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合成论文_朱茂电,滕业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源合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源,途径,产物,核苷酸,反式,嘌呤,生物碱。

生源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朱茂电,滕业方[1](2019)在《生源多样性背景下高职化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多样性的特点,从高职《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教材的选取、教学实施、教学考核评价等几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能适应生源多样性的要求,使不同生源背景的学生都能较好掌握课程知识和相关技能。(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Qingfei,Zheng,Yukang,Gong,Yujiao,Guo,Zhixiong,Zhao,Zhuhua,Wu[2](2019)在《吡咯吲哚霉素生源合成过程中催化反式十氢萘生成的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4+2]环化酶的结构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PyrE3是一个在吡咯吲哚霉素生源合成过程中催化反式十氢萘生成的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4+2]环化酶,在这里我们提供对PyrE3的结构透视。Pyr E3与对羟基苯甲酸羟化酶折迭型单倍加氧酶家族成员(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9年02期)

张艳,张剑,葛海霞[3](2019)在《黄连中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源途径及其合成生物学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连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临床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黄连的主要药效成分为小檗碱等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BIAs)。但面对中药资源日渐匮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这一问题,亟需解决。目前,新兴的合成生物学在对天然产物合成中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对结构复杂的BIAs的合成。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黄连中BIAs的生源途径及合成生物学在BIAs合成中的应用进展,希望从生物层面对BIAs的合成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以后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手段获取小檗碱等BIAs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舒婉云[4](2018)在《磷诱导下功能小肽及其衍生物的前生源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组二肽(Ser-His)是目前报道的具有多种酶活性的最小活性小肽,被认为是现代蛋白水解酶的进化雏形。为了深入探究前生源环境中磷对生命物质,特别是活性小肽及其衍生物生成过程的调控作用,本论文以丝氨酸为核心氨基酸,探讨有机磷及无机磷试剂活化下,丝氨酸与其他氨基酸的成肽反应性,以及含有丝氨酸结构单元的甘油磷脂酰丝氨酸的前生源获得的可行性。具体来讲,主要开展了以下叁个方面的工作:一、有机磷活化的丝氨酸即N-磷酰化丝氨酸(N-DIPP-Ser)与His可以在水相中比其他古老氨基酸如Ala,Ser,Pro和Asp更高效地形成Ser-His二肽,其选择性成肽的分子机制可能是由于N-DIPP-Ser的侧链羟基和His的侧链咪唑基分子间协同作用,反应产生的N-DIPP-Ser-Ser-His验证了这一猜想。Ser-His可以在前生源条件下自发地和竞争性地获得,进一步表明Ser-His可能是现代蛋白水解酶进化雏形的潜在候选者。二、尝试构建膜-肽体系,利用P3m、丝氨酸和组氨酸的水相反应,通过加入油酸,模拟前生源条件下构建囊泡,从而探究无机磷试剂诱导下活性小肽Ser-His的前生源合成的可行性以及囊泡微反应器对成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的前生源条件下,观察到无机磷P3m可以活化氨基酸获得Ser-His,产率约2.5%。此外,该反应体系中也检测到组丝二肽(His-Ser)的生成,Ser-His与His-Ser的产量比值为1:6。由于Ser、His被P3m活化的效率以及成肽效率的不同,异型二肽多于同型二肽。这一发现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像Ser-His这样的功能性小肽在前生源条件下获得时,磷的调控对于其特定序列的缩合具有重大影响。最后,研究发现油酸的存在,对二肽的产生没有明显地促进作用。叁、以P3m、丝氨酸和甘油的叁元反应体系对细胞膜骨架甘油磷脂酰丝氨酸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探究,通过对照实验发现,在P3m和甘油反应的二元体系中引入Ser,膜前体甘油磷酸的多样性大大增加,其本质在于体系中磷诱导氨基酸产生的P-N中间体(磷酸化丝氨酸),使得磷和甘油的反应活性大大提高,因此可以推测N-磷酸化氨基酸在生物膜进化的分子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为N-磷酰化的氨基酸作为核酸-蛋白-膜共起源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有利证据。(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刘秀斌,汤敏娜,黄嘉璐,曾建国[5](2017)在《基于生源合成途径代谢产物质证黄花菜中含秋水仙碱》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已解析的秋水仙中秋水仙碱生源合成途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PLC-Q/TOF MS)方法,检测黄花菜和秋水仙样本中秋水仙碱生源合成途径中的中间代谢产物(以下简称中间代谢物)。结果从黄花菜样本中未检出中间代谢物和终产物秋水仙碱,而在秋水仙样本中均能检出中间代谢物和秋水仙碱,其中的中间代谢物秋水仙胺(Cp5)、去乙酰基秋水仙碱(Cp6)和终产物秋水仙碱(Cp7)已进一步经对照品确证,因此认为食用黄花菜中不存在秋水仙碱的生源合成途径,也不含秋水仙碱。(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刘秀斌[6](2017)在《基于同位素标记L-酪氨酸研究博落回中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LC-Q/TOF MS和自建生物碱类化合物数据库建立快速鉴定博落回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方法,利用饲喂~(13)C同位素标记前体的方法,对博落回物种中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进行了探索和验证,并发现博落回物种中可能存在血根碱生源合成新旁路。