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杰:学精功伟:章太炎国学演讲会与国魂塑造论文

周生杰:学精功伟:章太炎国学演讲会与国魂塑造论文

[摘要]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从1906年至1936年,先后在东京、上海、北京和苏州等地举办国学讲习会,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社会各界宣传国学,激励种性,增进爱国热肠。章太炎的国学演讲以经学为基础,对经学的基本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以小学为主要内容,尤其强调研究小学的意义和方法;章太炎对诸子学的演讲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其目的是要在近代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诸子的是非和文化价值;同时,章太炎在演讲中十分强调文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希望从文学的创作中找到时代盛衰的因素。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一番彻底的总检讨,赋予国学以新内涵,期望重塑中国之魂,给国人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并培养了一大批国学专门人才。

[关键词]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国魂塑造;“章门弟子”

作为章太炎的学生,鲁迅曾撰写回忆文章说:“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这也是和高尔基的生受崇敬,死备哀荣,截然两样的。我以为两人遭遇的所以不同,其原因乃在高尔基先前的理想,后来都成为事实,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而先生则排满之志虽伸,但视为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却仅止于高妙的幻想。”[注]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M]∥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66.文章引用章太炎的两句话,深契章氏一生从事革命和研究学问的宗旨,革命和学问在章太炎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学问中贯彻革命的火种,在革命活动中向大众传播学问。章太炎将学问和革命结合在一起的方式,除了撰写大量文章外,则非国学演讲莫属了。通过向各界进行国学演讲,章太炎先生试图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激励国人。因此,可以这样说,章太炎先生备受后人尊崇,既是因为他撰写了数量巨大凝结其一生心血的文章,更在于他在国难时期,旨在拯救人心、塑造国魂所作的国学演讲。

一、 “深惧国学之衰落”:章氏国学演讲会之经过

章太炎一生忙于革命和著述,曾“七被追捕,三入牢狱”[注]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M]∥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67.,终于达到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目的,而其著述之多可用“等身”来形容,但就是这样一位日不暇给的忙人,却在人生最健旺的时期,多次致力于国学演讲,以期用国粹来激励民志,重塑中国之魂。

如果一些载货的货车或者三轮车在你前面行驶,很容易掉下一些东西来,对后面的车辆造成威胁,而后车一个不小心,就很容易撞上去。

(一) 发扬国光:东京国学讲习会(1906—1911)

1906年5月,“苏报案”结束后,章太炎甫一走出监狱,便被孙中山先生安排人员接到日本东京,在那里受到了中国留学生的热情欢迎。8月,东京国学讲习会成立,章太炎被推为主讲人。讲习会的科目分为预科和本科,其中,预科讲文法、作文、历史,本科讲文史学、制度学、宋明理学和内典学等。

国学讲习会虽然成立起来了,但正式开讲却颇为曲折。9月5日的《民报》第7号刊载《国学讲习会序》说:“同人拟创设一国学讲习会,请(章炳麟)先生临席宣讲,取为师资,别为规则,附录于后。先生已允为宣讲者:一、中国语言文字制作之原,一、典章制度所以设施之旨趣,一、古来人物事迹之可为法式者。且先生治佛学尤精,谓将由佛学易天下。临讲之目,此亦要点。要之先生之所欲授之吾人者多端,皆非吾人所能预揣。且将编为讲义,月出一册,故不赘。”[注]“国学讲习会发起人”.国学讲习会序[N].民报:第7号,1906-09-05.该《序》刊出后,接着有《国学讲习会略说》的小册子出售,小册子只是章氏准备演讲的国学内容简介,不是正式讲义,内容并不及于国学的各方面。

10月8日,《民报》第8号载有专门介绍讲义内容的广告:“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每册售价四十钱,全年费先纳者二元二十钱,但十月二十日以前交费者,特别减价二元。邮费每册四分,均须先期交纳,自行来取者免收。第一期十一月二十日出版。社长章炳麟。”[注]国学振起社广告[N].民报:第8号,1906-10-08.这个广告说明章氏心目中国学的范围包括佛典在内共六个方面。但是,原定于11月出版的讲义也未及时面世,《民报》第10号刊登了道歉告白说:“本社第一期讲义本定于阳历十一月十五日出版,因其中生字多为日本铅字所无,尚须新铸,而校勘亦颇费时日,以至延迟,有负诸君之望,殊感歉疚,特此告白。”[注]国学振起社启[N].民报:第10号,1906-12-07.翌年元月出版的11号重载了这一告白。此后,国学讲习班的消息完全不见了,一直到1907年9月25日《民报》第16号才又刊登一则告白致歉,可知虽然章太炎讲国学之事是筹划好了的,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却一直没有正式开讲。

章太炎正式开讲国学的时间则是1908年4月4日,地点在民报社,约定讲课时间是周三和周六。听讲的学生众多,其中有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黄侃、钱玄同、马幼渔、龚宝铨、许寿裳、沈兼士、周树人、周作人、朱宗莱、钱家治、任鸿隽、汪东、刘文典等人。余下的几年时间,东京国学讲习会正常开展,讲习会为流亡海外的章太炎提供了一个继续宣传学术和政治主张的平台,也在中国留日学生中间播下了革命火种,意义非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很快山河倾圮,章太炎得知捷报后,马上终止讲习会工作,返程回国。

渠系受益村社作物种植复杂,地亩不连片,作物需水量多少极不均匀,黑河调水频繁,夏秋季严重缺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混合使用,供需水矛盾尖锐,给测水量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二) 针砭逆流:北京国学演讲(1913-1916)

民国成立后,章太炎逐渐淡出政治领域,除了著述之外,他大力进行国学普及工作,但是,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章太炎坐不住了。1913年8月,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章太炎不肯逃亡,而是冒险入都,准备领导共和党进行议会性质的斗争,从而拥戴黎元洪与袁世凯对抗。到北京后,章太炎于是年12月初,在化石桥共和党本部讲国学。此际讲学,章太炎虽自称借文史自娱,实则针对当时的文化逆流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当时袁世凯蓄意称帝,下令尊孔祀孔,扶植孔教会,章太炎则撰文驳斥,把反对孔教作为讲学的主要内容。关于讲学次序,顾颉刚先生回忆说:“星期一至三讲文科的小学,星期四讲文科的文学,星期五讲史科,星期六讲玄科。”[注]顾颉刚.自序[M]∥古史辨: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7.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2%(34/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2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章太炎对阴阳家、纵横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皆有论述,指出各家特质,并综合各家特点,归纳说:“就此十家论之,儒、道本同源而异流,与杂家、纵横家合为一类。墨家、阴阳家为一类,农家、小说家为一类,法家、名家各自独立,特有其相通者。”[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67.

