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一次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荆州市一次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一、荆州市一次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文海松,赵卓勋,张晶晶,魏凡,雷彦森,谭江红[1](2021)在《荆州市一次短时大暴雨的预报预警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实时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欧洲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9日早晨发生在湖北省荆州市1次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大暴雨在有利的天气环流背景下产生,500 hPa小槽东移叠加鄂北低槽带动冷平流南下,荆州市处于大尺度梅雨锋云系中。大暴雨由2个对流风暴引起,前1个对流风暴为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降水过程中雷达回波后部不断触发新的对流单体生成,形成后向传播,利于大暴雨的发生。大暴雨发生前低空急流发展旺盛,探空图上为上干下湿的配置,对流有效位能预报显示能量在1 000 J以上,EC细网格资料的预报为预报员短临预警提供参考。高层的强辐散对强降水贡献更大,强降水时段与整层强烈上升运动时段对应较好,强降水时水汽通道存在于边界层925 hPa。雷达资料的分析显示,9日预报产品显示5:00小时降水量最大为78mm,此时可以考虑发出预警。风暴追踪信息显示,M2超级单体于5:15左右生成,生成时最大反射率强度在50 dBZ以上,垂直液态水含量由25 kg/m2跃增到40 kg/m2以上,冰雹指数及强冰雹指数均出现跃增,此时正是强降水开始阶段,雷达资料综合分析考虑此时若发出短时预警,提前量相对较大,准确性较高。

史华湘,余意,张卫民,李少英[2](2021)在《多普勒雷达在飑线系统资料同化及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飑线、台风、龙卷等中小尺度强对流系统通常形成强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剧烈天气,具有较为严重的灾害性。本文针对2016年6月21—22日江苏地区发生的一次飑线天气系统,利用新一代中尺度预报WRF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WRF3DVAR (3-dimensional variational)系统,循环同化多普勒雷达资料,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该飑线系统的发展机制和结构特征。计算结果表明:(1)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观测资料能有效捕捉到飑线系统的中小尺度动力、热力特征,这些信息是飑线发生发展的动力和热力条件;(2) WRF3DVAR同化系统循环同化多普勒雷达的径向速度和反射率资料,能提供一个更为准确的预报模式初始场,进而提高飑线强对流系统的模拟效果。

王露,刘蔚,刘晓,侯曌[3](2020)在《2020年6月荆州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诊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等,对2020年6月12—14日荆州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其不稳定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影响;过程雨量大,雨带自西向东移动慢且持续时间长,强降水时段集中且强度大,伴随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强降水时段主要为12日夜间和13日夜间,期间均有切变线稳定维持;12日13∶00左右开始,随着西风槽东移,副高先东退后西伸,冷暖空气对峙,形势稳定,过程时间长;12日夜间急流加强,13日白天以系统性降水为主,17∶00~21∶00降水间歇,13日夜间对流单体再次生成和发展,前期以暖区对流为主,后期冷切尾部系统性降水;此次过程对12日白天—13日白天的降水强度把握得比较准确,对13日傍晚至夜间的强对流估计不足,对降水的开始结束时段把握较好,13日20∶00~14日20∶00预报量级偏小。

方巍,庞林,王楠,易伟楠[4](2020)在《人工智能在短临降水预报中应用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短临降水预报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世界性难题.研究人员曾尝试使用各种技术预报降水,但是由于降水本身具有高度非线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的特性,使得降水预测精确度并不高.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日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气象领域也因此得益.人工神经网络能够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建模,因此相比于传统方法,如数值天气预报法和光流法等,人工智能方法使得降水预报的准确率大大提高.本文介绍了传统降水预报的方法,着重总结概括了用于短临降水预报的各种最新人工智能方法,并对各研究方向进行归纳分析,为各类研究人员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罗菊英,谭江红[5](2019)在《鄂西山区一次早春局地强冰雹过程分析》文中认为利用常规的地面、高空形势图以及雷达观测资料,对2017年4月15日发生在湖北恩施山区的一次局地性强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锋前地面暖低压的热效应,加强了地面辐合和不稳定能量的积聚,使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更加明显,地面辐合线和中低层切变辐合区的存在,为风暴单体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在中尺度辐合线动力抬升作用下,低层辐合上升触发了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加上山区"喇叭口"有利地形的抬升作用,更激发了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表现出了多单体风暴此消彼长的特征,在有利的大气环境条件和地形条件下,多单体风暴的发展加强,强风暴较长时间维持,是此次局地出现强冰雹的重要原因。雹暴单体的垂直结构反映出了低层入流、弱回波区、高强回波悬垂等典型特征,中层径向辐合和风暴顶辐散共同作用,有利于风暴单体得以维持和发展,也是造成局地冰雹天气的重要原因。单体风暴反射率因子较长时间维持在60dBz以上,并对应较大的VIL值出现;此次强冰雹天气,局地性强,影响范围小,其主要原因是0~6km垂直风切变不大,同时,中低层湿层浅薄,地面湿区明显偏南,仅在冰雹落区附近出现一个小范围的近饱和湿区,不利于风暴天气有组织的大范围发展。

