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团簇论文-秦渝,方志刚,赵振宁,马填棋,李历红

自旋团簇论文-秦渝,方志刚,赵振宁,马填棋,李历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旋团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团簇V_3P_2,成键,电子自旋密度,化学反应活性

自旋团簇论文文献综述

秦渝,方志刚,赵振宁,马填棋,李历红[1](2019)在《团簇V_3P_2成键、电子自旋密度与催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V_3P_2进行优化,得到6种优化构型。通过分析其成键与电子自旋密度分布来研究稳定性,并从能隙差值,HOMO、LUMO轨道贡献以及态密度图叁个方面来研究团簇V_3P_2的化学反应活性、潜在催化活性位点以及催化活性,最终得到以下结论:金属与非金属键(P-V键)是团簇V_3P_2构型稳定性的主要贡献者;团簇的稳定性与构型外围电子自旋密度分布的均匀度、对称性及α、β电子重叠程度有关;团簇V_3P_2所有优化构型中最稳定的是构型1(4),最不稳定的是构型3(2);构型1(4)的化学反应活性最差,构型3(2)的化学反应活性最好;多重度对团簇V_3P_2的化学反应活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V原子是团簇V_3P_2前线轨道的主要贡献者,即可能是团簇V_3P_2的潜在催化活性位点;构型3(4)可以提供较多的电子、构型2(4)极易接受较多的电子从而实现电子转移,说明构型3(4)和2(4)都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秦渝,方志刚,张伟,李历红[2](2018)在《团簇Co_3NiB_2结构稳定性与电子自旋密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非晶态Co-Ni-B合金的性质,本文以团簇Co_3NiB_2为代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Co_3NiB_2构型进行全参数优化,结果得到12种优化构型,分别是五棱锥、单帽四棱锥、单帽叁角双锥和四棱双锥。其中,二重态构型5种,四重态构型7种。通过对其立体结构、能量及电子自旋密度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多重度是影响构型稳定性的因素之一,四重态构型的稳定性优于二重态构型;外围α与β电子自旋密度分布越均匀,对称性越好,能量越低,结合能越大,吉布斯自由能变越小,构型稳定性就越好。其中,构型1(4)稳定性最好,构型5(2)稳定性最差。(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崔远东,方志刚,赵振宁,刘琪,韩建铭[3](2018)在《团簇V_3BP电子自旋密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B3LYP/Lanl2dz赝势基组水平的V_3BP的11种优化构型通过分析其电子自旋密度分布进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团簇V_3BP最稳定构型1(4)外围电子自旋密度分布均匀,对称性好;内部原子间成键强弱均匀,对称性好;最不稳定构型8(2)外围α电子和β电子交替分布且分布不均匀,对称性差且极不规整;内部原子间成键强度各不相同,同一类型键原子间成键强弱也不均匀;团簇V_3BP各优化构型的外围电子分布由α电子和β电子共同组成,且α电子所占比例较大;构型2~((4))、1~((2))、4~((2))、8~((2))内部原子间成键后均为β电子过剩,其余构型内部原子间成键后均为α电子过剩。(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方志刚,冯天,陈林,赵振宁,徐诗浩[4](2018)在《团簇Ti_3B_2自旋密度及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对团簇Ti3B2进行全参数优化计算。通过分析团簇Ti3B2的自旋密度分布及各轨道态密度发现:构型1(3)原子的自旋密度分布均匀,内部原子间成键强弱均匀,对称性好,稳定性最好;Ti原子为体系中未成对电子的主要贡献者;构型1(3)和2(5)中,p轨道对未成对电子的贡献较大,不可忽略;各轨道中未成对电子主要是由Ti-3d轨道贡献且其对团簇磁性起主要贡献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周帅,方志刚,崔远东,张伟,徐诗浩[5](2017)在《团簇Mn_3BP的电子自旋密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团簇Mn_3BP电子自旋密度的性质,借助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Mn_3BP的全部可能构型进行优化和计算,得到二、四重态共有9种不同的优化构型;分析各构型的电子自旋密度对构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所有构型中B、P原子外是自旋向下的β电子(除了构型1~((4))外),B-P原子间电子分布为α电子过剩,金属原子Mn影响B-P原子成键时的电子分布;多重度不同但几何构型相同或相似的构型,四重态构型更稳定;电子自旋密度是影响构型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丽娜,李晓娜,何圣贵[6](2017)在《铜-钒氧化物团簇催化氧化CO反应中的自旋湮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氧化是异相催化中重要的模型反应,在很多实际过程中也具有重要应用~([1])。CO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一直备受科学家广泛研究~([2]),然而CO催化氧化过程中的自旋湮灭问题(2~1CO+~3O_2→2~1CO_2),却一直未被考虑。CO催化氧化过程中分子氧的叁重态自旋在反应过程中如何发生改变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团簇模型阐述了O_2分子自旋湮灭的反应机理。我们利用激光溅射方法,制备了铜-钒氧化物团簇阴离子Cu_2VO_(3-5)~-。质谱实验研究发现Cu_2VO_(3-5)~-团簇离子可利用O_2分子催化氧化CO(图1);而速率曲线拟合结果表明,整个催化氧化过程由六个活性物种构成,如图2b所示,而非叁个(图2a)。理论计算结果指出基态Cu_2VO_(3,4)~-结构为单重态而Cu_2VO_5~-的基态电子结构为叁重态,本研究也是首次报道的闭壳层团簇离子参与CO的催化氧化反应。结合团簇实验和理论计算,我们得出结论,需要两个O_2分子连续参与反应,才可导致CO催化氧化过程中叁重态自旋的湮灭,即CO催化氧化公式应写成:4~1CO+2~3O_2→4~1CO_2。(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18)

