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操作论文_冯荣梅,周玉竹,林丽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叉操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操作,视神经,算法,邻域,链环,肾盂,定量分析。

交叉操作论文文献综述

冯荣梅,周玉竹,林丽婷[1](2019)在《口腔科六手操作护理配合的效果及对交叉感染预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口腔科病人开展六手操作护理配合对护理效果、交叉感染预防的影响。[方法]根据数字奇偶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70例口腔种植手术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采取四手操作护理配合,观察组采取口腔科六手操作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消毒器械表面和医生手卫生合格率、交叉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消毒器械表面和医生手卫生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交叉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在开展口腔科护理工作期间合理应用六手操作护理配合可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率,提高消毒器械表面和医生手卫生合格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有效率。(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13期)

范登信,潮敏,张殷,李道龙,蒋加斌[2](2019)在《交叉操作技术在小儿单孔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儿单孔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采用双手可弯曲器械交叉操作模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0月~2017年12月我科对30例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取环脐缘皱褶处1~1.5 cm切口,置入单孔通道器,双手可弯曲器械交叉操作,裁剪肾盂及输尿管,对位成形吻合。结果 30例手术完全在单孔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时间64~140 min,平均101.2 min;出血量1~5 ml,平均2.6 ml;术后腹腔引流1~5 d,平均3.2 d。术后6周拔除双J管。30例随访3~6个月,术后3个月超声提示肾盂前后径明显减少[(4.19±1.02) cm vs.(1.59±0.53) cm,t=17.402,P=0.000],静脉尿路造影可见吻合口通畅,脐周无明显手术瘢痕。结论交叉操作技术应用于单孔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UPJO,大大降低手术难度,安全、可行,术后美容效果满意,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赵新超,陈敏,巩敦卫[3](2018)在《6种交叉操作两两搜索区域大小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6种实数编码交叉操作的两两探测区域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给出两两搜索区域大小比较的解析结果;证明新的交叉操作与相应的原有交叉操作在保有收敛性的同时具有相对的广邻域性,并从理论上分析了遗传算法具有保持群体多样性和较好算法性能的内在原因。(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彭春燕[4](2018)在《严格落实门诊输液院感控制操作规程对医院交叉感染的影响及其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严格落实门诊输液院感控制操作规程对医院交叉感染的影响及其对策。方法:抽取2017年1—12月间医院门诊输液大厅接受输液治疗的750例患者资料;将2017年1—6月间所收治的394例输液患者作为院控前组,另将2017年7—12月间所收治的356例输液患者作为院控组,比较和分析离院前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技术质量、就诊环境与服务态度等的满意度,以及两组患者离院后静脉注射相关感染的发生率、消化道感染发生率和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院控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为0.84%低于院控前组为3.30%(P<0.05);满意率(99.16%)明显高于院控前组(92.64%)(P<0.05)。结论:门诊输液院感控制操作规程的严格落实,能够有效降低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率,显着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门诊输液技术质量、就诊环境和服务态度的满意率。(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8年09期)

沈良坤[5](2018)在《假冒特种作业操作证无处逃! 市际交叉检查工作开始了》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福建省安监局下发《关于开展打击假冒特种作业操作证专项治理工作市际交叉检查的通知》,定于10月中旬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打击假冒特种作业操作证专项治理工作市际交叉检查工作。此次检查重点包括:各地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开展打击假冒特种作业操作证专项治理工作的情况,抽查生产经营单位持证上岗情况,重点对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情况、证书来源及证书的真实性进行查核。通知指出,此次市际交叉检(本文来源于《安全与健康》期刊2018年10期)

霍峰[6](2018)在《基于某国产操作系统的交叉调试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任务级调试功能的调试器设计不仅能通过设置断点等方式控制程序的运行,实现对当前程序内存、寄存器、符号信息等程序的运行时状态的监控,调试功能,而且通过对多任务软件系统中单个任务的调试,满足了软件开发人员对系统的全方位的调试及监控。(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8年Z1期)

