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调谐陀螺论文-周政

动力调谐陀螺论文-周政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调谐陀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力调谐陀螺仪,CompactRIO,远程控制,虚拟仪器技术

动力调谐陀螺论文文献综述

周政[1](2017)在《基于CompactRIO的动力调谐陀螺仪再平衡回路设计与远程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陀螺仪作为惯性导航系统中重要的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敏感运动物体相对惯性空间的角运动。动力调谐陀螺仪凭借其结构简单、精度较高、功耗较低等特点,被广泛地装备在各军工领域。而面对众多的在装设备,长时间的现场监测与频繁的在线诊断并不现实,因此一种可以远程控制并实时监测陀螺状态的控制系统是动力调谐陀螺仪新的技术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ompactRIO的动力调谐陀螺仪远程控制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相关实验,为陀螺仪后续故障诊断与在线辨识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首先对动力调谐陀螺仪的表头结构模型与工作模式进行分析,推导出其动力学方程,为再平衡回路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以CompactRIO为核心控制器的数字再平衡回路。该回路主要由外围电路、C系列板卡、与CompactRIO组成。在回路搭建完成后,本文对系统的软件功能部分进行了设计,编写了系统的远程控制与陀螺测试的相关程序。整体设计完成后,本文对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测试。通过实验结果,认为系统初步实现了设计目的,表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最后对系统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之后在线辨识与故障诊断功能提出设想。(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0-01)

焦君妍,李醒飞,赵建远[2](2017)在《动力调谐陀螺仪全系统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动力调谐陀螺仪全系统辨识方法,针对系统辨识过程中模型复杂度高和传统辨识方法的有色噪声敏感性问题,对全系统模型进行简化分析和降阶处理,获取辨识模型集,并提出正交Levy辨识算法,通过数据矩阵的正交化处理,抑制有色噪声干扰,提高辨识精度.最后,结合某型号动力调谐陀螺仪进行全系统辨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正交Levy法的辨识拟合度超过90%,双轴连续实验也表明正交Levy法辨识结果稳定可靠,能够应用于动力调谐陀螺仪全系统实时监测.(本文来源于《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期刊2017年04期)

焦君妍[3](2016)在《基于动力调谐陀螺仪的模型分析与教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测控教学实验设备模块少,功能单一等的不足,本文设计一种基于动力调谐陀螺仪的教学系统,集系统辨识、桌面仿真、数字滤波与降噪、虚拟仪器等技术于一体,并按照测控系统正向设计流程,对此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硬件设计和实验验证。首先,结合动调陀螺的机械结构特点和欧拉动力学原理,得到动调陀螺开环简化模型,然后通过系统辨识方法,获取模型参数,并在开环模型参数基础上设计陀螺表头模拟器和教学实验系统,最后设计了电路实验和系统辨识实验,对整个系统进行实验验证,证明设计的合理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动调陀螺表头的开环模型和模型误差。对动调陀螺内部复杂的机械结构进行欧拉动力学分析,得到陀螺开环模型;并根据陀螺转子的机械结构特点对系统进行模型误差分析,获取陀螺表头系统辨识的先验知识。2.提出正交Levy辨识法,对陀螺表头模型参数进行辨识。根据动调陀螺内部强有色噪声干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正交Levy辨识法,将正交投影算法和传统Levy辨识法相结合,提高传统Levy法抑制噪声的能力。并通过正交Levy辨识法获取陀螺表头模型参数,拟合度达90%以上,为模拟表头和再平衡回路的设计提供了依据。3.搭建动调陀螺模拟表头和动调陀螺测控教学系统,包括模拟表头的设计、积分器的选择、阻尼参数的计算以及再平衡回路中各电路模块的设计。通过理论计算和桌面仿真的方式,确定设计参数,为实验过程中各个参数的调整提供理论指导。4.设计动调陀螺测控教学系统的电路实验和系统辨识实验。电路实验包括陀螺模拟表头实验、再平衡回路实验和闭环系统电路实验,对各个电路模块和整个系统的时域响应特性进行了验证;系统辨识实验包括模拟表头辨识实验和闭环系统辨识实验,主要从频域和模型角度对系统进行实验分析。(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王亚辉,李醒飞,纪越,赵建远[4](2017)在《改进极大似然法动力调谐陀螺仪闭环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Box-Jenkins(BJ)模型辅助向量法和Newton-Raphson法计算繁杂、收敛速度慢、辨识精度不高等问题和极大似然法无法直接应用在闭环辨识的限制,把结合BJ模型的递推的极大似然(recursive maximum likelihood,RML)参数估计法应用于动力调谐陀螺仪的闭环辨识,提出了不受耦合有色噪声影响的BJ模型近似递推极大似然(BJRML)闭环辨识法,获取了动力调谐陀螺仪的参数估计值并实现陀螺仪在线性能监测.结合动力调谐陀螺仪的闭环简化模型等先验知识,通过数值仿真验证BJRML法辨识结果的无偏一致性与渐进最优性;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本方法进行动力调谐陀螺仪闭环辨识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在有色噪声存在的条件下,BJRML法的辨识结果是一致无偏渐进最优的;闭环辨识实验结果表明:辨识精度优于92!;辨识结果能够跟踪陀螺特性,基本实现陀螺仪性能在线监测.(本文来源于《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期刊2017年06期)

