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

一、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夏山林,刘禹含,李俊伟,郭宇姝,于枫,王泽元,李子宽[1](2021)在《一氧化氮的性质与制备方法》文中提出一氧化氮作为一种基础材料,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一氧化氮研究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活跃的科学前沿研究内容之一。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着重介绍了一氧化氮相关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

万函[2](2021)在《参附注射液调节NOS/NO信号通路保护LPS损伤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又称为Buerger病(Buerger’s disease),以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为主并呈现出节段性、闭塞性、血栓性、炎症性的非动脉粥样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化脓、雷诺氏症和坏疽等,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病人就有截肢和死亡的危险。TAO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还没有哪一种观点可以解释TAO的所有临床表现。中、西医均认为该病与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的损伤有密切关系。深入研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对策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着成绩,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本病治愈率、并降低复发率。过氧化是引起VEC凋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损伤后的VEC形态及功能均发生改变,是促进TAO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常被作为一种刺激物来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从根本上治愈该病,针对TAO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上多采取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病痛。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I)是由红参、附子经现代工艺研制而成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成份包括人参皂苷和乌头类生物碱。中医认为SFI具有回阳救逆、益气摄血的功效,我们前期研究发现SFI可能通过其加强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提高血管的抗血栓功能,减少TAO模型大鼠血栓形成,以及改善其病变体征。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旁分泌因子,可影响血管张力和血小板功能,防止白细胞粘附并减少内膜增生。本课题拟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基于NOS/NO信号通路,采用LPS诱导原代培养HUVECs的离体TAO模型,进一步探索SFI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原代HUVEC的获取、培养、传代、冻存及鉴定。2.MTT法检测筛选不同浓度LPS对HUVEC损伤程度,确定LPS诱导HUVEC损伤的合适浓度。3.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FI对LPS损伤HUVEC生长的影响,确定实验分组。4.Griess法检测HUVEC上清液中NO含量检测,Q-PCR检测SFI对LPS诱导的HUVEC中e NOS、i NOS的m RNA表达的影响。5.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SFI对LPS诱导的HUVEC细胞凋亡的影响。6.在荧光显微镜下,RH-123染色法测定HUVEC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DHE染色评价HUVEC细胞活性氧水平。结果:1.从脐带分离出来的HUVEC最初为圆形或椭圆形,1d后可融合成疏松的单层细胞,贴壁生长,常为多角形及短梭形;6d后可完全融合成连续的细胞单层,为扁平、多角形或梭形,胞核明显,细胞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边界清楚,无重叠生长现象。2.不同浓度(0—100g/ml)的LPS孵育HUVEC 24小时,结果显示LPS可引起VEC死亡,10?g/ml LPS可使细胞存活率降至56.13%,其后随浓度增加,细胞生存率降低不明显,因此我们选定10?g/ml的LPS诱导VEC损伤模型。3.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偏低(P<0.001)。与LPS模型组相比,随着SFI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中NO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各剂量SFI组,HUVEC上清液中NO含量显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e NOS的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SFI低、中、高剂量组e NOS的m RNA表达显着增加(P<0.05或P<0.01),而且随着SFI剂量增多,e NOS的m RNA表达上调的也越明显。6.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i NOS的m 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SFI低、中、高剂量组i NOS的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或P<0.01),而且随着SFI剂量增多,i NOS表达下调的也越明显。7.散点图结果显示,对照组见少量损伤或早期凋亡细胞,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见大量早期凋亡细胞(Q4)及少量晚期凋亡细胞(Q2)(P<0.01);被低、中、高剂量的SFI预处理后的凋亡率明显降低,较LPS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或P<0.05),其中,中剂量组SFI预处理后凋亡率最低。表明SFI明显抑制了LPS对HUVEC的损伤作用,降低了HUVEC细胞凋亡率。8.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黄绿色荧光增强,提示大量细胞发生凋亡。与LPS模型组相比,低、中和高剂量SFI预处理后黄绿色荧光减弱,提示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其中,中剂量SFI预处理后,黄绿色荧光最弱,提示细胞凋亡的数量最少。9.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的红色荧光较强,提示细胞活性氧水平明显偏高。与LPS模型组相比,低、中和高剂量SFI预处理后红色荧光变弱,显示SFI降低了细胞活性氧的水平。而且,随着SFI剂量的增多,HUVEC细胞活性氧水平反而降低。结论:1.SFI预处理明显抑制LPS诱导的HUVEC的损伤、提高其存活率,表明参附注射液对LPS诱导损伤的HUVEC有保护作用。2.SFI减少LPS诱导的HUVEC上清液中NO的含量、降低其活性氧水平,以及抑制细胞凋亡,显示参附注射液对LPS诱导损伤的HUVEC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调节NO含量、减少氧化应激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3.SFI上调e NOS的m RNA表达、下调i NOS的m RNA表达,提示SFI可能经NOS/NO信号通路使NO含量保持合适的浓度从而产生对LPS诱导损伤的HUVEC的保护作用。

