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

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洋[1](2021)在《含缺陷埋地天然气管道承受冲击载荷的力学响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气作为绿色低碳清洁能源,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调节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而天然气管道在能源运输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被称为“能源命脉”。由于天然气长输管道大口径、薄管壁的特性,使其在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地在崩塌落石冲击载荷作用下而造成管道失效。同时,随着天然气管道在役年限的增加,天然气管道由于腐蚀缺陷而导致其失效泄漏而引发的爆炸事故不断发生,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为了保障天然气长输管线的安全稳定运营,我们通过对天然气管道在崩塌落石冲击载荷作用下影响规律的分析探讨,建立了极限状态方程,为崩塌落石自然灾害的治理和管道防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提前做好预测和防控措施,对保障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稳定运行具有深远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有:(1)建立非缺陷天然气管道与崩塌落石的有限元模型。针对崩塌落石的体积、速度,管道的埋深、直径、内压及壁厚对埋地、裸露、悬空三种管道形式在崩塌落石冲击载荷作用下力学响应影响规律进行分析。(2)建立含腐蚀缺陷天然气管道与崩塌落石的有限元模型。针对腐蚀缺陷长度、深度、宽度对埋地、裸露、悬空三种管道形式在崩塌落石冲击载荷作用下力学响应影响规律进行分析。(3)通过对以上两组模型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天然气管道应力曲线变化趋势,并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影响管道应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4)通过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影响管道应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与整合,以此得到崩塌落石冲击载荷作用下对含腐蚀缺陷天然气管道的应力极限状态方程。

余亚峰[2](2021)在《大姚县大箐水库大坝心墙红土动力特性及坝体抗震模拟研究》文中指出心墙土石坝是水库枢纽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坝型,选择合适的心墙防渗土料对土石坝的防渗及安全稳定至关重要。红土广泛发育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十几个省区,充分利用当地红土作土石坝的心墙防渗土料意义重大。由于红土工程性质特殊,地震动荷载对红土破坏性较为显着,将导致心墙红土强度降低,进而危及土石坝安全稳定。因此,系统深入研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红土心墙坝的抗震特性,对进一步推动红土心墙土石坝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利用动三轴试验对砂岩残积红土在不同围压和固结比条件下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和动强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在不同围压和固结比条件下,动应力-应变曲线呈非线性增长,动应变与固结围压和固结比呈正相关;动弹性模量则随着应变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其与固结围压和固结比均呈负相关;动剪切模量在加载初期随动剪应变的增大而快速减小,在加载到一定程度后,动剪切模量变化速度减缓,最终趋向一个稳定的值;在不同固结围压、固结比条件下,阻尼比随动剪应变非线性增长,且与固结围压和固结比呈正相关。动强度曲线和破坏振次与动强度指标的关系表明,动强度随着振动破坏次数的增加,动内摩擦角和动黏聚力均呈非线性减小。最后根据动力特性试验结果并结合工程实例,利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对砂岩残积红土心墙坝进行静、动力有限元计算,主要研究了坝体及心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情况,通过对坝体施加不同方向的地震荷载得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坝体顶部的变形最大,是坝体工程抗震性能的薄弱部分,在设计施工时需要加强支护,提高坝顶的抗震性能。

胡载彬[3](2020)在《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研究 ——以西气东输一线长输管道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作为绿色低碳清洁能源,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调节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作用。长输管道是天然气运输的重要载体,保障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但是近年来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事故不断,教训惨痛,凸显出我国在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监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对提高管道安全监管水平、保障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监管进行了了解,初步掌握了油气管道安全监管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深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本文对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安全监管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选取回应性监管理论、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作为本文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随后,本文对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发展历程、安全监管发展历史沿革以及安全监管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一步以西气东输一线长输天然气管道为例开展详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48名管道从业人员展开问卷调查,以及运用访谈法对政府工作人员、管道管理人员、管道沿线第三方民众共24人开展访谈,详细研究了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道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主体权责不清晰、政府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管道企业管理效能低下、管道企业安全监管技术应用不足、多元监管作用发挥有限等问题,并通过运用回应性监管理论、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及协同治理理论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本文还对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在管道安全运行监管方面的优秀做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寻求经验借鉴。最后,本文提出了解决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问题的对策和建议,针对监管主体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管道安全监管法律体系、明确监管主体权责划分、保障政府部门监管责任落实,对天然气长输管道企业则从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措施来确保主体责任落实,同时提出了要构建多元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和研究成果帮助提升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监管工作水平,有效保障管道安全平稳运行,构建安全高效的能源输送体系,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不断调整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董顺[4](2020)在《水平定向钻反循环扩孔技术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地下管网是缓解资源分布不均衡、保障城市功能正常运行的重要生命线,是确保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城市持续繁荣的重要前提条件。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因其施工周期短、社会及经济效益显着等特点而在地下管网建设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城市区域、河流湖泊、自然保护区和复杂地层环境下地下管网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随着采用水平定向钻进技术铺设的管道直径、穿越距离不断被突破,水平定向钻进技术逐渐向大直径、长距离及复杂地质条件的方向发展。铺设管径的增加使得钻孔直径明显增大,环空泥浆流速显着降低,扩孔产生的岩屑易于沉积在下侧孔壁,从而导致孔内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工期,增加施工成本。为解决非开挖大直径水平定向钻扩孔施工中环空岩屑清理困难的问题,本文结合水平定向钻扩孔施工特点提出了水平定向钻反循环扩孔技术,并基于喷射原理设计了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围绕该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1)分析了反循环扩孔施工中辅助钻杆在钻孔内的悬空部分长度与孔径及钻杆尺寸间的关系,并基于喷射泵基本方程分析了反循环扩孔施工过程中,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工作压力比h及流量比q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了以钻机入土点处压力比为准计算喷射元件结构参数。