朱常岩,张醒醒,张珉,钟荣林,苏忠民[7](2017)在《基于自旋极化分布方案的C_2到C_6团簇电子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原子数的碳团簇(Cn,n凾10)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目前对于他们的结构和化学键问题在实验和理论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实验上能被捕获的结构极少且都极不稳定,且部分结构的数据仍被质疑;理论上人们对他们的化学键本质及基态结构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报告将从C2化学键的争议开始,并扩展到从C2到C6团簇电子结构及化学键的变化,逐步阐述以前在低原子数的碳团簇化学中一直被忽略的自旋极化双自由基特性。并利用这一特性对低原子数的碳团簇稳定性和化学反应活性的影响进行细致的阐述。(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报告集》期刊2017-06-08)

葛建雷[8](2017)在《铋团簇和EDTA-Dy分子对石墨烯的吸附修饰及其自旋轨道耦合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是由二维蜂窝状碳原子晶格组成的材料,其零能隙、无质量的手性狄拉克电子在量子场论和凝聚态物理之间搭建了桥梁。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得石墨烯成为纳米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团簇、分子修饰石墨烯,不仅可以调节石墨烯的性质,而且可以利用石墨烯这一二维电子气平台来感知覆盖在其上的团簇、分子的电学性质。在本工作中,作者利用铋团簇、EDTA-Dy分子对石墨烯器件进行修饰,探究了这些团簇、分子对石墨烯的量子输运性质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以总结为以下两部分:(1)利用铋团簇修饰石墨烯,并测量其低温输运,观察到电子弱局域化特征的改变。我们利用团簇束流沉积系统在石墨烯器件上沉积铋团簇,并利用高真空磁电阻测量系统测量了石墨烯器件在铋团簇沉积前后的低温输运。通过系统分析不同门电压、温度下石墨烯的弱局域化数据,我们观察到铋团簇对石墨烯中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影响。在第一次铋团簇沉积后,石墨烯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强度增大到2.64meV。根据第二次团簇沉积后的测量结果,我们讨论了团簇覆盖率对石墨烯的弱局域化和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影响。(2)利用EDTA-Dy分子修饰石墨烯,不仅能够改善石墨烯器件的输运性质,而且石墨烯上增大的涟漪通过弯曲声子耦合模拟了 Kane-Mele型自旋轨道相互作用。我们将水溶性的EDTA-Dy分子覆盖在石墨烯器件上,低温电输运结果表明EDTA-Dy分子的覆盖能够降低石墨烯中空穴载流子浓度,并呈现改善的半整数量子霍尔输运。通过对分子覆盖前后的弱局域化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石墨烯中Kane-Mele型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强度增大到3.3 meV。如此精妙地调控电学性质,归结于涟漪引发的弯曲声子,而这在矢量场的磁阻测量中得到证明。这也是石墨烯涟漪的规范场对宏观输运影响的首次观察。(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23)