顾恺[6](2019)在《基于天气雷达数据的强对流三维流场描述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强对流天气一直是天气预报与分析中的难点和重点。它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对人民财产与人身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强对流天气是由空气的剧烈的垂直运动而导致的,以上升和下沉气流为主。本文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旨在描述出强对流天气的三维流场。在相邻体扫时刻同一降水物粒子的反射率因子基本不变的假设下,通过曲面匹配获得了三维流场各粒子的位移向量,从而近似描述出强对流天气的三维流场。本文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纳如下:(1)对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单体分割提取单体后,对九个仰角的反射率因子数据进行双线性插值,获得七十层的三维反射率因子格点数据。(2)对反射率因子大于阈值的点云进行表面重建:对于反射率因子大于等于阈值的点云进行去噪处理,之后对点云尝试了两种曲面重建方法:Delaunay三角剖分和Marching Cubes方法。通过本文设计的评价曲面重建效果的指标,结合一些测试案例,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劣。(3)通过一种新的曲面匹配方法来描述强对流天气的三维流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融合法向量特征与曲率特征的、精确到点对点的曲面匹配方法。除此之外,本文还设计了一个“相对坐标向量”,进行匹配区域的限制。最终把欧式距离作为相似性度量实现了曲面间的匹配,组成“匹配点对”。对于每组“匹配点对”,通过两点间的坐标差获得这一降水物粒子在两个相邻体扫时刻的间隔内的三维位移向量。对于这些位移向量,本文通过VTK,三维可视化出这些位移向量,可以方便气象预报人员多角度直接观察强对流天气的各个时刻的三维流场,也可以给出定量描述。另外,本文通过模拟数据进行曲面匹配效果的测试。(4)基于三维流场描述的两种应用研究:基于本文的通过曲面匹配方法描述三维流场的方法,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应用研究:印证了本文方法具有揭示对流单体“三阶段”发展规律的能力,并进行了三维雷达回波外推的初步尝试。

顾恺[7](2019)在《基于天气雷达数据的强对流三维流场描述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强对流天气一直是天气预报与分析中的难点和重点。它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对人民财产与人身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强对流天气是由空气的剧烈的垂直运动而导致的,以上升和下沉气流为主。本文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旨在描述出强对流天气的三维流场。在相邻体扫时刻同一降水物粒子的反射率因子基本不变的假设下,通过曲面匹配获得了三维流场各粒子的位移向量,从而近似描述出强对流天气的三维流场。本文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纳如下:(1)对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单体分割提取单体后,对九个仰角的反射率因子数据进行双线性插值,获得七十层的三维反射率因子格点数据。(2)对反射率因子大于阈值的点云进行表面重建:对于反射率因子大于等于阈值的点云进行去噪处理,之后对点云尝试了两种曲面重建方法:Delaunay三角剖分和Marching Cubes方法。通过本文设计的评价曲面重建效果的指标,结合一些测试案例,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劣。(3)通过一种新的曲面匹配方法来描述强对流天气的三维流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融合法向量特征与曲率特征的、精确到点对点的曲面匹配方法。除此之外,本文还设计了一个“相对坐标向量”,进行匹配区域的限制。最终把欧式距离作为相似性度量实现了曲面间的匹配,组成“匹配点对”。对于每组“匹配点对”,通过两点间的坐标差获得这一降水物粒子在两个相邻体扫时刻的间隔内的三维位移向量。对于这些位移向量,本文通过VTK,三维可视化出这些位移向量,可以方便气象预报人员多角度直接观察强对流天气的各个时刻的三维流场,也可以给出定量描述。另外,本文通过模拟数据进行曲面匹配效果的测试。(4)基于三维流场描述的两种应用研究:基于本文的通过曲面匹配方法描述三维流场的方法,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应用研究:印证了本文方法具有揭示对流单体“三阶段”发展规律的能力,并进行了三维雷达回波外推的初步尝试。

