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复合材料论文-王婷婷,施金箭

球形复合材料论文-王婷婷,施金箭

导读:本文包含了球形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球形COPV,纤维缠绕层结构设计,软件开发

球形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婷,施金箭[1](2019)在《一种球形复合材料压力容器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性地将"通用双公式"模型嵌入到纤维缠绕层网格理论中,解决了因传统网格理论无法准确模拟纤维纱片在高纬度球壳处的重迭现象而带来的纤维层结构设计安全裕度大、结构效率低的问题。基于新方法理论,以球形复合材料气瓶为例,分别从外形尺寸、纤维层重量和强度叁个方面验证了新设计方法的准确性和先进性,并采用C#语言开发了一套球形复合材料压力容器(COPV)纤维缠绕层结构设计软件,以提高设计效率,普及新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9年24期)

李泓运,罗珊,吴健,王纬波[2](2019)在《复合材料球形耐压壳的材料影响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材料因其高比强度,抗海水腐蚀和可设计性好的特点开始应用于耐压壳中,但因复合材料的材料的各向异性,使得复合材料的材料设计对球壳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以球形耐压壳的设计约束出发,讨论了耐压壳对材料的强度和模量的限制。采用有限元方法仿真分析了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和面内准各向同性复合材料对球壳的应力分布及线性屈曲和非线性屈曲的影响,以及各自的缺陷敏感性。并与均质金属材料进行了对比。本文的结论可用于指导复合材料球形耐压壳的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本文来源于《2019年船舶结构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8-22)

周晓松,张焱冰,梅志远[3](2019)在《复合材料球形阵列结构压入力学模型及弯曲变形协调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结构力学角度揭示集中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球形阵列结构的弯曲变形协调机制,建立了该结构典型局部板格的压入力学模型,采用载荷迭加法将集中载荷作用下四角点弹性支承且四边受等弯矩正交各向异性矩形板线性弯曲的中心点挠度分为2个部分:集中载荷作用下四角点弹性支承且四边自由的板的挠度,以及四边受等弯矩的板的挠度.前者可进一步分解为集中载荷作用下四角点弹性支承刚性板的挠度和集中载荷作用下四角点刚性支承线弹性板的挠度,后者可进一步分解为左右边简支上下边受相同弯矩的板的挠度以及上下边简支左右边受相同弯矩的板的挠度.将相同厚度的板在不同载荷情况下的挠度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开展了试验验证,验证了解析解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法,李翔宇,郑瑞峰,康国政[4](2018)在《多铁性复合材料与球形压头黏附接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的研究了球形压头与横观各向同性多铁性复合材料半空间之间的黏附接触问题。基于球形压头的磁电性质,考虑了四类混合边值问题。利用迭加原理和广义势理论方法,解析地得到了JKR和MD模型在接触表面的物理量。利用DMT模型作为MD模型的极限情况,可得DMT模型下的压头力与压入深度的表达式。为了获得MD模型的物理量,本文调查了多铁性复合材料无限空间的外园裂纹问题。利用最小势能原理和虚功原理,推导了JKR和MD模型的能量释放率,根据Griffith能量关系,确立了黏附接触平衡状态。进一步讨论了叁种黏附模型下的拉脱力,并分析了电势和磁势对其的影响。利用数值计算展现了获得的解析解,比较了叁种黏附模型和Hertz模型下的物理量,并讨论了电磁性质对物理量的影响。获得的这些结果能为将来的评估多铁性复合材料性质的实验提供理论基础,特别是在微/纳观尺度。(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梅志远,周晓松,吴梵[5](2018)在《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实芯球形结构单元耐撞性多目标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实芯球形结构单元的耐撞能量耗散性能,在初始结构单元耐撞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以结构单元中心承载圆柱体高径比、球形芯材短轴长轴比以及纤维缠绕复合材料表层壁厚比和缠绕角度为结构优化设计参数,以比吸能效率和冲击峰值载荷为评价指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分级递进优化方法将多目标优化模型分解为两级单目标优化子模型,并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得到不同子模型的碰撞响应。结合径向基函数构造近似函数模型,并采用第二代非劣排序遗传算法对结构优化设计参数进行两级递进求解,得到耐撞性能最优的结构单元。进一步开展的试验验证和破坏模式分析表明,优化设计后结构单元的耐撞吸能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从而验证了该多目标优化分析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高荣贞,李晓冬,刘文凤,尹艳红,杨书廷[6](2018)在《分级结构类球形MgFe_2O_4/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柠檬酸和Super P (SP)作为碳源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出具有分级结构的类球形MgFe_2O_4/C (MFO/C)复合材料,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表征了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0.5 C (500 mA·g~(-1))的条件下这种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62.7 mAh·g~(-1),200次循环后比容量稳定在约734.5 mAh·g~(-1)。在电流密度为1C (1000 mA·g~(-1))条件下,20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约580.4 mAh·g~(-1)。具有优异的循环和倍率性能的原因,可能是SP和柠檬酸分解生成的晶粒间碳形成了良好的导电网络,使材料的导电性提高并缓解了在连续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物质的团聚和体积膨胀。(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刘聪,袁佩,孟前,胡迪,段爱军[7](2018)在《空心纳米球形介孔碳/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脱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运输燃料的深度脱硫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对于商用燃料中含硫化合物的脱除,已有多种脱硫技术被报道。其中,吸附脱硫因其操作条件温和、不耗氢、成本低、不降低油品辛烷值、对环境污染少等优点,成为当前油品脱硫的研究热点。深入研究和开发高效的脱硫吸附剂是吸附脱硫技术的关键[1]。本文制备了具有空心结构的纳米球形介孔碳HMCNs、氧化硅HMSNs及其复合材料(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20)