(三) 始盛终衰:上海国学演讲(1922)

1922年4月至6月,章太炎应江苏省教育会邀请在上海讲授国学。由于此事得到报纸的宣传配合,每次都刊登预告,事后则刊登讲学记录,又有学者及时撰文评说,可以说一开始反响极大,如《申报》预告说:“敬启者,自欧风东渐,竞尚西学,研究国学者日稀。而欧战以还,西国学问大家来华专事研究我国旧学者,反时有所闻,盖亦深知西方之新学说或已早见于我国古籍,借西方之新学,以证明我国之旧学,此即为中国文化沟通之动机。同人深惧国学之衰落,又念国学之根柢最深者,无如章太炎先生,爰特敦请先生莅会,主讲国学。幸蒙允许,兹经先生订定讲题及讲演日期,附开加后,至希查阅,届期莅会听讲为盼。”[注]省教育会请章太炎先生讲国学[N].申报,1922-03-28.

章太炎上海国学演讲每周六下午开讲,前后共10讲。由于先生名气大,加之江苏省教育会不遗余力地宣传,所以演讲会初期听者众多,首场约千人,但从第四场开始,听众渐稀,仅200余人,而至最后一场听众仅80多人了。究其原因,曹聚仁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一是“太炎年老气衰,不能发明朗的声浪”;二是“每星期六讲一次,递延太久,不能使听者恒久”;三是演讲地点“中华职业学校偏处南隅,奔驰不便”[注]曹聚仁.国学与公开演讲——质疑晓风、仲密两先生[N].民国日报,1922-05-16.。

上海国学讲习记录共有三种文本:一种是《申报》于每次讲学次日所发之报道及记录;二是曹聚仁整理的《国学概论》本;三是张冥飞整理的《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集》。其中,曹聚仁记录本当年便冠以《国学概论》书名公开出版,至今影响较大。

(四) 曲终奏雅: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1934—1936)

上海讲学后的十多年间,章太炎未再进行大规模的讲学,而这一时期也是民国最为黑暗的时期,军阀割据,乱象丛生,面对不堪的时局,章太炎闭门谢客,专心著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心忧国民的章太炎先生再也“闲”坐不住了,他毅然北上,试图说服张学良抗日,那期间他应北大、燕大与北师大师生邀请,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演说,重新开始讲学活动。但不久又抱着对时局极度失望的心情南归。

1934年秋,章太炎由上海前往苏州,于锦帆路购房定居,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两年时光,两年中最主要的工作是重操旧业,从事国学演讲。1934年演讲稿有:《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王乘六、徐澂记录),《论无韵之文》《九流之比较》《明清之际略论》《十六国略论》《三国略论》《周易概说》《论汉宋学可否和会》《汉学之利弊》(以上诸祖耿记录),《中国历代兴亡之关系》(王乘六记录)。

1935年4月起,章太炎举办“星期讲演会”,讲演会印行讲演稿,效果良好。演讲稿有:《说文解字序》(王謇、王乘六记录),《白话与文言文关系》《论读经有利而无弊》《论经史实录不应无故怀疑》《再释读经之异议》《论经史儒之分合》《论读史之利益》《略论读史之法》(以上王謇记录),《文学略说》(王乘六、诸祖耿记录)。到了1935夏,章太炎又开办“暑期讲习会”,讲稿有两种:《孝经讲义》(诸祖耿记录)和《吕氏春秋行览与孝经之关系》(沈延国记录)。

是年九月,锦帆路房舍修筑完毕,可以容纳更多人前来听讲,章太炎正式举办“章氏国学讲习会”,讲习会由章门众弟子作为发起人,还吸引了段祺瑞、宋哲元、马相伯、吴佩孚、李根源、冯玉祥、陈陶遗、黄炎培与蒋维乔等出任赞助人。讲习会学制两年,分为四期,学员中年龄最长者73岁,最幼者18岁,有曾任大学讲师、中学国文教师的,以大学专科学生占大多数,籍贯有19省之不同。约有一百余人住宿学会里。是年讲学稿有:《小学略说》(上、下),《经学略说》(上、下),《史学略说》(上、下),《诸子略说》(上、下),分别由王乘六和诸祖耿记录。1936年讲稿有:《尚书讲义》(李恭、汤炳正等记录)《说文部首讲义》(诸祖耿记录)。本次讲座章太炎一直坚持授课,直到1936年6月病逝,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才告终止。

章太炎的国学演讲始于晚清末年,迄于抗战爆发前夕,这30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变的历史阶段。我们看到,章太炎所进行的四次有重要影响的国学演讲,内容与策略虽间有调整,但基本框架与主旨却大致未变,一方面反映了章太炎一以贯之的学术态度,对国学的理解与坚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剧变的时代,能够为中国文化坚守底线的是传统知识与理念,中国文化的外壳可以是斑斓的,而其核心却是坚固的、持久的。