詹小燕[3](2021)在《慢性气道疾病气道一氧化氮水平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气道一氧化氮水平在不同慢性气道疾病中的差异,探讨气道一氧化氮水平在慢性气道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45位受试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患者72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86人,非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慢性咳嗽患者46人,同期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41人。分别进行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小气道或肺泡一氧化氮(Aveolar nitric oxide,CaNO)、肺功能、脉冲震荡、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测定。分析不同组间气道一氧化氮测量值的差异,分析气道一氧化氮测量值与嗜酸性粒细胞、年龄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气道炎症指标诊断哮喘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哮喘组的FeNO值高于COPD组、非CVA慢性咳嗽组及健康对照组[40.80(37.27)ppb vs.17.85(15.58)ppb,13.80(12.22)ppb,10.10(9.80)ppb,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PD组FeNO值高于健康对照组[17.85(15.58)ppb vs.10.10(9.80)ppb,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哮喘组的CaNO值高于非CVA慢性咳嗽组[3.30(4.63)ppb vs.2.50(1.75)ppb,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aNO与FeNO、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47、0.170、0.130,P均<0.05)。CaNO与吸烟指数无相关关系(r=0.102,P=0.111)。(4)FeNO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2、0.296,P均<0.05),FeNO与年龄呈负相关(r=-0.130,P<0.05)。(5)气道炎症指标对哮喘诊断的价值:FeNO的ROC曲线下面积:0.81,最佳临界值:22.90ppb,敏感度76%,特异度77%;CaNO的ROC曲线下面积:0.60,最佳临界值:3.65ppb,敏感度43%,特异度82%。(6)鉴别哮喘和非CVA慢性咳嗽的价值:FeNO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最佳临界值:21.15ppb,敏感度77%,特异度76%;CaNO的ROC曲线下面积:0.65,最佳临界值:3.45ppb,敏感度45%,特异度85%。(7)FeNO与FEV1%Pred呈负相关(r=-0.214,P<0.05);CaNO与FEV1%Pred无相关关系(r=-0.058,P=0.366)。(8)气道一氧化氮与脉冲震荡法检测的气道阻力参数无相关关系。结论(1)CaNO与FeNO、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CaNO与吸烟指数无相关关系。FeNO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2)哮喘患者的FeNO水平高于其它慢性气道疾病组。哮喘患者的CaNO水平高于非CVA慢性咳嗽组。(3)FeNO比CaNO及其它气道炎症指标,对哮喘的诊断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4)CaNO用于鉴别诊断哮喘与非CVA慢性咳嗽,灵敏度低。(5)气道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与脉冲震荡法测定的气道阻力检测参数可能不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孙佳瑜[4](2021)在《一氧化氮供体型双联苄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升高,有效的癌症预防与治疗干预措施成为了世界性难题。化疗仍是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传统的化疗药物通常存在两大缺点:多药耐药性(MDR)以及选择性差。因此,开发低毒、高效、安全的抗肿瘤药物,克服肿瘤耐药性以及靶向性差两大难题成为新型药物开发的重要方向。一氧化氮(NO,nitric oxide)是机体内一类重要的气体信使分子。一氧化氮不仅在神经、免疫、心血管等系统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近期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在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低浓度一氧化氮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肿瘤血管生长,而高浓度一氧化氮能够通过形成氮氧化物对肿瘤细胞中多种蛋白硝化或亚硝化,破坏细胞结构,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通过参与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调节,如消耗过量谷胱甘肽、抑制缺氧诱导因子活化、抑制药物外排通道等,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因此,研究一氧化氮参与的生理病理过程,开发研究相关药物,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热点之一。地钱素C(MC)是一种源自苔藓植物的天然产物,属于大环双联苄类化合物,实验证明,地钱素C是一种天然的微管蛋白抑制剂,能够阻滞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另外,地钱素C能够抑制P-gp蛋白通路,抑制化疗药物外排,逆转多药耐药性。因此,地钱素C可作为重要的先导化合物以用于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本课题以多靶点药物设计原理和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释放一氧化氮功能的大环双联苄衍生物。其中,为了保证一氧化氮能够定量、稳定释放,选定了硝酸酯、斯德酮亚胺、呋咱N-氧化物、偶氮鎓二醇盐类四种一氧化氮供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地钱素C的酚羟基或酚羟基邻位为修饰位点,以不同连接键将MC与一氧化氮供体进行药效团融合,得到了硝酸酯类地钱素C衍生物(2a,2b),斯德酮亚胺类地钱素C衍生物(6a,6b),呋咱N-氧化物及其衍生物(7,8a-g,9a-c),呋咱N-氧化物地钱素C衍生物(10-29),偶氮鎓二醇盐地钱素C衍生物(33a-d)共39个化合物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并与先导化合物地钱素C进行活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呋咱N-氧化物类地钱素C衍生物10,12,28针对于PC-3和HepG2肿瘤细胞均显示出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2)10 对 PC-3 肿瘤细胞(IC50<2.5μM)和 HepG2 肿瘤细胞(IC50=2.99μM)显示出较强的增殖抑制活性,且明显优于地钱素C(IC50=3.27-4.72μM),其中对PC-3的增殖抑制活性超过MC的两倍。(3)10,12,28对HBE细胞显示出比MC更小的细胞毒性。(4)通过分析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发现furoxan的呋咱环与MC酚羟基之间连接碳链直接影响了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C原子数目越少,化合物活性越好。(5)根据构效关系的分析,合成了化合物34,通过对PC-3肿瘤细胞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IC50<2.5μM),验证了假设。

