昧。不苦不乐受,亦复如是,不应贪著,应作是念:苦乐中间故,有不苦不乐。若无苦乐,则无不苦不乐。一切皆是无常生灭,不曾暂停,生灭无,故无生灭处,求不可得。如是观时,即无三受,得三解脱。[1]53

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慧思指出,不仅“苦受乐受,皆如幻化,无有定相”,不苦不乐受,亦复如是。不仅如此,“一切皆是无常生灭,不曾暂停,生灭无,故无生灭处,求不可得”。这样,通过如是观,“即无三受”,从而“得三解脱”。

其次,通过“受念处观”,可破众执,企及涅槃。

3.若先观心;

通过观受念处,不仅让“苦受”“乐受”以及“不苦不乐受”得以断除,而且可以引导众生断除一切烦恼,获得“无生无灭,无一切受”。而这种“无生无灭、无一切受”,也就是涅槃。

正式拍摄时要确保镜头稳定,每个镜头都要多等待几秒钟再开始拍摄,拍完之后再过几秒钟才能结束拍摄。需要从操作者后方拍摄的画面,最好是使用手机、采用能够360旋转的自拍杆固定拍摄。拍摄操作细节时最好盯着相机屏幕操作,保证画面内景物大小和细节符合要求。

4.心念处观

“心念处观”,是指通过遍观身内、身外、中间,而无可见心,心实无住所,进而获得“三界虚妄,皆心所作”[1]58的禅观之法。

首先,心不在内。慧思指出,“心若在内,何处居止。遍观身内,求心不得,无初生处,亦无相貌。”[1]58慧思认为,通过向内观心,而“求心不得”,从而说明“心不在内”。“身内无心”,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否定了众生对“小我”或自我的执著。

(2)温度 在引发剂加量 0.1%,pH值为 6,m(AMPS)∶m(AA)∶m(AM)为6∶4∶2,水浴温度70℃条件下合成缓凝剂,并配置水泥浆(配方A)进行性能评价,实验数据显示最佳反应温度为65℃(图2)。

通过向身内、向身外、向中间觅心均不可得,那么心在何方?或者极端地说是否有心存在呢?让我们来看慧思的回答:

再次,心不在中间。慧思同时还指出,“复观中间,亦不见心”[1]59。既然心不在身内,亦不在身外,那么“中间”是否有心的住所?对于这一问题,慧思的回答是否定的。

其次,心不在外。慧思同样指出,“心若在外,住在何所。遍观身外,觅心方所,都不见心。”[1]58-59“身外无心”,一方面否定了心在身外存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隐性地肯定了“心非外造”。既然外无心所,向外觅心不可得,那么身外又何以生心呢?“心非外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否定了众生对外境的执著。

如是观时,不见内入心,不见外入心,不见内外入心,不见阴中心,不见界中心。当知此心空无有主,无名无字,亦无相貌,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亦非自生。是名行者,能观心念,心念生灭,观念念生灭,观念念相不可得故,亦无生灭。如观我心,他心亦然。复观心性,无有心性。无有心性,亦无相貌,毕竟无心,亦无不见心[1]59。

“不见内入心,不见外入心,不见内外入心,不见阴中心,不见界中心”,实际上是通过“观”来否定心存在的固定处所。当向身内、身外、中间去觅心都无着落时,也即是《金刚经三昧经》所言的“心无所住”[2]。当然,仅仅否定心的处所还远远不够,慧思甚至还指出,“无有心性,亦无相貌,毕竟无心,亦无不见心”,这就彻底破除了对“心”的执著,从而让清净心得以呈现出来。需要指出的是,慧思这里所言的内心、外心、中间心皆是妄心,非真心。诚如大师所言:“内心、外心、中间心,一切皆是心心数”,而“心性清净无名相,不在内外非中间”[1]60。

5.法念处观

“法念处观”,是指通过观内法、外法以及内外法,而达“观身如泡影”[1]68的一种禅观之法。

上午十点,大林起床了。他一头濡湿地从小间里出来,就看见倩倩坐在门厅的一堆鞋子里搭积木。大林问女儿,你妈妈呢?倩倩说,打牌去了。大林说,宝宝肚子饿不饿?宝宝吃了饼干,不饿。爸爸肚子好饿。爸爸你吃宝宝的饼干呀。爸爸不吃宝宝的饼干,爸爸要吃宝宝的肉肉。大林说着就捉住倩倩的胳膊,张大嘴巴。倩倩咯咯地笑起来,并不躲避,还把另一只细小的胳膊也伸到大林的嘴边。

