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纳米论文_陈浩禹,张亦文,吴忠,秦真波,吴姗姗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纳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金属,颗粒,氧化物,粒子,磁学,纳米材料。

金属纳米论文文献综述

陈浩禹,张亦文,吴忠,秦真波,吴姗姗[1](2019)在《金属含量对Co-TiO_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微观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Co-TiO_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同时具备高的磁化强度及电阻率,从而实现更好的高频软磁特性。方法通过磁控共溅射的方法,在不同金属靶功率下制备了Co-TiO_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并探究金属含量对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电学和静态磁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薄膜中的金属颗粒被非晶态的TiO_2分散。金属含量的增加可以显着提高纳米颗粒薄膜中金属颗粒的结晶性,降低薄膜电阻率,并且通过改变金属含量,可使薄膜逐渐从超顺磁态向铁磁态转变,达到精确调控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磁学和电学性能的目的。结论在金属含量达到54%时,实现了高电阻率和高饱和磁化强度共存,有望得到具有高频软磁特性的纳米颗粒复合薄膜。(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杨志,李泊龙,韩雨彤,苏晨,陈辛未[2](2019)在《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异质结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2D TMDs)在气体传感方向的应用中具有显着的"先天"优势,表现出如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能耗低以及能在室温下工作等诸多优点.相对单一的2D TMDs而言,基于2D TMDs纳米异质结的气体传感器展现出更加优越的气体传感性能.本文将系统总结2D TMDs纳米异质结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尤其是2D TMDs与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碳基纳米材料以及量子点之间形成的纳米异质结设计、构效关系以及传感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传感材料和传感机制上的创新对提升传感性能并拓展传感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纳米异质结气敏机理的深入探究,有望实现纳米异质结结构的人为设计和可控制备,提高室温下对目标气体的高灵敏选择性识别和检测.在纳米异质结的结构设计上,以TMDs材料为导电主体,在其表面生长各种纳米结构,通过对纳米异质结表面酸碱性、功函数、气体分子极性以及纳米异质结与气体分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性质进行调控,来构筑基于TMDs的纳米异质结.此外,控制负载在二维TMDs上纳米颗粒尺寸小于两倍电子耗尽层厚度,充分发挥纳米颗粒量子限域效应,以纳米颗粒充当传感的"天线分子"或"探针分子",实现对目标气体分子的高灵敏选择性识别和检测.(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35期)

刘鸿霞,黄小钰,梁建军,黄东洪[3](2019)在《Ni-Fe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制备吸附性与还原性优良的零价铁,试验结合金属修饰与固体负载的两种改良方法,采用电沉积法制备活性炭负载型镍铁双金属颗粒(Ni/Fe-AC BPs)。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能谱图(EDS)、比表面积分析仪(BET)进行表征,并以六价铬去除率为其性能评价指标。单因素制备试验结果表明:最优沉积液配比为硫酸铁400g/L,硫酸镍80g/L,硼酸40g/L,硫酸锰60g/L;最佳电沉积条件为电流密度0.45A/cm2,温度40℃,电沉积10min,此条件下,六价铬去除率高达100%。FESEM、EDS及XRD证实了镍铁双金属颗粒制备成功,且所制材料呈絮球状,分散均匀;BET及AC、Fe-AC、Ni/Fe-AC BPs除铬对比试验表明,Ni/Fe-AC BPs的比表面积较AC小47.60%,但除Cr(Ⅵ)率高达100.00%,而AC吸附率仅5.43%。因此,Ni/Fe-AC BPs具有良好的催化还原性能。(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崔景淼[4](2019)在《金属氧化物纳米纤维晶体管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理化性能相对来说都比较特殊,各方面的化学特性也都比较特殊,所以在当前国家对于研究纳米技术比较重视。目前最简单的一种制备纳米纤维晶体管的方式就是静电纺丝技术,该项技术产量比较高,而且还可以将操作成本降低,在各个领域当中应用的都比较广泛。(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23期)