同时基于LC-QQQ MS/MS建立检测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生源途径中21个前体、中间体和终产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对博落回不同器官中的这些代谢物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建立的LC-Q/TOF MS定性分析方法,在博落回不同器官中总找到700多个特征离子峰,采用数据库和MS/MS质谱裂解规律鉴定了58个特征离子峰为生物碱,其中30个生物碱通过对照品得以确认,19个生物碱为已报道的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生源合成途径中的前体化合物,此外(s)-norlaudanosoline、(s)-6-O-methylnorlaudanosoline、(s)-norreticuline 3个化合物首次在高等植物中发现。2.采用LC-QQQ MS/MS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博落回中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生源合成途径中的中间代谢产物在不同器官中的量化表征,结果表明这些中间代谢产物在博落回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博落回中主要生物碱为苯并菲啶类生物碱血根碱(SAN)、白屈菜红碱(CHE)和普洛托品类生物碱原阿片碱(PRO)和别隐品碱(ALL)、其次为四氢小檗碱类生物碱N-methylstylopine(cp14)和N-methylcanadine(cp21)。PRO和ALL分别为SAN和CHE的间接前体,是博落回中累积量最高的生物碱,主要分布在根中,含量最高累积量接近30 mg/g,为花、叶和果实累积量的1.5~2倍。cp14和cp21分别为PRO和ALL生源合成的直接前体,主要累积在花和果实中,最高含量接近5 mg/g。其他中间代谢物累积量虽然相对较低,但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同样存在组织特异性。将这些中间代谢物在博落回不同器官中的组织特异性分布规律与博落回不同器官的转录组表达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对挖掘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生源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基因提供重要指导~([119])。此外,本研究首次在高等植物中对(s)-norlaudanosoline、(s)-6-O-methylnorlaudanosoline、(s)-norreticuline进行准确定量分析,结合本课题关于博落回基因组、转录组和酵母异源表达研究认为博落回植物中可能存在(s)-norlaudanosoline—>(s)-6-O-methylnorlaudanosoline—>(s)-norreticuline—>(s)-reticuline的代谢途径~([119])。3.构建了以[ring-~(13)C_6]-tyrosine作为饲喂前体的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方法,根据~(13)C同位素标记化合物与非同位素标记化合物之间保留时间一致和精确质量数相差6.0204Da的特征筛选出179个~(13)C同位素标记化合物,通过自建生物碱数据库进行比对,鉴定了44个化合物,其中20个13C同位素标记化合物为已报道罂粟中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生源合成的前体或中间代谢物,通过同位素示踪酪氨酸在博落回植株中的代谢流,证实了博落回中存在已报道的通过罂粟、花菱草等多物种已确证的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另外,根据~(13)C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已有生源合成途径,对博落回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进行新的演绎和推测,发现博落回中可能还存在血根碱生源合成新旁路,即从scoulerine—>N-methylscoulerine—>N-methylcheilanthifoline—>N-methylstylopine—>protopine。(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赵宪鹤[7](2017)在《生源启发的Lycodoline型和Fawcettimine型石松科生物碱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松属包含上千个不同的种,且在全世界范围均有分布。石松作为药用植物,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石松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更是结构多样、生物活性显着,由于石松科生物碱的这些特性,它一直吸引着诸多合成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的研究兴趣。本学位论文着重于围绕着lycodoline型和Fawcettimine型石松科生物碱的生源启发的全合成。以lycojaponicumin D的仿生合成为驱动,以lycodoline为基础,设计、发展了串联的碎裂化/Mannich环化反应,实现了由lycodoline到lycojaponicumin D的生源启发的仿生转化,建立了6/6/6/6骨架结构和5/7/6/6四环体系的重排联系。基于对称化切断的策略,发展了新颖的Pd介入的串联氧化脱氢/hetero-Michael加成反应,实现了双环[3.3.1]体系桥头C?H的官能团化,为发展基于Saugesa-Ito氧化的串联反应提供了新的机遇。以lycodoline为契机的发散式合成,总共实现了9个石松科天然产物碱、4类天然石松科生物碱的合成,其中lycojaponicumin D和6个lycodoline型石松科生物碱(lycoposerramine G,miyoshianine A,obscurumine A,serratezomine C,huperzine O,and 12-epilycodoline)属于首次全合成报道。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叁个部分:第一章:系统地介绍了石松科生物碱的分离、活性、分类及部分合成工作。第二章:以lycojaponicumin D生源启发的仿生合成为动力,设计发展了“串联的碎裂化/Mannich环化反应”,实现了lycaponicumin D的全合成报道。在基于对称性切断策略,设计发展了新颖的“串联氧化脱氢/hetero-Michael加成反应”,为张力桥环体系中桥头C?H键的杂原子官能团化提供了新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串联还原胺化/桥头胺解反应”,简洁高效地实现了lycodoline的克级化学合成。第叁章:采用两种不同的策略尝试12-epilycodoline的全合成研究,并最终通过羟基消除和烯烃水合的方式,完成了12-epilycodoline的首次合成。同时基于lycodoline的发散式合成,完成了4个lycodoline型石松科生物碱以及4个类天然产物的合成。第四章:针对fawcettimine类石松科生物碱的合成,首先尝试了aza-semipinacol重排反应的仿生合成策略。随后设计了以Pauson?Khand插羰环化为关键反应的汇聚式合成路线,并对关键的Pauson?Khand反应做了初步的化学探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夏青,汪清民[8](2016)在《京尼平苷的生源合成途径及其全合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京尼平苷(Geniposide)是栀子、杜仲和管花肉苁蓉等的主要药效成份,属于环烯醚萜类天然产物1。京尼平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广泛应用价值,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植物体对其生源合成是以异戊烯基二磷酸(IPP)或二甲丙烯二磷酸(DMAPP)为原料,经环烯醚萜合成酶(IRIS)及NAD(P)H的催化还原,生成反式的烯醇中间体,再进一步地发生分子内的Michael加成反应而非hetero Diels-Alder反应生成关键中间体荆芥醇(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五册)》期刊2016-09-25)