二、 管籥与堂奥:章太炎国学演讲中的“国学”讨论

从1906年到1936年,这段长达30年的时间正是章太炎思想和学术最为成熟的阶段,他把最成熟的思想和学术以演讲的方式传播给听众,留给后人。章太炎的演讲内容要比其文字通俗得多,便于后人了解其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

本次研究教材为张波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急救技能部分,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学习内容包括:(1)口咽通气管的置入法;(2)气道异物清除术;(3)球囊面罩使用方法;(4)除颤术;(5)徒手心肺复苏术;(6)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法。临床教学实验中心提供以下设备:病床8张,高级气管插管训练模型2台,电子人体气管插管训练模型(带报警)5台,高智能成人综合急救技能训练模型2人,球囊面罩2套,除颤仪1台,第六代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5人,全功能创伤护理人3人,标准型急救人2人,各种型号的口咽通气管,导电胶、纱布、止血带、夹板、绷带、三角巾、头帽、担架等为情景模拟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 以经学为史学

经学研究是章太炎一生学术事业的基础,也是其国学讲演极为重要的内容。早在光绪十七年(1891),章太炎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即对经学抱以异乎寻常的关注,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其晚年,活动虽然限于上海、苏州一带,但一贯的读经主张并未改变,学术由汉学转向宋学及王阳明之心学,经学研究方面则更加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学之不足,最终成为古典经学研究的殿军人物。

1907年,章太炎在东京国学讲习会所作的“经的大意”演讲中,对经学的基本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甚么叫做经?本来只是写书的名目。后来孔子作《孝经》,墨子有《经上》《经下》两篇,韩非子的书中间也有经,就不一定是官书了。但墨子、韩子的书,向来称为诸子;孔子的《孝经》,也不过是传记。真实可以称经的,原只是古人的官书。《庄子·天下》篇说六经的名号,是《易》《诗》《书》《礼》《乐》《春秋》。《礼记·经解》篇也同。难道古人只有六经么?并不然。现在存的,还有《周髀算经》,是周公和商高所说。更有《逸周书》,也是周朝的史官所记录。《易经》的同类,还有《连山》《归藏》。《礼经》的同类,还有《司马法》。汉朝都还完全。这些都是官书,都可以唤作经。不过孔子所删定的,只有六经。也不是说删定以后,其余的书一概作废,不过这六件是通常讲诵的,其馀当作参考书罢了[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98.。

在章太炎看来,经并不神秘,也不神圣,在典籍稀少的先秦时代,人们称“官书”为“经”,种类很多,因传到后世的“官书”愈来愈少,故经典的地位愈来愈高。章太炎还进一步发挥清人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对“经”“史”关系做了深入论述:

百年前有个章学诚,说“六经皆史”,意思就说六经都是历史,这句话,真是拨云雾见青天。《尚书》《春秋》固然是史,《诗经》也记载王朝列国的政治,《礼》《乐》都是周朝的法制,这不是史,又是甚么东西?惟有《易经》似乎与史不大相关,殊不知道,《周礼》有个太卜的官,是掌《周易》的,《易经》原是卜筮的书。古来太史和卜筮测天的官,都算一类,所以《易经》也是史。古人的史,范围甚大,和近来的史部有点不同,并不能把现在的史部,硬去分派古人。这样看来,六经都是古史。所以汉朝刘歆作《七略》,一切记事的史,都归入《春秋》家。可见经外并没有史,经就是古人的史,史就是后世的经[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99-100.。

章学诚所提出的“六经皆史”与顾炎武的“经学即理学”是两个最为有名的纲领,而章学诚纲领又是对顾炎武纲领的挑战,具有确立学术新范式的重大意义[注]余英时.“六经皆史”说发微[M]∥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店,2000:49.。章太炎主张“六经皆史”,对章学诚的学术观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一方面认为古代典籍皆属官府,另一方面则提出“古人的史,范围甚大”,赋予“史”以更为广泛的内涵。

中学体育教师在福利报酬、职业认同感、领导管理、进修晋升四个维度上满意度较低,其中职业认同感维度满意度最低。中学体育教师是学校教师群体中的边缘群里,往往被领导和学生所忽视,在学校中工作不受重视,没有工作认可度。一些体育教师反映,在升学的压力下,尤其高中,体育教师的课时常得不到保障,学校教学任务紧张时,体育课时常被挤占,体育教育事实上经常被边缘化,变成可有可无的课,这就导致一些体育教师缺乏工作成就感,从而降低了对待工作的满意程度。同时,作为体育教师在外出培训、职称晋升等方面都没有优势,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其工作满意度。

中国作为统一的大国的历史,长达二千多年,且即便在短暂的割据时代,各侯王霸主亦以统一为职任,是什么原因促成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国易于统一?是“六书为贯,字各归部,虽北极渔阳,南暨儋耳,吐言难谕,而按字可知”[注]章太炎.国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8.的汉字充当了民族统一的黏合剂,汉语言文字先天具备的特征是先民传给后世巨大的文化财富。

经学家的著作,差不多有四五千卷之多,着手很不容易,但现在却比从前便利了。清代治经,分古文、今文两派,不如从前的难得系统。古文是历史,今文是议论。古文家治经,于当时典章制度很明白的确;今文家治理,往往不合古时的典章制度。《周礼》《春秋》《左传》都是古文学,《诗》和《书》则有古文有今文。但是今文家所说往往与古文情形不对,古文家将经当历史看,能够以治史的法子来治经,就没有纷乱的弊病,经就可治了[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86.。

“古文是历史,今文是议论”这一观点用最简洁的语言,道出两千年来争执不清、复杂的今古文经之别,给青年学子研治经学指出了便捷之路。读经的路径找到了,那么读史呢?章太炎一样给出答案说:

