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格化交易论文_张旭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人格化交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温州,地方化,模式,制度,显性,中国经济,商业性。

非人格化交易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亮[1](2015)在《中国东部地区专业市场对本地产业升级的阻滞机理研究:基于人格化交易网络与生产空间组织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产业升级一直经济地理学者研究的热点。现有关于中国产业升级的研究往往基于主流全球价值链理论,较多地关注区域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攀升,以及受其垂直治理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较少关注影响中国区域产业升级的地方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即单纯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研究难以解释中国区域产业升级缓慢和"低端锁定"现象,更缺乏对中国产业"升级慢"与"伪升级"背后的地方化作用机理的理论阐释。本研究运用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借助演化经济地理学发展逻辑,着重从影响中国区域产业升级的地方化因素考虑,探讨在中国东部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曾发挥重要带动作用的专业市场,分析其功能演化,以及长期演化形成的人格化交易网络和生产空间组织,现阶段对本地关联集群升级阻滞作用的内在机理。研究以新的视角,探索集聚经济的中国区域本地组织形式和多主体空间组织方式,是对现有积聚经济理论的有益补充。(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6-26)

姜有为[2](2014)在《温州经济中的产业锁定与资本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易方式的意义是为交易提供更好的支撑,并激励其向交易效率更高的方向演进。人格化交易方式在温州民营经济崛起之初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模式”的奇迹。然而近年来,温州经济出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资本市场陷入困境的问题,致使温州的相对竞争力下滑。本文从人格化的交易方式出发,分别对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业锁定和资本困境两个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对产业结构和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定性分析方面,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实证地研究了温州人格化交易对产业锁定的影响路径,及资本市场的变迁对于人格化交易方式的依赖。文章首先结合人格化交易的已有研究提出了温州人格化交易方式的成因,包含历史条件的促成和文化传统的传承,但其最根本的动因是交易成本最小化,这种成本包括搜寻成本、维护成本、摩擦成本、协调成本、担保成本和预防成本等。其次,文章分析了温州产业间结构和产业内结构特点,并得到了“占据温州经济主导地位的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从管理方式、营销方式、海外扩张方式叁个角度分析人格化交易对产业结构锁定的影响。同时,总结了温州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危机,尤其针对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证实了温州民间融资的弊端和资本市场的困境,并基于此,结合案例分析,从融资方式、组织方式和资本流动方式叁个角度分析人格化交易在资本市场中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温州人格化交易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分别通过特定的传递路径造成了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业锁定和资本困境问题,致使温州的相对竞争力下滑。因此,温州只有尽快实现交易方式的转变才有获取更多资源的机会和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叁个政策启示,包括集中建设工业产业园区、规范民间融资渠道和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的良性作用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6-01)

陈佳祺,成春林[3](2013)在《浙江明清经济思想对其人格化交易形成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兼论浙江融资风险和跑路现象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阐述浙江人格化交易形成的叁个思想来源:义与利的经济思想、农与工商的经济思想和家训思想中的经济思想。其次具体论述这些经济思想对浙江人格化交易形成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前期促进人格化交易形成,推动经济发展;后期阻碍人格化交易退出,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最后运用人格化交易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机制对浙江的融资风险和跑路现象做出解释。(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3年12期)

黄文明[4](2013)在《关于商业性体育赛事中人格化交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经过进一步研究,明晰商业性体育赛事,人格化交易,商业性体育赛事中的人格化交易等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人格化交易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徐震[5](2012)在《审计应警惕人格化交易,治理权力寻租》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人格化交易,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Dou西ass c.North)将其解释为“建立在个人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基础上的交易”,是不以强制的法律和严格的契约作保障,而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建立在特殊主义人际关系网络之上的一种交易形式,交易各(本文来源于《中国审计报》期刊2012-12-19)

史晋川[6](2011)在《人格化交易与民间金融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先简单讲一下我的观点:温州民间金融市场的合约执行机制和金融风险。现在关于温州民间金融的说法很多,比如民间借贷、民间金融的合法化,我觉得许多话都是隔靴搔痒。金融界、学术界和新闻界,对温州民间借贷的各种质疑、抨击、肯定、到现在甚至欢呼合法化,实际上都没有很好(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12期)

李世美,胡春燕[7](2006)在《人格化交易习俗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历史制度分析方法,论述了我国由于受到人格化交易习俗文化约束,政府信用对市场信用具有重要的替代效应。存款保险制度是由政府提供的一种有别于商业保险的“准公共”保险产品。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同质性,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一种次优选择。所以我国暂时没有必要引入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06年06期)

