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咯啉论文_卢延磊,朱宁,赵宇萌,林森,匡晓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菲咯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晶体,结构,水杨酸,光谱,光敏剂,离子。

菲咯啉论文文献综述

卢延磊,朱宁,赵宇萌,林森,匡晓楠[1](2019)在《两个含双膦配体和[2,3-f]吡嗪并[1,10]菲咯啉的Cu仿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谱学性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2个新的铜仿配合物,[Cu(dppBz)(dpq)]ClO_4(1)和[Cu(dppe)(dpq)]ClO4(2)(dppBz=1,2-双(二苯基膦)苯,dppe=1,2-双(二苯基膦)乙烷,dpq=[2,3-f]吡嗪并[1,10]菲咯啉),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太赫兹时域光谱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表征。1的中心Cu仿离子通过二亚胺配体和双膦配体共同螯合形成变形四面体结构,2的结构与1类似。配合物2的发光光谱表明它的发光具有金属-配体电荷转移(MLCT)特性。对配合物1和2在0.2~2.8 THz范围内进行了太赫兹时域光谱分析,结果表明0.40~0.90 THz的吸收与中心Cu仿离子的配位有关。(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建萍,张苗,赵滨[2](2019)在《铜水杨酸菲咯啉络合物对叁阴性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铜水杨酸菲咯啉络合物SODm对叁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荷瘤裸鼠肿瘤的作用。方法对比细胞悬液种瘤法和组织插块种瘤法,选择最佳方式来构建叁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荷瘤裸鼠模型,采用HE染色检测荷瘤裸鼠模型是否构建成功。设置四个浓度梯度,即5μg/μl、1μg/μl、0.5μg/μl、0.1μg/μl,选择合适的SODm药物剂量浓度。实验组腹腔注射100μlSODm,对照组腹腔注射100μlDMSO,每间隔1d给药,共给药7次。给药后观察裸鼠的生长状态,并记录瘤块体积变化和裸鼠体重变化等。结果实验发现组织插块种瘤法成瘤快且成瘤率更高,故实验采用组织插块法构建MDA-MB-231裸鼠移植瘤模型。HE染色后镜下发现病理性核分裂象,证明裸鼠移植瘤模型构建成功。SODm给药浓度为0.5μg/μl,即每次给药量为50μg,该浓度剂量下的抑瘤效果最明显且安全性最高。实验组荷瘤裸鼠瘤块生长曲线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裸鼠体重无明显差别。结论插块法成功构建人类叁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荷瘤裸鼠模型,体内实验证实了SODm对MDA-MB-231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西部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崔凤娟,王环宇,邓庆芳,江艳,曹艳珍[3](2018)在《2-吡唑啉-9-芳基邻菲咯啉镍配合物催化芳基卤化物和格氏试剂偶联反应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4个基于2-吡唑啉-9-芳基邻菲咯啉(L1-L4)镍配合物[NiCl_2L](1-4)被开发用于芳基卤化物和格氏试剂偶联反应的研究,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对配合物(4)的结构进行了x-单晶衍射表征,分析发现中心金属镍为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型利于C—C偶联反应.讨论了配体空间位阻及反应条件对该偶联反应活性的影响,发现邻菲咯啉的9位位阻对催化活性影响更明显.(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18年05期)