然后,依据现有固-液两相浆体输送理论及某工程需求确定了其出口压力及辅助钻杆内的临界泥浆流速,从而采用喷射泵设计方法确定了反循环扩孔器的结构参数;(2)通过试验研究了工作流量Q1、环空流体压力P2及转速n对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工作性能及汽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结构设计可行,其基本性能曲线可近似为截距为0.44、斜率为0.26的直线,最高效率为0.242;Q1、P2及n对反循环扩孔器的基本性能无显着影响,但增加Q1或减小P2将降低反循环扩孔器的抗汽蚀能力,而n对其抗汽蚀能力无明显影响;(3)通过试验研究了岩屑粒径dP、泥浆粘度μF及转速n对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岩屑运移效率ηp的影响,结果表明:dP的增加将使得ηp明显降低,而采用膨润土泥浆则可显着提高ηp(与清水相比);ηp随转速n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且最大ηp所对应的临界转速随dP的增加而有所增加,而采用膨润土泥浆后最大ηp均在转速为0时获得;(4)采用FLUENT软件对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结构参数(喉嘴距、喉管长度及扩散角)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从喷嘴高速喷出的工作流体具有等速流核,其随流动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混合层区与势流核心区间的速度差异逐渐缩小,轴向速度的径向分布趋于管流;最优喉嘴距lnt-opt、喉管长度lt-opt及扩散角θd-opt分别为1.0~1.25dn、(3.83+2.88q)dt及5°;(5)采用FLUENT-DPM模型探究了吸渣孔布置(直径dS及数目NS)对岩屑运移效率ηP的影响以及岩屑物性(粒径dP及体积浓度SV)对反循环扩孔器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S宜取2~3dP,且在岩石地层中进行扩孔施工时NS宜取3~4;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的性能由于岩屑颗粒的添加而有所下降,且随着dP或SV的增加其性能下降也愈明显。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结合水平定向钻扩孔施工特点提出了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工艺;(2)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各因素对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性能及岩屑运移效率的影响;(3)采用CFD方法研究了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的内部流动特征及吸渣孔布置对其岩屑运移效率的影响。

张世定[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具有从细微处形塑人行为的规范力,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社会,历经持久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价值理想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精神塑造、力量凝聚以及秩序安排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富有成就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乡村全面发展与繁荣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由于文化所具有的铸魂特质与功用,决定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与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必会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认知的增强、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学术视界的拓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历史深度的挖掘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发展、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与结束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涵括了研究意义、学术回顾、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第一章系统阐释了乡村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传统、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廓清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场逻辑;第三章细致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尤其是以L村为调研对象,具象呈现了微观镜像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第四章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深层原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思考的维度;第五章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在基本内涵、方法创新、具体路径、经验借鉴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束语部分,笔者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认为乡村文化之魂、乡村文化之体与乡村文化之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义。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逻辑,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化图式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由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耦合关系,新时代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要聚焦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方法论上,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界出发,需要汲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也要吸收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还要借鉴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在建设路径上,乡村主流价值建构、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结构优化与乡村现代文化重塑等构成了基本谱系;在经验借鉴上,传统中国、近代中国以及国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给我们提供经验借鉴;在保障体系上,明确乡村经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政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条件,旨在通过调动乡村社会各要素来确保实践的顺利推进。此外,乡村文化建设推进的最关键之处在于“魂、体、基”的整体性构建,也就是乡村主流价值是文化之魂、乡村民众是文化之体、乡村优秀传统是文化之基。方法是认知事物的桥梁,也是抓住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基于基础理论、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相融通,把历史思考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希冀从整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学科交叉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廓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研究指向的针对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关于本文的创新,笔者谋求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在研究视角上,借助长时段历史视野,对原有研究场域的拓展与研究视界的转换,打破了城市视角支配下所持有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城市文化范本改造乡村文化的误区,从乡村社会内在逻辑来重建乡村文化秩序与乡村生活方式;在研究内容上,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探查相结合,从理论创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并以L村为对象进行了具象考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基础,吸收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在研究结论上,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主要内容、保障体系、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着手,旨在构建起一个整体化图式,进而谋求乡村文化的“魂、体、基”建设。总之,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当下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回顾历史、汲取经验、反思不足、服务当下,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为基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乡村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文化之维,这是本文研究的初心。