王兴,闵锦忠,张露萱,丁柳丹,蔡舒心[8](2019)在《雷达数据外推与特征识别的下击暴流预警方法》文中提出现今利用普通气象资料对下击暴流进行识别预警的可行性很低,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下击暴流识别追踪和预警方法。首先,采用光流法对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的光流场进行分析,得出风暴核心随时间演变的规律。然后,采用拉格朗日力学模型对风暴核心顶高的下降过程进行函数拟合。再采用直方图和巴氏系数统计分析法,对风暴核心中层径向速度场中的"正负速度对"图像进行匹配识别,综合一系列阈值的判定,最终实现下击暴流的智能预警。提出基于多层迭代的局部约束光流算法,有效改善了传统光流法对回波这类非刚体移动目标的不适用性。提出直方图和巴氏系数统计分析法,解决了因径向"正负速度对"图像的非对称结构而造成的图像匹配难题。个例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风暴核心抬升和急速下沉的前期识别出潜在的下击暴流,并对风暴核心下沉速率和到达近地面的时间做出估测,从而实现下击暴流的智能识别、预警。

徐琼芳,岳阳,杜燕妮,张新贝,王权民[9](2018)在《潜江市中小尺度强降水短临预警指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利用Micaps高空、地面逐小时实况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1—2016年潜江市23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潜江市中小尺度强降水短临预警指标,在2017年短临预报业务中投入使用并加以订正。结果表明,潜江市短时强降水每年出现4次左右,多发生在4—9月,7月是短时强降水最为频发的月份。短时强降水环流背景特征有锋面、低槽、切变线、低压、低涡等天气系统,短时强降水前,物理量特征为水汽充沛、湿层深厚,暖云层厚度较厚,0℃层高度位于5 000 m左右,对流有效位能CAPE属中等强度,57494站或57461站必有一站K指数在36℃以上的比例为91.3%。短时强降水的雷达回波演变方式有3种类型,即移入型,可分为一般移入型和"列车效应"移入型;合并加强型;本地发展型。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形状以带状居多,涡带状、片状、弓状、涡旋形态较少。短时强降水时,1 h有6个以上体扫反射率因子大于35.0 dBz,强回波40 dBZ伸展到7 km左右,DVIL在2 g/m3左右,垂直风切变值在10 m/s左右。

徐琼芳,岳阳,杜燕妮,张新贝,王权民[10](2018)在《潜江市中小尺度强降水短临预警指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短时强降水是中小尺度强对流系统引发的一种强对流天气,其天气激烈、受灾面积广、危害大,是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潜江地处南北气流交汇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使得潜江市成为强降水多发地带,迫切需要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预警技术指标支撑短临预报业务的发展。本文选取潜江市2011-2016年逐小时降水资料,将小时雨量大于等于20mm的降水或者3小时累积降水大于等于50mm的降水定义为短时强降水。利用micaps高空、地面逐小时实况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1-2016年潜江市23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潜江市中小尺度强降水短临预警指标,在2017年短临预报业务中投入使用并加以订正。大气层结不稳定、水汽和抬升触发机制是强对流天气生成的三个基本条件,垂直风切变对强对流性风暴的组织和结构特征影响很大。本文重点分析上述四个基本条件:1)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包括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CAPE);2)水汽条件,包括925hpa、700hpa、850hpa、500hpa温度露点差(T-Td)s,0℃层高度(H0);3)垂直风切变(ΔW),指0-6 km风切变。4)抬升触发机制,主要分析强对流形成前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根据上述各个例发生时间,应用其发生前(以北京时08、20时为界)探空资料,分别统计各物理参量。由于潜江市无探空站,离潜江市最近的探空站为武汉站与宜昌站,两者与潜江的距离都为160公里左右,因而分析探空资料时,对武汉站与宜昌站的探空资料都分析,综合武汉站与宜昌站资料统计潜江市强对流天气探空资料指标。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强度变化和形态特征,与雨强有较好的相关性,为定量研究反射率因子的变化特征,对短时强降水发生时的1小时内反射率因子平显特征、回波中心强度、回波顶高(ET/km)、40d Bz强回波伸展的高度H40d Bz(/km)、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kg/m2)和VIL密度Dvil(g/m3)、≥35d Bz的雷达回波体扫个数,35d Bz、40d Bz、45d Bz、50d Bz、≥55d Bz雷达回波体扫个数等参数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潜江市短时强降水每年出现4次左右,多发生在4到9月,7月是短时强降水最为频发的月份。短时强降水环流背景特征有锋面、低槽、切变线、低压、低涡等天气系统,短时强降水前,物理量特征为水汽充沛、湿层深厚,暖云层厚度较厚,0℃层高度位于5000m左右,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属中等强度,57494站或57461站必有一站K指数在36℃以上的比例为91.3%。短时强降水的雷达回波演变方式有三种类型:移入型,可分为一般移入型和"列车效应"移入型;合并加强型;本地发展型。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形状以带状居多,涡带状,片状,弓状,涡旋形态较少。短时强降水时,1小时有6个以上体扫反射率因子大于35.0d Bz,强回波40d BZ伸展到7km左右,DVIL值在2g/m3左右,垂直风切变值在10m/s左右。