王亚辉[5](2015)在《动力调谐陀螺仪闭环辨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陀螺仪的测量精度制约着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为提高陀螺仪的测量精度及可靠性、实现陀螺仪的在线监测、促进惯导技术的发展,需要充分了解利用陀螺仪的模型,本文采用系统辨识的方法对陀螺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在获取动力调谐陀螺仪闭环简化模型等先验知识后,通过改进智能分析系统获取更加可靠地数据,然后将改进极大似然法和正交分解子空间法用于动力调谐陀螺仪的闭环辨识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文章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根据陀螺仪表头结构和动力学方程得到陀螺开环模型,通过控制解耦及在频域上简化再平衡回路,获得陀螺仪的低阶闭环简化模型。接着,分析了陀螺仪闭环系统中固有有色噪声的特点。最后,设计了适用于本课题的激励信号多谐差相信号。2、搭建了动力调谐陀螺仪智能分析系统,改进了实时控制回路。通过优化前置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及数据采集环节获取更高精度的辨识数据;通过搭建基于FPGA/DSP的数字信号处理环节,大大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及电路控制的实时性;为动力调谐陀螺仪的闭环辨识获得更加可靠的数据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3、详细介绍了基于改进极大似然法(BJRML)及正交分解子空间法动力调谐陀螺仪闭环辨识法的原理、步骤、难点及数值分析并进行了上述两种方法的闭环辨识实验,获得了较高精度的辨识结果,基本实现陀螺仪的在线监测并将辨识结果用于陀螺仪的故障诊断,数字再平衡回路的硬件生成等领域,更好地指导陀螺仪的设计、生产及工作,提高陀螺仪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2-01)

赵建远[6](2015)在《动力调谐陀螺仪模型参数辨识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调谐陀螺仪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中高精度陀螺仪之一,其系统模型分析是其深化研究和应用的基础。本文按照系统辨识的一般框架,在对动力调谐陀螺仪开环或闭环模型以及固有有色噪声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适用于动力调谐陀螺仪模型参数辨识的频率响应辨识法、最小二乘辨识法和子空间辨识法,得到相应的传递函数模型、时域离散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文章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动力调谐陀螺仪的开闭环模型及固有有色噪声,根据动力调谐陀螺仪的欧拉动力学方程,构建陀螺仪开环模型。对动力调谐陀螺仪闭环系统中的各个电路环节进行频域简化,将高阶复杂系统简化为低阶系统,明确闭环辨识中的辨识目标。根据陀螺仪的机电结构特点,分析动力调谐陀螺仪内部存在的固有强有色噪声,并分析其频域特性。2.研究了动力调谐陀螺仪频率响应辨识法。采用相关分析法和Levy辨识法对动力调谐陀螺仪进行开环辨识,并提出一种基于置信度的窄带或单频噪声频域剔除方法,使得传统的Levy法具有噪声抑制能力。按照两阶段闭环辨识法的思想,提出两阶段Levy闭环辨识法,并对动力调谐陀螺仪进行闭环辨识实验。3.研究了动力调谐陀螺仪最小二乘辨识法。分析了有色噪声干扰下最小二乘法的有偏性问题,并在数据预处理的前提下,提出了动力调谐陀螺仪开环辅助变量辨识法。在最优辅助变量法的框架基础上,结合BJ模型,提出近优递阶闭环辅助变量法。4.研究了动力调谐陀螺仪子空间辨识法。根据子空间辨识框架,构建数据Hankel矩阵,并提出正交子空间辨识法,消除固有有色噪声对动力调谐陀螺仪开环子空间辨识的影响。然后,提出了动力调谐陀螺仪正交分解闭环子空间辨识策略,并对其进行了正交分解闭环递推子空间辨识算法的研究,采用矩阵滑窗原理和元素对应法,可在维数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向量空间投影和广义能观测矩阵的递推运算,通过引入传播算子和状态空间矩阵的相似变换,避免了向量空间的SVD分解。5.将动力调谐陀螺仪模型参数辨识结果应用于陀螺电机转速失调故障诊断和数字回路硬件生成等实际问题,并进行相关实验。(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6-01)

