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烧伤创面应用纳米银敷料一例

大面积烧伤创面应用纳米银敷料一例

一、烧伤创面大面积使用纳米银敷料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胜,罗高兴,袁志强[1](2021)在《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防治策略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是烧伤早期常见的临床问题和治疗难点之一。目前认为, 局部缺血缺氧, 持续性炎症反应, 感染, 失衡的局部微环境, 细胞坏死、凋亡和自噬等是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主要机制。近年来, 基础和临床研究提出多种防治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主要包括:正确冷疗、改善创面血流灌注、早期清创、改善创面微环境、防治创面感染、减轻创面炎症反应、抑制创面氧化应激等。本文着重对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防治策略进行综述, 以期为烧伤创面治疗提供参考。

包春铭,姚昶,何晓飞,高锋,闻可[2](2021)在《可吸收性生物敷料在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修复中运用可吸收性生物敷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收治的90例早期大面积烧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敷料进行创面修复,研究组采用可吸收性生物敷料进行创面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植皮成活率、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创面修复7d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植皮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应用可吸收性生物敷料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保证创面美观,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姜笃银,贾珊珊,王兴蕾[3](2021)在《烧伤治疗与创面修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烧伤创面的治疗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一环,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肢体功能和外观。当前医疗条件下,烧伤后因为休克而死亡的患者已经很少了,但自体皮源的缺乏、感染、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与挛缩一直是烧伤创面治疗面临的挑战。烧伤创面如何更迅速、更美观地愈合关系到患者未来生活质量,这也是烧伤治疗一直在探究的难题。本文简述烧伤创面治疗的进展、难点以及对未来可能方向的一些认识。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4](2021)在《磨痂术在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全国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研究表明磨痂术作为烧伤外科三大清创术式之一,适用于处理以深Ⅱ度为主的新鲜烧伤创面。尽管该术式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各单位应用该术式的时机、器具、步骤、术后敷料选择以及术后换药方式等仍有较大不同,造成临床效果参差不齐。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专家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筛选分析高级别证据文章,多次深入讨论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共识,以期为磨痂术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韩宇鑫[5](2021)在《纳米银敷料联合贻贝粘蛋白喷剂治疗三度烧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纳米银敷料联合贻贝粘蛋白喷剂对三度烧伤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为临床治疗三度烧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随机数字法,将66例三度烧伤患者分为A,B和C三组,每组22例。清创切痂植皮后,A组患者用凡士林纱布治疗,B组术后用纳米银敷料治疗,C组患者用纳米银敷料结合贻贝粘蛋白喷剂治疗。换药期间,观察并记录创面,比较三组创面的愈合率和愈合时间,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情况,皮片7天存活率,二次清创率,并记录治疗前后全身或局部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A组术后7天伤口有脓性分泌物,皮肤颜色为黄色,尚未形成纤维愈合,手术后第28天,伤口几乎愈合,未愈合的伤口底部为鲜红色,皮肤扩张融合。B组术后7天伤口为鲜红色,皮片贴合良好,色泽为浅黄色,术后28天伤口基本愈合。术后第7天,C组伤口基部为鲜红色,皮片牢固附着,术后第28天伤口完全干燥、愈合。同时,C组创面愈合率为(83.27±4.24)%,高于B组(72.55±2.58)%,明显高于A组(60.32±3.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1周,三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C组VAS评分为(3.32±0.99)分,低于B组治疗后(5.18±0.85)分,明显低于A组治疗后的VAS评分(5.36±0.85)分(P<0.01)。3.C组术后7天植皮成活率为90.91%,高于B组的81.82%,明显高于A组的59.09%(P<0.05)。4.治疗后,C组伤口愈合时间为(20.64±2.06)天,少于B组(23.50±1.79)天,且明显短于A组(28.27±1.93)天(P<0.01)。5.术后1周,三组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C组术后1周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3.64%。,比治疗前的90.91%低77.27%,B组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2.73%,较治疗前的95.45%降低72.72%,A组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3.64%,较治疗前的90.91%减少了27.27%。