二、荆州市一次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荆州市一次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荆州市一次短时大暴雨的预报预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气实况
2 天气背景分析
    2.1 环流形势及高低空系统配置
    2.2 不稳定能量分析
    2.3 动力和水汽条件分析
3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3.1 基本反射率因子及小时降水量预报产品分析
    3.2 平均径向速度产品分析
    3.3 风暴追踪信息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2)多普勒雷达在飑线系统资料同化及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飑线系统概述和数据介绍
2 实验方案设计
3 模拟初始场的对比分析
    3.1 水平风场和温度场增量分析
    3.2 垂直速度和水汽混合比增量分析
4 模拟结果分析
    4.1 雷达反射率因子
    4.2 短时降水预报
5 结论

(3)2020年6月荆州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天气实况
2 成因分析
    2.1 环流形势
    2.2 天气系统
    2.3 探空分析
    2.4 云图分析
    2.5 雷达回波分析
3 预报检验评价
    3.1 数值预报检验
    3.2省台指导与本站预报
4结语

(4)人工智能在短临降水预报中应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传统方法
    1.1 统计方法
        1.1.1 物理统计模型法
        1.1.2 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
    1.2 基于数值天气预报的方法
    1.3 基于雷达图的预测方法
        1.3.1 Z-R关系式法
        1.3.2 降水云团外推技术
        1.3.3 光流法
2 机器学习方法
3 深度学习方法
    3.1 浅层神经网络
        3.1.1 多层感知机(MLP)
        3.1.2 BP神经网络
        3.1.3 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
    3.2 深度学习
        3.2.1 卷积神经网络
        3.2.2 递归神经网络
        3.2.3 深度信念网络
        3.2.4 复合模型
        3.2.5 短临降水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
4 人工智能在短临降水预报中的研究方向
5 总结

(5)鄂西山区一次早春局地强冰雹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天气实况及灾情
2 环境条件分析
    2.1 天气形势
    2.2 热力和对流不稳定条件
    2.3 近地层触发条件
    2.4 地形作用
3 雹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3.1 强对流回波演变特征
    3.2 对流单体的垂直结构
    3.3 VIL值与大冰雹
4 结论与讨论