韦宇聪,吕英豪,罗麟经[7](2015)在《一种动力调谐陀螺仪大加矩力矩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用动力调谐陀螺仪大跟踪速率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力矩器永磁磁钢结构。新结构参考Halbach永磁体阵列,在常规的双径向充磁磁环中间增加了一个轴向充磁磁环。利用电磁场仿真软件Maxwell对典型结构和新结构力矩器的工作气隙磁场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结构力矩器的力矩系数可提高36%。陀螺仪样机的实测结果验证了分析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导航定位与授时》期刊2015年03期)

陈建国,闵刚[8](2015)在《动力调谐陀螺长期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动力调谐陀螺研究、生产的经验,对影响动力调谐陀螺长期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做了全面分析。介绍了为改善动力调谐陀螺长期稳定性在设计、加工、装调和材料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绩。(本文来源于《机电设备》期刊2015年02期)

赵建远,李醒飞,田凌子[9](2015)在《动力调谐陀螺仪子空间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子空间辨识法(SIM)用于动力调谐陀螺仪(DTG)建模过程中存在的结构参数复杂、干扰因素未知、建模精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子空间辨识方法。首先,确定辨识对象DTG的状态空间模型集,分析DTG输出信号中存在的固有有色噪声。然后,针对有色噪声的干扰问题,对传统SIM进行改进,通过数据Hankel矩阵的正交投影消除传统SIM的有偏性。最后,在数值仿真中引入置信椭圆,对改进算法进行统计特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强度有色噪声干扰下,改进算法无偏,方差特性与有色噪声强度和数据长度有关。辨识实验表明:改进SIM的辨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SIM,辨识拟合度优于90%。得到的结果显示改进算法能够应用于DTG系统建模。(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田凌子,李醒飞,赵建远,王亚辉[10](2014)在《动力调谐陀螺仪系统辨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动力调谐陀螺仪(DTG)系统辨识中,传统辨识方法(最小二乘类辨识法和频域辨识法)辨识拟合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去离群点频域辨识法。该方法结合DTG模型结构特征和固有有色噪声特点,将去离群点思想应用于DTG模型的频域辨识。实验结果表明,去离群点频域辨识法的辨识效果优于最小二乘类辨识法和传统频域辨识法,辨识拟合度在90%以上,并且辨识结果重复性好,辨识算法稳定。在DTG系统辨识中,去离群点频域辨识法能够提高辨识拟合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4年12期)

动力调谐陀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动力调谐陀螺仪全系统辨识方法,针对系统辨识过程中模型复杂度高和传统辨识方法的有色噪声敏感性问题,对全系统模型进行简化分析和降阶处理,获取辨识模型集,并提出正交Levy辨识算法,通过数据矩阵的正交化处理,抑制有色噪声干扰,提高辨识精度.最后,结合某型号动力调谐陀螺仪进行全系统辨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正交Levy法的辨识拟合度超过90%,双轴连续实验也表明正交Levy法辨识结果稳定可靠,能够应用于动力调谐陀螺仪全系统实时监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力调谐陀螺论文参考文献

[1].周政.基于CompactRIO的动力调谐陀螺仪再平衡回路设计与远程控制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7

[2].焦君妍,李醒飞,赵建远.动力调谐陀螺仪全系统辨识[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7

[3].焦君妍.基于动力调谐陀螺仪的模型分析与教学系统设计[D].天津大学.2016

[4].王亚辉,李醒飞,纪越,赵建远.改进极大似然法动力调谐陀螺仪闭环辨识[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7

[5].王亚辉.动力调谐陀螺仪闭环辨识研究[D].天津大学.2015

[6].赵建远.动力调谐陀螺仪模型参数辨识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5

[7].韦宇聪,吕英豪,罗麟经.一种动力调谐陀螺仪大加矩力矩器设计[J].导航定位与授时.2015

[8].陈建国,闵刚.动力调谐陀螺长期稳定性研究[J].机电设备.2015

[9].赵建远,李醒飞,田凌子.动力调谐陀螺仪子空间辨识[J].光学精密工程.2015

[10].田凌子,李醒飞,赵建远,王亚辉.动力调谐陀螺仪系统辨识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4

标签:;  ;  ;  ;  

动力调谐陀螺论文-周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