因此,治疗后1周,C组伤口分泌物的细菌阳性情况优于A、B组,且明显优于A组(P<0.01)。6.治疗后,C组二次清创率为4.55%,低于B组的13.64%,明显低于A组的31.82%(P<0.05)。7.在A组中,有5例患者在术后1周左右发烧,近一半的患者在2至3周出现皮肤移植部位瘙痒的现象。B组中有1例患者在术后1周左右发烧,6例经历了2至3周时皮肤瘙痒。C组中2例患者在2-3周时在皮肤移植部位出现瘙痒。结论:纳米银敷料联合贻贝粘蛋白喷剂对三度烧伤切痂及点状皮片移植术后创面的愈合治疗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樊梦妮,陈晓蕾,陈俊鹏,杨超,蔡晓军[6](2021)在《水凝胶医用敷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水凝胶由于具有含水量高、生物相容性好、可保持创面湿润,持续吸收创面渗出物、被及时降解,以及能通过结构设计和功能整合赋予水凝胶敷料多种优异性能而被视为一种理想的创面敷料。本文系统总结了功能化水凝胶敷料在创面形成到创面愈合的一系列复杂动态过程中可发挥的重要作用(止血、抗菌、抗炎和促组织再生等),并简单总结了部分先进功能敷料(可抗冻耐热水凝胶敷料及电子皮肤)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水凝胶医用敷料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陈颖[7](2021)在《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创面愈合是一个连续性的生物学过程,受多种因素的调控,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可分为止血期、炎症期、增殖期及重塑期。这四个时期相互重叠、互相影响,其中任何阶段发生异常,都可能导致创面迁延不愈,甚至形成慢性难愈性创面。尽管近些年大量的医用生物材料被研发以用于创面治疗,但它们大多局限于单一功能,难以从多个时期多个方面促进创面愈合,缺乏综合性治疗策略。在众多的创面治疗方法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因在引流创面渗液、减轻创面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和诱导创面血管生成等方面作用显着,现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它的作用原理是以泡沫敷料填充创面,再覆盖生物半透膜封闭创面,通过导管将负压吸引装置和泡沫敷料相连接,然后再对创面施加一定的负压,以实现对创面渗液的持续吸引作用。NPWT虽然能为创面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当创面愈合进入增殖期后,需要足够的表皮细胞从创缘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以覆盖创面,完成再上皮化。而创面再上皮化过程包括表皮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尤其是表皮细胞的迁移过程,是再上皮化过程的限速步骤和关键环节,该功能受损将阻碍再上皮化进程,导致创面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发展成慢性难愈性创面。但NPWT虽然能通过促进肉芽增殖来为表皮细胞迁移提供良好的创基条件,但不能直接促进表皮细胞定向迁移。随着对创面愈合过程及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深入研究,发现创缘电场(electric fields,EFs)是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的最主要的生物学信号。创面一旦形成,损伤部位电势消失,立即产生创缘为正极,创面中心为负极的内源性创缘EFs,其强度约为42~200 mV/mm,由创缘向创面中心逐渐降低。在慢性难愈性创面中,创面内源性EFs发生异常或趋于衰竭是导致创面愈合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体外创面模型中,给予角质细胞一定强度范围内的直流EFs后,可诱导表皮细胞向负极定向迁移,迁移方面朝向创面中心,当逆转电场方向后细胞的迁移方向也随之发生逆转,远离创面中心;且表皮细胞迁移的速度会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以上研究表明,创缘内源性EFs对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若通过外源性EFs模拟或加强创缘内源性EFs,增加创面电信号来引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则有望促进创面再上皮化进程。但关于创缘电场对表皮细胞迁移作用的研究多局限于体外细胞实验,在体应用中,增强创面电场存在较大难度,而且仅依靠增强电场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十分有限。首先,控制创面感染和炎症反应是创面优良愈合的必要条件。其次,虽然增强电场可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但是创面没有良好的愈合微环境和一定程度肉芽生长提供的创基条件,表皮细胞迁移仍不能有效进行。基于以上现状,我课题组设想在创面同时施加NPWT和与内源性电场方向一致的外源性EFs的方法或是解决上述难点的有效手段:NPWT能为创面愈合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在炎症期,NPWT可有效引流创面渗液、减轻创面炎症反应;在增殖期,NPWT可促进细胞增殖,肉芽增生和血管生成,外源性EFs可指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从而加快创面再上皮化进程。但在创缘施加外源性EFs存在较大实施难度,因为创面加电需要的皮肤电极,而目前尚无可用于在创面施加外源性EFs的电极材料:(1)电极缺乏柔韧性,接触皮肤时难以适应皮肤因躯体运动发生的形变;(2)电极不具备化学稳定性,易被创面渗液腐蚀而产生毒副降解产物;(3)电极缺乏良好的导电性,电传导不稳定,电阻过高产生电热反应影响创面愈合;(4)电极缺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身和其产生的少量降解副产物会引起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5)电极非多孔结构,影响NPWT的负压抽吸作用;(6)电极不能够长时间稳定固定于创缘和创面中心。制备具有电化学性能稳定的三维多孔结构创面柔性电极或是负压联合外源性EFs的关键技术手段:(1)柔性电极可适应皮肤较大形变;(2)三维多孔结构保留负压引流作用;(3)电化学稳定性可使施加的外源性电场强度稳定。制备柔性电极的关键是将导电组分和柔性聚合物基体进行有效结合,使最终制得的材料在一定应力的多次循环作用下,其电学性能不会出现疲劳和显着下降。在新型导电材料中,超长径比的银纳米线(silver nanowires,AgNWs)用于制备创面柔性电极优势明显:(1)AgNWs除具有银优良的导电性之外,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形成的导电渗流网络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和耐曲绕性;(2)在拉伸形变下,长径比的AgNWs在复合材料中的间距比短纳米线增大慢,因而导电通路减少慢,所以具有更强的导电应变稳定性。