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聚:当代德性知识论视域中的理智美德——以理智谦逊为例论文

王聚:当代德性知识论视域中的理智美德——以理智谦逊为例论文

摘要:当代德性知识论关注认知主体的优秀品格,而理智谦逊就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品格。理智谦逊的无知观、承认局限观和非自我中心观三种观点皆面临各自的困难。鉴于上述困难,理智谦逊被刻画为理智生活领域的一种美德,它是一种在自然和社会的广阔视角中准确把握自我的认知表现,并进而以此为基础与人交往的倾向。通过理智谦逊的培养,认知者一方面可以准确地认识自我和接受自我,另一方面也获得对世界的更多的知识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理智谦逊带来了具有更高价值的认知成就,因此促使了认知者在认知领域的上升。

关键词:理智谦逊;理智局限;认知成就;自我接受

在当代德性知识论(virtue epistemology)领域,知识论学者注重对理智美德的探讨。在德性知识论看来,正是由于认知者的理智美德,才使得一个认知者在认知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并且成为其他认知者学习和钦佩的典范。对于理智美德的关注被德性责任论者进一步细化为对认知者品格(character)的探讨。理智谦逊(intellectual humility)是认知者的一种宝贵品格,围绕着下列一些问题,学界对此展开了饶有趣味的探究:理智谦逊的内涵是什么?理智谦逊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测量和培养理智谦逊这种品格?本文只涉及前两个问题,旨在通过回答第一个问题进而为第二个问题给出一些试探性的回答。

一、三种谦逊观

知识论学界现在有三种对于谦逊的观点,我分别称之为无知观、承认局限观和非自我中心观。接下来我们分别回顾这三种理论的要点。

没错,这就是巩俐,触碰到她底线的时候,谁的面子都不给,不愧是人人称赞的“巩皇”。这之后,“巩俐拒绝颁奖,全场最刚”的话题,迅速登陆微博热搜榜,网友纷纷表示,巩俐有骨气,“刚”得漂亮。

(一)无知观

根据无知观来看,理智谦逊要求我们在相当程度上低估自己的能力或成就。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智谦逊的人的自我评估是自我贬低的,也是不准确的。由于理智谦逊的人对于自己的自我价值是缺乏知识的,所以称之为无知观。这种思想的源泉至少可以追溯到德莱芙,她曾经这样看待谦虚:

显微观察表明,翠绿色样品的主要组成矿物为伊利石和绢云母,其中,伊利石呈细鳞片状集合体,粒度0.001~0.005 mm,含量90%左右,低~中正突起,薄片中无色,干涉色达二级底部到中部[2];绢云母呈碎片状集合体,粒度0.01~0.04 mm,含量10%左右,低正突起,薄片中无色,干涉色达二级顶部~三级[2]。

为快速求得最优高度特征,本文仿照“树”的基本思想原理,建立一种对高度弧分段、逐级搜寻目标的空间位置的方法。

谦虚的人低估自己的个人价值。当他说话时,他对事实轻描淡写但却不自知。这意味着,在某个程度上谦虚的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是无知的。他对自己的评价较低,并因此只承认本该归属于他的功绩的一部分。[1]

把德莱芙的观点往认知领域拓展,理智谦逊的无知观强调的是,谦逊的人不仅仅是在外在行为上保持较低的自我评价,更关键的是他外在的轻描淡写是由于他内在对自己价值的低估。[注]值得注意的是,德莱芙并没有直接谈论谦逊(humility),而是谈论谦虚(modesty)。她区分说,谦逊的人可以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但谦虚的人需要低估自己。因此,严格来说,她并不支持谦逊的无知观。但是如果取消谦逊与谦虚的差别,我们仍然可以发展出一种谦逊的无知观。所以往往由于对自己的无知,理智谦逊的人在言谈和做事时表现出一种对自己能力和成就的轻描淡写。

(二)承认局限观

根据承认局限观,惠特康姆等人把理智谦逊定义为:理智谦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理智局限的适度关注与承认。[2]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阐述此观点。

首先,理智局限(intellectual limitations)的涵义。理智局限是一个人在认知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例如,我们作为一般的认知者,可能对当下热点时事或新的科学发现并不知悉;或者我们进行数学计算时由于粗心大意犯错,进行逻辑推理时并未遵循有效的推理规则;又或者我们由于受到认知偏见的影响,倾向于相信具有高学历的人提供的信息。各种各样的理智局限都是平常人所具有的,因此与其忽视它们,我们更应该关注它们。