陆凯[6](2019)在《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如何进行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确保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高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是一项非常紧迫的时代课题。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组织管理和组织文化理论研究成果,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与内容分析法对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阐述与实证探索。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内涵、特征、内在功能、校园价值进行系统论述,揭示了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由“濡化—内化—外化”构成的“三重递进循环”育人机制,提出了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等四方面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为主要内容的目标体系,以及坚持党的领导、以人为本、传承创新、贴近实际和百花齐放的社团文化建设原则。其次,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前、党的十八大至今三个阶段回顾了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在全面分析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新形势的同时,深入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即核心价值的引领性与社会思潮的多元性相交织、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与会员流动的频繁性相矛盾、实践行动的积极性与文化认知的局限性相制约、育人工作的系统性与专业教育的排他性相抵触、社团发展的自主性与外部资源的依赖性相冲突。再次,围绕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以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人员为对象进行访谈并整理出访谈文本资料,运用QSR Nvivo10软件对访谈文本内容进行节点识别、节点分类与节点主题提炼后,提取出影响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是辽宁省7所高校的学生社团会长。调查问卷案进行发放与回收以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后,最终筛选确定出21个影响因素项目,根据旋转后因子负荷矩阵的结果将其归纳为内部建设因素、指导教师因素、资源配置因素与外部导向因素四个方面,并构建了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互动关系模型。最后,针对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以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互动关系模型为参照,提出了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强化价值导向,形成社团文化建设的政治定力;加强内部建设,激发社团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配强指导教师,保持社团文化建设的稳定恒力;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社团文化建设的持久耐力;注重外部导向,形成社团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等五个方面。

毛添[7](2019)在《水—岩作用下库岸边坡岩石能量特征与蠕变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岩作用下库岸边坡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水-岩作用下库区边坡岩体的力学响应有别于一般岩体,库水位大幅涨落下库岸边坡岩石的损伤变形、蠕变破坏等现象,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但对其成因尚缺乏深入研究。因此,针对库水位大幅涨落下库岸边坡岩石的力学劣化和时效变形等问题,以三峡库区库岸边坡红砂岩为研究对象,考虑库区岩石在水电站运营中经常遇到的“不同含水率、不同含水状态、不同水-岩循环”三种情况,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三种情况的红砂岩进行室内试验,结合试验结果系统研究红砂岩在不同水-岩作用下红砂岩蠕变变形和能量特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不同含水率的声波测试试验、单轴压缩试验,不同含水状态的和不同水-岩循环作用下的单轴及三轴压缩试验分析发现,不同含水率、不同含水状态和不同水-岩循环作用三种情况对红砂岩强度均有明显的削弱作用,由SEM扫描电镜试验,发现三种情况使得原本紧密排列的颗粒逐渐变得松散,胶结质逐渐溶蚀,内部的孔隙逐渐增大。相对而言,不同水-岩循环次数对红砂岩的劣化程度要大于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含水状态。(2)从不同水-岩循环和不同孔隙水压下三轴蠕变试验的结果分析发现,随着水-岩循环次数和应力水平荷载的增大,红砂岩的蠕变量逐渐增大。红砂岩变形能力明显强于无孔隙水压时红砂岩的变形能力,变动水压使得红砂岩各级稳态蠕变速率明显提升。比较应力-应变等时曲线簇法和稳态蠕变速率法这两种方法确定红砂岩长期强度的适用性发现,稳态蠕变速率法求长期强度对于红砂岩这样稳态蠕变现象不明显的岩石更为适用。(3)基于红砂岩蠕变试验曲线具有弹性变形、黏性流动等特点,在西原模型的基础上嵌入一个理想黏塑性体力学模型,建立了能描述红砂岩粘弹塑性特性的非线性本构模型。引入水-岩循环作用下红砂岩损伤变量,拟合试验曲线获得模型参数,建立了一种能描述该损伤效应的红砂岩非线性粘弹塑性蠕变模型。(4)从不同含水率单轴压缩试验、不同含水状态和不同水-岩循环的单轴、三轴压缩试验的能量耗散分析发现,红砂岩的弹性应变能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围压增强了红砂岩的存储能量的能力。相比其他两种情况,红砂岩应变能的耗散受水-岩循环影响比较大。结合红砂岩能量特征建立了能够刻画三轴压缩下岩石系统内部结构变化和内在能量演化过程的能量损伤本构模型。

方芳[8](2019)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要矛盾关乎国家命运,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应是党和国家把握社会发展方向、明确工作重心的基本依托。自我党成立以来,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便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社会主要矛盾每一次发生变化都直接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这一历史条件既包括客观的社会现实状况,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运用的程度。实践证明,正确把握社会历史条件就会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相反,一旦将主观臆断作为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依据,便会加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阻力。进入新时代,我党便以我国基本国情为主要依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转化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化。这一转化既是我党对当前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继承和创新发展。必须将科学认识这一转化的重要内涵放在深刻把握我国新的历史方位之前。新时代意味新环境、新挑战,面对愈加复杂的内外发展环境,党和国家必须要增强对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把握,及时洞悉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新特征,深化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这对于实现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进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在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中,通过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和认识,揭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理论来源。基于这一理论来源,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背景进行了简要梳理,包含经济的持续攀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社会生产在新时代的问题以及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依据转化背景,可以看出现实依据和方法论依据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研判的主要依据,只有依据形势变化和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才能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断。