综上,超长径比的AgNWs是制备创面柔性电极理想的导电组分。在柔性基体的选择方面,现有的NPWT中用于填充创面的聚氨酯(polyurethane,PU)泡沫海绵为疏水性材料,结构疏松、孔径较大,具有良好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支撑三维导电网络的骨架,是合适的柔性基底材料。此外,以PU为基材的改性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留NPWT原有引流作用不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我们设想以超长径比的AgNWs作为导电组分、多孔PU泡沫作为柔性基体,研发3D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基于此导电敷料构成负压联合外源性EFs的“一体化”治疗系统,用于创面治疗。研究目的基于慢性创面治疗的难点和研究现状,我们提出研发3D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以构建“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以期显着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研究内容与方法:1.构建柔性多孔导电敷料以直径为70 nm,长度为100~200 μm的超长径比AgNWs为导电组分,多孔聚氨酯(PU)泡沫作为支撑导电网络的柔性聚合物基体,制备具有导电引流双功能的创面柔性导电敷料;再用NaBH4处理,去除AgNWs表面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配体;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1H,1H,2H,2H-perfluorooctyltriethoxysilane,TPFS)对材料进行疏水涂层修饰以提高其电化学稳定性。最后,制得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2.材料表征扫描电镜(SEM)分析TPFS-AgNWs-PU表面形貌、尺寸及改性修饰后孔隙大小;测量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电阻大小与压缩体积的变化关系;测量TPFS疏水修饰前后TPFS-AgNWs-PU的水接触角;能量色散谱(EDS)分析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表面的元素分布;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中元素价态;万有力学测试仪测量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应力-应变曲线。3.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细胞毒性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检测TPFS-AgNWs-PU在PBS中Ag的释放量及释放形式;活/死细胞染色和CCK-8细胞实验检测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生物相容性。4.构建NPWT联合外源性EFs的“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以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为导电部分,普通PU敷料为绝缘部分,根据创面形状大小组装后填充创面,以此施加的强度为+100 mV/mm外源性EFs(与创面内源性EFs方向相同,由创缘指向创面中心);同时连接负压引流装置,对创面施加75 mm Hg的负压。5.评估创面治疗效果以巴马香猪全层皮肤损伤创面为动物模型,以残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新生上皮长度为指标,评估NPWT联合外源EFs“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的促愈作用,并从表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作用方面研究该治疗系统可能的促愈机理。研究结果1.PU经过7次AgNWs喷涂后,电阻由1156 Ω降至24.5 Ω,且在体积压缩形变83.3%时,可获得3.8 Ω超低电阻值。2.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在PBS中7天Ag+释放量为5.2 μg/mL;活/死细胞染色结和CCK-8检测结果显示,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浸提液的相对细胞增值率(RGR)80%,细胞毒性等级为1,安全等级。3.TPFS-AgNWs-PU/EF组(实验组)在施加强度为+100mV/mm的外源性EFs后,创缘EFs总强度值接近+200 mV/mm,且在连续7 d实验组的创缘EFs总强度均较TPFS-AgNWs-PU组(对照组)和空白组高80~100 mV/mm。4.创面形成第7d,实验组未愈创面率30.30±1.75%;对照组61.94±3.86%;空白对照组72.54±3.89%。在第14 d时,实验组未愈创面率3.07±1.23%,18.35±3.83%,空白对照组25.82±3.52%。5.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的新生上皮长度3.94±0.26 mm;对照组3.29±0.32 mm,空白对照组1.59±0.34 mm;第14 d时,实验组新生上皮长度10.23±1.01 mm,对照组 7.29±0.34 mm;空白对照组 6.68±0.41 mm。6.创面形成第7d,实验组的炎症细胞数为27±4个,对照组为61±6个,空白对照组为152±8个。7.在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组Ki67阳性表达率是对照组的1.23倍,空白对照组的2.03倍;第14 d时,实验组组Ki67阳性表达率是对照组的1.31倍,是空白对照组的2.42倍。8.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62.99%,较空白对照组低39.88%;在第14 d时,实验组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65.50%,比空白对照组低52.32%。9.第7 d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的创面组织中PI3K和Akt的表达保持稳定,pPI3Kp85和pAkt表达上调。10.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CD31+血管阳性染色率是对照组的2.43倍,空白对照组的4.06倍;第14 d时,实验组CD31+阳性血管染色率是对照组的2.34倍,空白对照组的3.21倍。研究结论:本研究采用超长径比AgNWs作为导电组分,多孔PU泡沫敷料作为柔性基体,研发了多孔导电柔性泡沫敷料(TPFS-AgNWs-PU)。通过TPFS-AgNWs-PU构建的“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可对创面同时稳步施加负压和与创缘内源性EFs方向相同的外源性EFs。以巴马香猪全层皮肤损伤创面为动物模型研究“一体化”治疗系统的促愈效果及机理:“一体化”治疗系统能够显着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加速创面愈合;通过减轻创面炎症反应,刺激VEGF分泌诱导血管生成,激活PI3K/Akt信号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是“一体化”治疗系统促进创面愈合的潜在机理。