其中,ϕrb(m)=ϕb(m)+ϕNCO(m)+ϕPLL(m)-ϕori(m),载波恢复后的基带信号只包含多普勒信息,由相位ϕrb(m)可直接得到多普勒跟踪结果fd(m)=Δϕ(m)/ΔT。

其次,对理智局限的关注有适度性要求。对惠特康姆等人来说,如果一个人总是看到自己的理智局限,那么这个人就会是理智屈从的(intellectually servile);如果一个人从来看不到自己的理智局限,那么这个人就会是理智傲慢的。所以,理智谦逊需要以理智屈从与理智傲慢的中道形态出现,即一个人不能满眼都是自己的理智局限,也不能从未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局限。当然,具体需要意识到多少理智局限才是适度的,不仅有上述的这个一般性要求,更会受到具体的情境限制。比如,在一个合成物化学结构分析的任务中,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自己在化学知识和仪器操作等相关方面的理智局限,而不需要意识到自己在历史知识或哲学知识等方面的缺乏。

再次,除了关注自己的理智局限,我们还要在社会交往领域承认自己的理智局限。“承认理智局限”要求认知者在关注到自己的理智局限后,做出认知的、行为的、动机的、情感的四方面的反应:

1. 认知性反应:承认理智局限的人倾向于相信并接受自己确实拥有这些局限,且相信某些负面结果正是由于自己的局限所导致。

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存在的重要意义就是通过创造适合农村发展和与农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农村完善服务和金融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2. 行为性反应:随情境的要求,承认理智局限的人愿意向他人坦诚自己所具有的局限,并在具体认知过程中倾向于做出能体现认知到自己局限的行为。

温泉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按照传统概念进行设计,结合地形地质条件、料场实际情况等,注重细节的设计与处理。采用坝体堆石区中部砂粒料填筑分区、“内趾板+窄趾板”的设计,部分面板受压缝采用沥青杉板嵌缝充填设计及大坝上游采用挤压边墙固坡,这些设计对工程的顺利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为其他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借鉴。

3. 动机性反应:承认理智局限的人看重自己的理智局限,会严肃认真地对待,并做出努力克服这些理智局限的行为。

4. 情感性反应:承认理智局限的人倾向于对指出自己局限的人持有感激而非敌对的态度,对自己拥有这些局限的事实持有适度的沮丧情感。[3]

(三)非自我中心观

A. 理智谦逊是一种内在的对自己的认知表现进行准确评价的倾向。

罗伯茨与伍德支持这种想法。在他们的论述中,理智谦逊是与恶习相对立的。他们将这一系列与理智谦逊相对的品格统称为不适度骄傲(improper pride)。其中,傲慢(arrogance)与虚荣(vanity)是勾勒理智谦逊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性的对应恶习,因而他们着重借由这两个恶习对作为其对立面的理智谦逊进行了细致分析。傲慢与虚荣的定义分别如下:

虚荣是过度沉迷于想要获得他人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从而导致对他人(对自己)的观点过度敏感。[4]

傲慢是一种倾向,该倾向基于某人的优越假设推出一些不合法的资格(entitlement)的断言,并以此断言为基础去思考、行动和感受。[5]

(3)UHPC的28 d抗压强度随着气泡含量或者气泡平均直径降低呈线性增加趋势;随着直径大于1.0 mm的气泡含量减少,UHPC的抗压强度也呈线性增长趋势,而直径小于1.0 mm 的气泡对UHPC抗压强度影响规律不明显。

此外,仅仅把理智谦逊理解为虚荣和傲慢的对立面是有缺陷的。一个人向远离傲慢和虚荣的方向改变,这当然是好的。但如果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即理智屈从,就同样远离了理智谦逊。因此,必须把理智谦逊当作是理智傲慢和理智屈从的中道,才真正切中理智谦逊的要害。鉴于上述理论的困难,接下来我将会给出一种理智谦逊的新观点。

二、三种谦逊观的困难

鉴于上述三种谦逊观的弊端,我提出的理智谦逊观包含以下两个要点:

谦逊的无知观有两个困难。首先我们看谦逊的无知观。由于该理论要求谦逊的人低估自己的自我价值,因此谦逊的人就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这样一个理论可能在伦理学领域行得通,但放在知识论领域却会面临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总是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成就缺乏正确的认识,并进而低估自己的认知地位,那么这样一种认知的倾向会损失了我们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即对真的追求。特别是当我们把理智美德看作是本质上与追求真相关的德性的话,一个自然产生的问题就是,如果理智谦逊导致我们总是无法准确地看待自己的认知表现,那么它还是认知德性吗?难道它不会因此变成认知恶习吗?