李江华[5](2021)在《FeNO和血EOS在疑似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哮喘疑诊患者中FeNO和血EOS的分布及其对可变呼气气流受限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哮喘的疾病特点是反复出现的呼吸道症状和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全世界大约有3.58亿人受到该病的影响。与此同时,许多患者仍未明确哮喘的诊断,诊治的不及时导致他们工作效率下降,生活和心理状态也受影响。诊断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哮喘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而被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推荐的几种客观检查手段各有不足:如检查流程复杂、需要患者良好的配合、检查时间长、检查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常用的支气管激发试验(bronchial-provocation test,BPT)和支气管舒张试验(bronchodilation test,BDT)。因此,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哮喘诊断方法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多数哮喘是一种由2型T辅助性细胞(T-helper 2,Th2)驱动的炎症性疾病,即使是中到重度的持续性皮质类固醇难治性哮喘(也称为低Th2型)也具有高Th2的特点。而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和血嗜酸性粒细胞(blood eosinophil,B-Eos)计数被认为是Th2炎症的生物标志物。作为简便易用的生物标志物,尽管FeNO和B-Eos计数的确切特征以及它们在哮喘诊断中的作用仍有争议,但它们的辅助诊断效能仍具有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嗜酸性粒细胞联合检测能否用于识别部分哮喘客观测试阳性患者,以使他们避免进行复杂的哮喘客观测试。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哮喘疑似患者,共筛查到7463例。将2349例数据齐全的患者(同时有FeNO、B-Eos计数和肺功能数据)纳入队列研究;其中,根据反复出现的呼吸道症状和支气管激发或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807例患者被临床医生诊断患有哮喘。而后通过串联实验,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依据两种生物标志物的推荐诊断界值,将研究队列分为:A组(高FeNO、高B-Eos计数,n=395例)、B组(高FeNO、低B-Eos计数,n=354例)、C组(低FeNO、高B-Eos计数,n=273例)、D组(低FeNO、低B-Eos计数,n=1327例)。进而比较不同组间哮喘客观测试阳性和肺功能减退的风险,并在不完全数据组验证所得的结论。研究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FeNO用于预测阳性哮喘客观测试的最佳界值为38 ppb,B-Eos为203个/微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无统计学差异(0.745 vs.0.728,P=0.212);通过logistic模型联合两种生物标志物的AUC略有增加(0.768 vs.0.745或0.728,P<0.001)。随着FeNO或B-Eos计数的逐渐升高,客观测试阳性的优势比也逐渐增加(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P<0.001)。进一步分析串联试验下FeNO和B-Eos不同阈值的组合,发现患者的生物标志物水平中度升高时(FeNO>40 ppb且B-Eos>300个/微升),可以预测哮喘客观测试阳性,因为此时的诊断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PLR)大于10。当选择2017年至2019年的数据作为内部验证数据集时,上诉结论得到了验证。研究结论:单独检测FeNO或B-Eos计数不足以准确预测哮喘客观测试结果。当可疑哮喘受试者的生物标志物中度升高时(FeNO>40 ppb且B-Eos>300个/微升),可以预测哮喘客观测试阳性,进而使这部分患者避免复杂的哮喘诊断试验,特别是哮喘客观测试不可及时。第二部分FeNO和血EOS对哮喘患者AHR程度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通常与呼气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有关。它的特征是具有可变的呼吸道症状,例如咳嗽,胸闷,气急和喘息,这些症状随时间不同而强度可变。为了避免诊断不足,过度诊断或误诊,需要进行客观检查以确认哮喘的诊断。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methacholine challenge test,MCT)是哮喘诊断的常用方法,该检查灵敏度高、可靠性好。此外哮喘控制不佳通常会伴有较高程度的AHR,当哮喘病情改善时,AHR程度会降低。但是,AHR的程度却很难确定。这是因为MCT检查非常耗时,有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通常在基层医院中也无法开展。因此,需要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确定AHR的程度、监测哮喘病情的变化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研究目的:分析FeNO水平和B-Eos计数对哮喘患者AHR程度的预测价值,并探索AHR严重程度的预测模型。研究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首诊为哮喘的患者1347例,将其中520例具有FeNO和B-Eos的纳入主要研究人群。依据MCT中乙酰甲胆碱累积剂量,将患者分为重度AHR组(MCT为中度或重度阳性,n=183)和轻度AHR组(MCT为极轻度或轻度阳性,n=337)。然后分析两组差异,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最后绘制重度AHR风险的列线图和森林图。研究结果:重度AHR组的FeNO和B-Eos均高于轻度AHR组(73 vs 36 ppb、394 vs 243个/微升,P<0.001)。Logistic回归示年龄、性别、FEV1/FVC、B-Eos、FeNO为重度AHR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它们纳入回归模型,其灵敏度为49.7%,特异度为87.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示模型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单独的FeNO或B-Eos(0.797 vs 0.715或0.644,P<0.001)。重度AHR风险的亚组分析示:随着FeNO或B-Eos的增高风险逐步增高(趋势检验P<0.001);女性的风险为男性的1.57倍(P=0.041),而低FEV1/FVC组(<70%)为正常组的3.38倍(P<0.001)。研究结论:在哮喘患者中单独的FeNO或B-Eos对重度AHR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效能,通过多因素回归模型构建的列线图可以用于预测重度AHR的概率。