生明娟,刘飞飞,类成兰[8](2021)在《纳米银抗菌敷料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在烧伤患者供皮区护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和总结纳米银抗菌敷料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在烧伤患者供皮区应用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5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深二度-三度烧伤患者66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倒。两组供皮区均给予纳米银抗菌敷料包扎,对照组供皮区敷料待其自然脱落,治疗组采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外敷保鲜膜两天等待敷料脱落。治疗前后均配合护理以帮助患者恢复。结果治疗组患者创面舒适度增加,创面感染例次为0,创面敷料脱落天数缩短、疼痛减轻、护理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纳米银抗菌敷料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应用于供皮区能促使敷料提前脱落,减轻患者疼痛,增进患者的舒适,有利于患者活动。

桑龙燕[9](2021)在《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以深Ⅱ度烫伤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研究地榆膏在大鼠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MEBO组)、莫匹罗星组、地榆膏低剂量组(0.25g/g)、地榆膏中剂量组(0.5g/g)和地榆膏高剂量组(0.75g/g),每组各18只。正常组仅定期脱毛,其余组大鼠背部通过高温烫伤法建立深Ⅱ度烫伤模型,烫伤创面约10cm2。造模后立即给药,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以除去残留受试物,再将对应药膏分别涂抹于创面,厚度约1.5mm,用药后各组创面保持开放,正常组和模型组仅给生理盐水外擦脱毛区,每日两次,间隔12h,连续21天。分别于第7、14、21天,从每组中随机选择6只大鼠,观察大鼠创面大致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1蛋白的表达情况;WB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体形态学观察造模后每日观察各组烫伤创面,当日呈灰白色,皮肤弹性下降;随后各组先出现不同程度肿胀、渗出、肉芽组织形成,后逐渐形成痂皮,其中地榆膏高剂量组愈合最快,美宝湿润烫伤膏组和地榆膏中剂量组次之,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皮罗星组欠佳。2.创面愈合率测定结果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和美宝组创面愈合率高于模型组(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良好的促创面愈合功效。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相比,烫伤后第7、21天地榆膏高剂量组的创面愈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烫伤后第14天地榆膏高剂量组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P<0.05),说明高剂量的地榆膏促创面愈合效果略优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中剂量组创面愈合率与美宝组无明显差异(P>0.05),莫匹罗星组创面愈合率与地榆膏低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中剂量的地榆膏与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相同地促进创面愈合效果,低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具有相似促愈效果。烫伤后第7、14天,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说明低剂量的地榆膏和莫匹罗星促愈效果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实验数据表明,地榆膏高剂量组愈合速度最快,地榆膏中剂量组和美宝组次之,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最后。3.血清中IL-6和TNF-α的含量测定在烫伤后的第7、14、21天,模型组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随时间进程,炎性因子水平逐渐降低,且各给药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高剂量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莫匹罗星组(P<0.05),说明高剂量的地榆膏抗菌效果优于莫匹罗星。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中剂量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与莫匹罗星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暗示中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具有相似的抗菌效果。烫伤后第7天,莫匹罗星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说明莫匹罗星抗菌效果优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烫伤后第14、21天,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炎性因子IL-6水平明显低于地榆膏低剂量组(P<0.05),烫伤后第7、21d,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炎性因子TNF-α水平明显低于地榆膏低剂量组(P<0.05),说明美宝湿润烧伤膏抗菌效果优于低剂量的地榆膏。表明高剂量的地榆膏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其次是中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低剂量的地榆膏欠佳。