(6)基于天气雷达数据的强对流三维流场描述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三维流场分析研究现状
        1.2.2 雷达回波外推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的预处理
    2.1 多普勒天气雷达介绍
        2.1.1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
        2.1.2 多普勒天气雷达扫描方式
    2.2 单体分割
    2.3 双线性插值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点云的表面重建
    3.1 三维可视化库VTK
    3.2 点云的三维可视化
        3.2.1 三维笛卡尔坐标系的建立
        3.2.2 点云去噪
    3.3 通过点云重建曲面
        3.3.1 Delaunay三角剖分
        3.3.2 Marching Cubes方法
    3.4 曲面重建效果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过曲面匹配描述三维流场
    4.1 ICP配准
    4.2 一种新的非刚性曲面匹配方法
        4.2.1 特征融合与特征向量的设计
        4.2.2 相对坐标表示方式与匹配区域的限定
        4.2.3 相似性度量的选择
        4.2.4 步骤总结
    4.3 三维流场描述
    4.4 曲面匹配方法效果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三维流场描述的两种应用研究
    5.1 数据库存储及单体特征演变趋势显示系统
        5.1.1 数据库的设计
        5.1.2 单体特征演变趋势显示系统
    5.2 应用一:揭示对流单体的“三阶段”发展规律
        5.2.1 普通对流单体的发展规律
        5.2.2 量化参量设计
        5.2.3 具体案例分析
    5.3 应用二:三维雷达回波外推工作的尝试
        5.3.1 三维外推方法
        5.3.2 具体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天气雷达数据的强对流三维流场描述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三维流场分析研究现状
        1.2.2 雷达回波外推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的预处理
    2.1 多普勒天气雷达介绍
        2.1.1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
        2.1.2 多普勒天气雷达扫描方式
    2.2 单体分割
    2.3 双线性插值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点云的表面重建
    3.1 三维可视化库VTK
    3.2 点云的三维可视化
        3.2.1 三维笛卡尔坐标系的建立
        3.2.2 点云去噪
    3.3 通过点云重建曲面
        3.3.1 Delaunay三角剖分
        3.3.2 Marching Cubes方法
    3.4 曲面重建效果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过曲面匹配描述三维流场
    4.1 ICP配准
    4.2 一种新的非刚性曲面匹配方法
        4.2.1 特征融合与特征向量的设计
        4.2.2 相对坐标表示方式与匹配区域的限定
        4.2.3 相似性度量的选择
        4.2.4 步骤总结
    4.3 三维流场描述
    4.4 曲面匹配方法效果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三维流场描述的两种应用研究
    5.1 数据库存储及单体特征演变趋势显示系统
        5.1.1 数据库的设计
        5.1.2 单体特征演变趋势显示系统
    5.2 应用一:揭示对流单体的“三阶段”发展规律
        5.2.1 普通对流单体的发展规律
        5.2.2 量化参量设计
        5.2.3 具体案例分析
    5.3 应用二:三维雷达回波外推工作的尝试
        5.3.1 三维外推方法
        5.3.2 具体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雷达数据外推与特征识别的下击暴流预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下击暴流在雷达上的回波特征分析
    1.1 下击暴流在雷达回波图像上的特征
    1.2 下击暴流在雷达径向速度上的特征
2 基于雷达资料的下击暴流预报方法
3 个例检验与分析
    3.1 数据说明
    3.2 实施过程
    3.3 结果检验与分析
4 结论

(9)潜江市中小尺度强降水短临预警指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
2 时间分布特征
3 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基本条件分析
    3.1 不稳定能量
        3.1.1 K指数
        3.1.2 CAPE
    3.2 水汽条件
        3.2.1 温度露点差值
        3.2.2 0℃层高度
    3.3 垂直风切变
    3.4 抬升机制
4 雷达回波特征
    4.1 雷达回波分型
    4.2 反射率因子分析
5 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指标
6 临近预警指标检验
7 小结

四、荆州市一次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荆州市一次短时大暴雨的预报预警初探[J]. 文海松,赵卓勋,张晶晶,魏凡,雷彦森,谭江红. 湖北农业科学, 2021(24)
  • [2]多普勒雷达在飑线系统资料同化及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中的应用[J]. 史华湘,余意,张卫民,李少英.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1(03)
  • [3]2020年6月荆州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 王露,刘蔚,刘晓,侯曌. 农业灾害研究, 2020(09)
  • [4]人工智能在短临降水预报中应用研究综述[J]. 方巍,庞林,王楠,易伟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5]鄂西山区一次早春局地强冰雹过程分析[J]. 罗菊英,谭江红. 气象科技, 2019(06)
  • [6]基于天气雷达数据的强对流三维流场描述与应用研究[D]. 顾恺. 天津大学, 2019(02)
  • [7]基于天气雷达数据的强对流三维流场描述与应用研究[D]. 顾恺. 天津大学, 2019
  • [8]雷达数据外推与特征识别的下击暴流预警方法[J]. 王兴,闵锦忠,张露萱,丁柳丹,蔡舒心. 气象科学, 2019(03)
  • [9]潜江市中小尺度强降水短临预警指标技术研究[J]. 徐琼芳,岳阳,杜燕妮,张新贝,王权民. 湖北农业科学, 2018(22)
  • [10]潜江市中小尺度强降水短临预警指标技术研究[A]. 徐琼芳,岳阳,杜燕妮,张新贝,王权民. 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 2018

标签:;  ;  ;  ;  ;  

荆州市一次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