崔鹤蓉[6](2021)在《血管生成干预药物筛选及活性检测技术平台的初步建立与应用(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心血管系统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第一个功能器官系统。血管生成研究方向迄今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合计800余项,资助金额超过3亿,已建立多种评价方法,但现有依赖于体外筛选的评价模式局限了中医药作为研究对象的结果重现性可靠性,亟需建立高效客观的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鹌鹑胚模型(qCAM)、微血管三维成像分析系统、DESI-MSI质谱成像、经典血管内皮细胞实验、代谢组学等多学科技术方法相互佐证,旨在建立适用于中医药的血管生成药物筛选与活性检测技术平台,为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方法学参考。方法:一、平台的建立。初步建立本平台,完成方法学考察及研究流程示例。本平台包括三个连续的评价环节:(1)基于qCAM模型的药物初步筛选(qCAM筛选);(2)基于HUVEC实验的活性验证(HUVEC验证);(3)基于组学分析的调控机制研究(组学分析)。1.方法学考察。考察qCAM模型的相似性、重复性、可靠性、适用性和可控性、易行性和经济性。qCAM模型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qCAM死亡率、血管生成形态学观察、血管病理学及超微结构、qCAMVEGFR2mRNA表达及NO含量等,从整体、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五个检测水平综合表征受试对象对血管生成的干预作用。(1)给药载体的优化。比较分子筛、硅胶粒、米粒、大孔树脂、甲基纤维素、明胶海绵对qCAM的影响,筛选模型给药载体。(2)给药时间的选择。开窗操作后,观察qCAM连续7天的发育情况,考察模型给药及取材时间。(3)模型稳定性。比较不同批次(2018年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相同实验条件下qCAM微血管(三级+四级)计数结果。(4)模型重复性。验证性地评价课题组前期合成试药DG-15(5、20 μg)给药36 h对qCAM微血管数的影响。2.平台流程示例。以甲苯磺酸索拉非尼为研究对象,从实验设计、选择原则、方法学内涵、数据分析等方面详细阐释本平台的建立及研究流程。(1)qCAM筛选。选择40 μg多韦替尼(Dov)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评价甲苯磺酸索拉非尼(ST,40、80 μg)给药36 h对qCAM微血管数、EN-face面血管分布、血管超微结构、VEGFR2表达及NO含量的影响。(2)HUVEC验证。选择2.5 μM Dov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评价40μM ST处理24 h对HUVEC的细胞活力抑制率及划痕愈合百分比的影响。(3)组学分析。采用UPLC-QTOF-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40 μg ST给药36 h主要调节差异代谢产物及通路。二、应用实例。采用本平台解决代表性研究实例的具体科学问题,阐明本平台的特色和优势。1.平台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基于本平台和qCAM模型开展基于血管生成的寒热药性规律研究,以30味中药及生品莪术(广西莪术、蓬莪术、温郁金)、醋莪术为研究对象,初步揭示基于血管生成的中药寒热药性生物学内涵。(1)文献挖掘。采用CNKI国学宝典数据库进行单库古籍检索,检索公式为“FT=(‘血管’+‘生成’)*‘寒热’”,检索类型为“全文”,检索时间不限;采用CNKI国学宝典数据库进行跨库文献检索,检索公式为“SU=(‘血管’+‘生成’)*‘寒热’”,检索类型为“主题”,检索时间不限。(2)qCAM评价。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评价中药对qCAM的相对血管面积、微血管数、总血管数指标的影响差异。(3)平台验证。qCAM筛选:检测83.33 mg/mL生品莪术和醋莪术水煎液给药36 h后鹌鹑胚的微血管数、VEGFR2 mRNA、NO含量;HBMEC验证:检测83.33 μg/μL生品莪术和醋莪术水煎液处理24 h后40 μM t-BHP造模4 h损伤HBMEC的细胞活力、ROS水平;组学分析:采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83.33μg/μL醋莪术水煎液处理24h调节HBMEC的差异代谢产物及通路;采用GC-MS代谢组学指认主要差异成分作为醋莪术促血管生成的质量标志物。2.平台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采用本平台揭示延胡索乙素(THP)对血管生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1)qCAM筛选。选择16μg天麻素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评价16、32、64 μg THP 给药 36h 对 qCAM 微血管数、EN-face 面血管分布、VEGFR2mRNA的影响。(2)HUVEC验证。采用五种HUVECs细胞损伤模型,造模条件分别是7.2 μM H2O2 处理 12h、3.6 μM H2O2 处理 12h、11 μM 过氧化叔丁醇(t-BHP)处理 4h,5.5μM过氧化叔丁醇(t-BHP)处理4h、320μM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12h,造成不同程度的细胞损伤,80μM选择天麻素作为阳性对照,检测20、40、80 μMTHP处理24 h对损伤HUVEC的细胞活力、划痕愈合百分比的影响。(3)组学分析。采用DESI-MSI/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THP调节的差异代谢产物及通路。3.平台在化学药物研究中的应用。采用本平台揭示课题组前期合成药物BA-12对血管生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1)qCAM筛选。选择40 μg Dov给药36 h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评价20、40、80 μg BA-12给药36 h对qCAM微血管数、VEGFR2 mRNA的影响。(2)HUVEC验证。选择2.5 μM Dov处理24 h作为阳性对照,评价1.25 μM、2.5 μM、5 μM的BA-12处理24h对HUVEC的细胞活力、划痕愈合百分比以及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MTT、划痕实验及流式细胞术,选择2.5μMDov处理24h作为阳性对照,评价2.5、5、10 μM BA-12处理24 h对T24的细胞活力、划痕愈合百分比、细胞周期、凋亡率的影响。(3)组学分析。采用UPLC-QTOF-MS/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BA-12调节的差异代谢产物及通路。结果:一、平台的建立1.方法学考察。(1)给药载体的优化。明胶海绵不影响受试药物,准确定量。(2)给药时间的选择。开窗后36h能降低结果假阳性率。(3)模型稳定性。不同批次qCAM微血管计数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模型重复性。与空白组比较,高剂量(20 μg)DG-15给药能显着(P<0.05)增加qCAM微血管数,与前期结果一致。2.平台流程示例。(1)qCAM筛选。与空白组比较,80 μg ST给药能显着(P<0.05)抑制qCAM微血管数、VEGFR2 mRNA表达及NO含量,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线粒体肿胀。(2)HUVEC验证。与溶剂对照组比较,40 μM ST处理24h能显着(P<0.05)抑制细胞活力及划痕愈合百分比。(3)组学分析。ST通过调节甘油酯代谢(P<0.05),抑制血管生成。二、应用实例1.平台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1)文献挖掘。味甘性热药多促进生脉,味苦性寒药多抑制;寒热相关eNOS通路参与血管生成。(2)qCAM评价。寒热中药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3)平台验证。与空白组比较,醋莪术(VZT,83.33mg/mL)水煎液能显着(P<0.05)促进qCAM微血管数、VEGFR2 mRNA表达及NO含量;与模型组比较,VZT处理24h能显着(P<0.05)保护损伤细胞活力及ROS过表达;VZT通过调控三羧酸循环等代谢通路(P<0.05),促进血管生成。2.平台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1)qCAM筛选。与空白组比较,64μg THP能显着(P<0.05)增加qCAM微血管数及VEGFR2 mRNA表达水平。(2)HUVEC验证。与模型组比较,80 μM THP处理24 h能显着(P<0.05)保护损伤细胞活力及划痕愈合百分比。(3)组学分析。THP通过调节瓜氨酸向精氨酸的转化、影响精氨酸的生物合成(P<0.05),促进血管生成。3.平台在化学药物研究中的应用。(1)qCAM筛选。与空白组比较,80 μg的BA-12能显着(P<0.05)抑制qCAM微血管数及VEGFR2 mRNA表达。(2)HUVEC验证。与溶剂对照组比较,5 μM BA-12能显着(P<0.05)抑制细胞活力及划痕愈合比,下调VEGFR2蛋白表达。(3)组学分析。BA-12通过调控GSH及甘油磷脂代谢(P<0.05),抑制血管生成。结论:本课题采用多学科方法技术相互佐证,初步建立了适用于中医药的血管生成干预药物筛选及活性检测技术平台,基于三个连续的研究环节(qCAM筛选、HUVEC验证、组学分析),提出本平台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及指导原则。本平台的优势包括:实现对中药等复杂研究对象的定性/定量检测,是一种综合研究方法;通过获得受试对象干预血管生成时产生多维立体、实时快速的生物效应信息,实现活体实时检测;在体内外水平上采用多组学分析更准确地识别受试对象对血管生成促进/抑制作用及分子机理。将为相关新药的研发创制提供技术支持和方法学参考。