入组标准:(1)年龄≥18岁;(2)经头颅CTA或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排除标准:(1)拒绝接受开颅夹闭手术,包括选择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或拒绝进一步手术治疗;(2)等待手术期间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3)发病时头颅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或颅内血肿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4)术后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5)缺少术后随访资料。

接下来我们看谦逊的承认局限观。该理论面临理智屈从(intellectual servility)的问题。承认局限观认为,理智谦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理智局限的适度关注与承认。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除了有理智局限,还有自己的理智优势。对比理智局限来看,理智优势是一个人在认知方面的优秀能力与好的品格,比如具有好的记忆力或视力、能符合逻辑地思考、有很多知识或深入的理解。虽然在逻辑上可能有一个人只有理智局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忽略这样一个毫无理智优势的人。如果一个人总是关注自己的理智局限,看不到自己的理智优势,那么这样一个人就会是理智屈从的,会变得对自己的认知能力缺乏信心,并且面对别人的不同意见时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想法。在承认局限观这里,对自己的理智局限的适度关注与承认与对自己理智优势的适度关注与承认是分开且独立的,所以一个人可以在同一领域对自己的理智局限进行适度的关注与承认,但同时对自己理智优势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承认。但是否两者真的是相互独立的?我在别的地方尝试论证在同一时间、同一领域内,一个人的理智优势和理智局限是不可分开的。因此,一个人对任何一方面缺乏适当关注或承认,那么另一方面也会因此缺乏合适性。所以,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理智优势关注不够时,势必会引起对自己的理智局限的过多承认,从而造成理智谦逊向理智屈从的滑坡。为了避免引起理智屈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理智谦逊当作是理智傲慢和理智屈从的中道,一种对自我理智优势和局限的适当关注和承认。

其实,早在创业之初,正博的定位就已经十分明确,董事长范明龙看中的就是制袋机这块市场空白。晏小斌非常坚定地说道:“至少10年之内我们不计划改行,不会去涉足其他行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就是要专业做好制袋机,做手提袋行业的奢侈品。”

目前,对矿车自卸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减振性研究,最准确的方式是矿区实车试验法[5-6].而矿区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试验测得的数据受到了各种激励源的干扰,使得振动特征提取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对试验数据需要进行降噪处理.在实际应用中,信号降噪的方法有很多[7-9],而每种降噪方法都有特定的局限性.本文结合矿用自卸车的运行情况和驾驶室悬置系统的结构特点[10],采用奇异值分解[11](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法对试验信号进行降噪预处理.该法不存在相位延迟的现象,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旋转不变性和比例不变性等优点,能得到较好降噪效果.

通过将虚荣和傲慢进一步限定为认知领域的虚荣与傲慢,并将理智谦逊同理智虚荣、理智傲慢进行对比,他们对理智谦逊这一德性提出两层要求:(1)作为理智虚荣的对立面,理智谦逊是在品格上对一个人理智方面身份地位的异乎寻常的低关注;(2)作为理智傲慢的对立面,理智谦逊是一种品格,拥有该品格的人不会出于其(或有误的)出众和卓越而做出未经担保的资格的断言。

三、理智谦逊的新观点

上述的三种谦逊观,都对我们理解谦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一个好的理智谦逊观需要汲取上述理论深刻和正确的部分。但由于这些观点也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因此在理智谦逊的定义问题上仍不令人满意。下面让我们来简要看一下它们所面临的困难。

根据谦逊的非自我中心观,谦逊的人应该避免过度的自我关注,比如自负和傲慢。相反,谦逊的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倾向于关注别人,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B. 由于对自己的准确评价所引起的外在的典型的行为。

A是理智谦逊的内在方面,而内在方面可以分为三点来谈。

兰德公司的欧洲和苏联问题专家建议扩大北约版图,吸纳波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为北约成员国。兰德的建议和分析为美国国务院继续进行北约扩张提供了重要参考。