谭秋月,孙平安,林姝妤[7](2017)在《关于Wendt操作对链环交叉数的进一步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纽结的一种解结操作——Wendt操作对链环交叉数的影响.计算纽结表中交叉指标不超过10的纽结,以及交叉指标不超过9的2分支链环的拟解结数,得到Wendt操作对这类链环的交叉数减二的结论.最后,通过投影图给予证明.(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王聪聪[8](2016)在《评价不同资历针灸医生针刺手法操作对疗效影响的随机交叉试验及方法学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针刺治疗癌症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随机交叉临床试验,在控制辨证、取穴水平的前提下,初步评价不同针灸医生治疗相同病情患者是否存在疗效差异及差异是否与手法操作相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针刺试验设计中与之相关的方法学问题。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试验的方法,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招募和纳入确诊为癌症的住院患者,并接受含顺铂化疗药治疗者。要求患者可以完成连续2轮化疗且化疗期间镇吐药为5-HT3受体拮抗剂。排除因其他疾病接受针刺治疗,患有肠梗阻或有其他可以引起的恶心呕吐情况,患有严重心、脑、肾或感染性疾病,安装心脏起搏器、意识障碍、语言能力障碍及严重精神疾患,合并放疗或激素治疗等情况的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将会被随机分为A、B两组,在常规化疗和镇吐治疗方案基础上,两组患者将先后接受高资历针灸医生(甲医生,针灸临床经验>15年)和低资历针灸医生(乙医生,针灸临床经验<5年)的针刺治疗。A组患者的针刺治疗为先由甲医生针刺,洗脱期后由乙医生针刺。B组患者的针刺治疗为先由乙医生针刺,洗脱期后由甲医生针刺。洗脱期与两轮化疗间的间歇期相同,均为21天。针刺治疗从患者化疗前一天开始,共针刺5天。在实施针刺治疗之前,甲、乙两位针灸医生均会在患者床前问诊,制定针刺方案时,将由甲、乙医生分别辨证;在针刺实施时,所有患者的针刺方案(包括腧穴选择、取穴、针刺手法名称、针刺时间及行针要求)均以甲医生制定为准。两位针灸医生需接受标准化医患交流方式的培训,要求避免与患者过度交流。甲、乙两位医生的疗效差异为结局比较的目的。NCI量表结果为主要结局,采用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将量表评分按照针刺天数逐天检验。罗德量表总分和领域积分、针灸期望、针灸信心变化、医患交流满意度、安全性评估、加用镇吐药情况和脱落率将会作为次要结局报告。罗德量表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逐天检验。针灸期望、针灸信心变化、医患交流满意度均采用卡方检验。本试验已在Clinicaltrail. gov网站上注册,注册号为:NCT02127255,并通过西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批号为:2013XL030-2。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9例,A组20例,B组19例,至少完成一个阶段治疗的患者35例,两个阶段都完成的患者23例。39例患者纳入全分析集(FAS), FAS集数据进入基线和疗效统计。A、B两组患者除性别外(P=-0.0484),年龄、卡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针灸期望、针灸信心、化疗药给药天数、镇吐药给药天数、治疗前NCI评分及罗德量表评分等基线均无明显差异。在统计试验结果前,采用非参数检验对交叉试验的顺序效应进行检验,其中干预措施的残余效应(Z=-0.422,P=0.673)和顺序效应(Z=-0.225,P=0.8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1)主要结局NCI量表评分表明:高、低资历针灸医生治疗同一患者时,NCI呕吐评分在化疗第3天(即针刺治疗第4天时)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0.264,P=0.017),其余4天均未见统计学差异。NCI恶心症状评分,5天治疗中均未见统计学差异。2)次要结局:罗德量表总分显示在化疗后逐天升高,第3天评分最高,之后开始下降,即恶心呕吐程度最严重。罗德量表呕吐评分可见:高、低资历医生治疗同一患者时,化疗第3天(即针刺第4天),罗德量表可计算的12个分类领域中,共有8个分项存在疗效差异。其中,症状体验总分(Z=-2.117,P=0.029)、症状出现总分(F=-1.968,P=0.049)、症状痛苦总分(Z=-2.639,P=0.008)3个领域的分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此外,与呕吐相关的4个分领域均有显着性差异:呕吐症状体验评分(Z=-2.426,P=0.015)、呕吐症状出现评分(Z=-2.212,P=0.027)、呕吐症状痛苦评分(Z=-2.417,P=0.016)、干呕症状痛苦评分(Z=-2.017,P=0.044)。罗德量表恶心评分表明:在恶心症状痛苦评分上,高、低资历针灸医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1,P=0.017),且高资历医生控制的更好。本研究共脱落患者16例,交叉试验第一阶段脱落患者3例,洗脱期脱落患者10例,第二阶段脱落患者3例。有4例患者在针刺治疗期间分别出现了癌性疼痛、发热、缺氧和咳血等不良事件,该不良事件与针刺治疗不相关。结论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经费、人员精力配备不足,本试验高低资历针灸医生各仅有一位,且在试验结束时,脱落率较高。同时,在试验设计时,由于我国国情等原因,并未实施完全的患者盲法。由于本试验的试验条件将患者病情、处方水平、医患交流水平都尽量控制在一致的程度上,又采用了主要结局评价者盲法,且经检验,患者每个阶段的针灸信心、残余效应和顺序效应均无明显差别,故考虑将疗效差异主要归因于手法操作差异。但由于参与试验的针灸医生只有两位,样本脱落率高,又未能做到患者的完全盲法,故本试验结论的确证性偏低,但仍可以从方法学角度对将来的针刺临床试验提供参考,即作为对疗效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针灸医生资历需要在研究方案中充分考虑,结果分析时,也需加以明确报告和必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01)