章太炎把音韵训诂作为语言研究的“管籥”,而把周秦诸子著作中的语言史料当作“堂奥”,非常明晰地给研究者指出治小学的路径。1913年,章太炎又在所撰《自述学术次第》中说:“余治小学,不欲为王菉友辈,滞于形体,将流为字学举隅之陋也。顾、江、戴、段、王、孔音韵之学,好之甚深,终以戴、孔为主。明本字,辨双声,则取诸钱晓徵。既通其理,亦犹所歉然。”[注]章太炎.章太炎自述1869—1936:文明国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55.王菉友即《说文释例》的作者王筠,其治《说文》重在形义,而形义之理论根本又在六书,于是王筠便辑成专书,集中各家关于六书的观点,然后按六书分类,收录正字,阐释六书理论。章太炎不走王筠治小学之路,明确提出重音韵,博采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诸家之长,最后皈依钱大昕以古声纽研究为主,并涉及古韵类及古声调的研究路数。

读经要明派别,读史应知重点,章太炎开出的良方是其多年治学的经验之谈,他提出以经为史的思路,其实质是:经学为路径,史学为目的,诚如其1920年10月30日在湖南教育会讲演“历史的价值”所说:“各种科学是世界公共的,独历史各国有各国的。引起爱国心,非历史不可。”[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91.倡导青年学子通过研读历史而认识国情,从而激发爱国心,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而切其时要,是章太炎国学演讲中对“经”“史”的总理念,他“主张经学即史学,发扬国学,即从史学出发,以史学保持国性,以史学培养国民道德操守,用国学塑造国魂,力求用经史之文化以求拒侵抗敌,复兴文化,重塑道德”[注]吴湉南,周慧杰.经学抑或史学——论章太炎今古文经学观及其学术要义[J].东南学术,2014(3).。

(二) 以语言为根基

弟子周作人论章太炎学术成就说:“对于中国的贡献,还是以文字音韵学的成绩为最大,超过一切之上的。”[注]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M].长沙:湖南人出版社,1982:205.小学是章太炎国学研究首要的成就,他精通小学,在语言文字学的研究上造诣很深,且又通读西方语言学通论和社会学原理方面的书籍,所以能够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上突破古学的框架,融会贯通中西文化,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也正因为如此,章太炎在历次国学演讲中,尤其强调研究小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是提出“语言文字之学”的名称。1906年9月,章太炎在日本从事国学演讲,其《论语言文字之学》说:

广西ETC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宋 健(3/23)

今欲知国学,则不得不先知语言文字。此语言文字之学,古称为小学。……合此(文字、音韵、训诂)三者,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为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此种学问,《汉书·艺文志》附入六艺。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3-14.。

对于章太炎提出“语言文字之学”的概念,学术界给予高度评价:“第一,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看,它既与章太炎的汉学渊源直接相关,可以说是语言理论在中国学术领域的运用;更与章太炎的倡导国学互为表里,可以说是中国国学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结晶。第二,从理论内涵的角度看,章太炎在强调,‘中国语言文字制作之原’,关乎民族文化的创造、传承与发展,‘乃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因此是国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注]周光庆.二十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得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34.当然,对于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其对传统小学性质定位来看。几千年来,学术界一直将“小学”作为经学的附庸,研究的虽然是汉字的形、音、义,但是却以解释经义为宗旨,在经学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的古代社会,小学的从属地位难以改变。而章太炎称小学为“语言文字之学”,明确宣布小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文字,脱离了经学附庸地位而独立成为一专门学问,这个意义就十分重大了,诚如沈兼士先生所说:“章氏倡此正名之议,颇具时代之精神,足以促小学之进步。”[注]沈兼士.影印元至治本郑樵六书略序[M]∥沈兼士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332.而裘锡圭先生也说:“章氏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他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语言学思想。他提出‘语言文学之学’这一名称,标志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端。”[注]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2.

二是强调治小学的意义。章太炎先生把传统“小学”之名改为“语言文字之学”,但在文章和演讲中两者交互使用,因此,此处的“小学意义”也就是“语言文字之学的意义”。他认为,语言与文字的统一,必然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以及经济的增长。他说:

若令地望相越,音读虽明,语则难晓。今以六书为贯,字各归部,虽北极渔阳,南暨儋耳,吐言难谕,而按字可知,此其所以便也。海西诸国,土本狭小,寻响相投,偷用并音,宜无疐碍。至于印度,地大物博,略与诸夏等夷,言语分为七十馀种,而文字犹守并音之律,出疆数武,则笔札不通。梵文废阁,未逾千祀,随俗学人,多莫能晓。所以古史荒昧,都邑殊风。此则并音宜于小国,非大邦便俗之器明矣[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8.。

Milk-run系统的运行模式是配送人员使用设备通过固定的路线在固定的时间段内进行小批量零件配送。Milk-run系统的路线规划在设计时必须重点考虑,合理的路线规划能有效提高其效率,保证系统的可实施性。一般Milk-run供货路线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两站式、中心仓库式、多重停靠点式、差异化停靠点式。车间Milk-run供货模式多采用1∶n的中心仓库式。

王文娟老师是山西省长治市重点中学清华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多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及班主任管理,2017年年初,她结束了一年半的援疆服务后,又主动请缨申请加入到了第二轮的援疆服务队伍,从家乡到新疆,她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团场党委的关心、同事们的热情,学生们求知若渴的欲望让她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并成为她担当重任、扎实工作的无穷动力。第二轮援疆工作座谈会上王文娟说:“我已经把新疆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愿意为美丽新疆的建设付出自己的努力。”

在后来的多次国学演讲中,章太炎不断对“经”“史”关系进行阐发,如1920年10月25日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演说“研究中国文学的途径”时指出:

时至近代,受列强侵略,中国国力渐衰,但是章太炎从语言文字研究中看到国家振兴的希望。他指出:“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注]章太炎.国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要使中国由国势日弱转变为国势渐强,必须充分重视语言文字的发展。“若是提倡小学,能够达到文学复古的时候,这爱国保种的力量,不由你不伟大。”[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提倡小学看似只是语言文字方面之事,其实质并不简单,而是关系到爱国保种的层面,可以说,章太炎具有超乎常人的眼光,赋予小学研究以极大的社会意义。