郁有祝,郭玉华,牛永生,武现丽,方亚婷[4](2018)在《3,5-二硝基水杨酸和菲咯啉构筑的两个镧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5-二硝基水杨酸(H_2dns)和菲咯啉(phen)为配体合成了2个新的镧配合物[La_2(dns)_2(Hdns)_2(phen)_4](1)和[La_4(dns)_6(phen)_6](2),并对它们进行了红外分析、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单晶结构分析。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均为叁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和2中La(Ⅲ)通过配体H_2dns桥联分别形成双核结构和四核结构。热重和荧光分析表明:2热稳定性高于1,1和2均在467 nm处有最强荧光发射强度。(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晓燕[5](2018)在《基于菲咯啉衍生物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传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化学传感器作为一种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反应时间短等优点的检测方法在近些年受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大多数报道的荧光传感器都是通过氢键作用在有机溶剂中进行,由于在含水溶液中,溶剂对氢键的破坏作用限制了在水中检测手性羧酸阴离子。因此,设计并合成能够在含水溶液中实现对金属阳离子和手性羧酸阴离子的选择性识别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0-菲咯啉作为一种双齿配体同时作为一种稳定的π电子接受体,能够利用本身的两个氮原子与金属离子络合,通过引入N或O等杂原子,增加传感器的水溶性,从而实现在含水溶液中对金属离子和手性羧酸阴离子的选择性识别。本论文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基于菲咯啉荧光团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并通过核磁氢谱、碳谱、质谱、红外等验证了它们的结构,根据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理论计算等方法研究了这些传感器和常见金属离子(Li~+,Na~+,K~+,Ag~+,Mg~(2+),Ba~(2+),Ca~(2+),Mn~(2+),Pb~(2+),Cu~(2+),Ni~(2+),Co~(2+),Zn~(2+),Cd~(2+),Fe~(2+),Cr~(3+),Fe~(3+),Al~(3+)和Eu~(3+)等)以及手性羧酸阴离子(二苯甲酰酒石酸盐,苯乳酸盐,甲氧基苯乙酸盐,丙氨酸盐,谷氨酸盐,扁桃酸盐,苯丙氨酸盐,酒石酸盐,苹果酸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分子识别以及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原理,介绍了近年来对金属离子以及阴离子的研究进展,据此提出本论文的设计思路。(2)以菲咯啉和邻羟基苯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席夫碱荧光传感器II-1,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在含水溶剂中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性能。通过Benesi-Hildebrand方程得到了传感器II-1与金属Pb~(2+)之间1:1的络合比,运用Job实验验证了传感器II-1与Pb~(2+)的化学计量比。通过核磁滴定、质谱滴定、以及量子化学计算得到了传感器II-1与Pb~(2+)之间可能的络合模式。通过细胞成像实验研究了传感器II-1在活细胞PC-12中对Pb~(2+)的识别,这项工作拓宽了在生物和化学研究中检测Pb~(2+)的范围。(3)合成了两个基于菲咯啉衍生物的荧光化学传感器III-1和III-2。通过荧光光谱实验研究了它们在含水溶剂中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能力,通过Benesi-Hildebrand方程得到了传感器III-1和III-2与Cd~(2+)之间的络合比。此外我们结合荧光光谱分析,核磁滴定和拟合计算提出了传感器III-1和Cd~(2+)可能的络合模式。