吕挺[8](2006)在《对于交易方式的研究——以温州对人格化交易方式依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的是制度与交易方式的关系,论证交易费用对现实条件下的交易方式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而通过温州对人格化交易方式依赖的例证,分析了制度不完备对于经济绩效的影响。同时,通过一个制度模型的建构,论证了非正式规则对于整体制度安排的影响,以及对于交易方式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经理人》期刊2006年03期)

黄少卿[9](2005)在《非人格化交易合同的一个非正式执行机制:背景、模型与解说——地方官员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合同执行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经济在转轨时期经历了经济活动和交易规模的急剧扩展。在专业化和地区分工不断深化的同时,大量交易已经淡化了人格化和拟人格化交易的特点,而越来越向非人格化交易类型过渡。非人格化交易的出现既是市场深化的体现,也是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的源泉。本文的核心任务是要回答如下一系列相关问题:在正式的法庭执行机制效力不足的制度(本文来源于《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期刊2005-09-01)

史晋川[10](2004)在《温州模式的历史制度分析——从人格化交易与非人格化交易视角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历史制度分析理论框架研究温州模式 ,从人格化交易与非人格化交易的视角阐述有关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的叁个重要问题 ,并指出了温州模式可能的演变趋势。(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04年02期)

非人格化交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交易方式的意义是为交易提供更好的支撑,并激励其向交易效率更高的方向演进。人格化交易方式在温州民营经济崛起之初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模式”的奇迹。然而近年来,温州经济出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资本市场陷入困境的问题,致使温州的相对竞争力下滑。本文从人格化的交易方式出发,分别对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业锁定和资本困境两个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对产业结构和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定性分析方面,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实证地研究了温州人格化交易对产业锁定的影响路径,及资本市场的变迁对于人格化交易方式的依赖。文章首先结合人格化交易的已有研究提出了温州人格化交易方式的成因,包含历史条件的促成和文化传统的传承,但其最根本的动因是交易成本最小化,这种成本包括搜寻成本、维护成本、摩擦成本、协调成本、担保成本和预防成本等。其次,文章分析了温州产业间结构和产业内结构特点,并得到了“占据温州经济主导地位的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从管理方式、营销方式、海外扩张方式叁个角度分析人格化交易对产业结构锁定的影响。同时,总结了温州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危机,尤其针对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证实了温州民间融资的弊端和资本市场的困境,并基于此,结合案例分析,从融资方式、组织方式和资本流动方式叁个角度分析人格化交易在资本市场中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温州人格化交易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分别通过特定的传递路径造成了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业锁定和资本困境问题,致使温州的相对竞争力下滑。因此,温州只有尽快实现交易方式的转变才有获取更多资源的机会和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叁个政策启示,包括集中建设工业产业园区、规范民间融资渠道和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的良性作用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人格化交易论文参考文献

[1].张旭亮.中国东部地区专业市场对本地产业升级的阻滞机理研究:基于人格化交易网络与生产空间组织的视角[C].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2].姜有为.温州经济中的产业锁定与资本困境[D].浙江大学.2014

[3].陈佳祺,成春林.浙江明清经济思想对其人格化交易形成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兼论浙江融资风险和跑路现象的解释[J].现代商业.2013

[4].黄文明.关于商业性体育赛事中人格化交易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3

[5].徐震.审计应警惕人格化交易,治理权力寻租[N].中国审计报.2012

[6].史晋川.人格化交易与民间金融风险[J].浙江社会科学.2011

[7].李世美,胡春燕.人格化交易习俗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选择[J].特区经济.2006

[8].吕挺.对于交易方式的研究——以温州对人格化交易方式依赖为例[J].当代经理人.2006

[9].黄少卿.非人格化交易合同的一个非正式执行机制:背景、模型与解说——地方官员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合同执行功能[C].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2005

[10].史晋川.温州模式的历史制度分析——从人格化交易与非人格化交易视角的观察[J].浙江社会科学.2004

论文知识图

银行产生的交易视角通常我们在谈到商...第四篇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企业家...第四篇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企业家...第四篇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企业家...社会信用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效率模型“浙商”企业家成长模式和制度变迁的...

标签:;  ;  ;  ;  ;  ;  ;  

非人格化交易论文_张旭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