三是总结小学研究方法。章太炎提倡小学研究,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总结小学研究方法,给学者以恰当的指导。早在1909年9月,章太炎撰《致国粹学报社书》,论治小学与诸子之门径说:

国粹学报者,本以存亡继绝为宗,然笃守旧说,弗能使光辉日新,则览者不无思倦;略有学术者,自谓已知之矣。其思想卓绝,不循故常者,又不克使之就范,此盖吾党所深忧也。弟近所与弟子讨论者,以音韵训诂为基,以周秦诸子为极,外亦兼讲释典。盖学问以语言为本质,故音韵训诂,其管籥也;以真理为归宿,故周秦诸子,其堂奥也。经学繁博,非闭门十年,难与斠理,其门径虽可略说,而致力存乎其人,非口说之所能就,故且暂置弗讲。音韵诸子,自谓至精,然音韵亦有数家异论,非先览顾、江、戴、孔诸家异说,亦但知其精审,不知精审之在何处也。诸子幸少异说(元明以来,亦有异论,然已无足重轻,近世则惟有训诂,未有明其义理者,故异说最少),而我所发明者,又非汉学专门之业,使魏晋诸贤尚在,可与对谈[注]章太炎.致国粹学报社书[J].国粹学报,1909,11(第10号).。

我们读史,应知大体。全史三千多卷,现在要人全读,是不可能的事。《资治通鉴》和《通典》《通考》,却合起来不过六七百卷,可以读完的,不可不读。这个里面也有许多可以不读的,如五行、天文等类,用处很少;至于兵制、官制、食货、地理等重要门类,应该熟览详考;其余烦琐的事,不考究不要紧,只讲大体也不纷烦,这是读史的途径[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87.。

章太炎治小学以音韵为重点的研究方法,取得了诸多成就,他在古音韵部的划分、古音声纽的考证、汉字音值的描写以及汉语音转关系等方面都有过专门的论述,对近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梁启超称赞说:“其治小学,以音韵为骨干,谓文字先有声然后有形,字之创造及其孳乳,皆以音衍。所著《文始》及《国故论衡》中论文字音韵诸篇,其精义多乾嘉诸老所未发明;应用正统派之研究法,而廓大其内容延辟其新径,实炳麟一大成功也。”[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中国历史研究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363.

总而言之,从马铃薯的种植实践来看,不同的马铃薯种植密度对于马铃薯的产量、农艺性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商品马铃薯的数量与产量造成影响,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平均结薯的数量也会有所差异,适当的范围内随着马铃薯种植密度的提高,结薯的数量也会增加。因此,对于种植人员来说,要充分意识到马铃薯种植密度的重要性,从当地土壤、气温、气候条件出发,全方位思考种植影响因素,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收益。

(1)开设“茶产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是人才培养适应茶产业发展的需要。传统茶学专业普遍开设有“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内容一般包含有了茶叶审评、茶叶标准、茶叶的理化检验等,其中的茶叶理化检验内容仅是针对茶叶标准中检验项目,未能涵盖其他茶产品,如液体茶饮料、茶食品等,而除茶叶之外的其他茶产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其进行分析与检验是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环节。而且在“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中,重点集中在茶叶的审评,对茶叶的检验居于次要地位。所以,将“茶叶审评与检验”分为“茶叶审评”和“茶产品分析与检验”2门课程,可以起到强化培养学生对茶产品进行分析检验能力的作用,可以适应茶产业发展对产品品质控制的需要。

(三) 以诸子为目标

章太炎于诸子学研究时间较长,可以说贯穿其全部学术生涯,在历次国学演讲中皆有对诸子研究的专门性介绍,其诸子学研究与演讲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目的是要在近代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诸子的是非和文化价值。在研究中,他能够密切联系社会思潮的变迁,重心不在考据之学,而在义理之学,从而有别于乾嘉考据学者的诸子研究。

1906年9月,章太炎在东京国学讲习会演讲“诸子学略说”,1935年,于苏州国学讲习会再次专讲“诸子学略说”,两次演讲时隔近30年,对诸子研究可谓全面而深刻。

章太炎高度评价墨家勇于救世的牺牲精神。《论诸子学》认为“墨子之学诚有不逮孔、老者,其道德则非孔、老所敢窥视也”[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57.。针对孟子斥墨家“兼爱”、荀子斥墨家“尚俭”,章太炎予以驳斥,指出:“墨子本旨在‘兼爱’‘尚同’,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是其办法,‘明鬼’则其作用也。”[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05.尽管在总体评价上,章太炎认为墨家不如儒道之高,但他还是肯定墨家非命学说。“盖非命之说,为墨家所独胜。儒家、道家,皆言有命,其善于持论者,神怪妖巫之事,一切可以摧陷廓清,惟命不能破。”[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56.

章太炎较早否定孔子作为儒家宗师的至尊地位,在《与人论朴学报书》中说:“人事百端,变易未艾,或非或韪,积久渐明,岂可定一尊于先圣?”[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55.章太炎按古文经学家的观点,肯定孔子整理古籍之功:“有商订历史之孔子,则删定六经是也;有从事教育之孔子,则《论语》《孝经》是也。由前之道,其流为经师;由后之道,其流为儒家。”[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51.在章太炎的演讲中,孔子走下了“素王”的神坛,回归到客观而真实的历史中。

章太炎对道家的评论出现先抑后扬的转变。在1906年的演讲中,章太炎批判老子“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思想,称其学术“尽于此矣”[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54.,而在1935年的演讲中则称老学为诸子之源,说:“老子譬之大医,医方众品并列,指事施用,都可疗病。五千言所包亦广矣,得其一术,即可以君人南面矣。”[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02.