周晓松,梅志远,吴梵[8](2018)在《玻璃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缠绕空心玻璃微珠/树脂实芯球形结构单元耐撞能量耗散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玻璃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缠绕空心玻璃微珠/树脂实芯球形结构单元。为探讨其在低速大质量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约束损伤演变特征和耐撞能量耗散机制,通过ABAQUS建立该结构单元的数值分析模型并开展了低速大质量冲击试验研究。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结构单元耐撞性设计的关键在于表层与内部球形浮力芯材的泊松比匹配性设计。内部球形浮力芯材在环向泊松较低表层约束应力的控制下发生平稳的塑性压缩损伤和剪切断裂破坏,表层在内部球形芯材横向膨胀效应的作用下发生渐进式环向拉伸断裂破坏,呈现花瓣形损伤破坏特征。结果表明,该新型结构单元不仅具有优异的耐撞能量耗散特性,同时能为水下结构平台提供一定的储备浮力。(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保强[9](2018)在《热等离子制备的球形钨粉在W-Cu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W-Cu复合材料兼具钨的耐高温、高强度、高密度、耐磨损、低膨胀和铜的优良的导热、导电等性能,广泛应用在电子封装、电触头以及金属发汗材料等领域。致密性高、组织结构均匀且晶粒生长可控是获得高性能W-Cu复合材料的关键。目前,熔渗法和复合粉烧结法是制备W-Cu复合材料的常用方法。针对熔渗法制备W-Cu复合材料,关键是制备得到具有一定孔隙率且孔隙均匀贯通的多孔钨骨架。当下,多孔钨骨架的制备多以形貌不规则的钨粉为原料。然而不规则粉体堆积密度低,烧结可控性差,在烧结过程中存在非均匀团聚收缩,导致得到的多孔骨架中存在闭孔或半通孔、且孔隙分布均匀性差,严重影响了熔渗得到复合材料的致密性和组织结构均匀性。针对复合粉烧结法制备W-Cu复合材料,目前多集中在粉体的纳米化及烧结行为研究。但是常规方法得到的纳米粉体分散性差、粒度分布宽且形貌不规则,影响了粉体的烧结活性且导致了晶粒的异常生长,不利于高致密细晶W-Cu复合材料的获得。本文从改善W(Mo)粉体颗粒的特性出发,采用热等离子球化制备得到的球形致密W(Mo)粉和高分散、粒度分布均匀的准球形纳米W粉为原料,以粉体烧结性能研究为基础,分别采用熔渗法和复合粉烧结法,以导热性能及硬度为主要的考察指标,进行高致密性、组织结构均匀且晶粒大小可控的W(Mo)-Cu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主要工作为:(1)以球形致密钨颗粒为原料构建具备均匀贯通孔隙的多孔钨基体。通过研究不同助剂对球形钨烧结和多孔钨结构的影响,最终确定以硬脂酸为成型助剂、以微量Ni为烧结活化剂。为使多孔钨堆积孔隙得到完好的保留且保证一定的烧结颈强度,优化得到了 Ni的添加比例(0.03 wt.%)及烧结工艺参数,并分析了球形致密钨粉的活化烧结机理。以同粒度不规则钨粉为原料进行多孔基体的制备,结合烧结动力学分析,证实了球形粉体具有更高的烧结稳定性,有助于孔隙均匀贯通多孔基体的获得。最后,对制备的多孔基体进行了气体通量及渗透性能测试,并且渗铜实验表明,球形粉体有助于制取高导热、高致密的W-Cu复合材料。(2)以第一部分采用球形致密钨粉制备均匀贯通多孔骨架的研究为基础,将其推广至高性能多孔Mo骨架的制备上,并进行Mo-Cu复合材料的熔渗研究。首先以球形致密Mo粉为原料,在1500℃下烧结1 h制备得到多孔Mo骨架。通过成型压力调控多孔骨架的结构,得到了具有不同孔隙率的材料。进而采用熔渗法进行Mo-Cu复合材料的制备,着重考察了熔渗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熔渗参数(1300℃熔渗1h)。最后采用理论模型分析材料的热导率,并通过烧结工艺的优化提升了材料的性能。(3)以热等离子制备得到的高分散、粒度分布均匀的准球形纳米钨粉为原料,进行细晶钨烧结体的制备及强化研究。研究了烧结条件对烧结体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烧结体致密化及晶粒演化行为的规律,坯体在1500℃烧结2 h得到了相对密度91.3%、平均晶粒尺寸不足2 μm的烧结体。研究发现,粒度分布均匀的准球形纳米钨粉在烧结前期可有效地抑制晶粒的生长。最后,分析了A1203粉体和Ni对钨基体的协同强化作用,研究了二者对钨基体的致密化及晶粒生长行为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最优的添加剂比例。(4)基于第叁部分对高分散且粒度分布均匀的准球形纳米钨粉的烧结性能研究,进行细晶W-Cu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了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材料的晶粒生长行为。计算得到液相烧结阶段的晶粒生长活化能高达338±46kJ/mol,并且晶粒生长速率低,证实了晶粒的不易生长。研究了坯体的烧结致密化行为,一方面,纳米钨颗粒提升了颗粒重排驱动力(毛细力),并且烧结前期晶粒生长缓慢,从而保证了较高的重排致密化效率;另一方面,钨粉的纳米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在Cu中的溶解性,从而使物质可通过液相进行传质扩散,加快了体系的致密化进程。最终得到平均晶粒尺寸323 nm,相对密度96.5%的W-Cu复合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任文交[10](2018)在《基于氮化钒球形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硫电池因其高的比容量和能量密度、硫储量丰富、易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循环过程中大的体积效应及硫导电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研发一种新型的载硫材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其中氮化钒因具有导电性高、化学/结构稳定性好和对多硫化物具有较强的作用力等优点,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载硫材料。此外,石墨低的比容量己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高需求,因此研发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是十分迫切的。属于转化机制的氮化钒拥有高的理论比容量,但循环过程中较大的体积效应导致的电池循环稳定性较差等问题窒碍了此类材料实际应用。针对以上锂硫电池及锂离子电池面对的问题,本论文中主要研究了有关氮化钒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具有特殊结构的纳米材料、元素掺杂、碳包覆或与其它材料进行复合等是对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有效手段。在本论文中,采用溶剂热及后续煅烧的方法首次成功合成了蛋黄/壳结构的钴掺杂的氮化钒(Co-VN)纳米球并对此结构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探究,之后对Co-VN进行碳包覆,合成了 Co-VN@C材料,并将此材料首次用作载硫材料。由于独特的蛋黄/壳结构优势和VN、掺杂的钴及氮掺杂的碳(N-C)叁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即便在高面载量时,Co-VN@C/S电极仍可以表现出出色的电化学性能。(2)通过溶剂热及后续氨气煅烧的方法合成了蛋黄/壳结构的Co-VN纳米球和双层壳VN中空微纳球,之后用PDDA对所得的两种材料进行修饰,再与氧化石墨烯进行复合,经冷冻干燥及氮气煅烧过程后,制备了 Co-VN/RGO和VN/RGO两种复合材料。将这两种复合材料首次应用于锂电,由于复合材料独特的结构优势并结合了 VN与石墨烯两者的优点,即使在大电流时,Co-VN/RGO和VN/RGO两种电极均表现出出色的锂电性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30)