首先,理智谦逊是一种倾向,所以我们并不要求一个谦逊的人实际上总是持有对自己的认知表现的准确的评价。这样的要求太高,也难以达到。我所要求的仅仅是谦逊的人有一种倾向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认知表现。也就是说,谦逊的人总是尝试以某种方式去看待自己的认知表现,而正是这种持续且稳定的倾向使得一个人成为了谦逊的人。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真正谦逊的人总是试图成为谦逊的人,而不会对自己已经展现了谦逊这一品质感到自足或自满。

其次,一个人的认知表现包括自己在认知领域的成功和失败,因此这两方面都应该成为自己评价时所考虑的内容。

最后,如何准确地评价自己的认知表现呢?我的核心想法是,一个人除了要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理智优势和理智局限,他还需要把自己的认知表现放到一个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去。一方面,当我们失败的时候,理智傲慢的人往往看不到认知失败与自己的理智局限之间的关系,而理智屈从的人会把失败过多地归因于自己的理智局限。所以,在面临认知失败的时候,理智谦逊的人能准确地识别出自己的局限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最后的失败,从而避免推卸自己应付的责任或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当我们取得认知成功的时候,理智傲慢的人倾向于认为成功是完全归因于自己的杰出认知能力,从而看不到自我之外的因素的帮助和贡献。理智屈从的人会过多地把功劳归属于自我之外的因素,从而并未看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贡献。

就非自我中心观来说,它有两个问题:首先对自己的较低关注对于理智谦逊是不充分的。一个人可以由于自己太着迷于认知上的探索,或者认为自己是某个领域最天才的人物,从而并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关心自己的地位。但由于他同时拥有好的家教,想以一种礼貌和有教养的方式与人对话和讨论,因此在面对别人的挑战时,他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值得注意的是,他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局限与不足,而只是出于礼节性因素的考虑。那么这样一个人,可以算是理智谦逊的吗?

为了准确地看到自己的能力或局限与认知活动之间的关系,一个关键之处在于,我们应该在一个自然的和社会的背景中来进行上述判断。库普佛在伦理学领域提出“彻底的依赖”, 即“承认我们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超出我们控制之外的人、机构与环境。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不是家长的抚养,社会的关照,基因的赋予,或者是降临在身上的幸运,我们并不会取得太多的成绩”。[6]毫无疑问,当我们发挥自己的能力来进行认知活动时,我们总是在一个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按照索萨的3S(seat、shape、situation)分析,一个人的能力的完整展现包括三重因素。[7]最内在的部分是能力的处所,其次是认知主体的状态,然后是环境的情况。即使发挥我们一般的视觉能力准确地获取周围的环境信息,比如查看花园里郁金香的颜色,我们也依赖于周围有充足的光线,且缺乏干扰色彩。如果环境不合适,那么我们很难获得认知的成功。当然我们不必把环境看作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从而把功劳的一部分归于它。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是依赖于环境的配合,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取得成功。[8]更有趣的是,如果自然环境以一种葛提尔案例的方式配合我们的能力的话,即使我们取得成功,这种成功也会由于太依赖于环境因素从而不属于自己。[注]这里我们可以考虑射箭案例。一个有能力的射箭者,即使他的一次射箭展现了自己的技能,但由于在箭矢的飞行过程中,产生了方向相反的两阵风,使得箭矢先偏离轨道后又回归轨道从而射中箭靶。此时由于环境因素的干扰,我们会倾向于不把这个成功归于射箭者。可见,无论是环境因素太差或太好,我们想要把认知成功归属给自己都会面临困难。

此外,当我们行使自己的能力来进行认知活动时,经常需要依赖于别的认知者的帮忙,这种帮助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当我们需要借助他人获取信息时,我们可以从别人的可靠证言当中迅速获取准确的信息,此时我们的认知成功主要依赖于别人的认知能力,而非自己的认知能力。又比如,当我们和别的认知者组成一个探究的共同体时,一个课题组的科学家们需要共享信息并且互相帮助,才能共同就一个问题取得认知成功。仅仅依靠一个人的能力,很难在困难和复杂的问题上取得最终的成功。此时,如果一个认知者不能看到自己的认知活动中所渗透着的别的认知者的帮助,就会忽略自己对于他人的依赖性,从而高估自己对于某项任务的贡献,或者失去了参与某项探究的勇气。无论是何种结果,就长远来说都会对一个认知者在认知领域的探究产生负面的影响。