经试验可知,二值化能使边缘点上较大部分处在标记点周围,减小吻合度,但实际的吻合度都能达到30%以上,不会对评价造成太大影响。根据表2的结果,相比之下,Sobel与G.Laplacian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并且十分接近,故建议采用Sobel实施检测[3]。

章太炎对法家学说并不持肯定态度。首先,他分析法家派别说:“一派以法为主,商鞅是也;一派以术为主,申不害、慎到是也。惟韩非兼擅两者,而亦偏重于术。”[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21.他对先秦时期主要法家人物做了清楚的区分。其次,从儒法互补的角度肯定法家,但也认识到法家学说的丰富性:“法家者,则犹西方所谓政治家也,非胶于刑律而已。”[注]章太炎.章太炎政论选集[M].汤志钧,编.北京:中华书局,1977:68.最后,指出法家在社会治理上的缺陷:“是故论政治者,无论法家、术家,要是苟安一时之计,断无一成不变之法。至于‘绝圣弃知’,又不能见之实事。是故政治比于医药,医家处方,不过使人苟活一时,不能使人永免于死亡也。”[注]罗检秋.章太炎与诸子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清初国势之盛,乃满洲之盛,非汉族之盛,汉人慑服于满洲淫威之下,绿营兵丁大抵羸劣,营汛武职俸薄,往往出为贾竖,自谋生活,其权力犹不及今之警察,故汉人皆以当兵为耻。夫不习戎事,则体力弱,及其为文,自然疲苶矣。曾涤生自办团练,以平洪、杨之乱,国势既变,湘军亦俨然一世之雄,故其文风骨遒上,得阳刚之气为多。虽继起无人,然并世有王湘绮,亦可云近于阳刚矣[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45.。

演讲开展不到一个月,章太炎遭到袁世凯软禁,讲学被迫中止。章太炎后来回忆被软禁的生活说:“冒危入京师,宿共和党。戒严副司令陆建章以宪兵守门,余不得出。”[注]章太炎.太炎先生自订年谱[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7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24.但是袁世凯深知章太炎在社会上的名气和影响力,不敢加之于刃,而他亦曾经“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注]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M]∥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67.。被软禁期间,章太炎曾绝食七天,准备以身殉国,后被袁世凯设法救活,并允诺有限的人身自由。吴承仕时任司法部佥事,时常前往软禁地探望章太炎,事师如亲。章太炎多言玄理,吴承仕好说内典,二人一拍即合,相谈甚欢。章太炎谈话以佛教唯识论为主,旁及老庄、孔孟,吴承仕边听边执笔恭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谈话又涉及典籍、医学、历算、数学、音乐、文学、音韵与史事等。1916年,笔录告一段落,共得167则,是为《菿汉微言》,后收入浙江图书馆本《章氏丛书》中,书末章氏《小识》称:“虽多言玄理,亦有讽时之言。身在幽囚,不可直遂,以为览者自能知之也。”[注]章太炎.菿汉微言[M]∥菿汉三言.虞云国,校点.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73.

(四) 以“文”立国性

章太炎在国学演讲中,对文学的论述有一个越来越清晰和系统化的过程。章太炎于1906年9月东京国学讲习会发表《论文学》(后又易名为《文学总略》,收入《国故论衡》),主要界定“文学”和“非文学”的概念,从文字学的角度提出:“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2.他认为衡量文章好坏的标准不在于文字的朴与华,反对以藻饰、华丽的文字作为衡量文章的标准。1913年12月25日,章太炎在被袁世凯幽禁期间从事国学演说,其中谈到文学的问题,主要从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划分问题进行辨析,认为古代“文类”划分是来源于古代政教的功能,不同于现代文学内部的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类的建立和划分。同时,章太炎还提出:“凡论文之书,范围必广,无论集部之文宜论之,即经、史、诸子,亦无不宜论。”[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05.对“文”给出了一个很宽泛的划分,包罗至广,举凡经、传、解故、诸子、奏记,都被论列,至于文、笔之分,有韵、无韵之分,学说、文辞的差异,有句读、无句读的差别等,章太炎都曾涉及,亦曾引起过很大的争议,有助于将文学放在更大的背景下进行研究。

到了1936年,章太炎在苏州国学讲习会演讲“文学略说”,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又有了深度,提出“历代文章之盛衰,本之国势及风俗,其彰彰可见者也”[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45.的观点,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具体剖析古代历史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战国为文章准备时期,六朝为完善阶段,但从文气来说,则代有衰弱,唐代国势“虽不逮两汉,尤胜于六朝。故燕、许大手笔,文虽骈体,气骨特健,自此一变而为韩、柳之散文”[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43.;而宋代虽尚文,但“讳言武事,欧、曾、王、苏之作,气骨已劣于韩、柳”[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43.。两代文气判然高下。

对于明清两代之文,章太炎在演讲中亦给出比较,认为明人有鉴于宋人之外交卑屈,故特敏感,特尊大,行之于文则要求外夷与明廷往来一律写华文,实在“出于勉强”[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44.。至于清代,前期和后期为文出现变化,章太炎说: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健全大中修养护体系、大力开展预防性养护工作、加强市场化建设力度、采用新型养护工艺与检测技术等等,能够全面提升公路大中修养护水平与效率,减少公路养护不当现象的发生。对于公路养护人员而言,在实际养护过程之中,要大力学习国内外新型公路大中修养护工艺,提升自身的公路养护技能,保证公路大中修养护质量得到全方位提升。

章太炎的文学思想是复杂而充满着矛盾的,这是因为他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博大精深的学术功力,乾嘉朴学传统的治学路向,经学家和小学家的目光,加之他思想中保守和复古倾向,使他的文学思想既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也带有传统文学观念强大的历史惰性”[注]郭延礼.论章太炎的文学思想[J].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他十分强调文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希望从文学的创作中找到时代盛衰的因素,这是章太炎在国学演讲中对文学的根本认识。

