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芳烃论文_李文博,马建中,周永香,孙晓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杯芳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芳烃,分子,化学,选择性,荧光,离子,纤维。

杯芳烃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博,马建中,周永香,孙晓丹[1](2019)在《磺化杯芳烃改性聚氨酯复鞣剂的合成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乙二醇(PEG-1000)、2, 2-二羟基丁酸(DMBA)为原料,四磺酸-四羟基杯[4]芳烃(SCA)为改性剂,制备出了一种磺化杯芳烃改性聚氨酯(SCA-WPU),并对制备过程中的加料方式、改性剂用量和R值进行了优化.随着磺化杯芳烃的引入,聚氨酯的分散性和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将改性聚氨酯用于山羊蓝湿皮的复鞣.结果表明:改性聚氨酯可提高复鞣后坯革的增厚率和物理机械性能,同时还可提高染料吸收率,使染色加脂后的废液更易被降解.(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齐琪,李星[2](2019)在《锥形构象含氟杯芳烃衍生物对铜离子的高选择性识别(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具有锥形构象的含氟功能基团的杯芳烃衍生物1~3,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证实了其锥形构象。在混合溶剂中,研究了杯芳烃衍生物1~3对多种金属离子的识别行为。测试了化合物1~3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结果显示铜离子对化合物1~3具有明显的荧光猝灭特性,而其它金属离子(如Na~+,K~+,Cs~+,Mg~(2+),Ca~(2+),Ba~(2+),Fe~(3+),Cd~(2+),Mn~(2+),Co~(2+),Ni~(2+),Zn~(2+))对化合物1~3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强度无显着的影响,表明化合物1~3对铜离子的识别具有高选择性。(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艾绯雪,赵桂艳,毕研峰,胡跃鑫[3](2019)在《静电纺丝制备杯芳烃功能化纳米纤维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静电纺丝技术是制备连续微纳米纤维的一种简单易行且高效的方法,所制备的纳米纤维因其独特的结构尺寸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而备受材料科学界的青睐。作为第叁代超分子主体化合物的杯芳烃及其衍生物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优异的离子选择识别性和吸附性能而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述了静电纺丝制备杯芳烃功能化纳米纤维的原理,系统地探讨了其作为吸附剂和催化剂载体的应用以及静电纺丝与杯芳烃相结合的优势。讨论了目前静电纺丝制备杯芳烃功能化纳米纤维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6期)

郑文君[4](2019)在《基于杯芳烃和联萘二酚的超分子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功能材料是材料化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这是因为生物体内许多关键的过程都受特定的手性物质的影响。而超分子手性作为获得手性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众多科学家的研究重点。利用手性分子与大环化合物进行超分子组装,也是获得超分子手性的一种重要方法。磺化杯芳烃由于它在结构上的优势:富电子空腔、上缘亲水性的磺酸基团,磺化杯芳烃被广泛的应用在分子识别与组装中。在超分子组装过程中,磺化杯芳烃对有机阳离子等客体有较强的键合能力。这是因为其特有的结构,其中许多有机小分子可以被包结在磺化杯芳烃疏水的空腔中,另外,在组装过程中上缘的磺酸基和下缘的酚羟基都能够参与配位,形成纳米超分子组装体。联萘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C2对称轴对映体,由于它的酚羟基可以方便地进行衍生化,同时不影响联萘酚的手性,再加上其自身固有的轴手性,被广泛地用作手性识别、不对称催化的配体、手性辅助基因、手性拆分试剂等领域。近年来,人们对借助联萘酚的轴手性衍生新的手性分子越来越感兴趣,因此联萘酚也开始被用于手性组装领域,可以利用手性联萘酚作为组装单元或是手性助剂引入到超分子化学中,结果表明其能够显着的诱导超分子组装体产生手性。因此我们设计了以联萘酚为基本骨架,通过与一些简单易得的原料(4-吡啶硼酸、4-乙烯基吡啶、4-甲酰基苯硼酸)反应,得到联萘酚的衍生物,之后在联萘酚衍生物上修饰阳离子头基,经过修饰的键合位点能够与磺化杯芳烃以及葫芦脲等大环主体有较强的主客体络合能力。利用联萘酚分子骨架固有的轴手性,合成具有固有轴手性客体分子,利用主客体作用,将联萘酚客体与多种大环化合物组装,将轴手性引入超分子聚合物中,得到具有固有轴手性的超分子聚合物,利用~1H NMR、~(13)C NMR和质谱确定其结构,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圆二色谱仪等手段进行了它们的光学性能研究。(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4)