刘登宇[7](2021)在《hmp基因在克罗诺杆菌中应对氧化应激及一氧化氮胁迫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克罗诺杆菌是一类主要存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具有极强危害性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其主要导致坏死性结肠小肠炎,败血症和新生儿脑膜炎,且致死率很高。同时,克罗诺杆菌具有较强的抗逆境能力,如酸,碱及高温等,而现阶段仍无对克罗诺杆菌所导致的病症有效的解决方案,只能从源头来抑制其感染。因此,探究其毒力因子,了解其在逆境条件下的自我调节机制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深远意义。hmp基因所表达的黄素血红蛋白在微生物中被认为具有清除一氧化氮的作用,用来减少细菌所受一氧化氮的损伤。本实验以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野生株及其基因敲除突变株Δhmp作为实验菌株,分别探究两菌株在氧化应激,一氧化氮应激及二者共同应激的条件下,细菌的生长、细胞活力、形态、生物膜的情况,并在探究了其存在的可能的潜在机制。首先在氧化应激条件下,突变株在生长率、细胞活力、生物膜形成能力等方面都要高于野生株,而野生株的细胞形态受破坏更加严重,野生株细菌内的活性氧要高于突变株,对Fe3+的还原性也较强,hmp基因在氧化应激条件下表达量会下降。其次,在一氧化氮应激条件下,突变株的生长、细胞活力、生物膜形成能力较野生株更低,同时其细胞形态损伤也更加严重;hmp基因在一氧化氮应激条件下表达量会上升。最后,在一氧化氮与过氧化氢共同处理的情况下,细菌所受到的伤害较二者单独处理情况下则大大增加;此外,野生株的生长率要高于突变株,细胞所受损伤比突变株小,活性氧产生量比突变株低;hmp基因表达量有所提升。实验结果表明,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hmp基因的存在会加剧细菌所受到的氧化损伤,会降低细菌所受一氧化氮的损伤,在二者共同处理情况下,起到保护的作用。本研究对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在一氧化氮及过氧化氢处理条件下的逆境表现进行探讨,探讨了hmp基因在其中的作用。为更深层次了解其致病机制,有效防控其食品工业中的污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花子,崔文香,许玲,杨志菊[8](2020)在《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呼出气一氧化氮近年来,被用于诊断气道炎症疾病以及判断气道炎症的严重程度,对于临床上早期诊断疾病、预测病情的变化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哮喘患者的病情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检测具有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好、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等特点,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检测方法、临床意义、研究现状进行概括,能够为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提供积极的参考依据。

冯阳[9](2020)在《GCH1调控四氢生物蝶呤合成途径对放射性肺损伤进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后常见并发症。四氢生物蝶呤(Tetrahydrobiopterin,BH4)是重要的细胞非酶氧化还原敏感抗氧化剂之一。由于BH4对多种酶的辅助因子功能,如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它在多种生化和代谢途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鸟苷三磷酸环化水合酶(GCH1)是BH4合成的关键酶。本研究探讨四氢生物喋呤合成代谢途径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实验:采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检测BH4在电离辐射受照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电离辐射受照前后肺细胞内GCH1含量;通过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GCH1/BH4是否影响辐照肺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实验检测细胞坏死;利用一氧化氮敏感性荧光探针检测过表达GCH1后辐照肺细胞内NO水平;利用活性氧实验检测GCH1/BH4是否影响辐照肺细胞内ROS水平;敲低GCH1后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荧光素酶实验及Western Blot等实验检测Smad2/3的分布及活性、纤维化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表达。体内实验:构建C57小鼠放射性单侧肺损伤模型,照射后立即尾静脉注射Ad-GCH1、对照病毒以及BH4水溶液、对照PBS,一周后检测ROS水平、脂质过氧化水平、NO含量以及TGF-β/Smads和EMT通路相关蛋白含量;三个月后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等方法检测C57小鼠肺损伤情况;建立SD大鼠放射性单侧肺损伤模型,尾静脉注射照射Ad-GCH1及BH4水溶液,监测大鼠体重:照射三个月后取肺组织检测大鼠肺损伤相关指标。结果 体外实验:紫外光可见光吸收光谱及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经过电离辐射后,BH4结构改变,其关键合成酶GCH1含量减少;CCK-8、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GCH1/BH4可促进受照肺细胞增殖;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GCH1/BH4减少电离辐射后肺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NO实验结果显示:辐照肺细胞过表达GCH1可恢复细胞内NO含量;活性氧实验结果显示:GCH1/BH4可以降低肺细胞内电离辐射诱导产生的ROS水平。免疫荧光实验、荧光素酶实验及Western Blot等实验结果显示:敲低GCH1后,能够促进Smad2入核,增加Smad2/3活性,纤维化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有所增加。体内实验:构建C57小鼠放射性单侧肺损伤模型,一周后采集肺组织,结果表明:过表达GCH1及外源性给予BH4可使受照肺组织ROS水平及脂质过氧化水平降低,NO含量恢复,过表达GCH1及外源性给予BH4可抑制TGF-β/Smads及EMT通路;照射后三个月后采集肺组织,结果显示:过表达GCH1及注射BH4组的小鼠肺损伤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构建SD大鼠放射性单侧肺损伤模型,三个月后采集肺组织,结果表明:过表达GCH1及外源性给予BH4组的大鼠体重高于对照组,且肺损伤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结论 过表达GCH1或外源性给予BH4可通过减少自由基氧化损伤等途径有效防治放射性肺损伤,这为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