张柏富,朱康,武恒,胡海峰,沈哲[5](2019)在《双凹型谐振腔结构的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的数值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作为超小尺寸的光源被广泛地研究,其在光子集成回路、片上光互连、光通信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随着谐振腔体积的减小,激光器损耗也迅速增加,这阻碍了激光器进一步的小型化.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双凹型谐振腔的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结构.该结构具有圆柱形的反射端面和内凹的弯曲侧壁,能够使谐振模式集中于腔中心并减小辐射损耗,从而提升品质因子和降低激光器阈值.本文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数值计算了叁种不同曲线侧壁的双凹腔性能.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胶囊型腔结构,本文提出的双凹腔结构的品质因子提高24.8%,激光器阈值电流降低67.5%,能够有效提升激光器性能.该结构在超小型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刘冉,廖斌[6](2019)在《花状钴微纳米金属颗粒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纳米级铁磁性金属颗粒的外形调控会导致各向异性和表面原子比例变化,并对其电磁性能有很大影响。本工作利用一步水热还原法制备了具有发散分枝结构的微米级金属钴颗粒。通过对反应体系组成的设计实现了分枝结构尺寸的调控,根据分枝的长径比不同,分别得到了剑麻状,花状以及类球状颗粒。采用SEM、(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23)

张智敏,张成相,安康,刘强,张斯然[7](2019)在《以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为前驱体构筑La-Ce氧化物修饰的Pt-Co纳米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对CO氧化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PTO)可以将多种金属离子限域并均匀混合于钙钛矿晶格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构筑氧化物修饰的纳米双金属催化剂团簇的新构想。以担载于大比表面积SiO_2上的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_(1-y)Ce_yCo_(0.87)Pt_(0.13)O_3/SiO_2作为前驱体,将La、Ce、Co和Pt多种金属离子均匀混合并限域于PTO晶粒中,还原后得到Pt-Co/La-Ce-O/SiO_2催化剂;通过氮气吸附-脱附、XRD、H2-TPR和TEM等手段对Pt-Co/La-Ce-O/SiO_2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对CO氧化的催化性能,研究了构效关系。结果发现,La-Ce-O-Pt-Co构成了纳米团簇,担载于SiO_2表面,形成了Pt-Co纳米双金属颗粒; Co修饰Pt提高了其催化活性,而添加Ce进一步改善了其催化性能。当Ce含量(y)为0.2时,催化剂La_(0.8)Ce_(0.2)Co_(0.87)Pt_(0.13)O_3/SiO_2的活性最佳,在120℃下即可实现CO完全转化,且在含体积分数15%H_2O及12.5%CO_2的气氛中仍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稳定性测试表明,所制得的Pt-Co/La-Ce-O/SiO_2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烧结性能。(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石发兴,谢微[8](2019)在《金属纳米粒子二聚体组装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纳米粒子的组装是用来构建更高层次的纳米结构和研究纳米粒子之间构效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最简单的组合方式,二聚体提供了一个简洁的模型用于深入研究两个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总结了金属纳米二聚体组装中常用的方法,如静电吸附、双巯基分子连接、模板法组装等;讨论了等离激元纳米二聚体在纳米光电子学中表现出的表面等离激元耦合、电子隧穿等效应;介绍了金属纳米二聚体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和等离激元诱导光催化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9年11期)

