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脱水器论文-姚磊,崔盈贤

电化学脱水器论文-姚磊,崔盈贤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化学脱水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焦油,电化学,脱水脱盐,节能降耗

电化学脱水器论文文献综述

姚磊,崔盈贤[1](2019)在《中低温煤焦油电化学脱水脱盐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煤焦油原料中盐含量高造成的设备腐蚀和堵塞问题,以典型中低温煤焦油为原料,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煤焦油电化学脱水、脱盐预处理技术研究,优选获得了一种复合破乳剂SXF2070A并对工艺操作条件进行优化。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在破乳剂用量为5×10~(-5)、电场温度为130℃、电场强度为1 300 v/cm、注水量为6%、电场频率为1 500 Hz和停留时间为30 min条件下,二级电化学处理后含水小于1.5%、含盐为1.1 mgNacl/L;现场应用数据表明:采用室内优化条件和交流供电方式,煤焦油电化学处理后含水小于1.4%,含盐小于3 mg Nacl/L。采用高频电脱盐技术,能在煤焦油电化学处理指标达标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操作电流,降低总能耗达31.8%,达到0.43 kgEo/t原油,节能降耗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利用》期刊2019年02期)

索娅,马辉,孙永伟,朱豫飞[2](2017)在《中低温煤焦油电化学脱水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评选了3种破乳剂,采用优选出的化学破乳剂与电化学脱水相结合的方法,对煤焦油脱水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破乳剂可明显提高油水分离的速度。电脱温度、电场强度、电场时间是影响电化学脱水的3个主要因子。电脱温度在50℃~100℃和电场时间为10~60min内时,电脱温度越高、电场时间越长,煤焦油的脱水效果越好。而电场强度在1000~6000v内,电场强度要适中,约4000v时脱水效果最好,过大或过小均会影响或破坏脱水效果。(本文来源于《神华科技》期刊2017年07期)

张宏奇,刘扬,王志华,徐萌萌[3](2017)在《高浓度聚驱采出液乳化行为及电化学脱水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浓度聚驱采出液油水分离效率及其给常规交直流电场带来的冲击,开展了该类采出液的乳化行为及脱水方法研究,研究中综合了集输工况条件下的采出液转相特征、电负性、乳化油珠粒径分布、界面性质、乳化体系的微观形态及瓶试法油水分离实验,并基于所建立模拟装置评价了脉冲供电脱水对高浓度聚驱采出液破乳脱水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高浓度聚驱采出液复杂的乳化行为与含聚浓度直接相关,含聚浓度上升使其电负性增强,转相点呈不同程度降低,且由于促进了黏弹性界面膜的形成,乳化粒子聚并和相分离的难度增大;辅以化学破乳的脉冲供电电场脱水工艺能有效改善分离效果,提高脱水操作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李学坤,李稳宏,冯自立,孙智慧,李冬[4](2013)在《响应面法优化煤焦油电化学脱水的操作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YS-3电脱盐试验与破乳剂评选仪,对中温热解煤焦油电化学脱水进行了实验。考察了破乳剂加入种类和加入量、电场强度、去离子水加入量、脱水温度、脱水时间等6个单因素对煤焦油电化学脱水效果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对破乳剂加入量、去离子水加入量、脱水温度、脱水时间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8种破乳剂中,以多乙烯多胺类引发剂合成的水溶性XD-2破乳剂的破乳效果最好;煤焦油电化学脱水的优化条件为:电场强度900 V/cm、脱金属剂加入量30.0μg/g、去离子水加入量13.4%(φ)、破乳剂加入量17.4μg/g,脱水温度108℃、脱水总时间17.3 min,在此条件下,脱水率最高达到99.5%,煤焦油中水含量最低为127.7μg/g,符合加氢原料油进料要求。(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3年10期)