本文着重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进行解读,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以深化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最后通过总结分析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拓展社会主义建设认识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上的历史意义,明确与时俱进地阐释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正确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邹运霞[9](2018)在《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能源,关乎国计民生,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石油工业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2014年下半年国际石油价格断崖式下跌,并保持持续低位震荡,低油价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低油价背景下我国石油工业如何生存,如何制定竞争战略以取得竞争优势是我国石油工业现阶段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研究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需要研究在低油价背景下国内外石油工业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石油工业相对于国外石油工业的竞争差距,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的制定、选择以及实施。首先分别对低油价下国内外石油工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对比国内外石油工业竞争现状,找出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的竞争态势和存在的差距。运用PEST模型、五力模型、价值链等战略分析工具,分析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的内外部环境,并确定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的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矩阵)。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矩阵制定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的备选方案,结合内部-外部矩阵(IE矩阵)和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矩阵)匹配并选择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最终选择差异化战略为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依据所选取的竞争战略,分别从行业、政府、企业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实施对策。其中,行业层面应当从管理体制、技术、品牌形象、营销差异化四个方面实施;政府层面应当从完善石油工业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完善我国石油定价机制四个方面实施;企业层面应当因企制宜,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激发企业活力。

颜永玲[10](2018)在《基于Bayes分析及MCMC法的腐蚀管道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天然气是当前最为清洁环保的化石燃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管道输送是近百年来最主要的天然气输送方式,并且在未来的50年里仍将是天然气的最主要输送方式。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截至2020年,我国天然气管道总长将达到10.4×104km,干线输气能力超过4000×108m3。随着天然气管道服役年限的增长,腐蚀是引起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我国,据统计1969~2003年间我国四川输气管道的失效事故中,39%的事故是管道腐蚀造成的。天然气管道一旦发生失效,管线周遭的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生命财产都将遭受巨大损失。如何对腐蚀管道的可靠性进行准确预测,是保障管道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本文在贝叶斯分析及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法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天然气管道腐蚀失效影响因素,建立适应W-Q线管道的具有可更新性的腐蚀退化轨道模型,进而建立管道可靠性模型,运用混合吉布斯抽样方法,计算当前管道可靠度并预测未来30年管道的可靠度,为管道的维修检测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研了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天然气管道失效数据库,以及国内部分天然气管道失效事故统计,确定腐蚀是引起天然气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并系统的分析了管道腐蚀失效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管道腐蚀可靠性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2)根据SY/T 0029-2012《埋地钢制检查片腐蚀速率测试方法》,对W-Q线47-56号桩管段进行相应的试片实验,结合管道外检测结果,获取了 W-Q线47-56号桩管段的腐蚀退化数据,建立了具有可更新性的管道腐蚀幂率退化轨道模型,获得了贝叶斯分析中未知参数的先验分布,并绘制了腐蚀深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3)调研了 W-Q线47-56号桩管段的基本参数,结合腐蚀管道失效压力预测方法适应性分析结果,确定Modified B31G准则(即ASME B 31G-2009准则)作为本文的失效压力预测方法,并计算W-Q线47-56号桩管段的允许最大腐蚀深度dm,并以此作为管道可靠性计算模型中的阈值。(4)基于幂率退化轨道模型、贝叶斯(Bayes)分析以及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法基本理论,推导后验可靠度的计算公式,建立了具有可更新性的腐蚀管道可靠性计算模型,采用混合吉布斯抽样1×106次,截取第9.99×105到第1×106这一段平稳的马尔科夫链共1001个样本点进行可靠度估计,并依靠MATLAB编程实现相关计算,获得了腐蚀管道可靠度的时变性曲线;(5)针对W-Q线47-56号桩管段,建立了适合该管段维修经济决策模型,在预防性维修费用、故障检测费用和故障维修费用的约束条件下,提出了以单位时间内平均维修总费用最小的最佳维修时刻的维修决策模型,根据不同时间展开维修活动产生的总费用差异,确定最佳维修时间。

二、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含缺陷埋地天然气管道承受冲击载荷的力学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冲击载荷作用下天然气管道力学响应研究进展
        1.2.2 冲击载荷对腐蚀管道力学响应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冲击载荷作用下天然气管道的力学建模和模型验证
    2.1 冲击载荷作用下天然气管道内力分析
        2.1.1 天然气管道轴向受力分析
        2.1.2 天然气管道环向受力分析
        2.1.3 外载荷冲击作用下天然气管道应力分析
    2.2 天然气管道本构模型及失效准则
        2.2.1 天然气管道本构模型
        2.2.2 天然气管道失效准则
        2.2.2.1 天然气管道应力失效判定准则
        2.2.2.2 天然气管道应变失效判定准则
    2.3 天然气管道模型建立
        2.3.1 管线概况说明
        2.3.2 数值模拟几何模型
        2.3.3 天然气管道非缺陷模型的建立
        2.3.4 天然气管道含腐蚀缺陷模型的建立
        2.3.4.1 天然气管道腐蚀形状简化及尺寸确定
        2.3.4.2 含腐蚀天然气管道模型建立
        2.3.5 材料模型
        2.3.5.1 土体材料参数
        2.3.5.2 天然气管道材料参数
        2.3.5.3 崩塌落石材料参数
        2.3.6 模型设置
        2.3.6.1 接触设置
        2.3.6.2 数值模拟模型网格划分设置
        2.3.6.3 边界约束条件及载荷设置
        2.3.7 模拟结果后处理分析
    2.4 天然气管道模型的验证
        2.4.1 冲击载荷作用下模型验证
        2.4.2 天然气管道内压作用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击载荷作用下天然气非缺陷管道力学响应分析
    3.1 埋地天然气非缺陷管道力学响应影响分析
        3.1.1 崩塌落石冲击初速度影响分析
        3.1.2 崩塌落石体积影响分析
        3.1.3 天然气管道埋深影响分析
        3.1.4 天然气管道内压影响分析
        3.1.5 天然气管道壁厚影响分析
        3.1.6 天然气管道直径影响分析
    3.2 裸露天然气非缺陷管道力学响应影响分析
        3.2.1 崩塌落石初速度影响分析
        3.2.2 崩塌落石体积影响分析
        3.2.3 天然气管道裸露长度影响分析
        3.2.4 天然气管道内压影响分析
        3.2.5 天然气管道壁厚影响分析
        3.2.6 天然气管道直径影响分析
    3.3 悬空天然气非缺陷管道力学响应影响分析
        3.3.1 崩塌落石冲击初速度影响分析
        3.3.2 崩塌落石体积的影响分析
        3.3.3 天然气管道悬空长度的影响分析
        3.3.4 天然气管道内压的影响分析
        3.3.5 天然气管道壁厚的影响分析
        3.3.6 天然气管道直径的影响分析
    3.4 三种天然气非缺陷管道对比分析
    3.5 非缺陷天然气管道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冲击载荷作用下天然气含缺陷管道力学响应分析
    4.1 埋地天然气含缺陷管道力学响应影响分析
        4.1.1 冲击载荷作用下腐蚀缺陷深度的影响
        4.1.2 冲击载荷作用下腐蚀缺陷长度的影响
        4.1.3 冲击载荷作用下腐蚀缺陷宽度的影响
    4.2 裸露天然气含缺陷管道力学响应影响分析
        4.2.1 冲击载荷作用下腐蚀缺陷深度的影响
        4.2.2 冲击载荷作用下腐蚀缺陷长度的影响
        4.2.3 冲击载荷作用下腐蚀缺陷宽度的影响
    4.3 悬空天然气含缺陷管道力学响应影响分析
        4.3.1 冲击载荷作用下腐蚀缺陷深度的影响