并且通过荧光光谱实验研究了III-1-Cd~(2+)和III-2-Cd~(2+)在含水溶剂中对手性甲氧基苯乙酸阴离子的对映选择性识别能力。进一步地,通过细胞成像实验研究了传感器III-1在活细胞HeLa中对Cd~(2+),以及对手性甲氧基苯乙酸阴离子的识别能力。(4)合成了菲咯啉衍生物荧光化学传感器IV-1,IV-2和IV-3。通过荧光光谱实验研究了它们在含水溶剂中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以及研究了IV-1-Eu~(3+)或IV-2-Eu~(3+)对手性苹果酸阴离子的对映选择性识别能力,且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传感器IV-1对Eu~(3+)和传感器IV-1-Eu~(3+)对L-/D-Ma的颜色变化。通过细胞成像实验研究了传感器IV-1在活细胞PC-12内对Eu~(3+)和手性苹果酸阴离子的识别能力,具有在生物体内检测的潜在的应用价值。(5)以菲咯啉和扁桃酸为原料合成了菲咯啉席夫碱荧光化学传感器V-1和V-2。通过荧光光谱实验,研究了它们在含水溶剂中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检测,并以金属离子复合物为新的荧光化学传感器V-1-Eu~(3+)或V-2-Eu~(3+),通过荧光光谱实验研究了它们对手性羧酸阴离子的对映选择性识别能力。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传感器V-1对Eu~(3+)和传感器V-1-Eu~(3+)对L-/D-MA的颜色变化。(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吴庆安,陈浩,黄道臣,夏良敏,王肖璟[6](2018)在《烷氧基菲咯啉设计合成及其氮磷杂配铜光敏剂的光解水制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功能化氮配体为导向,以4,7-二苯基-1,10-菲咯啉为原料,经季铵化、氧化、卤化和醚化合成了一类新型的2,9-二烷氧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配体5a~5e。再以Xantphos为膦配体,通过原位配位方法合成一系列氮磷杂配铜光敏剂(Cu PS A~H),在均相光解水制氢体系中研究其光敏活性。制氢结果表明,以2,9-二乙氧基为较佳取代基,Cu PS D的催化产氢总转换数(TON)可达270。在光电物理性能分析中,发现这类杂配铜配合物都有一对相似的氧化还原电位(Eoxd=-0.8 V,Ered=-1.2 V)。具有乙氧取代基的铜配合物CuPSD相对于其他取代基的铜基配合物,荧光最弱,表明乙氧基有助于提高荧光淬灭效率,增强铜光敏剂的光化学转换能力。(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彭雨新,甘逸涛,陶涛,钱惠芬,黄伟[7](2017)在《5,6-位烷氧基保护和3-/3,8-位叁苯胺拓展1,10-菲咯啉衍生物与银离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10-菲咯啉的5,6-位引入烷氧基后,分子的反应活性明显提升,同时获得的叁苯胺基(TPA)衍生物的溶解性也明显提高。晶体结构分析表明:烷氧基团是以六元环形式的乙撑二氧结构接入1,10-菲咯啉环的5,6-位。化合物TPA1和TPA2均对Ag+表现出选择性识别作用。其中,TPA1与Ag+作用后虽然荧光减弱不明显,但其发射波长明显红移(47 nm)。而TPA2和Ag+作用后,415和542 nm处荧光发射峰同时淬灭。化合物TPA3虽然也能与Ag+发生相互作用使荧光减弱,但是其荧光减弱幅度不大,很容易受到其它杂离子干扰影响,不适用于离子识别研究。(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张睿,顾晓龙,庞欢[8](2017)在《两种含有四硫富瓦烯羧酸和1,10-菲咯啉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水溶性的四硫富瓦烯(TTF)羧酸盐PropylTTFK_2(1)合成了两种金属配合物Zn(L~1)(Phen)_2·CH_3OH·2H_2O(配合物3)和Cd(L~1)(Phen)_2·2CH_3OH·H_2O(配合物4)(L~1=PropylTTF~(2-);Phen=1,10-phenanthroline)。经元素分析对配合物的组成进行分析,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解析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表明分子中存在明显的分子间S…S及氢键作用。同时也研究了配合物的紫外、荧光和电化学性质,滴定实验显示两种配合物均是很好的TCNQ电子接受体。(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7年10期)