接下来看B,这是理智谦逊的外在方面。我们直观地会认为,有谦逊品格的人一定伴随着某些谦逊的行为,比如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会由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正,并且不会否认别人对自己的帮助的重要性,更不会宣称自己是最优秀的。这些都是一些与谦逊的品格密切联系的外部行为。但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谦逊需要与虚伪的谦逊区别开来。一个人如果缺乏内在的对自己的认知表现进行准确评价的倾向,而是出于别的因素(例如保持绅士风度、伺机利用别人或者塑造好的社会声誉)表现出上述行为,那么这就是一种虚伪的谦逊。一个真正谦逊的人,是由于对自己的认知表现有了准确评价后,进而以此为基础去与别人交往。由于认识到自己的理智局限,谦逊的人会在失败时承认自己能力的不足与失败的关系,也会努力去克服自己的理智局限,并且乐意看到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谦逊的人同样会意识到自己的成功是依赖于自己之外的认知者的帮助的。因此当取得巨大的成就时,他会意识到这个成就不是依靠一己之力就获得的,而是凭借其他合作者的鼎力支持,所以他会乐意把一部分的功劳归属给这些合作者。正是由于限定了具有谦逊特质的外部行为的内部动因,我们才能刻画真正的谦逊。更进一步来说,谦逊的人甚至不会简单地断言自己的优越和杰出,比如“我很厉害”或者“我比这些人都杰出”。因为这种断言往往由于其不加限制而展现出一种不准确的自我评价。谦逊的人会认识到,一次或几次的成功顶多表示自己在某个阶段和某个领域的某个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别的阶段、别的领域或别的方面自己也是更优秀的。更何况当一个人把自己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来考察自我时,自己就会更多地看到那些具有更杰出能力和更大成就的人,此时不是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吗?

上文大致刻画了我关于理智谦逊的观点。接下来,我将继续探索这样一个新观点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我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当我们拥有理智谦逊这个美德时,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好的认知地位(epistemic standing)呢?

四、理智谦逊与理解

在本文中我把理智谦逊看作一种认知美德。在当代知识论领域,认知美德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获得有价值的认知状态,比如知识、辩护、理解或智慧。那么理智谦逊能促成什么有价值的认知状态,又是如何促成的呢?在此,我将特别关注理智谦逊与理解的关系。理解是当代知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不同的哲学家谈到理解时有不同的内涵。国外知识论学界一般区分对象性理解和解释性理解,在国内学界陈嘉明教授则把理解看成是一种对“事件的目的、意义与价值的把握”,是一种对目的因而非自然因的寻求。[9]并且理解需要在形式上遵从自洽的“可信原则”,在内容上遵从可信度的“比较原则”。[10]我所关注的理解主要沿循国外讨论的路径,接下来我会详细说明。

首先,理智谦逊可以促进自我理解与自我接受。当我们顺应理智谦逊的要求,把自己放在一个自然和社会的网络中,我们开始打破以自己为中心的狭隘的视角。这种视角不仅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去审视外部环境或别的认知者,我们很容易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的空间范围,或者只注意到在时间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的阶段。正如前面所说,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杰出时,他看到的只不过是短暂的时间内,在某个领域与目所能及的区域中的人相比时自己的优越。但随着这个人逐渐采取更广阔的自然与社会的视角,甚至到了宇宙的视角,那么他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虽然在狭隘的视角来看是不可思议的,但在一副广阔的图景中来看并没有极其突出的地位,也没有无可媲美的特性。比如,当一个制药者发明了可以解决百草枯中毒的药剂,从自我的视角甚至是当代社会的视角来看,这算是解决了一个医学领域的疑难问题,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当他注意到发明青霉素的科学家,注意到提高水稻产量解决粮食问题的科学家,就会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所做的成就并不具有唯一的重要性,甚至在某些衡量标准来看(比如造福人口数量的多少)还不是最重要的。或者,当他注意到自己在挽救服用百草枯自杀的人时,却看到有另外一些人努力在立法和执法层面禁止百草枯的生产和使用,也会让他感觉到别人所做事情的意义所在。毕竟挽救服毒自杀的人,不如预防这种自杀的方式来得更有效。