        4.3.2 冲击载荷作用下腐蚀缺陷长度的影响
        4.3.3 冲击载荷作用下腐蚀缺陷宽度的影响
    4.4 三种天然气含缺陷管道对比分析
    4.5 极限状态方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大姚县大箐水库大坝心墙红土动力特性及坝体抗震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红土的研究现状
        1.2.2 土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4 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章 试验用土的基本静力学指标
    3.1 心墙红土概况
    3.2 试验用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3.2.1 试验用土描述
        3.2.2 砂岩残积红土粒度成分试验
        3.2.3 砂岩残积红土比重试验
        3.2.4 砂岩残积红土液塑限试验
        3.2.5 砂岩残积红土击实试验
        3.2.6 砂岩残积红土静三轴剪切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砂岩残积红土动变形特性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案
        4.2.1 试验设备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验土样
        4.2.4 试验开始
    4.3 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
        4.3.1 围压对骨干曲线的影响
        4.3.2 固结比对骨干曲线的影响
    4.4 动弹性模量
        4.4.1 围压对E_d-ε_d曲线的影响
        4.4.2 固结比对E_d-ε_d曲线的影响
    4.5 动剪切模量
        4.5.1 围压对动剪切模量的影响
        4.5.2 固结比对动剪切模量的影响
    4.6 阻尼比
        4.6.1 围压对阻尼比的影响
        4.6.2 固结比对阻尼比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砂岩残积红土的动强度特性研究
    5.1 概述
    5.2 动强度曲线
        5.2.1 围压对动强度曲线的影响
        5.2.2 固结比对动强度曲线的影响
    5.3 动强度指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砂岩残积红土心墙坝抗震模拟研究
    6.1 MIDASGTS软件简介
    6.2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
        6.2.1 工程概况
        6.2.2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6.2.3 计算模型参数
        6.2.4 计算工况
    6.3 坝体的应力变形分析
    6.4 地震荷载作用下坝体的动力响应分析
        6.4.1 地震波的选取与输入
        6.4.2 坝体特征值分析
    6.5 顺河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分析
        6.5.1 典型节点A地震响应时程分析
        6.5.2 顺河向地震荷载下坝体应力、位移分析
    6.6 横河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分析
        6.6.1 典型节点B地震响应时程分析
        6.6.2 横河向地震荷载下坝体应力、位移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发表论文情况

(3)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研究 ——以西气东输一线长输管道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天然气长输管道
        (二)安全运行
        (三)安全监管
    二、基本理论
        (一)回应性监管理论
        (二)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章 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的发展及现状
    一、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发展沿革
        (一)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发展现状及安全风险
        (二)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现状
        (一)发改委监管职责
        (二)应急管理部监管职责
        (三)其他油气管道安全管理机构
第四章 西气东输一线长输管道项目安全运行监管研究
    一、西气东输一线长输管道项目基本状况
        (一)西气东输一线长输管道项目概述
        (二)西气东输一线长输管道项目管理运营情况
    二、西气东输一线长输管道项目监管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
        (二)调查问卷样本分析
        (三)调查结果总结
    三、西气东输一线长输管道项目安全运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二)监管主体权责不清晰
        (三)政府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
        (四)天然气长输管道企业安全管理效能低下
        (五)天然气长输管道企业安全监管技术应用不足
        (六)第三方管道监管力量作用发挥有限
    四、西气东输一线长输管道项目安全运行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外因素影响法制进程完善
        (二)政府部门管理机制不完善
        (三)政府部门监管能力和资源保障有限
        (四)天然气长输管道垄断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五)天然气长输管道企业安全监管技术资源投入不足
        (六)第三方监管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第五章 国外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研究
        (一)美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现状
        (二)美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经验借鉴
    二、俄罗斯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研究
        (一)俄罗斯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现状
        (二)俄罗斯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经验借鉴
    三、欧盟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研究
        (一)欧盟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现状
        (二)欧盟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经验借鉴
第六章 完善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管道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一)修订国家层面管道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二)制定地方省市管道安全监管条例和实施细则
        (三)统一管道技术标准规范
        (四)改革管道征地及管输税收法律体系
    二、明确管道安全监管主体权责划分
        (一)加强管道安全监管工作领导
        (二)建立完备的管道安全监管体系
        (三)成立管道安全监管协同治理机构
    三、保障管道安全监管责任落实
        (一)建立管道安全监管执法队伍
        (二)配强管道安全监管专业人员
        (三)畅通管道安全监管联络机制
        (四)统筹管道建设规划
    四、提升天然气长输管道企业管理效能
        (一)创新管道企业管理模式
        (二)加强管道企业基础管理工作
        (三)严控管道沿线高后果区管理
        (四)加强管道建设工程监管
        (五)加强管道保护安全宣传
    五、加强天然气长输管道企业技术保障
        (一)确保管道本体安全
        (二)增强管道安全监管技术
        (三)开展智慧管道建设
    六、构建管道安全多元监管模式
        (一)培育多元监管新生态
        (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管道安全监管
        (三)调动第三方民众参与管道监管积极性
        (四)搭建第三方管道安全监管技术平台
结论
附录一 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三 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研究访谈纪要(节选)
参考文献
致谢

(4)水平定向钻反循环扩孔技术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地下管线建设现状
        1.1.2 水平定向钻进技术
        1.1.3 水平定向钻扩孔施工所面临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反循环钻进技术概述
        1.2.2 反循环钻进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3 反循环钻进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喷射理论
    2.1 有限空间喷射的基本理论
    2.2 喷射泵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2.3 喷射泵的基本方程
    2.4 喷射泵的汽蚀方程
    2.5 喷射泵的最优参数解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射式反循环扩孔技术
    3.1 喷射式反循环扩孔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