张新,纪安春[9](2015)在《自旋轨道耦合体系Mott相变的团簇动力学平均场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ott相变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广泛研究的前沿问题,对于理解高温超导有重要意义.在描述Mott相变中Hubbard模型处于核心的位置.在该模型中,强电子-电子相互作用使巡游电子局域化,从而使体系发生Mott相变.目前,在很多材料中发现电子具有自旋-轨道耦合,所以自旋轨道耦合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本文研究具有自旋-轨道耦合正方晶格的Mott转变,得到了体系在参数空间下的相图.我们发现,当考虑自旋轨道耦合,它对传统的Hubbard模型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张宝龙,王东红,杨致,刘瑞萍,李秀燕[10](2013)在《合金团簇(FeCr)_n中的非共线磁序和自旋轨道耦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合金团簇(FeCr)n(n≤6)的几何结构、稳定性和磁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n≤3的合金团簇,其基态具有共线的反铁磁序;而对于n≥4的合金团簇,其基态具有非共线磁序,因此在n=4时体系发生了共线磁序向非共线磁序的"相变".此外,虽然3d过渡金属原子中电子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比较弱,但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某些小尺寸的合金团簇其轨道磁矩不能忽略.对非共线磁性团簇的成键性质以及产生磁序"相变"的物理起源进行了详细讨论.(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14期)

自旋团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深入了解非晶态Co-Ni-B合金的性质,本文以团簇Co_3NiB_2为代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Co_3NiB_2构型进行全参数优化,结果得到12种优化构型,分别是五棱锥、单帽四棱锥、单帽叁角双锥和四棱双锥。其中,二重态构型5种,四重态构型7种。通过对其立体结构、能量及电子自旋密度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多重度是影响构型稳定性的因素之一,四重态构型的稳定性优于二重态构型;外围α与β电子自旋密度分布越均匀,对称性越好,能量越低,结合能越大,吉布斯自由能变越小,构型稳定性就越好。其中,构型1(4)稳定性最好,构型5(2)稳定性最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旋团簇论文参考文献

[1].秦渝,方志刚,赵振宁,马填棋,李历红.团簇V_3P_2成键、电子自旋密度与催化活性[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9

[2].秦渝,方志刚,张伟,李历红.团簇Co_3NiB_2结构稳定性与电子自旋密度[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8

[3].崔远东,方志刚,赵振宁,刘琪,韩建铭.团簇V_3BP电子自旋密度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方志刚,冯天,陈林,赵振宁,徐诗浩.团簇Ti_3B_2自旋密度及磁性[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8

[5].周帅,方志刚,崔远东,张伟,徐诗浩.团簇Mn_3BP的电子自旋密度[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7

[6].王丽娜,李晓娜,何圣贵.铜-钒氧化物团簇催化氧化CO反应中的自旋湮灭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2017

[7].朱常岩,张醒醒,张珉,钟荣林,苏忠民.基于自旋极化分布方案的C_2到C_6团簇电子结构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报告集.2017

[8].葛建雷.铋团簇和EDTA-Dy分子对石墨烯的吸附修饰及其自旋轨道耦合的调控[D].南京大学.2017

[9].张新,纪安春.自旋轨道耦合体系Mott相变的团簇动力学平均场理论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张宝龙,王东红,杨致,刘瑞萍,李秀燕.合金团簇(FeCr)_n中的非共线磁序和自旋轨道耦合效应[J].物理学报.2013

标签:;  ;  ;  ;  

自旋团簇论文-秦渝,方志刚,赵振宁,马填棋,李历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