王瑞卿[5](2010)在《煤的电化学脱水过程及电解槽模拟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粒煤水分的增加,在炼焦过程中,会增加热能消耗,延长焦化时间,降低焦炉产率,缩短炼焦炉使用寿命;对于动力用煤,其发热量随水分增高而下降;运输时,煤会随着水分渗出而流失,既浪费了煤炭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另外,细粒煤水分偏高,还会导致其堆放场地周围煤泥水积聚,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细粒煤水分对后续加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针对细粒煤的脱水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脱水设备的研制缺乏实用的理论依据,通过模拟来优化脱水设备结构进而完善脱水理论的研究。研究证明细粒煤带有负电荷,可以通过电解作用,改变细粒煤的一系列性能,来降低细粒煤水分。本文以西曲煤(-0.5mm)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西曲煤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考察了加入电解质电解的电化学处理,研究细粒煤的电化学脱水中,电极材料、煤浆浓度、电解电流、电解时间、电解质用量、不同粒级以及内水对脱水效果的影响,并得出最佳的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和FLUENT软件,进行电解槽电场的模拟及流场的模拟,并对实验进行验证,为适合细粒煤电化学脱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分析结果如下:1.考察了石墨-铁、铝-铝、铁-铁、铜-铜不同电极对细粒煤脱水效果的影响,得出用石墨作阳极、铁作阴极不但过滤速度快、而且滤饼水分低,滤饼水分降低了3%,消耗电解质的量也最低,电解质硫酸铝的量为500g/t。2.通过不同电解质对细粒煤电化学脱水效果影响研究,可以看出电解质为铝盐时,脱水效果最好。在以硫酸铝为电解质电解的情况下,得出最佳工艺条件:电解时间为30min;电流为0.3A;矿浆浓度25%时;电解质用量为500g/t,滤饼水分降低了4%。3.考察不同粒级煤电化学内水脱除效果,得出只加电解质,对粒级0.125-0.25mm适宜,滤饼水分约20%;只电解,粒级-0.125-0.5mm效果明显,滤饼水分为21%;加电解质、电解,粒级-0.25-0.5mm较其它粒级滤饼水分降低了8%。4.利用Ansys软件对电解槽电场模拟,得出六边形八面体相邻阴阳极的电解槽结构有利于细粒煤的充分电解,对细粒煤煤浆与电解质的混合液电场的分布面积是最广的,能够充分对大部分,甚至全部分布在其中的细粒煤进行电解,并且占地少,而且也便于控制。5.通过Fluent软件对电解槽流场模拟,可知转子半径为1.4cm,转速为78.54rad/s更有利于电解。(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0-05-01)

武乐鹏[6](2010)在《不同电解质对细粒煤电化学脱水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选煤过程中细粒煤(-0.5mm)的数量剧增,入选原煤中细粒级含量多在20%以上。动力煤水分过高会影响发热量,炼焦煤水分过高会消耗热量,降低炉温,延长炼焦时间,降低生产效率。细粒煤水分过高还将增加运输成本、堵塞储运设备、易冻结、污染环境,给生产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降低细粒煤产品的水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经济、环保效益。传统的细粒煤脱水方法,如使用压滤机、添加絮凝剂和助滤剂等,由于受设备投资大、药剂来源和成本等条件的限制,脱水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利用电化学脱水技术促进细粒煤脱水已引起世界各国选矿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论文以-0.5mm的焦煤、无烟煤、弱粘煤、气煤为研究对象,以过滤速度和滤饼水分为主要指标,分别考察一价、二价、叁价阳离子电解质对细粒煤电化学脱水效果的影响。采用FTIR、XRD、TG等手段对电化学处理前后的煤样进行表征,初步探索电化学脱水的机理,结论如下:1、以焦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进行探索性试验,考察矿浆浓度、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对细粒煤电化学脱水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电化学预处理后的细粒煤比未经过处理的原煤易于脱水。当矿浆浓度20%,电流密度5mA/cm2,电解时间30min时,脱水效果最佳,滤饼水分为23.53%,原煤样滤饼水分为24.20%,降低了0.67%。2、选用NaCl和Na2CO3、MgCl2和MgSO4、CaCl2和Ca(OH)2、AlCl3和A12(SO4)3、FeCl3和Fe2(SO4)3十种电解质,分别考察一价、二价、叁价阳离子对不同细粒煤电化学脱水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一价的NaCl和Na2CO3使滤饼水分增大,不利于细粒煤脱水。二价、叁价电解质如MgCl2和MgSO4、CaCl2和Ca(OH)2、AICl3和Al2(SO4)3、FeCl3和Fe2(SO4)3、可以提高过滤速度和降低滤饼水分,其中AlCl3电解质脱水效果最为理想,焦煤、无烟煤、弱粘煤、气煤滤饼水分分别降低了4.00%、2.10%、10.42%、3.22%。3、电解质加入矿浆中,可以中和细粒煤表面的电荷,压缩双电层,降低ξ-电位,细粒煤表面水化膜被减弱。电解使原来的强极性官能团转化为弱极性官能团,使其表面非极性增强,即憎水性增强。在煤颗粒表面形成疏水性膜,起到疏水作用,有利于形成紧密的颗粒,降低水分。4、红外测试结果表明,细粒煤在电解后颗粒表面没有产生新型的官能团,各官能团基本没有变化,说明煤的性质没有改变。—OH、>C=O和—COOH略有减弱,这些官能团带负电性与煤颗粒表面ξ-电位密切相关,它们的减少使煤颗粒表面的ζ-电位降低,亲水基团减少,加速细粒煤脱水。5、带负电荷的细粒煤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阳极定向移动,在阳极板上失去电子,降低细粒煤之间的静电斥力,降低表面能,使近似于布朗运动状态的细粒煤颗粒趋于稳定,有利于颗粒的聚沉,加速细粒煤脱水。(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0-05-01)

董宪姝,武乐鹏,姚素玲,王志忠[7](2009)在《西曲煤电化学脱水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将-0.5 mm的西曲原煤在钠盐、钙盐、铝盐3种不同电解质条件下进行电化学预处理,并考察其对滤饼脱水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过电化学脱水可以有效降低细粒煤水分。(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09年06期)