此时,自我被放置在一个宏大的历史与社会的图景中,自我与其他众多因素相联系在一起。对于这种联系的把握,不仅仅是意识到这些元素的存在,还要意识到这些元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理解了我们之所是,理解了我们如何与周围的元素相互联系。用当代知识论的术语来说,这种理解是对象性的理解(objectual understanding),它要求“我们掌握在大量复杂信息中的解释性关系或使得融贯性增加的关系”。[11]对于自我的理解也能促进对于自我的接受,自我接受意味着承认我们之所是,而不是试图去不接受或否认自己的特征,去假装好像这些特征不是自我所拥有的。谦逊的人意识到自己并非是不受束缚的杰出的个体,而是受制于一个广阔的自然、社会和历史的舞台。因此承认自己的某些局限是不可避免的社会文化或历史阶段的局限,或者承认自己的成就是由于机构与国家的支持,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接受自我,从而帮助自我的完善,而不是煞费苦心的隐藏。[12]

其次,理智谦逊还可以促进对原因的理解(explanatory understanding)。正如前文所说,理智谦逊的人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局限并且会因此改变自己在认知方面的不足,并且理智谦逊的人会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活动是依赖于别的认知者的。试以证言知识为例。当蓉蓉基于可靠信息提供者的证言,知道了上海的梅雨气候,比如梅雨季节通常为每年六月至七月,天空阴沉,降水连绵不断,空气中湿度很大,衣物容易发霉。此时,蓉蓉当然可以算是拥有知识的,但是她也会意识到自己至少在两个方面的不足:(1)自己只拥有二手知识,而非亲眼所见之知(see it for oneself)。因此如果能有更好的基于自己亲眼所见或所感的证据,自己有关梅雨的认知状态会更加完善。(2)自己只知道梅雨气候是什么,但关于梅雨气候如何形成,为什么会大致在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发生在上海区域则并不了解。因此,谦逊的蓉蓉会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范围或探究深度并不是令人满意的,甚至是有着很大的不足,因此对于自己无知的部分会展开进一步探索,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对无知的弥补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虽然广泛地学习新知识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无规律的学习方式也可能受到诟病。在我的案例中,理智谦逊的人首先是对自己已经知道的命题P发出为何P的疑问,进而由于自己对P的原因的无知开始新的探究。假设我们的主角蓉蓉亲自来到了上海。一方面她观察了梅雨季节上海的温度、湿度、气压与风力等因素,并因此获得了亲眼所见的知识。另一方面,蓉蓉好奇自己亲眼所见情况的原因,开始探究梅雨形成的原因。她查阅相关资料,咨询气象局专家,最终意识到梅雨气候是由于同时受到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和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影响,两者相遇产生的锋面降水。并且由于副热带高压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对稳定,所以降雨时间较长。这样一来,蓉蓉不仅知道了梅雨气候的成因,还知道梅雨季节开始和结束早晚,梅雨的强弱变化的影响因素。所以她成功地掌握了原因和结果之间的依赖关系,或者说她可以回答如果原因变得不同,结果会怎样的问题。[13]

在上述寻求解释性理解的过程中,理智谦逊帮助主角蓉蓉从基于证言的二手知识上升到基于亲眼所见的知识以及理解。相比于证言知识,这两种认知状态都有其内在价值。主要的原因是,在依靠证言所获得的知识中,我们并不需要依靠太多的技能或行使过多的认识能力,因此整个过程是相对简单的。主要的功劳是归于提供信息的人,而不是听话的人。但随着我们把证言知识变成亲眼所见的知识或者是理解,我们就必须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运用我们的认知能力。在上述例子中,蓉蓉需要有意识地去观察上海的湿度、温度、降雨量和气压,而不是观察别的不相关的方面(比如上海的地铁线路、河水流速和人口密度)。这种有意识的观察需要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去运用我们的感官,或者是使用某些科学仪器去测量读数,这远比刚开始时接受别人的证言来得困难。并且,仅仅观察到每个方面的数据还不够,她还必须要努力找到这些因素之间的复杂的因果联系,从而理解梅雨气候相关特征的影响因素。毫无疑问,这也是需要较高强度地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这种基于自己能力并且克服一定程度的认知困难所达到的成功,可以称之为[强]认知成就。[14][强]认知成就是具有内在价值的,也是理想的探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即我们希望我们的认知生活是充满[强]认知成就的。[注]普理查德称之为强认知成就,是旨在与弱认知成就区分开。弱认知成就是不需要克服太多困难或者也不依赖高超技能的由于能力的成功。布拉德弗德则在成就这个概念中,直接指明了行动过程中需要克服困难的这一根本要求,因此她所谈论的成就都不是轻易获得的成功。

总结来看,理智谦逊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关于自我的理解。此外,理智谦逊也能促进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把握事物背后的原因,获得一种作为认知成就的解释性理解。