付艺[10](2020)在《“调神畅情”针法对PD胃肠功能障碍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学及NO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调神畅情”针法对帕金森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粪便含水率及胃肠组织细胞内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并探讨”调神畅情”针法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清洁级SD大鼠,采用腹部注射鱼藤酮制备帕金森胃肠功能障碍大鼠模型,28天后,通过APO诱导攀爬实验、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粪便含水率进行验证。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常规针刺组、调神针刺组,另取2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共60只。治疗14天后,所有大鼠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胃,结肠组织细胞内NO含量,测量并计算大鼠胃内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所得数据用Graph Pad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胃内残留率:模型组大鼠胃内残留率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普通针刺组、调神针刺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均有减少;与模型相比,药物组减少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神针刺组比普通针刺组降低更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小肠推进率: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肠推进率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的小肠推进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调神针刺组与普通针刺组均有升高,调神针刺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粪便含水率:模型组大鼠粪便含水率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大鼠粪便含水率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普通针刺组与调神针刺组含水量也有增加,且与普通针刺组相比,调神针刺组增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胃与结肠组织内NO含量:模型组大鼠胃与结肠内的NO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大鼠胃肠内NO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大鼠NO含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个针刺组大鼠胃与结肠内NO含量均有减少,调神针刺组比普通针刺组减少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PD胃肠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出现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及粪便含水率降低,胃肠组织细胞内NO含量显着升高。2.“调神畅情”针法能够降低大鼠胃内残留率、提高小肠推进率、增加粪便含水率,且效果优于普通针刺,接近于西药的治疗效果。3.“调神畅情”针法能够显着降低PD胃肠组织细胞内NO含量,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接近西药的治疗效果。4.“调神畅情”针法治疗PD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胃肠道内NO的含量来实现的。

二、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一氧化氮的性质与制备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一氧化氮的应用
3 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
4 一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5 凝聚态一氧化氮的不稳定性
6 一氧化氮的制备
7 总结

(2)参附注射液调节NOS/NO信号通路保护LPS损伤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的实验试剂
        2.1.2 主要的实验设备
        2.1.3 主要的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原代HUVEC的培养及鉴定
        2.2.2 MTT法检测筛选LPS诱导HUVEC细胞损伤的合适剂量
        2.2.3 不同浓度SFI对 LPS损伤HUVEC生长的影响
        2.2.4 Griess法检测HUVEC上清液中NO含量检测
        2.2.5 Q-PCR检测SFI对 LPS诱导的 HUVEC中 e NOS、iNOS的 mRNA表达的影响
        2.2.6 流式细胞仪检测HUVEC凋亡
        2.2.7 罗丹明123(RH-123)染色法测定HUVEC的线粒体膜电位
        2.2.8 二氢乙锭(DHE)染色检测HUVEC细胞活性氧水平
        2.2.9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原代培养HUVEC细胞形态学情况
    3.2 LPS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3.3 SFI对 LPS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3.4 SFI对 LPS诱导的HUVEC上清液中NO含量的影响
    3.5 SFI对 LPS诱导的 HUVECs中 eNOS的 m RNA表达的影响
    3.6 SFI对 LPS诱导的 HUVECs中 iNOS的 m RNA表达的影响
    3.7 流式细胞仪检测SFI对 LPS诱导的HUVEC细胞凋亡的影响
    3.8 RH-123 染色法检测SFI对 LPS诱导损伤的HUVEC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9 DHE染色评价SFI对 LPS诱导损伤的HUVEC细胞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中药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关因子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一氧化氮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3)慢性气道疾病气道一氧化氮水平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收集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收集
        2.3.2 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
        2.3.3 肺功能测定
        2.3.4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测定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
    3.2 各组间FeNO水平的比较
    3.3 各组间CaNO水平的比较
    3.4 CaNO与FeNO及其它临床检测资料相关性
    3.5 FeNO与临床检测资料相关性
    3.6 气道炎症指标对哮喘诊断的价值
    3.7 FeNO、CaNO的鉴别诊断价值
    3.8 气道一氧化氮水平与FEV1%Pred的相关性
    3.9 气道一氧化氮与脉冲震荡法检测的气道阻力参数的关系
4 讨论
    4.1 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
    4.2 各组间FeNO水平的比较
    4.3 各组间CaNO水平的比较
    4.4 CaNO与FeNO及其它临床资料相关性
    4.5 FeNO与临床检测资料相关性