一方面,慧思指出,内法、外法以及内外法都分别有所指。我们看慧思的界定:

如图5所示,当故障发生在区段Z6,FI1、FI2、FI3、FI5均正常上报故障信息,故障指示器FI4漏报故障信息,其他故障指示器也无故障信息上报。仍设每个区段发生故障的概率一样,λ取0.95,δ取0.1。

也是说,在慧思那里,“内法者是六情”,“外法者是六尘”,而“内外法者”则“名为六识”。而三毒、四大、十二因缘等,又“悉是其中”。

另一方面,慧思指出,通过“观”,可知“身如泡影”,一切皆是因缘和合,非实有也。因此,慧思论述到:

眼见色时,即及观察内求觅眼:谁能见色,何者是眼,从何处生。如是处生,如是观时,都不见眼,亦无生处,亦不见亦无生,名无字,都无明貌。复观于色:从何处生,谁使汝来。如是观时,不见生处,亦无使来者,求其生处,不可得故,如空中影,如梦所见,如幻化,无生无灭,即无有色,无所得故。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六识为枝条,心识为根本。无明波浪起,随缘生六识[1]66。

无论是从眼的角度还是从色的角度来“观”,一切都“梦幻泡影”,耳、鼻、舌、身、意亦是如此。而六识的生起,则是由无明所致。

纵观慧思的“四念处观”,其基本理路在于破,破执著、破无明,一言以蔽之,破人执、破法执。

三、对北宗禅的影响

纵览天台宗史,我们可以发现慧思的《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对其后继者诸如智者大师等影响至深。不仅如此,慧思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所诠释的观法对禅宗尤其是北宗这一派系也影响颇大。当然,我们不会否认,这种影响大都经由智者大师等天台诸师,但若觅其源头,无疑不应忽视慧思。

首先,禅宗北宗对慧思“观”法的沿革。

禅宗北宗以“观心”而著称,不管《观心论》究竟是出于达摩,抑或神秀,甚至是神秀的弟子,这都无关宏旨。因为事实上,《观心论》在整个北宗被广泛地接受,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署名为《观心论》的不仅有禅宗北宗所尊奉的这一经典,还有天台智者大师所著的《观心论》。相信,这当然不是简单的“巧合”两字所能搪塞的。纵观整个禅宗发展的历程,天台宗对于禅宗,尤其是北宗这一派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就慧思来说,其《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关于“观”法的诠释对禅宗北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仅以《观心论》为例,来考察禅宗北宗对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观”法的沿革。

一方面,《观心论》对《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观心”一词的沿用。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慧思使用了“观心”一词,而且“观心”一词的出现共有7次,分别如下:

(5)技术措施的精准化。如:形成下套管扶正器的作业规范、下尾管作业的技术规范、片麻岩地层钻进技术规范等内容,技术措施规范不断完善。

1.观身、观受及观心;

2.次观心、心相;

复次,禅波罗蜜中观受念处,无生无灭,无一切受,即是涅槃。观察涅槃亦不可得,无名字故,即无涅槃。如是观时,初学能断一切烦恼,又得一切宿命通,自观己身现在初生五阴歌罗逻时,生灭不住,亦见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五阴生灭。[1]54

4.观心、心数断烦恼;

5.觉了三念由观心;

6.求了三假当观心;

7.观心无主无名字[1]38-68。

从慧思所使用的“观心”一词的含义来看,虽然与《观心论》中所言的“观心”还有很大的差别,但就“观心”一词的使用来说,《观心论》中的“观心”至少可以溯源到慧思的《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另一方面,就“观心”一词的意义来说,将《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的“观心”当作《观心论》中之“观心”的雏形也不为过。

觉了三念由观心;

求了三假当观心。[1]61

问:若复有人志求佛道,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行,名为最要。

国际商法课程的设计应主要依据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来进行。工作要求根据不同的职业水平等级进行了分类,规定了岗位职能、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等具体内容。课程设计者应依据工作要求,通过模拟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根据职业标准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方法,开展考核评价。课程设计最终实现从工作任务向学习任务的转换,实现由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再到学习情境的转换。课程设计分为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两个部分。[4]