王宁利,张纯[9](2015)在《基于叁维磁共振的眶内段视神经和视交叉准确截面积测量的标准操作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神经是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构成,在视交叉部位鼻侧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视束,要全面研究青光眼性中枢损害,视神经和视交叉的评估是一重要指标[1]。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任意断面成像等特点,特别是近年来扫描技术的发展,能清楚显示视神经解剖细节和微小病变,是视神经病变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用常规MRI证实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神经萎缩,对人类活体青光眼前视路系统性研究尚少。以往文献多利用MRI测量视(本文来源于《眼科》期刊2015年02期)

郭广颂,王燕芳[10](2015)在《包含交叉和变异操作的交互式遗传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交互式遗传算法在优化隐式性能指标时会使用户产生疲劳,影响优化质量与优化效率。为此,提出一种改进的交互式遗传算法。采用二元排序确定适应值评价的不确定度,根据评价序列的最大信息差异计算种群的收敛率,通过收敛率衡量种群进化状态,基于适应值不确定度和种群收敛率设计自适应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给出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计算公式,利用包含用户偏好信息的遗传策略引导进化,从而使进化结果更加客观。将该算法应用于服装进化设计系统,结果表明,与传统交互式遗传算法(T-IGA)相比,该算法可获取更多的满意解,提高了优化效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5年03期)

交叉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小儿单孔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采用双手可弯曲器械交叉操作模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0月~2017年12月我科对30例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取环脐缘皱褶处1~1.5 cm切口,置入单孔通道器,双手可弯曲器械交叉操作,裁剪肾盂及输尿管,对位成形吻合。结果 30例手术完全在单孔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时间64~140 min,平均101.2 min;出血量1~5 ml,平均2.6 ml;术后腹腔引流1~5 d,平均3.2 d。术后6周拔除双J管。30例随访3~6个月,术后3个月超声提示肾盂前后径明显减少[(4.19±1.02) cm vs.(1.59±0.53) cm,t=17.402,P=0.000],静脉尿路造影可见吻合口通畅,脐周无明显手术瘢痕。结论交叉操作技术应用于单孔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UPJO,大大降低手术难度,安全、可行,术后美容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叉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1].冯荣梅,周玉竹,林丽婷.口腔科六手操作护理配合的效果及对交叉感染预防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9

[2].范登信,潮敏,张殷,李道龙,蒋加斌.交叉操作技术在小儿单孔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

[3].赵新超,陈敏,巩敦卫.6种交叉操作两两搜索区域大小的定量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彭春燕.严格落实门诊输液院感控制操作规程对医院交叉感染的影响及其对策[J].抗感染药学.2018

[5].沈良坤.假冒特种作业操作证无处逃!市际交叉检查工作开始了[J].安全与健康.2018

[6].霍峰.基于某国产操作系统的交叉调试技术的研究[J].电子测试.2018

[7].谭秋月,孙平安,林姝妤.关于Wendt操作对链环交叉数的进一步结论[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王聪聪.评价不同资历针灸医生针刺手法操作对疗效影响的随机交叉试验及方法学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9].王宁利,张纯.基于叁维磁共振的眶内段视神经和视交叉准确截面积测量的标准操作规范[J].眼科.2015

[10].郭广颂,王燕芳.包含交叉和变异操作的交互式遗传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5

论文知识图

个体编码设计示意图差分进化算法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集成组织协调效率求...算法的流程图叁元组编码方式对换操作

标签:;  ;  ;  ;  ;  ;  ;  

交叉操作论文_冯荣梅,周玉竹,林丽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