于德水,李金霜,莫中强,吴信昌[8](2008)在《电化学脱水器过渡层抑制剂室内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油水井增产措施(如酸化、压裂、调剖等)工艺实施中使用的大量化学品,最终比较集中地进入采出液,回到油田集输系统中。这些化学品的存在,必然影响油水乳状液的类型和稳定性,同时影响原油破乳剂的使用效果和原油电化学脱水器的正常运行。为抑制过渡层增生,使电脱水器运行平稳,一种办法是采用微乳液型抑制剂(油水两溶)对溶液进行处理;另一种是采用复合型抑制剂,主要是加入一些高效破乳剂+复合型添加剂,使用特殊生产工艺的方式。(本文来源于《油气田地面工程》期刊2008年06期)

周广军[9](2006)在《电化学脱水器过渡层抑制剂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水过渡层乳状液为稠油状液体,外观呈黄褐色或灰黑色,界面多凹凸不平,既有油包水又有水包油部分,在铁制搅拌头上产生较多吸附。中间过渡层的组成主要是由腐蚀产生的金属硫化物、原油组分中的天然乳化剂环烷酸,与增产措施加入的乳化剂、并且有少量机械杂质和重质油性物。这些物质广泛分布于油田联合站来液介质和脱后水及原油中,并具有束缚水、导电性强的特点。抑制剂抑制机理研究是药剂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物理方面和化学方面。物理方面应用界面物质顶替、界面张力降低、萃取、相似相容等原理;化学方面主要应用高级氧化、螯合与沉淀的转化,复分解等反应。用均匀设计思想,对抑制剂组成进行优化,确定最佳配比:主剂35%~45%;混合溶剂50%~60%;催化剂2%~15%。电脱水器油水过渡层抑制剂的现场应用试验是检验过渡层抑制剂研究成败的关键,通过对试验站的试验前、中、后的用药方式,用药量、工艺运行参数进行跟踪调查、记录的结果表明:过渡层抑制剂在现场应用,在加药位置不变的情况下,以加药量不变或降低为前提,使油水分离器和电化学脱水器得到平稳运行。较好的解决了原油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的生产急需,同时还有降低脱水温度和污水含油量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大学》期刊2006-05-18)

武本成,朱建华,刘红研,李宗强,杨树华[10](2004)在《辽河超稠油电化学脱水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国内超稠油预处理脱水主要采用的热化学沉降脱水或掺稀释剂脱水工艺的不足和局限,根据辽河超稠油的含水量及原油性质,对超稠油电化学脱水技术进行了开发研究。考察了温度、破乳剂、强弱电场等操作条件对辽河超稠油脱水效果的影响;在外加电场中,利用开发的快速脱水剂与破乳剂协同作用,实现了超稠油的深度脱水。在优化的电化学脱水工艺条件下,当破乳剂用量为140μg/g,脱水剂用量为80μg/g时即可使脱水后原油的含水率达到1.8%,而且经脱水处理后油品的密度有所降低,在50℃时粘度降低幅度达到60%,显着改善了油品的储运性能,有利于超稠油的后续加工利用,同时为辽河超稠油预处理脱水工艺的升级换代提供了一项新技术。(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电化学脱水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评选了3种破乳剂,采用优选出的化学破乳剂与电化学脱水相结合的方法,对煤焦油脱水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破乳剂可明显提高油水分离的速度。电脱温度、电场强度、电场时间是影响电化学脱水的3个主要因子。电脱温度在50℃~100℃和电场时间为10~60min内时,电脱温度越高、电场时间越长,煤焦油的脱水效果越好。而电场强度在1000~6000v内,电场强度要适中,约4000v时脱水效果最好,过大或过小均会影响或破坏脱水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化学脱水器论文参考文献

[1].姚磊,崔盈贤.中低温煤焦油电化学脱水脱盐技术研究与应用[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9

[2].索娅,马辉,孙永伟,朱豫飞.中低温煤焦油电化学脱水实验研究[J].神华科技.2017

[3].张宏奇,刘扬,王志华,徐萌萌.高浓度聚驱采出液乳化行为及电化学脱水方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李学坤,李稳宏,冯自立,孙智慧,李冬.响应面法优化煤焦油电化学脱水的操作条件[J].石油化工.2013

[5].王瑞卿.煤的电化学脱水过程及电解槽模拟优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

[6].武乐鹏.不同电解质对细粒煤电化学脱水效果的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

[7].董宪姝,武乐鹏,姚素玲,王志忠.西曲煤电化学脱水效果研究[J].中国煤炭.2009

[8].于德水,李金霜,莫中强,吴信昌.电化学脱水器过渡层抑制剂室内评价方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

[9].周广军.电化学脱水器过渡层抑制剂研究与应用[D].大庆石油大学.2006

[10].武本成,朱建华,刘红研,李宗强,杨树华.辽河超稠油电化学脱水实验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4

标签:;  ;  ;  ;  

电化学脱水器论文-姚磊,崔盈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