从我的论述来看,理智谦逊是一种在自然和社会的广阔视角中准确把握自我的认知表现,并进而以此为基础与人交往的倾向。这样一种观点一方面把理智谦逊彰显为一种认知美德,因为在对自我认知表现进行评价时,我们以准确性为标准和导向。另一方面,理智谦逊也促进了我们认知状态的提升。理智谦逊的人会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自己的认知状态的不完善,以及自己对其他认知者或机构的依赖。更有趣的是,理智谦逊不仅是普通的认知者追寻的,也是怀疑论者所希望我们追寻的。在处理皮浪式怀疑论问题的时候,知识论的无限主义者认为自己关于所持命题的辩护是不完善的,应该随着对话情境的需要不断地深入。对于不完善的克服表现在对于理由和证据的不断追寻,而这种精神也是皮浪式怀疑论者所向往的。对于认知状态的不断提升看似否认任何认知的基础,并会导致怀疑论的结果,但其实是引领我们过一种更有价值的理智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无限主义者和怀疑论者都展现了理智谦逊的态度。[15]一般来说,认识到自己在理智领域的不足会促使理智谦逊的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认知状态,无论是从二手知识向亲眼所见知识的转变,还是对事物原因的解释性理解的追求,谦逊之人的认知状态向着更有价值的认知成就方向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谦逊的人不仅更深刻地知道和理解了外部世界,也学会了接受自我——一个在广袤且复杂的认知网络中上下求索的个体。

注释:

[1]Julia Driver, “The Virtues of Ignorance”, TheJournalofPhilosophy, 86(7), 1989, p.376.

[2][3]Dennis Whitcomb, Heather Battaly, Jason Baehr, and Daniel Howard-Synder, “Intellectual Humility: Owning our Limitations”, PhilosophyandPhenomenologicalResearch, 94(3), 2017, p. 520, 517-518.

[4][5]Robert Roberts and Jay Wood, IntellectualVirtues:AnEssayinRegulativeEpistem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259, 265.

[6]Joseph Kupfer,“The Moral Perspective of Humility”, PacificPhilosophicalQuarterly, 84(3), 2003, p. 252.

[7]Ernest Sosa, Epistemolog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p.191.

[8]Ernest Sosa, Avirtueepistemology:Aptbeliefandreflectiveknowledge(Vol. 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79.

[9]陈嘉明:《“理解”的知识论》,《哲学动态》2016年第11期。

[10]陈嘉明:《理解与合理性》,《哲学研究》2017年第9期。

[11]Jonathan Kvanvig, TheValueofKnowledgeandthePursuitofUnderstand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192.

[12]Thomas Hill, AutonomyandSelf-Respec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104-118.

[13]Stephen Grimm,“Is Understanding a Species of Knowledge?”,TheBritishJournalforthePhilosophyofScience, 57 (3), 2010, p.532.

[14]Duncan Pritchard,“Seeing it for oneself: perceptual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nd intellectual autonomy”. Episteme, 13(1), 2016, p.37;Gwen Bradford, Achieve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p. 27.

[15]王聚:《无限主义与阿格里帕三难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第2期;王聚:《无限主义与强推论创造主义的相容性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IntellectualVirtuesinContemporaryVirtueEpistemology:AnAnalysisofIntellectualHumility

WANG Ju

(School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Contemporary virtue epistemology concerns the virtuous character of cognitive agents. Intellectual humility is one of the virtues that we admire. After reviewing the ignorance, the owning one’s limitations and the non-egotist’s accounts of intellectual humility, it is argued that intellectual humility is an intellectual virtue. Specifically, it consists of a disposition to view one’s epistemic performance accurately in a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etting and a characteristic way of social interaction on the basi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intellectual humility, a cognitive agent, on the one hand, begins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oneself; on the other hand, he also achiev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Intellectual humility brings about more valuable cognitive achievements, and hence epistemic ascending.

Keywords: intellectual humility, intellectual limitations, cognitive achievements, self-acceptance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9)01-0011-08

收稿日期:2018-10-13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知识论视域下的无限主义‘消解’与‘重塑’”(2018EZX002);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当代反怀疑论新思潮研究”(18PJC015)

作者简介:王聚,男,云南昆明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蔡永明]

标签:;  ;  ;  ;  ;  ;  ;  ;  

王聚:当代德性知识论视域中的理智美德——以理智谦逊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