孙建林,孟亚男[9](2019)在《纳米加工液对金属表面的润滑与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兼具润滑与表面修复功能的纳米粒子已开始应用于金属加工液中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传统加工液不同,将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到水性或油性基液中制备的纳米加工液除了具有润滑冷却、减摩抗磨作用外,其表面修复功能更加值得关注,在提高金属加工表面质量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虽然纳米加工液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分散稳定性、润滑机理及其表面修复功能仍是纳米润滑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针对近年来纳米粒子的润滑机理与其表面修复作用的微观本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发展进行阐述。从纳米粒子的选择与分散出发,讨论了添加表面活性剂和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这两种提高纳米粒子分散稳定性的主要方法。重点论述了滚珠轴承效应、薄膜润滑机制、自修复功能和微量磨削作用这四种被广泛认同的纳米润滑机理,依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归纳这四种润滑机理的理论模型、适用情况及其相互间的配合关系。此外,从纳米粒子的润滑机理出发,探索其表面修复作用,对金属表面的物理吸附膜、化学反应膜及沉积自修复膜进行判别与比较,分析其表面修复作用的微观本质。(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王庆庆,王锦玲,姜胜祥,李平云[10](2019)在《溶胶-凝胶法设计与制备金属及合金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胶-凝胶法是常见的制备金属氧化物的方法之一。在溶胶-凝胶法中,各种反应物能达到分子级的均匀混合,因此能制备成份复杂的氧化物材料。目前,溶胶-凝胶法也应用于设计与制备金属纳米材料,特别是合金纳米颗粒。例如,溶胶-凝胶法能应用于制备CoPt、FePt等磁性纳米合金材料以及CoCrCuNiAl高熵合金纳米材料,以及物相结构为有序相的Cu3Pt合金纳米材料。本文综述溶胶-凝胶法设计制备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溶胶-凝胶法实施的基本步骤、该方法在制备金属纳米材料方面的具体应用,并着重论述采用热力学计算设计金属及化合物的基本原理。该基本原理包括计算金属氧化物与还原性气体如氢气的还原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量、金属氧化物的标准电极电位(不同于金属离子的标准电极电位)。最后探讨溶胶-凝胶法设计制备金属纳米材料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金属纳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2D TMDs)在气体传感方向的应用中具有显着的"先天"优势,表现出如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能耗低以及能在室温下工作等诸多优点.相对单一的2D TMDs而言,基于2D TMDs纳米异质结的气体传感器展现出更加优越的气体传感性能.本文将系统总结2D TMDs纳米异质结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尤其是2D TMDs与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碳基纳米材料以及量子点之间形成的纳米异质结设计、构效关系以及传感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传感材料和传感机制上的创新对提升传感性能并拓展传感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纳米异质结气敏机理的深入探究,有望实现纳米异质结结构的人为设计和可控制备,提高室温下对目标气体的高灵敏选择性识别和检测.在纳米异质结的结构设计上,以TMDs材料为导电主体,在其表面生长各种纳米结构,通过对纳米异质结表面酸碱性、功函数、气体分子极性以及纳米异质结与气体分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性质进行调控,来构筑基于TMDs的纳米异质结.此外,控制负载在二维TMDs上纳米颗粒尺寸小于两倍电子耗尽层厚度,充分发挥纳米颗粒量子限域效应,以纳米颗粒充当传感的"天线分子"或"探针分子",实现对目标气体分子的高灵敏选择性识别和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纳米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浩禹,张亦文,吴忠,秦真波,吴姗姗.金属含量对Co-TiO_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微观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9

[2].杨志,李泊龙,韩雨彤,苏晨,陈辛未.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异质结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9

[3].刘鸿霞,黄小钰,梁建军,黄东洪.Ni-Fe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性能试验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9

[4].崔景淼.金属氧化物纳米纤维晶体管的制备及性能[J].农家参谋.2019

[5].张柏富,朱康,武恒,胡海峰,沈哲.双凹型谐振腔结构的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的数值仿真[J].物理学报.2019

[6].刘冉,廖斌.花状钴微纳米金属颗粒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C].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2019

[7].张智敏,张成相,安康,刘强,张斯然.以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为前驱体构筑La-Ce氧化物修饰的Pt-Co纳米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对CO氧化的性能[J].燃料化学学报.2019

[8].石发兴,谢微.金属纳米粒子二聚体组装及其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9

[9].孙建林,孟亚男.纳米加工液对金属表面的润滑与修复[J].表面技术.2019

[10].王庆庆,王锦玲,姜胜祥,李平云.溶胶-凝胶法设计与制备金属及合金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物理化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CHA电子束蒸发设备在具有Y形纳米孔道AAO模板中化学气相...退火温度为600℃除去AAO膜后样品S-2的...@TiO2-TCMnPc的N2吸附脱附曲线(左...石墨烯/TiO2/贵金属复合结构示意图硅/离子液体光电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示...

标签:;  ;  ;  ;  ;  ;  ;  

金属纳米论文_陈浩禹,张亦文,吴忠,秦真波,吴姗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