4.创面病理组织学结果正常组各层结构清晰完整,毛囊和皮脂腺分布均匀,真皮层组织和附属结构清晰。烫伤后第7、14、21天,与模型组相比,地榆膏高剂量组和美宝湿润烧伤膏组表皮和真皮结构中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汗腺等形成明显加快,愈合效果最好;莫匹罗星组和地榆膏低、中剂量组中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形成速度相近。5.免疫组化结果各组大鼠在烫伤后各时相点CD31均有表达,并在第14天左右达到峰值。烫伤后第7、14、21天,模型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和美宝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CD31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与美宝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较好的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的功效,低浓度的地榆膏和莫匹罗星次之。6.western blot结果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莫匹罗星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VEGF蛋白表达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相似的促血管生成功效。结论地榆膏能够促进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IL-6和TNF-a的释放,增强创面组织中CD31和VEGF的合成和释放,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有关。

赵新哲[10](2021)在《纤维基复合功能敷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各种自然及人为等造成皮肤损伤时,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屏障作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会引起不良反应,比如伤口感染,水分流失,温度控制系统失调,失血过多等。此时,敷料可以被用来覆盖伤口,保证机体功能正常的同时,促进伤口的愈合。此外,临床调查表明,81%的患者表示在敷料更换过程中,会由于伤口和敷料之间的粘连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新生的上皮组织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影响整个伤口的愈合过程。因此,除了基本的透气、保湿功能外,阻止细菌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敷料粘连是设计创面敷料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功能。纳米纤维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多孔材料,其作为伤口敷料具有以下优势: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都比较高,有利于吸收渗出液,能够保证伤口处的气体交换;尺寸和形态与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类似可以提供合适的伤口愈合环境;良好的载体,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和伤口的贴合性更好,不会造成患者不适感也更加能够阻挡外界细菌的侵入等。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设计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功能类型的纳米纤维膜,并对纳米纤维膜的相关功能性进行评价。最后,针对纳米纤维膜单位面积吸液能力差的问题,将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和海藻酸钙无纺布进行复合,制备多层复合创伤敷料,并对其应用性能和动物实验进行评价。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针对敷料的促进伤口愈合功能,制备了仿天然细胞外基质组成和结构的纳米纤维膜。选用牛肌腱I型胶原为原材料,以不同比例的六氟异丙醇(HFIP)和乙酸(HAc)混合溶液为溶剂,系统探索了胶原的溶解、静电纺丝及三螺旋结构的影响因素,为其产业化应用提供了科学系统化的路线。结果表明通过溶剂优化选择后,不仅可以获得均匀连续的胶原(Col)/聚环氧乙烷(PEO)纳米纤维,同时保证胶原的三螺旋结构可以保留60%以上,实现了可纺性和三螺旋结构之间的平衡,保证了胶原纳米纤维的良好生物活性。在获得均匀连续的Col/PEO纳米纤维后,系统研究了Col/PEO纳米纤维膜的交联方式及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将制备的Col/PEO纳米纤维膜分别进行了戊二醛(GA)蒸汽交联及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乙醇溶液交联,研究了不同交联方式及交联参数条件下纳米纤维膜在液态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拉伸性能、凝血性能及细胞增殖性能。对比分析了GA和胶原氨基之间形成Schiff碱、EDC/NHS交联剂“协助”胶原内部形成酰胺键两种交联方式对Col/PEO纳米纤维膜性能的影响机制,验证了两种化学交联的原理及“交联距离”的差异对胶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DC/NHS乙醇溶液交联后的纳米纤维膜更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其力学曲线为“J”型,更加复合人体结构的拉伸曲线特性,同时,EDC/NHS乙醇溶液交联后的纳米纤维膜在液态环境下的溶胀更加“均匀”。针对Col/PEO纳米纤维由于胶原在促进细胞增殖的同时也会成为细菌的营养物质从而引起细菌滋生的问题,以及抗生素使用仍存在耐药性的问题,采用天然抗菌剂壳聚糖(CS)和胶原进行混纺制备Col/CS/PEO纳米纤维膜。一方面利用壳聚糖的游离氨基和细菌表面带负电生物分子作用赋予敷料一定的抗菌性,另一方面发挥壳聚糖的促凝血功能,与胶原协同作用赋予敷料更加优异的止血功能。结果表明当壳聚糖含量高于60%时,Col/CS/PEO纳米纤维混纺膜具有90%以上的抑菌率。通过不同壳聚糖含量的纳米纤维膜的体外凝血指数(BCI)及凝血后样品SEM测试,分析了胶原及壳聚糖基于不同止血机理在混纺纳米纤维膜中的协同促凝血作用。针对防止敷料和伤口粘连,以纳米氧化锌(ZnO)为防粘连材料,基于纳米ZnO对水的亲和力比较好,其可以和周围环境中的水分子相结合,在材料表面形成类似的“水化层”,从而降低蛋白吸附及细胞粘附达到防粘连的效果。本文制备了PVDF/ZnO复合纳米纤维膜,讨论了不同PVDF和ZnO质量比的纳米纤维膜性能的影响,并在体外建立了细胞粘附和明胶蛋白凝块剥离强力试验评价了纳米纤维膜的防粘连性能。