廖贤[5](2019)在《新型杯芳烃传感及开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环境中和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着多种阴离子与阳离子,它们之中有些在生物体代谢、信息传导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些在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另一方面,许多阴离子与阳离子即使浓度很低也会对自然环境不良影响,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因此检测阳/阴离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荧光传感器具有灵敏性高、选择性好、响应时间短、易于直接观测、便于实时监测等优点,弥补一些其它检测方法的不足,从而备受关注。杯芳烃是继冠醚和环糊精之后的第叁代超分子主体化合物,拥有特殊的环腔结构,易于修饰和功能化。杂原子桥联杯芳烃作为新型杯芳烃主体分子,由于杂原子的存在极性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空腔结构变大,有很多异于经典杯芳烃的性能。通过目前众多报道可知杯芳烃是构建化学感器优秀的骨架结构,由此衍生出的化学传感器拥有卓越的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核磁波谱等技术手段考察了课题组合成的新型的基于经典[4]芳烃或硫杂杯[4]芳烃的化学传感器对阴、阳离子与小分子的识别传感性质,并应用于生物、环境相关离子的分析检测。还考察杯芳烃类衍生物在构建固体荧光材料上的可能性。研究了叁种杯芳烃类化学传感器,1)传感器1设计巧妙,基于硫杂杯[4]芳烃在两端引入了不同的基团为阴离子与阳离子都提提供了作用位点,使其能同时识别Cu~(2+)、Hg~(2+)、Zn~(2+)、I~-,并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与不同的信号响应,实现了单传感器多目标识别技术;2)传感器2是以杯[4]芳烃为分子骨架下缘通过氮叁唑连接咔唑上缘修饰芳乙基的两亲性荧光化合物。研究发现其同时具备比色识别碱土金属离子与阴离子的双重功能。在检测碱土金属离子Mg~(2+)、Ca~(2+)、Sr~(2+)、Ba~(2+)时荧光强度降低,由于离子半径和结合力的大小不同,能在不同波长处检测不同的离子并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此外还发现传感器2对F~-和AcO~-,也展现出选择性比色识别的性质。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建立了通过颜色变化使用肉眼快速便捷的定性半定量检测上述六种离子的方法。3)传感器3是具有两个奈二酰亚胺(naphthalenediimide,NDI)类基团的杯[4]芳烃类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导致其通过电子转移与稠环芳烃化合物发生作用,得到了新的固体荧光材料。本章对传感器3与稠环芳烃化合物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构建杯芳烃类传感器开拓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方浚安[6](2019)在《以荧光为导向的杯芳烃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杯芳烃(calix[n]arene)是由对-叔丁基苯酚和甲醛在碱性条件下缩合而成的一类具有空腔结构的环状低聚物。既具有疏水性的π空腔,在下缘又有环形酚羟基围成的亲水端,对中性分子和离子都有包合能力,而且杯芳烃的下缘,桥链亚甲基等部位均可进行化学修饰,可合成具有各种官能团且π空腔可以调节的杯芳烃衍生物;而荧光传感器由识别基团、荧光基团和连接臂叁部分组成,由于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实时、原位响应、对样品无损害及易于操控等特点,近年来在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医药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基于杯[4]芳烃的平台,选择合适的连接臂,引入廉价易得、荧光性质优越荧光基团,构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荧光杯[4]芳烃,进行识别检测研究及在细胞中的应用;选取八元瓜环与其进行超分子自组装,探究两者的构筑模式,主要内容为以下几部分:1.基于杯[4]芳烃平台设计合成了4种具有荧光基团的杯[4]芳烃衍生物。对杯[4]芳烃去叔丁基化,在上下缘修饰得到锥型的水溶性荧光杯[4]芳烃衍生物4;在下缘1,3位羟基接上不同基团得到不同荧光的杯[4]芳烃衍生物5、6;在下缘1,3位羟基修饰接上1,4,5,8-萘四甲酸酐得到“2+2”桥连模式的荧光双[4]杯芳烃7。并利用核磁、质谱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2.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核磁滴定研究了荧光杯[4]芳烃4对阳离子的识别性质,荧光杯[4]芳烃4表现出了在DMF/H_2O(v/v,9/1,pH=8.5)条件下选择性识别阳离子Ca~(2+)、Sr~(2+)、Ba~(2+),灵敏度高,检出限低。检测方法不仅有光谱检测,还能目视比色快速检测;通过单通道荧光成像可以分别检测癌细胞中微量Ca~(2+)、Sr~(2+)、Ba~(2+)。3.以荧光杯[4]芳烃5、6作为客体与八元瓜环(Q[8])开展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1H NMR及DOSY-NMR探究了两者的超分子聚合作用过程、机理及构筑模式;制备了超分子低聚物。并在此基础上,由于两者具有乙烯双键,还进行了光照是否可以使双键发生光二聚化探究。(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戴枫荣,孙成哲,陈忠宁[7](2019)在《双核铽-杯芳烃配位分子容器的合成及荧光传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特定空腔结构的分子笼化合物可以选择性束缚或包含具有特定的客体化合物,从而实现封装不稳定的化合物、促进化学转化、储存及传输小分子化合物、分子催化以及药物传输等目的,一直受到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磺酰基桥连杯[4]芳烃做为一类大环有机分子,具有碗型空腔可应用于包容客体分子;同时其包含大的芳香环共轭体系,利用其多齿配位特性可以作为高效的天线配体实现配体到稀土离子的高效地能量转移。通过分子设计,我们合成了一种基于磺酰基桥连杯[4]芳烃的具有优异荧光性能的新型双核铽分子容器,研究表明其可做为荧光探针,应用于高效地、选择性地检测多环芳烃碳水化合物(PAHs)致癌物的代谢产物1-羟基芘。我们发现,在有1-羟基芘存在的情况下,该双核铽-杯芳烃配合物的特征绿色荧光会被迅速淬灭,从而实现了1-羟基芘的灵敏检测;对尿液中其他几种常见成分的抗干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通过滴定数据系统的拟合分析,证明了这种淬灭效应是源于形成稳定的主客体复合物之后,主客体分子之间的电荷转移的增强导致了配体到金属的能量转移的的减弱。(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5-15)

