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论文和设计-董思锋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包括若干个保护件、若干个连接件、若干个加强件,所述保护件分别配合设置于混凝土基础成品的顶部棱角外侧,所述连接件、加强件分别固定连接于相邻两个保护件的外侧面,且所述加强件位于所述连接件的下方,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螺柱孔、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滑动槽口,第一滑动槽口的外槽口上设置有第一螺母卡槽,所述加强件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螺柱孔、另一端开设有第二滑动槽口,第二滑动槽口的外槽口上第二螺母卡槽。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避免外部磕碰对基础成品造成的损坏,又可避免基础成品的内部发生开裂、松散的问题,能适应多种不同尺寸规格基础成品的防护要求,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保护件(1)、若干个连接件(2)、若干个加强件(3);所述保护件(1)分别配合设置于混凝土基础成品(5)的顶部棱角外侧;所述连接件(2)、加强件(3)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保护件(1)的外侧面,且所述加强件(3)位于所述连接件(2)的下方。

设计方案

1.一种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保护件(1)、若干个连接件(2)、若干个加强件(3);

所述保护件(1)分别配合设置于混凝土基础成品(5)的顶部棱角外侧;

所述连接件(2)、加强件(3)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保护件(1)的外侧面,且所述加强件(3)位于所述连接件(2)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件(1)由三根内扣并相互垂直的角钢焊接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件(1)的垂直外侧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螺柱(11),螺柱(11)上螺纹连接有防松螺母(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采用角钢或条形钢板裁切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螺柱孔(23)、另一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形的第一滑动槽口(21),第一滑动槽口(21)的外槽口上设置有若干组等距分布的第一螺母卡槽(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3)采用条形钢板裁切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3)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螺柱孔(33)、另一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形的第二滑动槽口(31),第二滑动槽口(31)的外槽口上设置有若干组等距分布的第二螺母卡槽(32)。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辅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尤其是立塔做基础过程中,在混泥土基础砌筑完成并经过标准时间养护后,进行立塔、放线工作。在塔材升高的过程中,基础受到上级塔材的压力、剪力、上拔力的作用容易造成混泥土基础开裂、松散,从而影响地脚螺栓的稳定性,造成安装质量严重降低,更有甚者,造成倒塔、断线,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公告号为CN20264452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桩基保护件,采用多个相互搭接的可调节角钢,对基础成品的基础边缘、棱角进行保护,避免外部的磕碰造成基础成品的损坏;然而对于立塔、放线过程中,塔身对基础成品造成的内部开裂、松散等问题,该保护件所起到的防护作用甚微。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增加混泥土基础的强度,避免外部磕碰造成损坏以及内部发生开裂、松散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包括若干个保护件、若干个连接件、若干个加强件;

所述保护件分别配合设置于混凝土基础成品的顶部棱角外侧;

所述连接件、加强件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保护件的外侧面,且所述加强件位于所述连接件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件由三根内扣并相互垂直的角钢焊接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件的垂直外侧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螺柱,螺柱上螺纹连接有防松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采用角钢或条形钢板裁切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螺柱孔、另一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形的第一滑动槽口,第一滑动槽口的外槽口上设置有若干组等距分布的第一螺母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件采用条形钢板裁切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件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螺柱孔、另一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形的第二滑动槽口,第二滑动槽口的外槽口上设置有若干足等距分布的第二螺母卡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混凝土基础成品的顶部棱角处分别设置保护件,并在保护件的外部通过连接件和加强件进行连接、加固,既可有效避免外部磕碰对基础成品造成的损坏,又可增加基础成品的强度,避免基础成品在杆塔升高安装过程中发生开裂、松散的问题,实用性好;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连接件和加强件上分别开设滑动槽口,并在滑动槽口上设置螺母卡槽,可调整保护件在连接件上的固定位置,以适应多种不同尺寸规格基础成品的防护要求,通用性好;