    3.2 喷射元件尺寸计算
        3.2.1 钻杆在钻孔内的空间形态
        3.2.2 扩孔施工中反循环扩孔器工作压力比及流量比的变化
        3.2.3 辅助钻杆内泥浆的临界流速
        3.2.4 辅助钻杆内岩屑-泥浆混合介质的水头损失
        3.2.5 喷射元件尺寸计算
    3.3 设计应用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系统及测试仪表
        4.1.1 试验系统
        4.1.2 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试验模型
        4.1.3 测量仪表及误差
    4.2 试验方案及步骤
        4.2.1 试验方案
        4.2.2 试验步骤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工作流量的影响
        4.3.2 吸入流体压力的影响
        4.3.3 扩孔器转速的影响
        4.3.4 试验结果与理论方程的对比及分析
    4.4 岩屑运移试验及结果分析
        4.4.1 试验系统及试验步骤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5.1 CFD数值模拟概述
        5.1.1 控制方程及其离散化
        5.1.2 离散化控制方程的求解
        5.1.3 湍流模型
    5.2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5.2.1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5.2.2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5.3 湍流模型选择及其与试验结果对比
        5.3.1 不同湍流模型下的收敛速度比较
        5.3.2 不同湍流模型下速度分布比较
        5.3.3 不同湍流模型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4 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内部流动特征
        5.4.1 反循环流场的形成
        5.4.2 速度及压力分布
        5.4.3 湍动能分布
    5.5 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结构参数优化
        5.5.1 喉嘴距
        5.5.2 喉管长度
        5.5.3 扩散角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喷射式反循环扩孔器内部固-液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6.1 岩屑颗粒在环空中的受力分析
    6.2 固-液两相数值模拟方法
        6.2.1 固-液两相数值模拟模型
        6.2.2 岩屑与壁面间的碰撞反弹
    6.3 固-液两相数值模拟结果与岩屑运移试验结果对比
        6.3.1 连续相及离散相的边界条件设置
        6.3.2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6.4 吸渣孔布置对岩屑运移效率的影响
        6.4.1 吸渣孔直径的影响
        6.4.2 吸渣孔数目的影响
    6.5 岩屑物性对反循环扩孔器工作性能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关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一)国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不足
第一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二、乡村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价值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乡村文化的价值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传统
        一、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启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品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乡村经济基础的优化
        二、乡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三、乡村思想文化的多元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微观镜像——历时性视角下的L村
        一、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的文化建设(1978-2002)
        二、新世纪初期的文化建设(2002-2012)
        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 年至今)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审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增强
        三、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四、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日渐完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文化城市化倾向明显
        二、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
        三、多元价值取向普遍存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选择性治理的影响
        三、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耦合
        三、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一、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三、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建构乡村主流价值,培育乡村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三、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丰富民众文化选择
        四、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留存优秀文化基因
        五、优化乡村教育结构,营造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六、重塑乡村现代文化,彰显乡村文化时代魅力
    第四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传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二、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三、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五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政治引领,明晰乡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重视乡村民众,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结束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性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L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1.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建设理论
        1.3.2 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文化建设理论
        1.3.3 组织文化建设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概述
    2.1 高校学生社团及其文化的涵义
        2.1.1 高校学生社团
        2.1.2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
    2.2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特征
        2.2.1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生成特征
        2.2.2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生态特征
        2.2.3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特征
    2.3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内在功能
        2.3.1 育人功能
        2.3.2 凝聚功能
        2.3.3 分界功能
        2.3.4 辐射功能
    2.4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校园价值
        2.4.1 补充课堂教学的有益资源
        2.4.2 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
        2.4.3 学生国际交流的靓丽名片
        2.4.4 联系校友情感的牢固纽带
        2.4.5 吸引优质生源的组成因素
    2.5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育人机制
        2.5.1 社团文化的濡化机制——代际传承
        2.5.2 社团文化的内化机制——自我启迪
        2.5.3 社团文化的外化机制——躬身践行
3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内容
    3.1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环节
        3.1.1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3.1.2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具体环节