徐梓斐[9](2016)在《少孢节丛孢中PKS/TPS杂合生源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捕食线虫模式真菌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可以产生一类特有的参与调控其真菌形态的杂合生源信号小分子化合物——少孢素类化合物(Arthrosporols),该类化合物结构包含一个环己醇类片段和一个六元环的倍半萜骨架,其生物合成可能涉及到聚酮类合成酶(Polyketide synthase, PKS)、萜类合成酶(Terpene synthases, TPS)、转移酶、脱氢酶、羟化酶、异构酶的共同参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类似结构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比对,在A. oligospora基因组筛选了14个可能参与少孢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因,分别是AOL_s00080g121(TPS),AOL_s00215g22(P450),AOL_s00215g259 (2-polyprenyl-6-methoxyphenol hydroxylase),AOL_s00215g274(Dehydrogenase), AOL_s00215g275(Hypothetical protein),AOL_s00215g276 (Polyprenyltransferase), AOL_s00215g277(Isomerase), AOL_s00215g278 (P450), AOL_s00215g279 (Dehydrogenase), AOL_s00215g280 (P450), AOL_s00215g281 (Amidohydrolase), AOL_s00215g282 (P450), AOL_s00215g283 (PKS), AOL_s00215g926 (PKS)。本文以这14个基因作为研究目标,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和突变菌株与野生型的表型差异和代谢图谱分析比较,探究这些生物合成基因在合成少孢素类化合物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真菌生长和捕食过程中的生物功能。主要实验结果:1、通过in-Fusion连接介导方法构建了15个基因的敲除质粒载体,并运用CaCl2-PEG介导的转化方法,对少孢节从孢原生质体进行了转化和转化子验证,得到14个基因的突变菌株,同时还构建了一个AOL_s00215g277-283的大片段敲除的突变菌株。2、应用HPLC和GC-MS检测方法,对14株突变菌和野生型发酵液粗提物乙酸乙酯部进行了检测分析,以少孢素A为标准品进行比对,发现10个基因215g274,215g2-6, 215g277,215g278,215g279,215g280,215g281,215g282,215g283,215g926的敲除突变菌发酵液中均未检测到少孢素A,而在叁株敲除突变菌株中仍然检测到少孢素,说明215g基因簇上的274,276,277,278,279,280,281,282,283,926这10个基因都参与了少孢素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而这个簇上的22和275以及另一个簇上的TPS基因80g121并没有参与少孢素的生物合成。可以确定少孢素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位于AOL_s00215g上。3、通过对基因215g281、215g282、215g276敲除突变菌中特有峰与标准品比对,分别获得的化合物为6-methylsalicylic acid、m-cresol、toluquinol,通过进一步的分离和鉴定,确定了这叁个化合物为少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叁个中间产物。由此确定了少孢素生物合成的前面的四步反应为分别为,第一步是通过基因215g283的作用合成6甲基水杨酸,第二步通过基因215g281的脱羧作用生成m-cresol,第叁步通过基因215g282的加羟基作用生成Toluquinol,第四步再通过基因215g276的作用生成下一个产物,产物结构有待分离鉴定。4、对叁株突变菌△80g121,△215g22,△215g283在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叁维菌网数量,捕食线虫能力方面进行了观察实验。80g121,215g22突变菌株在这几个方面与野生型均没有显着差别,215g283突变菌株在产叁维菌网数目和捕食线虫能力上比野生型都有显着的提高,分别提高了10倍和2倍。5、对△215g22、△215g283突变菌株和野生型菌株发酵菌丝体进行RNA-Seq测序并分析表明,△215g22突变菌株和野生型相比,下调的基因共有30个,上调的基因共有17个。△215g283突变菌株和野生型相比,下调的基因共有187个,上调的基因共有147个,其中基因215g283的敲除引起了引起了基因215g274,215g276,215g277,215g278, 215g279,215g280,215g282的表达上调,这些基因都是参与少孢素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还引起了215g286表达基因的下调,该基因位于283的上游,很有可能是参与少孢素类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调控作用。本文的创新点1、共获得15个生物合成基因的敲除菌株,通过基因敲除实验和代谢图谱分析比较,鉴定了参与少孢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因簇215g,发现了该基因簇上的283、281、282、276基因分别参与少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前四步反应,结果表明PKS和TPS杂合的过程很有可能是在Toluquinol上直接加上法尼基。2、发现生物合成基因2.15g283敲除不仅引起了少孢节丛孢代谢产物的大量减少,而且还促进了产叁维菌网数目和捕捉线虫能力的显着提高。3、对两个PKS基因215g283和215g926的敲除验证,发现两个PKS基因都参与了少孢素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215g283参与的是6-甲基水杨酸的合成,而215g926的功能未知。(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李昂[10](2015)在《受生源合成启发的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绕道”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生合成策略在一些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1–9]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由于酶催化反应与化学合成反应之间的差异,直接照搬生物合成假说进行全合成研究不能获得成功。在充分理解中间体反应特性的基础上,我们对合成路线进行适当的改变以适应化学(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1)》期刊2015-07-28)