杨先炯,张奇龙,陈明华[9](2017)在《1,10-邻菲咯啉取代苷脲Zn(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配体(L=4b,5,7,7a-四氢-4b,7a-环亚胺甲烷亚氨基-6H-咪唑[4,5-f][1,10]邻菲罗啉-6,13-二酮)与ZnCl_2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配合物[Zn(L)(H2O)2ZnCl_4]n。并用FT-I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每个Zn(Ⅱ)离子为扭曲八面体的配位构型,分别与来自一个配体上菲咯啉的两个氮原子、另一配体上的羰基氧原子、两个水分子和一个ZnCl_4的氯原子配位,每个配体L用一个羰基氧原子和菲咯啉的两个氮原子分别与两个Zn(Ⅱ)离子配位桥联形成一维螺旋链状结构。同时,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荧光性质。(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7年10期)

郭景宜[10](2017)在《邻菲咯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邻菲咯啉和与其相关联而存在的各种金属离子的综合演化物之中,各种分子元素的组成模式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活性。因此设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邻菲咯啉衍生物对寻找新型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邻菲咯啉(phen)为基本原料,邻菲咯啉二酮为配体,合成出二吡啶并[3,2-a:2’,3’-c]吩嗪(dppz)、二吡啶并[3,2-a:2’,3’-c]哇喔啉(dpq),并采用ESI-MS、~1H NMR等方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时间、温度、pH、投料比等),得到更适宜的合成路线。上述实验为开发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7年08期)

菲咯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铜水杨酸菲咯啉络合物SODm对叁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荷瘤裸鼠肿瘤的作用。方法对比细胞悬液种瘤法和组织插块种瘤法,选择最佳方式来构建叁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荷瘤裸鼠模型,采用HE染色检测荷瘤裸鼠模型是否构建成功。设置四个浓度梯度,即5μg/μl、1μg/μl、0.5μg/μl、0.1μg/μl,选择合适的SODm药物剂量浓度。实验组腹腔注射100μlSODm,对照组腹腔注射100μlDMSO,每间隔1d给药,共给药7次。给药后观察裸鼠的生长状态,并记录瘤块体积变化和裸鼠体重变化等。结果实验发现组织插块种瘤法成瘤快且成瘤率更高,故实验采用组织插块法构建MDA-MB-231裸鼠移植瘤模型。HE染色后镜下发现病理性核分裂象,证明裸鼠移植瘤模型构建成功。SODm给药浓度为0.5μg/μl,即每次给药量为50μg,该浓度剂量下的抑瘤效果最明显且安全性最高。实验组荷瘤裸鼠瘤块生长曲线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裸鼠体重无明显差别。结论插块法成功构建人类叁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荷瘤裸鼠模型,体内实验证实了SODm对MDA-MB-231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菲咯啉论文参考文献

[1].卢延磊,朱宁,赵宇萌,林森,匡晓楠.两个含双膦配体和[2,3-f]吡嗪并[1,10]菲咯啉的Cu仿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谱学性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2].刘建萍,张苗,赵滨.铜水杨酸菲咯啉络合物对叁阴性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9

[3].崔凤娟,王环宇,邓庆芳,江艳,曹艳珍.2-吡唑啉-9-芳基邻菲咯啉镍配合物催化芳基卤化物和格氏试剂偶联反应的研究(英文)[J].分子催化.2018

[4].郁有祝,郭玉华,牛永生,武现丽,方亚婷.3,5-二硝基水杨酸和菲咯啉构筑的两个镧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8

[5].刘晓燕.基于菲咯啉衍生物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传感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8

[6].吴庆安,陈浩,黄道臣,夏良敏,王肖璟.烷氧基菲咯啉设计合成及其氮磷杂配铜光敏剂的光解水制氢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18

[7].彭雨新,甘逸涛,陶涛,钱惠芬,黄伟.5,6-位烷氧基保护和3-/3,8-位叁苯胺拓展1,10-菲咯啉衍生物与银离子识别[J].无机化学学报.2017

[8].张睿,顾晓龙,庞欢.两种含有四硫富瓦烯羧酸和1,10-菲咯啉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学性质研究[J].化学通报.2017

[9].杨先炯,张奇龙,陈明华.1,10-邻菲咯啉取代苷脲Zn(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7

[10].郭景宜.邻菲咯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条件优化[J].化工设计通讯.2017

论文知识图

化合物[CuI2(ophen)部分电子传输材料的分子结构二(2-噻吩)吡嗪[2,3-f][1,10]...二(2-呋喃)吡嗪[2,3-f][1,10]...噻吩咪唑[4,5-f][1,10]菲咯啉二苯基吡嗪[2,3-f][1,10]菲咯

标签:;  ;  ;  ;  ;  ;  ;  

菲咯啉论文_卢延磊,朱宁,赵宇萌,林森,匡晓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