成纤维细胞的粘附结果表明,纳米ZnO的加入可以显着降低蛋白吸附量,从而降低细胞的粘附;明胶蛋白凝块剥离测试结果表明,纳米ZnO在纳米纤维膜上的均匀分布可以显着降低模拟伤口渗出液在其上的粘附,充分证实了纳米ZnO的防粘连性能。此外,当纳米ZnO占PVDF的质量分数为5%时,PVDF/ZnO复合纳米纤维膜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而PVDF/ZnO复合纳米纤维膜浸提液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也不会造成溶血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针对纳米纤维膜单位面积吸液量不大的缺陷,基于“离子交换”原理,对海藻酸钙无纺布进行表面Na+溶液喷洒,交换Ca2+后形成凝胶粘接点,从而提供一种安全无毒且有效的敷料复合制备方式。分别对Col/PEO、Col/CS/PEO以及PVDF/ZnO三种纳米纤维膜和海藻酸钙无纺布的复合敷料的单位面积吸液量、水蒸气透过率以及凝血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凝胶粘接点复合后的敷料成型良好,复合体系具有更加优异的吸液性能,水蒸气透过率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仍保持在适合的范围内。此外,复合敷料均具有优异的凝血性能。最后,对Col/CS/PEO纳米纤维膜和海藻酸钙无纺布复合功能敷料进行了大鼠背部全皮层伤口愈合实验,以商用胶原泡沫敷料为阴性对照组,分别对伤口面积、伤口组织切片以及伤口愈合涉及的三种生长因子EGF、bFGF和TGF-β的表达进行了表征和评价。结果表明复合功能敷料的伤口愈合率显着高于商用对照组,复合敷料在伤口愈合的前期,可以有效促进上述三种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显着缩短伤口愈合时间,证实了复合功能敷料有效促愈性和安全性。

二、烧伤创面大面积使用纳米银敷料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烧伤创面大面积使用纳米银敷料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2)可吸收性生物敷料在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平均植皮成活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3)烧伤治疗与创面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一、感染控制
    (一)检测指标
    (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二、清创
三、新型创面敷料
四、负压创面治疗(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NPWT)
五、皮肤移植物
    (一)自体皮肤移植
    (二)异体/异种皮移植
六、组织工程
    (一)组织工程皮肤的应用
    (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三)生长因子
    (四)3D打印技术
七、增生性瘢痕的治疗
八、未来展望

(5)纳米银敷料联合贻贝粘蛋白喷剂治疗三度烧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药物及材料
    2.2 治疗及分组
        2.2.1 A组空白对照组
        2.2.2 B组纳米银敷料组
        2.2.3 C组联合组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患者的创面愈合
        3.1.1 A组空白对照组
        3.1.2 B组纳米银敷料组
        3.1.3 C组联合组
    3.2 各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
    3.3 各组患者的VAS评分
    3.4 各组患者7 天植皮存活率及创面愈合时间
    3.5 各组患者的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
    3.6 各组患者的二次清创率
    3.7 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第四章 讨论
    4.1 三度烧伤术后创面的治疗方法
    4.2 纳米银敷料的性能
    4.3 贻贝粘蛋白喷剂的性能
    4.4 与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比较
        4.4.1 纳米银联合贻贝粘蛋白促进创面愈合的能力
        4.4.2 纳米银联合贻贝粘蛋白的抗菌能力
        4.4.3 纳米银联合贻贝粘蛋白的使用感受
        4.4.4 纳米银联合贻贝粘蛋白的安全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纳米银敷料和贻贝粘蛋白喷剂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
附录2 典型病例

(6)水凝胶医用敷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创面敷料概述
2 功能化水凝胶敷料
    2.1 可快速止血的水凝胶敷料
    2.2 可抗菌水凝胶敷料
        2.2.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抗菌水凝胶敷料
        2.2.2 纳米材料基抗菌水凝胶敷料
        1)纳米银水凝胶敷料
        2)纳米氧化锌(ZnO)水凝胶敷料
        3)纳米氟化钙(CaF2)水凝胶敷料
        2.2.3 其他抗菌水凝胶敷料
    2.3 可抗炎的水凝胶敷料
    2.4 促组织再生水凝胶敷料
    2.5 多功能水凝胶敷料
3 先进功能敷料
    3.1 抗冻耐热水凝胶
    3.2 电子皮肤凝胶
4 总结与展望

(7)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材料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TPFS-AgNWs-PU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3.1 材料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一体化‖治疗系统的组成及其在体应用动物模型的建立
    4.1 材料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对创面愈合的作用与机理研究
    5.1 材料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型医用生物敷料用于创面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纳米银抗菌敷料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在烧伤患者供皮区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纳入标准