生源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简介PyrE3是一个在吡咯吲哚霉素生源合成过程中催化反式十氢萘生成的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4+2]环化酶,在这里我们提供对PyrE3的结构透视。Pyr E3与对羟基苯甲酸羟化酶折迭型单倍加氧酶家族成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源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1].朱茂电,滕业方.生源多样性背景下高职化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

[2].Qingfei,Zheng,Yukang,Gong,Yujiao,Guo,Zhixiong,Zhao,Zhuhua,Wu.吡咯吲哚霉素生源合成过程中催化反式十氢萘生成的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4+2]环化酶的结构透视[J].科学新闻.2019

[3].张艳,张剑,葛海霞.黄连中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源途径及其合成生物学的应用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19

[4].舒婉云.磷诱导下功能小肽及其衍生物的前生源合成研究[D].厦门大学.2018

[5].刘秀斌,汤敏娜,黄嘉璐,曾建国.基于生源合成途径代谢产物质证黄花菜中含秋水仙碱[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刘秀斌.基于同位素标记L-酪氨酸研究博落回中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D].湖南农业大学.2017

[7].赵宪鹤.生源启发的Lycodoline型和Fawcettimine型石松科生物碱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7

[8].夏青,汪清民.京尼平苷的生源合成途径及其全合成研究进展[C].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五册).2016

[9].徐梓斐.少孢节丛孢中PKS/TPS杂合生源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的鉴定[D].云南大学.2016

[10].李昂.受生源合成启发的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绕道”策略[C].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1).2015

论文知识图

等的11,16氧杂环丁烷内酷的化学...反应,按叶烷、榄香烷型倍...吴茱萸碱和去氢吴茱萸碱的生源合成青蒿素的生源合成合物1-4的生源合成图化合物1~5可能的生源合成关系

标签:;  ;  ;  ;  ;  ;  ;  

生源合成论文_朱茂电,滕业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