    4.6 气道炎症指标对哮喘诊断的价值
    4.7 FeNO、CaNO检测鉴别哮喘与非CVA慢性咳嗽的价值
    4.8 气道一氧化氮水平与FEV1%Pred的关系
    4.9 气道一氧化氮与脉冲震荡法检测的气道阻力参数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使用的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一氧化氮供体型双联苄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抗肿瘤药物发展近况
    1.2 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1.2.1 多药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及逆转方法
    1.3 一氧化氮及其生物学功能
        1.3.1 一氧化氮简介
        1.3.2 一氧化氮的抗肿瘤机制
        1.3.3 一氧化氮供体型抗肿瘤药物
    1.4 微管蛋白抑制剂地钱素C
        1.4.1 微管蛋白抑制剂与肿瘤
        1.4.2 大环双联苄类化合物地钱素C
    1.5 多靶点药物
        1.5.1 多靶点药物的优势
        1.5.2 多靶点药物的设计方法
        1.5.3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1 目标化合物设计依据
    2.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路线
        2.2.1 地钱素C的合成
        2.2.2 硝酸酯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2.2.3 斯德酮亚胺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2.2.4 呋咱N-氧化物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2.2.5 偶氮鎓二醇盐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第三章 化学合成实验部分
    3.1 地钱素C的合成
    3.2 硝酸酯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
    3.3 斯德酮亚胺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
    3.4 呋咱N-氧化物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
    3.5 偶氮鎓二醇盐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
    3.6 实验讨论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4.1 体外抗增殖活性评价
        4.1.1 实验原理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 主要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FeNO和血EOS在疑似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程度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部分 哮喘疑诊患者中FeNO和血EOS的分布及其对可变呼气气流受限的预测价值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伦理声明
        2.2 研究对象
        2.3 呼出气一氧化氮
        2.4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2.5 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和支气管舒张试验
        2.6 体重指数
        2.7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人群的一般特征
        3.2 生物标志物与BPT或BDT之间的相关性
        3.3 生物标志物对可变呼气气流受限的诊断效能
        3.4 FeNO和B-Eos联合检测对可变呼气气流受限的诊断准确性
        3.5 哮喘与FeNO及B-Eos高低之间的重叠分布
        3.6 生物标志物增高与患哮喘或肺功能下降的风险
    第四章 讨论
第二部分 FeNO和血EOS对哮喘患者AHR程度的预测价值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伦理声明
        2.2 研究人群
        2.3 FeNO、B-Eos、肺功能、MCT及BMI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AHR轻重两组之间基线特征和生物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3.2 单独的FeNO或B-Eos对哮喘患者重度AHR的预测价值
        3.3 多因素回归模型对哮喘患者重度AHR的预测效能
        3.4 不同亚组间重度AHR的风险
    第四章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呼出气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6)血管生成干预药物筛选及活性检测技术平台的初步建立与应用(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血管生成相关领域研究热点及评价方法概况
    第二节 基于络脉络病理论的血管生成相关病证中医药论治概况
第二章 平台的建立及方法学考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平台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平台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平台在化学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hmp基因在克罗诺杆菌中应对氧化应激及一氧化氮胁迫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克罗诺杆菌简介
    1.2 克罗诺杆菌的命名及分类
    1.3 克罗诺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1.3.1 克罗诺杆菌形态及培养条件
        1.3.2 克罗诺杆菌的常见生化反应
        1.3.3 克罗诺杆菌的致病机制及毒力因子
        1.3.4 克罗诺杆菌的耐受性
    1.4 细菌的氧化应激研究
    1.5 一氧化氮对细菌的作用研究
    1.6 黄素血红蛋白(Hmp)在微生物中作用探讨
    1.7 细菌生物膜简介
    1.8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1.8.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8.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8.3 技术线路图
第二章 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hmp基因在氧化应激下的作用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菌株来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纯化
        2.2.2 菌株活化
        2.2.3 生长曲线测定
        2.2.4 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菌相对生长率
        2.2.5 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菌细胞活力的测定
        2.2.6 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菌形态的变化
        2.2.7 氧化应激条件下hmp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2.2.8 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菌生物膜的变化