    1.3排除标准
    1.4方法
    1.5观察指标
    1.6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护 理
    3.1常规护理
    3.2疼痛护理
    3.3下肢主动运动
    3.4供皮区护理
4 讨 论
    4.1供皮区创面感染方面
    4.2供皮区创面疼痛方面
    4.3敷料脱落时间及满意度调查方面

(9)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2.1 药物
        1.2.2 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深Ⅱ度烫伤模型制备
    2.2 分组给药
    2.3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2.4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2.4.1 各组大鼠创面外观
        2.4.2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
        2.4.3 各组大鼠创面病理组织形态学
        2.4.4 各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
        2.4.5 各组大鼠创面CD31 蛋白含量
        2.4.6 各组大鼠创面VEGF蛋白含量
3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地榆膏对大鼠创面的大体观察
    4.2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影响
    4.3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4.4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4.5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组织CD31 表达的影响
    4.6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组织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5.1 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选择
    5.2 阳性药物治疗的选择
    5.3 地榆膏组方依据及药效评价
        5.3.1 地榆膏组方依据
        5.3.2 肉眼观察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
        5.3.3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率的影响
        5.3.4 病理切片显示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的修复作用
    5.4 影响深Ⅱ度烫伤创面修复的因素
    5.5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
        5.5.1 地榆膏对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
        5.5.2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中CD31和VEGF的影响
结论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皮肤烫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10)纤维基复合功能敷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伤口及敷料概述
        1.1.1 皮肤组织
        1.1.2 伤口分类
        1.1.3 伤口愈合过程
    1.2 敷料的分类
        1.2.1 传统敷料
        1.2.2 新型敷料
        1.2.3 理想敷料的基本性能要求
    1.3 新型敷料的研究进展
        1.3.1 促愈合敷料
        1.3.2 防粘连敷料
        1.3.3 抗菌敷料
        1.3.4 纳米纤维敷料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胶原基纳米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2.2.4 Col/PEO静电纺丝膜的测试与表征
        2.2.5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纯胶原的可纺性研究
        2.3.2 Col/PEO纳米纤维膜中PEO含量的优化
        2.3.3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纺丝溶剂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原基纳米纤维膜的交联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化学交联
        3.2.4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3.2.5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血液相容性测试与表征
        3.2.6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细胞相容性测试与表征
        3.2.7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交联度测试及交联机理分析
        3.3.2 Col/PEO纳米纤维膜PEO的洗脱
        3.3.3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结构稳定性
        3.3.4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3.3.5 Col/PEO纳米纤维膜交联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3.3.6 Col/PEO纳米纤维膜交联后的亲水性能
        3.3.7 Col/PEO纳米纤维膜交联后的热稳定性
        3.3.8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溶血性能
        3.3.9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凝血性能