球形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复合材料因其高比强度,抗海水腐蚀和可设计性好的特点开始应用于耐压壳中,但因复合材料的材料的各向异性,使得复合材料的材料设计对球壳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以球形耐压壳的设计约束出发,讨论了耐压壳对材料的强度和模量的限制。采用有限元方法仿真分析了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和面内准各向同性复合材料对球壳的应力分布及线性屈曲和非线性屈曲的影响,以及各自的缺陷敏感性。并与均质金属材料进行了对比。本文的结论可用于指导复合材料球形耐压壳的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球形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王婷婷,施金箭.一种球形复合材料压力容器设计方法研究[J].机电信息.2019

[2].李泓运,罗珊,吴健,王纬波.复合材料球形耐压壳的材料影响性分析[C].2019年船舶结构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3].周晓松,张焱冰,梅志远.复合材料球形阵列结构压入力学模型及弯曲变形协调机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4].吴法,李翔宇,郑瑞峰,康国政.多铁性复合材料与球形压头黏附接触问题[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5].梅志远,周晓松,吴梵.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实芯球形结构单元耐撞性多目标优化[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8

[6].高荣贞,李晓冬,刘文凤,尹艳红,杨书廷.分级结构类球形MgFe_2O_4/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2018

[7].刘聪,袁佩,孟前,胡迪,段爱军.空心纳米球形介孔碳/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脱硫性能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8].周晓松,梅志远,吴梵.玻璃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缠绕空心玻璃微珠/树脂实芯球形结构单元耐撞能量耗散机制[J].复合材料学报.2018

[9].李保强.热等离子制备的球形钨粉在W-Cu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8

[10].任文交.基于氮化钒球形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

标签:;  ;  ;  

球形复合材料论文-王婷婷,施金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