任涛[8](2019)在《具有杯芳烃特性的大环多胺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苷和核苷酸是生命活动中重要的物质,它们几乎参与了生物体内的所有生物化学反应。对核苷和核苷酸具有选择性识别性能的化合物是当前的研究热门之一。以2,6-二羟甲基对甲基苯酚和邻苯二胺为原料,采用一锅法合成了大环多胺2。该化合物身兼杯芳烃和大环多胺的优点,并增加了对核苷和核苷酸识别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陶旭晨,李林[9](2019)在《选择性吸附Pt(Ⅳ)的杯芳烃纤维制备及其吸附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制备含杯芳烃的新型选择性吸附纤维,首先通过酰胺化和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杯芳烃聚酰胺酸(CPAA)纤维,再将CPAA纤维通过热亚胺化制备得到杯芳烃聚酰亚胺(CPI)纤维,借助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分析了纤维的结构和性能,并采用吸附实验研究了纤维的吸附选择性及动力学。结果表明:杯芳烃已引入纤维中,对比CPAA纤维,CPI纤维具有直径更小,主链分解温度更高的优点;CPI纤维可从Pt(Ⅳ)、Ag(Ⅰ)混合溶液中选择性吸附Pt(Ⅳ),溶液pH值为7时吸附量最大,达28 mg/g;CPI纤维吸附Pt(Ⅳ)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20℃时吸附速率常数为0.003 9 min~(-1),且吸附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PI纤维易吸附Pt(Ⅳ),吸附所克服的活化能较低,仅为12.24 kJ/mol。(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高杰,郭东升[10](2019)在《杯芳烃超分子医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医学是利用超分子化学的理念为现代医药学服务.杯芳烃作为重要的人工大环受体分子,在超分子化学和超分子医学的发展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介绍了超分子医学和杯芳烃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总结了我们在杯芳烃超分子医学包括疾病诊断、生物成像、药物研发和药物递送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还兼顾了其他课题组的代表性成果,最后思考了杯芳烃在现代医药学领域如何健康有序的发展,展望了杯芳烃超分子医学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杯芳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成了具有锥形构象的含氟功能基团的杯芳烃衍生物1~3,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证实了其锥形构象。在混合溶剂中,研究了杯芳烃衍生物1~3对多种金属离子的识别行为。测试了化合物1~3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结果显示铜离子对化合物1~3具有明显的荧光猝灭特性,而其它金属离子(如Na~+,K~+,Cs~+,Mg~(2+),Ca~(2+),Ba~(2+),Fe~(3+),Cd~(2+),Mn~(2+),Co~(2+),Ni~(2+),Zn~(2+))对化合物1~3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强度无显着的影响,表明化合物1~3对铜离子的识别具有高选择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杯芳烃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博,马建中,周永香,孙晓丹.磺化杯芳烃改性聚氨酯复鞣剂的合成及其性能[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2].齐琪,李星.锥形构象含氟杯芳烃衍生物对铜离子的高选择性识别(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3].艾绯雪,赵桂艳,毕研峰,胡跃鑫.静电纺丝制备杯芳烃功能化纳米纤维的应用[J].应用化学.2019

[4].郑文君.基于杯芳烃和联萘二酚的超分子自组装[D].青岛科技大学.2019

[5].廖贤.新型杯芳烃传感及开关性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9

[6].方浚安.以荧光为导向的杯芳烃合成及性质研究[D].贵州大学.2019

[7].戴枫荣,孙成哲,陈忠宁.双核铽-杯芳烃配位分子容器的合成及荧光传感性能研究[C].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8].任涛.具有杯芳烃特性的大环多胺的合成[J].云南化工.2019

[9].陶旭晨,李林.选择性吸附Pt(Ⅳ)的杯芳烃纤维制备及其吸附动力学[J].纺织学报.2019

[10].高杰,郭东升.杯芳烃超分子医学[J].中国科学:化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双杯[4]芳烃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发现,氮杂杯[1]芳...3.13 化合物 21 的化合物14b的1HNMR图谱3.15 化合物 22 的化合物15b的1HNMR图谱

标签:;  ;  ;  ;  ;  ;  ;  

杯芳烃论文_李文博,马建中,周永香,孙晓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