    3.2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3.2.1 坚持党对社团文化建设领导的原则
        3.2.2 坚持社团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原则
        3.2.3 坚持社团文化建设传承创新的原则
        3.2.4 坚持社团文化建设贴近实际的原则
        3.2.5 坚持社团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的原则
    3.3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3.1 高校学生社团精神文化建设内容
        3.3.2 高校学生社团制度文化建设内容
        3.3.3 高校学生社团行为文化建设内容
        3.3.4 高校学生社团物质文化建设内容
4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困境
    4.1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
        4.1.1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4.1.2 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前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4.1.3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4.2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4.2.1 文化育人的新使命
        4.2.2 高等教育的新征程
        4.2.3 青年学生的新特点
        4.2.4 信息传递的新途径
        4.2.5 学生组织的新格局
    4.3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4.3.1 核心价值的引领性与社会思潮的多元性相交织
        4.3.2 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与会员流动的频繁性相矛盾
        4.3.3 实践行动的积极性与文化认知的局限性相制约
        4.3.4 育人工作的系统性与专业教育的排他性相抵触
        4.3.5 社团发展的自主性与外部资源的依赖性相冲突
5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分析
        5.1.1 分析方法
        5.1.2 研究样本与针对性访谈
        5.1.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质性数据分析
        5.1.4 节点净化
    5.2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分析
        5.2.1 分析方法
        5.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5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影响因素互动关系模型
        5.3.1 内部建设因素分析
        5.3.2 指导教师因素分析
        5.3.3 资源配置因素分析
        5.3.4 外部导向因素分析
        5.3.5 模型生成逻辑
6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6.1 强化价值导向,形成社团文化建设的强大定力
        6.1.1 加强理论学习
        6.1.2 注重文化熏陶
        6.1.3 开展社会实践
    6.2 加强内部建设,激发社团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6.2.1 重视社团骨干的带头作用
        6.2.2 抓好发展理念的凝聚作用
        6.2.3 发挥品牌活动的激励作用
        6.2.4 落实社团制度的保障作用
    6.3 配强指导教师,保持社团文化建设的稳定恒力
        6.3.1 明确指导教师选聘标准
        6.3.2 拓展指导教师选聘来源
        6.3.3 完善指导教师聘用机制
    6.4 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社团文化建设的持久耐力
        6.4.1 拓展社团经费来源
        6.4.2 改善社团场地条件
        6.4.3 加强社团资源共享
    6.5 注重外部导向,形成社团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6.5.1 把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正确方向
        6.5.2 加强对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指导
        6.5.3 社联切实履行好管理服务的职责
        6.5.4 积极引导运用网络新媒体的资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B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水—岩作用下库岸边坡岩石能量特征与蠕变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1.2.2 岩石蠕变特性研究现状
        1.2.3 岩石能量特征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岩作用下库岸边坡岩石基本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样制备与选取
    2.3 试验仪器设备
    2.4 不同含水率作用下岩石力学试验
        2.4.1 试验步骤
        2.4.2 岩石声波测试试验
        2.4.3 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2.5 不同含水状态下岩石力学试验
        2.5.1 试验步骤
        2.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6 不同水-岩循环作用下岩石的力学试验
        2.6.1 试验步骤
        2.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7 水-岩作用下库岸边坡岩石破坏特征分析
        2.7.1 岩石宏观破坏特征分析
        2.7.2 岩石微细观破坏特征分析
    2.8 水-岩作用下库岸边坡岩石强度劣化规律研究
        2.8.1 不同含水率作用下岩石强度劣化分析
        2.8.2 不同水-岩循环作用下岩石强度劣化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岩作用下库岸边坡岩石蠕变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蠕变试验方案和步骤
        3.2.1 水-岩循环作用下岩石蠕变试验方案
        3.2.2 考虑孔隙水压力下岩石蠕变试验加载方案
        3.2.3 试验步骤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蠕变变形特征分析
        3.3.2 蠕变速率分析
        3.3.3 岩石长期强度分析
        3.3.4 蠕变破坏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岩作用下库岸边坡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岩石蠕变模型
        4.2.1 基本元件
        4.2.2 典型蠕变组合模型
    4.3 水-岩作用下库岸边坡岩石蠕变本构模型建立
        4.3.1 岩石蠕变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
        4.3.2 模型参数识别
        4.3.3 模型验证
    4.4 水-岩作用下库岸边坡岩石损伤蠕变本构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岩作用下库岸边坡岩石能量特征研究
    5.1 引言
    5.2 能量耗散原理
    5.3 不同含水率作用下岩石能量特征分析
    5.4 不同含水状态下岩石能量特征分析
    5.5 水-岩循环作用下岩石能量特征分析
    5.6 三轴压缩能量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8)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及意义
        (一) 研究依据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理论
        (一)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二)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三) 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理论
    二、列宁社会矛盾理论
        (一) 矛盾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
        (三) 人民内部矛盾思想
    三、毛泽东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背景及主要依据
    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背景
        (一) 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
        (二) 新时代社会生产与发展面临新问题
        (三) 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主要依据
        (一) 现实依据
        (二) 方法论依据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解读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解读
    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解读
    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推动形成重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格局