三、 “用国粹激动种姓”:章氏国学演讲会的意义与影响

作为一位典型的民族主义者,章太炎的思想中不可避免有保守的一面,而这保守的一面正可见其拳拳炽烈的爱国之情,保种之心,他在30多年的国学演讲中一以贯之地高举“国粹”大旗,对国学做一番彻底的总检讨。

(一) 赋予“国学”新内涵

1906年,章太炎以“国学讲习会发起人”的名义发表《国学讲习会序》,其中说:

夫国学者,国家之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夫一国之所以存立者,必其国有独优之治法,施之于其国为最宜,有独立之文辞,为其国秀美之士所爱赏。立国之要素既如此,故凡有志于其一国者,不可不通其治法,不习其文辞。苟不尔,则不能立于最高等之位置。而有以转移其国化,此定理也[注]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序[N].民报:第7号,1906-09-05.。

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个国家能够成立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国学”,就谈不上有国,“国学”兴亡与国家兴亡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不可分割。在章太炎对“国学”进行解释之前及其后,中国学界对“国学”的问题探讨一直持续,总其要有这样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国学”即“中学”。这种观点与晚清冯桂芬、张之洞等人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关,但是以“中学”为“国学”似偏狭,所指是以三纲八目(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无法涵盖“国学”的全部内容。第二,“国学”即“国粹”。“国粹”即国家学术文化之精粹,偏重于特性,认为中国传统学术一切皆“粹”,于是把传统学术全部兜进了“国学”的筐子里。第三,“国学”即“国故”。1919年,毛子水、傅斯年等提出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整理国故”,后胡适等人极力提倡。但是,“国故”与“国学”有相通之处,又有区别,“国故”主要表述客观存在之旧物,而“国学”则已升华为主观能动之学术追求。

再看章太炎历次国学讲习范围:1906东京主持国学讲习会,讲学科目为诸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中国历史;1913年北京国学讲学科目为经学、史学、玄学和子学;1922年上海国学讲习会讲授内容为国学之体、治国学之法(辨伪学、小学、地理和人情社会之变迁)、国学之派别(经学、哲学和文学)和国学之进步;而1934年起在苏州举办的章氏国学讲习会授课内容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等。因此,可以说“太炎先生所主持的传统文化教育组织皆以‘国学’为名,其讲学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注]孟琢.章太炎的国学概念及其品格与精神[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7.。相对而言,“国学”的提法不仅中立,而且具体,根据章太炎演讲内容,可知“国学”(章太炎在演讲中用“国学的派别”)内容包括经学的派别、哲学的派别和文学的派别,具体到每一个派别,章太炎又专门做了详细的划分。

根据章太炎的研究,学术界逐渐形成共识,国学乃“一国固有之学”,是从黄帝以来历经尧、舜、禹、夏、商、周历代相传,到孔子而集大成的中国学,其具体内容就是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献、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学科,在西方被称为“汉学”。章太炎对于“国学”所赋予的新内涵,明确的时代精神和古为今用的品质,直至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二) 增强爱国情怀与培养文化自信

章太炎长期从事国学讲习,给民国时代学风带来巨大的变化,给国人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1906年7月15日,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演讲说:

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8.。

爱国爱种的心,要建立在对民族文化了解的基础上,中国的“长处”是什么?按照章太炎的理解,是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国粹”,但是,“为甚要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8.章太炎还格外强调“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这里的“国粹”就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可以以此来激发人们的爱国之心,国粹乃一国之特色所在,国人有义务去了解。提倡国粹,“就是要求人们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熟悉自己的国情,了解中国自身的长处,而决不是要人们信奉孔教,也决不要人们去忠君、尊孔、宗经、明纲,死死抱住那些东西不放。而之所以这样,就是要人们抛弃民族虚无主义,去掉民族自卑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中华民族完全能够自立于世界文明民族之林”[注]姜义华.章太炎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112.。章太炎将提倡“国粹”看作振兴民族的前提,这一理念贯穿其30年来的国学演讲,诸祖耿先生回忆说:“在苏州讲学时,标举先忧后乐之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之顾炎武以为倡;又举‘孝经’之继承民族传统,‘大学’之研究政学标的,‘儒行’之鼓励强毅坚贞,‘丧服’之巩固民族宗亲,以为教;而主要目的,则在继承保有文化,反抗敌人侵略,所谓‘范以四经,标以二贤’者也。”[注]诸祖耿.“章氏国学讲习会”纪事[J].文教资料,1999(6):49-52.

在章太炎看来,文化不仅是树立国人自信心的问题,还在于文化对于立国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超越其他因素。1916年7月15日,章太炎在粤省住沪国会议员茶话会上发表演说:

国家之所以能成立于世界,不仅武力,有立国之元气也。元气维何?曰文化。不特中国然,即他国亦无不然。希腊,孱国也,然至今未亡,列强曾何爱于此弹丸之地,而必欲保存之,以其为欧洲文化之祖耳。欧人恒言曰,野蛮国可以灭,文明国不可灭,可知文化所在,为世界人类之所同爱,必不忍灭亡之。然吾国自比年以来,文化之落,一日万丈,是则所望于国民力继绝运,以培吾国本者耳[注]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17.。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联盟提出,成人额面窦性QRS波心电轴的正常范围为-30°~+90°。参考受检者体型:瘦高型个体,心脏呈垂位,QRS波电轴偏向90°,Ⅲ导联直立,振幅Ⅲ>Ⅰ;矮胖型个体,心脏被膈肌上抬,呈横位,QRS波电轴偏向-30°,以致Ⅲ导联振幅<Ⅰ导联,甚至倒置[8]。据此我们可进行组内区分。简便判断心电图各类肢体导联错接的步骤演示如图6所示。