        3.3.10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细胞增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胶原/壳聚糖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2.4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4.2.5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血液相容性测试
        4.2.6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能测试
        4.2.7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形貌及结构稳定性
        4.3.2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分子作用力
        4.3.3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4.3.4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水蒸气透过率
        4.3.5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血液相容性
        4.3.6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防粘连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5.2.4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性能表征
        5.2.5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防粘连性能测试
        5.2.6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能测试
        5.2.7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溶血性能测试
        5.2.8 统计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理化性能
        5.3.2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蛋白及细胞粘附性能
        5.3.3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明胶蛋白凝块剥离强力
        5.3.4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能
        5.3.5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浸提液细胞毒性
        5.3.6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溶血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功能敷料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2.3 静电纺丝膜的制备
        6.2.4 复合功能敷料的制备
        6.2.5 复合功能敷料的剥离强力测试
        6.2.6 纳米纤维膜的结构及性能测试
        6.2.7 复合功能敷料的结构及性能测试
        6.2.8 复合功能敷料的止血性能测试
        6.2.9 PVDF/ZnO复合功能敷料的导液性能测试
        6.2.10 统计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复合功能敷料的复合效果评价
        6.3.2 PVDF/ZnO复合敷料的导液性能评价
        6.3.3 复合功能敷料的吸液性能评价
        6.3.4 复合功能敷料的水蒸气透过性能评价
        6.3.5 复合功能敷料的凝血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复合功能敷料的促愈合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动物
        7.2.3 实验仪器
        7.2.4 实验试样准备
        7.2.5 SD大鼠背部割伤愈合实验
        7.2.6 ICR小鼠全身急性毒性实验
        7.2.7 统计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复合功能敷料的促愈合研究
        7.3.2 复合功能敷料的全身急性毒性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论文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情况
致谢

四、烧伤创面大面积使用纳米银敷料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防治策略研究进展[J]. 李海胜,罗高兴,袁志强. 中华烧伤杂志, 2021(12)
  • [2]可吸收性生物敷料在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 包春铭,姚昶,何晓飞,高锋,闻可. 中国医刊, 2021(12)
  • [3]烧伤治疗与创面修复[J]. 姜笃银,贾珊珊,王兴蕾.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1(04)
  • [4]磨痂术在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全国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6)
  • [5]纳米银敷料联合贻贝粘蛋白喷剂治疗三度烧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韩宇鑫. 延边大学, 2021
  • [6]水凝胶医用敷料的研究进展[J]. 樊梦妮,陈晓蕾,陈俊鹏,杨超,蔡晓军. 生物加工过程, 2021(03)
  • [7]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D]. 陈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8]纳米银抗菌敷料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在烧伤患者供皮区护理中的应用[J]. 生明娟,刘飞飞,类成兰. 中国医疗美容, 2021(04)
  • [9]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D]. 桑龙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纤维基复合功能敷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赵新哲. 东华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大面积烧伤创面应用纳米银敷料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