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发展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非均衡发展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均衡发展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思想,科学发展观,经济,区域经济,和谐社会,大局,协调发展。

非均衡发展思想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何宝峰[1](2015)在《论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是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先富带动后富指导思想、先沿海后内地发展顺序、顾全"两个大局"思想和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改革道路等构成了该思想主要内容。我国当时贫穷落后的基本国情、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按劳分配原则的恢复和重新确立、"生产力"标准的确立是该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和前提。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力理论,而且与西方经济学界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梯级增长理论等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高度暗合,并对之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问题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邓小平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何世州[2](2009)在《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我国经济建设开辟了新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发展不平衡状况极其严重,经济发展依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理论创新,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而不能本本主义地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现代化的理论成果: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典范。因此,对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将来的经济建设提供经验和方法上的借鉴、参考。本文对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依次论述了均衡与非均衡的相关思想,以便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接着以此为基础,对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进行分析,并做出定义。第二部分是阐述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本部分内容是本文重要内容,具体地论述了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指出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有其独特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指出了其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条件。第叁部分是本文核心内容,论述了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与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产业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发展进程(发展速度)非均衡战略思想;并对各部分内容进行了辩证分析。第四部分分析了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特点。包括:实践性、辩证性、创新性、全局性、时机性。第五部分是对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意义的研究,论述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国际舞台上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较量的今天,经济建设依然是我国所有工作的中心和关键所在;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对我国经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01)

文大稷[3](2007)在《试论邓小平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蕴意深刻。部分先富和先富帮后富的指导思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以及"叁步走"的战备目标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的主要内涵,而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总体目标,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宏观调控,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本文来源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邓磊[4](2007)在《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应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把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重点带动全面、“台阶式”跃进等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这些战略思想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人际环境;通过重点带动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经济环境;通过“台阶式”跃进,落实“新叁步走”战略,实现发展目标,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07年01期)

蒋伏虎[5](2006)在《论马克思主义者非均衡发展思想及其主要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均衡发展思想坚持以社会发展全局为研究对象,寻求经济政治非均衡发展的宏观规律,推进社会变革;坚持非均衡与均衡的辩证统一的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宏观决策,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快速稳定发展;坚持探索非均衡状态的“适度性”,以保持在体制变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研究马克思主义非均衡发展思想及其特点,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2006年07期)

刘希裕,顾凡[6](2005)在《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它回答和解决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和特定的现实基础,其内涵丰富,蕴意深刻,对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施蕾[7](2004)在《论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共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根据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即我国各地区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政策取向等种种因素导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个客观国情,制定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显着增(本文来源于《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论文集》期刊2004-12-01)

秦朝钧,王军[8](2004)在《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简析江泽民的区域经济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全国各个地区共同富裕繁荣 ,是我国历代领导人追求的目标。江泽民作为第叁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先是坚持非均衡发展思想 ,继而实施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提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想 ,从而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王瑾[9](2004)在《略论邓小平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在长期实践中提出共同富裕论中的先富理论、特区理论和“两个大局”构想以回答这一问题。这正是他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 ,而这种非均衡发展是以达到均衡状态为目的的。深入研究邓小平同志这种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04年03期)

冯志宏,薛希林[10](2004)在《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略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均衡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而提出的,它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区域间发展的非均衡性,二是人与人之间发展的非均衡性,叁是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延安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非均衡发展思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我国经济建设开辟了新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发展不平衡状况极其严重,经济发展依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理论创新,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而不能本本主义地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现代化的理论成果: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典范。因此,对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将来的经济建设提供经验和方法上的借鉴、参考。本文对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依次论述了均衡与非均衡的相关思想,以便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接着以此为基础,对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进行分析,并做出定义。第二部分是阐述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本部分内容是本文重要内容,具体地论述了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指出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有其独特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指出了其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条件。第叁部分是本文核心内容,论述了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与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产业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发展进程(发展速度)非均衡战略思想;并对各部分内容进行了辩证分析。第四部分分析了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特点。包括:实践性、辩证性、创新性、全局性、时机性。第五部分是对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意义的研究,论述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国际舞台上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较量的今天,经济建设依然是我国所有工作的中心和关键所在;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对我国经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均衡发展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何宝峰.论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J].邓小平研究.2015

[2].何世州.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文大稷.试论邓小平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思想[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4].邓磊.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J].江汉论坛.2007

[5].蒋伏虎.论马克思主义者非均衡发展思想及其主要特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

[6].刘希裕,顾凡.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7].施蕾.论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共性[C].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论文集.2004

[8].秦朝钧,王军.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简析江泽民的区域经济思想[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9].王瑾.略论邓小平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思想[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10].冯志宏,薛希林.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略探[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

标签:;  ;  ;  ;  ;  ;  ;  

非均衡发展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