3.本实用新型的各组件均采用角钢或条形钢板制成,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同时各组件之间采用螺栓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可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所述保护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所述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所述加强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保护件、11螺柱、2连接件、21第一滑动槽口、22第一螺母卡槽、23第一螺柱孔、3加强件、31第二滑动槽口、32第二螺母卡槽、33第二螺柱孔、4防松螺母、5基础成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包括若干个保护件1、若干个连接件2、若干个加强件3。本实施例中,基础成品5为标准尺寸的方形桩基,因此保护件1、连接件2和加强件3的数量均为四个。保护件1分别配合设置于混凝土基础成品5的顶部四个棱角外侧。连接件2、加强件3分别通过放松螺栓4固定连接于相邻两个保护件1的外侧面,且加强件3位于连接件2的下方。采用此保护装置,可有效避免外部磕碰对基础成品5造成的损坏,又可增加基础成品5的强度,避免基础成品5在杆塔升高安装过程中发生开裂、松散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件1由三根内扣并相互垂直的角钢焊接而成,角钢的规格(mm)为50*50*5,其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保护件1的垂直外侧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螺柱11。螺柱11上螺纹连接有防松螺母4,防松螺母4采用DIN6926304不锈钢尼龙法兰防松螺母。

连接件2采用角钢或条形钢板裁切而成。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采用角钢裁切而成,角钢规格与保护件1采用的角钢规格相同,长度约1200mm,其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连接件2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螺柱孔23、另一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形的第一滑动槽口21,第一滑动槽口21的宽度根据螺柱11的外径尺寸而定,宽度约20mm,长度约为连接件2长度的一半。第一滑动槽口21的外槽口上设置有若干个等距分布的第一螺母卡槽22,相邻两个第一螺母卡槽22的中心间距为50mm。连接件2通过第一螺柱孔23套接在一个保护件1外侧面顶部的螺柱11上,并通过防松螺母4紧固连接;连接件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滑动槽口21套接在相邻的一个保护件1外侧面顶部的螺柱11上,并通过防松螺母4紧固连接,且此处连接的防松螺母4的法兰结构嵌入连接件2上的第一螺母卡槽22中,使保护件1在连接件2上的连接位置固定。

本实施例中,加强件3采用条形钢板裁切而成,条形钢板的规格(mm)为50*5,长度约1500mm,其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加强件3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螺柱孔33、另一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形的第二滑动槽口31,第二滑动槽口31的槽口宽度与第一滑动槽口21的槽口宽度、长度均相同。第二滑动槽口31的外槽口上设置有若干组等距分布的第二螺母卡槽32,相邻两组第二螺母卡槽32的中心间距也为50mm,且第二螺母卡槽32与第一螺母卡槽22成对地与保护件1相同侧面上的两个螺柱11匹配。加强件3通过第二螺柱孔33套接在一个保护件1外侧面底部的螺柱11上,并通过防松螺母4紧固连接;加强件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滑动槽口31套接在相邻的一个保护件1外侧面底部的螺柱11上,并通过防松螺母4紧固连接,且此处连接的防松螺母4的法兰结构嵌入加强件3上的第二螺母卡槽32中,使加强件3在保护件1上的连接位置固定。

显然地,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条件下,本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它尺寸规格的角钢或条形钢板。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连接件2和加强件3上分别开设滑动槽口,并在滑动槽口上设置螺母卡槽,可调整保护件1在连接件2上的固定位置,以适应多种不同尺寸规格基础成品5的防护要求。各组件均采用角钢或条形钢板制成,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同时各组件之间采用螺栓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可重复利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0508.6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4(安徽)

授权编号:CN209636871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E02D 31/00

专利分类号:E02D31/00

范畴分类:36C;36E;

申请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宣城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宣城供电公司

申请人地址: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宝城路160号

发明人:董思锋;徐斌;马玉;陈斌;孙天轮;汪碧霞

第一发明人:董思锋

当前权利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宣城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璐;郭华俊

代理机构:34125

代理机构编号:合肥市上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  

混泥土基础成品保护装置论文和设计-董思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