2.3.4 血磷浓度 8项研究[10-11,13-14,17-20]报道了血磷浓度,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42,I2=0.7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5。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磷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3,95%CI(-0.08,0.14),P=0.60]。

又问: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于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于空无我中,了见自心,有二种差别(《观心论》)[3]。

从引文中可以看出,慧思所诠释的“觉了三念由观心”以及“求了三假当观心”等都与《观心论》的“唯观心一法,总摄诸行,名为最要”已相去不远,尽管两者并非等同。在此意义上,我们说慧思影响了北宗,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宗禅观的方向,这应该是可以被接受的。

其次,禅宗北宗对慧思“方便”的沿革。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除了“观心”一词的使用与禅宗北宗之经典《观心论》思想有吻合之处外,慧思对“方便”一词的诠释在某种程度上亦可以看成禅宗北宗“方便系列”(主要包括《大乘无生方便门》《大乘五方便北宗》等)论著的先驱。

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慧思有21次之多论及“方便”一词,具体如下:

1.方便假名差别异;2.无方便智(此句出现2次);3.从禅方便三昧起;4.禅智方便般若母;5.巧慧方便以为父;6.禅智神通巧方便;7.方便道中凡圣二;8.巧方便慧;9.于欲界中具五方便;10.如是五方便;11.用巧方便金刚智;12.诸佛神通无量方便;13.常怀忿难作方便;14.具五方便除五欲;15.观察心数名方便;16.名为方便慧;17.是名方便慧;18.方便慧以为父;19.假名方便说解脱;20.及余方便破戒之事[1]38-68。

从以上的引文可以看出,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慧思对“方便”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注,虽然这种关注还不能与禅宗北宗所论及的“方便”直接等同,但在一程度上影响着北宗,这是不容质疑的。我们从禅宗北宗的“方便系列”的论著中可窥一斑。

诸佛如来有入道大方便;

此不动是从定发惠方便;

开方便门;

亦名即心方便(《大乘无生方便门》)[4]。

若不得方便正定;

云何无方便惠缚、有方便惠解(《大乘五方便北宗》)[5]。

从以上北宗“方便系列”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出,慧思在《诸法无争三昧法门》中所言的“方便”尽管与北宗“方便系列”所论及的“方便”还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也很难否认北宗对慧思所论“方便”的沿用。

当然,以上只是就《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作为考察对象来诠释慧思思想的。实际上,慧思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思想经由智者大师等后继者的弘扬而不断与禅宗尤其是北宗思想进行融摄。在禅宗北宗中,诸如“观心”“方便”等众多法门未必直接来自慧思,而更多的则是来自智者大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受慧思思想的影响却是无可争议的,这也是隋唐佛教诸宗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南岳佛教协会.慧思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1.

[2] 华方田.中国佛教与般若中观学说[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332.

[3] 宗性.问学散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63.

[4] 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M].东京:岩波书店,1966:419-421.

[5] 铃木大拙.禅思想史研究第三[M]//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M].东京:岩波书店,2000:190-212.

Studyonthe“ContemplationMethod”ofMasterHuisi:TakeArana-SamadhiDharmainParamatthaasanexample

HAN Chuan-qiang

(School of Marxism,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00, China)

Abstract: “Contemplation”, featuring monosyllabic and polysyllabic in Chinese character, has appeared 203 times in the article Arana-Samadhi Dharma in Paramattha, which reflects Master Huisi’s emphasis on “Contemplation”.His 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lation” as well as various “Conveniences” in the article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Zen in China.Master Huisi interpreted the “Contemplation Method” from multi-layer aspects, such as the gist and the types of it.His elaboration on “Contemplation Method” and its “Conveniences Theor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Northern Zen.

Keywords: Contemplation Method; Arana-SamadhiDharmainParamattha; Northern Zen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19)03-0051-05

收稿日期:2019-04-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宗禅文献集释”(15CZJ0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1批特别资助“牛头宗文献集释”(2018T110429);2019年度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宋明时期北宗禅研究”(gxyqZD2019076)及安徽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琅琊山石刻研究”(SK2018ZD033)。

作者简介:韩传强(1980-- ),男,安徽霍邱人,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佛教哲学研究。

doi: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9.03.062

〔责任编辑:顾国华〕

标签:;  ;  ;  ;  ;  ;  ;  ;  ;  ;  ;  ;  

韩传强:南岳慧思大师“观”法研究——以《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