        2.2.9 氧化应激条件下活性氧生成情况
        2.2.10 细菌对铁离子还原性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细菌生长曲线的比较
        2.3.2 细菌在氧化应激条件下生长率测定
        2.3.3 细菌在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胞活力情况
        2.3.4 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菌形态的变化
        2.3.5 氧化应激条件下hmp基因表达情况
        2.3.6 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菌生物膜的变化
        2.3.7 过氧化氢处理条件下活性氧生成情况
        2.3.8 细菌对铁离子还原性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hmp基因在一氧化氮应激下的作用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菌株来源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纯化与活化
        3.2.2 一氧化氮应激条件下细菌生长抑制率测定
        3.2.3 一氧化氮应激条件下细菌细胞活力的测定
        3.2.4 一氧化氮应激条件下细菌形态的变化
        3.2.5 一氧化氮应激条件下hmp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3.2.6 一氧化氮应激条件下细菌生物膜的变化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一氧化氮应激条件下细菌生长抑制率
        3.3.2 一氧化氮应激条件下细菌细胞活力
        3.3.3 一氧化氮应激条件下细菌形态变化
        3.3.4 一氧化氮应激条件下hmp基因表达量
        3.3.5 一氧化氮应激条件下细菌生物膜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hmp基因在一氧化氮与过氧化氢共同处理下的作用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菌株来源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菌株纯化与活化
        4.2.2 一氧化氮对氧化应激下的作用
        4.2.3 hmp基因对一氧化氮与过氧化氢共同处理下细菌生长率影响
        4.2.4 相同过氧化氢浓度下,不同一氧化氮浓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4.2.5 一氧化氮与过氧化氢共同处理下,细菌形态变化
        4.2.6 一氧化氮与过氧化氢共同处理下,hmp基因表达情况
        4.2.7 一氧化氮与过氧化氢共同处理下,活性氧生成情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一氧化氮对氧化应激下的作用
        4.3.2 hmp基因对一氧化氮与过氧化氢共同处理下细菌生长率影响
        4.3.3 同过氧化氢浓度下,不同一氧化氮浓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4.3.4 一氧化氮与过氧化氢共同处理下,细菌形态变化
        4.3.5 一氧化氮与过氧化氢共同处理下,hmp基因表达情况
        4.3.6 一氧化氮及过氧化氢共同处理条件下活性氧生成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一氧化氮浓度与气道炎症疾病的关系
2 一氧化氮检测的方法
3 一氧化氮检测的临床意义
4 一氧化氮检测的研究进展
5 结语

(9)GCH1调控四氢生物蝶呤合成途径对放射性肺损伤进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电离辐射对GCH1/BH4及NO稳态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结果
        一、电离辐射后可引起BH4的结构改变
        二、电离辐射对GCH1表达的影响
        三、电离辐射对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GCH1/BH4对电离辐射所致肺细胞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结果
        一、GCH1/BH4对照后肺细胞一氧化氮的影响
        二、GCH1/BH4对照后肺细胞活性氧的影响
        三、GCH1/BH4对照后肺细胞增殖的影响
        四、GCH1/BH4对照后肺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量的影响
        五、GCH1/BH4对纤维化的影响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GCH1/BH4对大、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结果
        一、GCH1对C57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进展的影响
        二、BH4对C57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进展的影响
        三、GCH1/BH4对SD大鼠放射性肺损伤进展的影响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综述 四氢生物蝶呤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10)“调神畅情”针法对PD胃肠功能障碍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学及NO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帕金森病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氧化氮的性质与制备方法[J]. 夏山林,刘禹含,李俊伟,郭宇姝,于枫,王泽元,李子宽. 低温与特气, 2021(05)
  • [2]参附注射液调节NOS/NO信号通路保护LPS损伤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机制[D]. 万函. 南昌大学, 2021(01)
  • [3]慢性气道疾病气道一氧化氮水平的观察[D]. 詹小燕.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一氧化氮供体型双联苄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 孙佳瑜. 山东大学, 2021(12)
  • [5]FeNO和血EOS在疑似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程度中的应用价值[D]. 李江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2)
  • [6]血管生成干预药物筛选及活性检测技术平台的初步建立与应用(一)[D]. 崔鹤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hmp基因在克罗诺杆菌中应对氧化应激及一氧化氮胁迫的作用研究[D]. 刘登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8]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J]. 张花子,崔文香,许玲,杨志菊. 科技风, 2020(32)
  • [9]GCH1调控四氢生物蝶呤合成途径对放射性肺损伤进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冯阳. 苏州大学, 2020(02)
  • [10]“调神畅情”针法对PD胃肠功能障碍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学及NO相关机制的研究[D]. 付艺.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0(03)

标签:;  ;  ;  ;  

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