中国具有悠久而强大的文化,这是保证国家不会沦亡的基础,但是并不能保证国家长盛不衰,国运有强弱,文化有盛衰,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重振我们的文化传统,培养文化自信,使之永远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培养文化自信,还要正确比较中西文化差异,章太炎在《原学》中说:“饴豉酒酪,其味不同而皆可于口,今中国不可以委心远西,犹远西之不可委心中国也。”[注]章太炎.国故论衡.陈平原导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3.中国和西方的基本文化要素各有特色,各自适合的对象是不同的,那些盲目崇拜与学习西方文化的思想是要不得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当真正掌握新学(包括西学)的精髓,用来清理传统文化遗产,经过认真的剔抉扬弃,创造出新型民族文化,而不能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做法。

(三) 培养国学专门人才

章太炎开办国学讲习会的历史意义是重大的、多方面的,在培养国学专门人才方面尤其值得一提。

作为章太炎的入室弟子,曹聚仁先生说:“任在何地何时的学者,对于青年们有两种恩赐:第一,他运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域给人们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面,指引途径,使人们随着在轨道上走。因此可以说:学者是青年们的慈母——慈母是兼任饲养和扶持两种责任的。”[注]曹聚仁.小识[M]∥章太炎.国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1.这是对章太炎培养人才的评价。章太炎国学讲习会究竟培养了多少人才,没有人做过全面统计,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史料记载大致来看一下听讲者情况。东京国学讲习会前来“听讲的人以浙人、川人为多,浙人中有沈士远、兼士兄弟,马裕藻、马叔平、朱希祖、钱玄同、龚未生等;川人中有曾通一、童显汉、陈嗣煌、邓胥功、钟正楙、贺孝齐、李雨田”[注]任鸿隽.记章太炎先生[M]∥追忆章太炎.北京:三联书店,2009:221.,此外还有周树人、周作人兄弟以及任鸿隽、任鸿年兄弟等。

北京国学讲习会学生中有顾颉刚、毛子水、吴承仕等,上海国学讲习会受众最多时超过千人,最少时也有百人左右。苏州国学讲习会由于有了固定地点,坚持时间长,类同学堂,可以说弟子云集。苏州国学讲习会是一次国学人才的大聚会,发起人为朱希祖、钱玄同、黄侃、汪东、吴承仕、马裕藻、潘承弼等,赞助人有段祺瑞、宋哲元、马相伯、吴佩孚、李根源、冯玉祥、陈陶遗、黄炎培、蒋维乔等,除章太炎本人授课外,尚有太炎好友王小徐、蒋维乔、沈瓞民等,章门弟子授课者有朱希祖、汪东、马宗霍、马宗芗、孙世扬、诸祖耿、潘重规、黄焯、潘景郑等。苏州讲学集章太炎学术之大成,培养了最后一代弟子。

众多弟子中,有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黄侃、语言改革活动家钱玄同、教育家许寿裳、经学家吴承仕、教育家姚奠中、语言学家汤炳正、史学家朱希祖,等等,学术界称之为“章门弟子”。“章门弟子”群星璀璨,名家辈出,已成为我国文史学界一道最为亮丽的文化景观,“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化的面貌和趋向”[注]董国炎.章太炎文学观考辨二题[J].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27.。章门弟子作为一个学术群体,“富有民族责任感,勇于与时偕进,把握时代潮流,努力为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注]郑师渠.《章门弟子与近代文化》序[M]∥卢毅.章门弟子与近代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四、 结 语

晚清民初,对于处在命运十字路口的中国来说十分关键,如何挽救这场历史上最严重、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民族危机,思想界出现了两种互不相能的意见:一种主张“全盘西化”,不加分析地移植西方文明,把中国的现在和过去割裂开来,另一种则主张“复古”,恢复旧学,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挽救日渐衰微的中国。作为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对两种倾向都进行了批判,指出二者的不足,认为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完全割裂过去,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他积极举办国学讲习会,宣讲国学知识,提倡弘扬国学应该抱着积极继承、扬弃创新的精神。章太炎逝世80多年了,但是他对于国学的宣传和推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许嘉璐先生说:“先生之功伟,先生之学精,后之仰之者,有志于为国为学者,可不识全豹而言前修耶!”[注]许嘉璐.序[M]∥张念驰.章太炎全集·演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6.“功伟”“学精”,可谓对章太炎从事国学演讲最恰当的评价。

GreatKnowledgeandAchievement:TheSinologySeminarofZhangTaiyanandNationalSpiritFormation

ZHOU Shengjie

[Abstract]Mr. Zhang Taiyan, the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had been engaging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propaganda from 1906to1936. By teaching the sinology in a more popular language, he inspired the nation and promoted the patriotic heat. Zhang Taiyan's sinology speeches were based on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g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the basic issu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He took philology as the main content, especially emphasized the significance and method of the philology study. He had a strong political ideal about all classes of authors in order to reunderstand them in modern history. In his speech, Zhang Taiyan stress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oped to find the factors of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times from literary creation. Zhang Taiyan's sinology seminar had made a thorough review of the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given new meanings to sinology in order to reshape the soul of China. It provided a strong sense of patriotism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ized talents on sinology.

[Keywords]Zhang Taiyan; sinology seminar; national spirit shaping; students of Mr. Zhang Taiyan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JHQ044)

[中图分类号]B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9)01-0103-16

DOI:10.3969/j.issn.1009-105x.2019.01.008

引用格式:周生杰.学精功伟:章太炎国学演讲会与国魂塑造[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3-118.

Citation Format:ZHOU Shengjie.Great Knowledge and Achievement: The Sinology Seminar of Zhang Taiyan and National Spirit Formation[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2019(1):103-118.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责任编辑:肖爱华)

标签:;  ;  ;  ;  ;  ;  ;  ;  

周生杰:学精功伟:章太炎国学演讲会与国魂塑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