        (一) 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判断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地位
        (二)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问题的新时代结合
        (三) 创新发展了处理矛盾问题的基本理论
    二、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新内涵
        (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认识拓展
        (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终目标的认识拓展
    三、全面开启与时俱进引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新征程
        (一) 时刻注意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新特征
        (二) 科学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对中国全新历史方位的正确研判
        (三) 蓄力引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一、公开发表的论文

(9)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油价及油价相关问题研究
        1.2.2 产业竞争力研究
        1.2.3 竞争战略研究
        1.2.4 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低油价及石油价格相关理论
        2.1.1 低油价的内涵
        2.1.2 低油价的影响
    2.2 石油工业相关理论
        2.2.1 石油工业的内涵与特征
        2.2.2 石油工业产业链
    2.3 战略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
        2.3.2 五力模型
        2.3.3 价值链分析
        2.3.4 SWOT分析
        2.3.5 EFE、IFE和 IE矩阵
        2.3.6 QSPM矩阵(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第3章 低油价下国内外石油工业竞争现状分析
    3.1 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现状
        3.1.1 世界主要油气资源储量及分布
        3.1.2 世界范围内油气资源的供给与需求
    3.2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
        3.2.1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3.2.2 我国油气资源供需状况
    3.3 国内外石油工业竞争现状对比
        3.3.1 油气资源供需状况
        3.3.2 石油工业科技创新水平
        3.3.3 经营与管理
        3.3.4 资本及劳动力投入效率
        3.3.5 低油价应对差异
第4章 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我国石油工业外部环境分析
        4.1.1 我国石油工业外部环境分析
        4.1.2 我国石油工业的外部机遇和威胁
        4.1.3 我国石油工业外部因素综合评价
    4.2 我国石油工业内部环境分析
        4.2.1 我国石油工业内部环境分析——价值链分析
        4.2.2 我国石油工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
        4.2.3 我国石油工业内部因素综合评价
第5章 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5.1 我国石油工业战略目标制定
        5.1.1 长期目标
        5.1.2 短期目标
    5.2 利用SWOT矩阵制定竞争战略的备选方案
    5.3 选择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
        5.3.1 利用IE矩阵模型分析竞争战略的匹配
        5.3.2 利用QSPM矩阵选择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
第6章 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实施对策
    6.1 行业层面
        6.1.1 优化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实现管理体制差异化
        6.1.2 注重石油工业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差异化
        6.1.3 加强石油工业品牌建设,实现品牌形象差异化
        6.1.4 完善石油工业营销网络建设,实现营销差异化
    6.2 政府层面
        6.2.1 完善石油工业法律法规,制定完备的石油工业法律体系
        6.2.2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石油工业发展
        6.2.3 完善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6.2.4 争取能源话语权,完善我国石油定价机制
    6.3 企业层面
        6.3.1 因企制宜,实现我国石油工业企业差异化经营
        6.3.2 寻找新的增长点,激发企业活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Bayes分析及MCMC法的腐蚀管道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必要性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天然气管道腐蚀可靠性研究现状
        1.3.2 Bayes分析及其研究现状概况
        1.3.3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及其研究现状
        1.3.4 退化轨道模型研究概况
        1.3.5 问题分析与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关键技术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天然气管道失效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世界天然气管道失效原因统计分析
        2.1.1 欧洲天然气管道事故失效原因统计分析
        2.1.2 美国天然气管道事故失效原因统计分析
        2.1.3 英国天然气管道事故失效原因统计分析
        2.1.4 加拿大天然气管道事故失效原因统计分析
        2.1.5 我国天然气管道事故失效原因统计分析
    2.2 天然气管道腐蚀失效分类
    2.3 天然气管道腐蚀失效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天然气管道外腐蚀失效影响因素分析
        2.3.2 天然气管道内腐蚀失效影响因素分析
        2.3.3 W-Q线天然气管道腐蚀失效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AYES分析的管道腐蚀退化轨道模型研究
    3.1 贝叶斯分析基本理论
        3.1.1 贝叶斯分析简介
        3.1.2 贝叶斯分析基本概念
    3.2 天然气管道腐蚀退化轨道模型概述
        3.2.1 退化轨道概述
        3.2.2 腐蚀速率预测模型概述
    3.3 W-Q线天然气管道腐蚀退化数据获取及整理
        3.3.1 W-Q线天然气管道简介
        3.3.2 W-Q线天然气管道外检测评价结果
        3.3.3 W-Q线天然气管道埋地钢制检查片实验
    3.4 W-Q线管道腐蚀退化轨道模型建立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CMC法管道腐蚀退化轨道的可靠性研究
    4.1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法基本理论
        4.1.1 基本蒙特卡洛法
        4.1.2 马尔科夫链及马尔科夫过程
        4.1.3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法
    4.2 腐蚀管道失效压力预测方法适用性分析
    4.3 基于MODIFIED B31G方法的管道允许最大腐蚀深度
    4.4 基于幂率退化轨道模型的贝叶斯可靠度分析研究
    4.5 基于MCMC法的管道腐蚀退化轨道可靠性模型
    4.6 基于幂率退化轨道可靠性模型的MCMC法MATLAB仿真研究
    4.7 基于幂率退化轨道的天然气腐蚀管道维修决策模型研究
        4.7.1 天然气管道维修方案理论基础
        4.7.2 基于幂率退化轨道的天然气腐蚀管道维修决策模型研究
        4.7.3 基于幂率退化轨道的天然气腐蚀管道维修决策模型应用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含缺陷埋地天然气管道承受冲击载荷的力学响应分析[D]. 陈海洋.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大姚县大箐水库大坝心墙红土动力特性及坝体抗震模拟研究[D]. 余亚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监管研究 ——以西气东输一线长输管道项目为例[D]. 胡载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4]水平定向钻反循环扩孔技术与试验研究[D]. 董顺.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张世定. 兰州大学, 2019(02)
  • [6]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研究[D]. 陆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7]水—岩作用下库岸边坡岩石能量特征与蠕变特性研究[D]. 毛添.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D]. 方芳. 扬州大学, 2019(02)
  • [9]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研究[D]. 邹运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基于Bayes分析及MCMC法的腐蚀管道可靠性研究[D]. 颜永玲.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