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青:世界历史观下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共产党宣言》解读论文

宋丽青:世界历史观下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共产党宣言》解读论文

[摘要]《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着马克思丰富的世界历史观思想。历史与时间是世界历史观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其人文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理论。全球化是世界历史观的当代表现,也是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路径之一。

[关键词]世界历史观;全球化;《共产党宣言》

一、历史与时间

(一)时间维度下历史的存在方式

“历史”作为一般概念,其基本意义即为“过去”。时间在最一般意义上可以统一地表达为生成、变化,过去、现在、将来乃时间自身的“三位一体”。三维时间实质上乃是以自身为标尺、为生活实践的需要而标示时间的结果。单纯个体是不足以言历史的,历史本质上属于人类的存在,是“我们”的过去。历史乃时间中的历事。

“现在”正是“过去”的“将来”。在时间为之流变的理解中,“将来”是至关重要的维度,正是在将来中时间显现出其内在之“可能性”的意蕴。在可能性维度上叠加人的维度,历史进而显示出自由这一规定性。人不单是拥有历史,而是本身就是历史性的。①

(二)世界历史观就是宇宙观

第一,同一空间、不同时间,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例如从封建社会看资本主义社会,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发达的、先进的。“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相对于漫长的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

基于开放式流程平台的网上办事中心涵盖各类校务服务,其业务流程来源主要包括基于平台开发建设的流程和第三方系统对接流程。

第二,同一时间、不同空间,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例如在当今世界视野中,观察分析东西方问题,即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那么人们对于两个国家与两种制度的现状和前景,有着不同的观点。

第三,不同空间、不同时间,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资本主义尽管在现在仍以各种形式排斥、抵抗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在现阶段也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优越性,但是从长远来看,“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③

《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产阶级)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资本主义的社会中,服务于少数人的特殊的利己主义掩盖了真实的普遍性历史,那是一种人性中所固有的私向化追求、自由意志、利己主义、贪婪和冷酷歪曲了理想的普遍的“善”的倾向。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

(一)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

黑格尔认为,“日耳曼精神是现代世界的精神,日耳曼民族注定是基督教原则的负担者……基督教世界是一个完成的世界……(根据基督教世界)将现代世界划分为各个历史时期”,“自由”意志的逐渐展开是从东方开始的,希腊是历史的青年时代,罗马是历史的成年时代,日耳曼世界中“世俗性”意识到它的真实的道德价值,和“合理地自由”告成的时期,即黑格尔认为的“精神”开始意识到它的“自由”的时期,也即是从宗教改革到其所处的时期就是现代。“各日耳曼民族在基督教的影响下,首先取得了这个意识,知道人类之为人类史自由的”,而“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他认为实现世界历史的手段是国家中的道德自由,具体体现为“自由的观念”和为“利己的企图”体现的“热情”。④

(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首次对“世界历史”进行阐述,他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个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从生产力、分工、交往的角度分析世界历史的形成。而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克思从五大方面构建了世界历史的图景:生产力、资本、上层建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这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另外从《宣言》本身的传播广度影响之大来讲,《宣言》无疑是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代表作。

三、世界历史观的当代表现就是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概念界定

本文认同沈为英对“全球化”概念的理解:“全球化指的是人类活动逐渐突破民族、国家、地区的地域限制以及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障碍,在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密切联系与交往融合,使世界日益联结成有机统一整体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和趋势。”

(二)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特定阶段

①周建漳.历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0-75.

后来,他回到云浮山,回想所遭所遇,简直如做梦一般。他觉得自己接触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自己这一生必不会是一个整天窝在天葬院中打理尸体的天葬师,自己有着更加光明的未来,自己会成为云浮的骄傲,甚至是云浮族人的信仰。

(三)世界是全球化在空间范围内经济流动的容器

马克思认为,交通工具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得以利用时间消灭空间,为资本的地理扩张提供了便利,但是航海业和铁路的发展在服务于资本的同时,也为无产阶级在不同地域上的联合奠定了基础。“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工人越来越扩大的联合”,“这种联合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这种交通工具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而在数字全球化的今天,互联网的神奇速度和辐射范围,只需要几秒的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呼吁无产阶级借助于交通运输技术进步的契机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积累的基础,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

当代全球化应当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换言之,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转向在当代主要表现为走向全球化的过程。在《宣言》中,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但是其对全球化的过程做了具体论述。这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然后从经济全球化延展到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展现。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由此产生的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马克思鲜明的展示了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

(四)历史呈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交织及超越

控制变量:由于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利润率等不同,其税负和盈利能力会有所不同,为了避免上市公司个体异质性给“营改增”对企业影响的评估造成干扰,引入包括营业毛利润率、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三个控制变量。

四、全球化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路径

(一)全球化为“两个必然”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危机全球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上升阶段所具有的历史进步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进一步发展后的历史局限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深刻体现。他们在肯定资产阶级历史作用之后接着说:“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近年来我国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化学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规治疗手段,效果尚可。但化疗药物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化疗致恶心呕吐即是最常见的副作用[1] ,如有报道统计,在不给予预防呕吐措施的状况下,化疗致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可达70%~80%,尤其是含有铂类药物的化疗患者,其发生率可达90%以上,甚至是100%[2] 。针对此类患者,笔者开展了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二)全球化为“无产阶级”的联合提供空间和路径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表达了空间是蕴含着社会关系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资本空间扩张导致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货币流通、消费和服务等经济活动已经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界限,封闭、独立的经济运行模式被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三)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暂时性

[注释]

必须强调的是,“两个必然”中包含着“两个绝不会”。《宣言》在揭示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不可避免的世界历史趋势的同时,也在另一篇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给出了为何资本主义仍“欣欣向荣”,没有灭亡的原因:“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只有不断扩大市场的范围,使资本具有空间扩张,不断形成世界市场,才能使资本主义存续下去。资本的本性就是限制地攫取最大利润,资产阶级奔走世界攫取利润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即世界总有被开拓完的一天,当没有市场时,那就是资本主义灭亡之日。

“全球化”这一词语自20世纪80、90年代真正提出以来,人们对全球化关注的不断升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世界各国已深入全球化的背景下,它们在思考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时,都无法直接绕开或忽视这一现实,无法脱离与他国的联系而孤立地谋求生存和发展。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2.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0.

④黑格尔.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最近几年,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不断推动下,装配结构的发展道路越来越清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工业界和企业界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抱有极大的希望,装配式建筑的示范工程也层出不穷。毋庸置疑,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是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巨大扶持和推动,也是十几年来工业界和企业界不懈努力和砥砺前行、艰苦奋进的结果。

尾水渠开挖过程中,需满足下游河道生态供水要求。流量不小于8m3/s,具体以尼日利亚环保部批准的流量为准。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8-89.

[作者简介]宋丽青(1994-),女,汉族,浙江海宁人,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031(2019)11-0011-02

标签:;  ;  ;  ;  ;  ;  ;  ;  ;  ;  ;  ;  ;  ;  

宋丽青:世界历史观下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共产党宣言》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