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贮氢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薄膜,合金,电化学,磁控溅射,材料,容量,性能。
贮氢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何翠群,晏建武,杨艳艳,卢全国,曹清华[1](2013)在《纳米晶及非晶镁基贮氢合金薄膜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基储氢材料是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一类储氢材料,具有储氢量大、环境友好、成本低等优点,而镁基储氢薄膜材料是镁氢薄膜电池的重要基础。本文综述了纳米晶或非晶合金镁基贮氢合金薄膜的制备工艺、电极应用和电化学稳定性等几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指出了镁基储氢合金薄膜材料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夏同驰,李晓峰,董会超,梅金富,姬娜娜[2](2010)在《电沉积制备La-Mg-Ni贮氢合金薄膜及其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恒电流沉积方法在水溶液中沉积出LaMgNi4合金薄膜。利用循环伏安、模拟电池充放电循环、扫描电镜(SEM)以及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研究了电沉积合金薄膜的电化学性能和表面形貌及结构。结果表明,该合金薄膜作为贮氢电极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其电化学活性高,活化性能好,首次充放电比容量达398mAh/g。(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0年03期)
张乐观,徐君莉[3](2008)在《Mg_2Ni贮氢薄膜的制备及组织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Mg2Ni贮氢薄膜,考察了不同基体及基体温度对薄膜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g2Ni薄膜的表面形貌与衬底类型及衬底温度有关。玻璃片上溅射沉积的膜的表面形貌表面较为平整,而未抛光的Ni片上沉积的薄膜的生长明显存在着沿划痕方向生长的趋势,存在择优取向。另外,当基体温度升高时,薄膜的晶粒尺寸增大。(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08年06期)
夏同驰,李晓峰,董会超,尚伟伟,吴倩明[4](2007)在《电沉积镧镍合金薄膜的电化学贮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在水溶液中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LaNi5贮氢合金薄膜。采用XRD方法研究了贮氢合金薄膜在充放电前后相结构的变化,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合金薄膜的表面形态,通过电化学测试(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研究其电化学贮氢性能。结果表明,该合金薄膜具有较好的电化学贮氢性能,电化学活性较高,无需活化过程,最高电化学容量可达156mAh/g。(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7年05期)
马爱华,郑华,刘实,王隆保[5](2005)在《磁控溅射Ti合金薄膜结构特征及贮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Ti膜及TiMo、TiMoYAl和TiZrYAl等叁种合金膜.合金膜中Mo、Zr和Al叁种元素成份与靶材成分基本一致,而Y元素则与靶材成分有较大的偏差.在400℃吸氢工艺下,四种膜材的吸氢动力学性能良好,没有脱膜现象,饱和吸氢量均可超过1.5(H/M).膜材的吸氢PCT曲线表明,含Mo合金膜材具有最高的吸氢平衡压,外推出的室温下的数量级约为10-4Pa.(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崔,岩,牟宗信,邹学平,李国卿,吕勇刚[6](2002)在《电化学测试系统及Ti-Ni贮氢薄膜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叁电极电化学测试系统,采用恒电流法进行充放电循环,过程全部由程序控制.本文介绍了贮氢材料的充放电实验装置原理图及相应的程序控制框图,并采用此装置研究了Ti-Ni薄膜的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2期)
牟宗信,林国强,李国卿[7](2001)在《阴极电弧法制备Ti-Ni合金贮氢薄膜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阴极电弧离子镀膜工艺制备 Ti-Ni合金薄膜贮氢材料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这种材料的电化学贮氢性能 ,采用 XRD方法研究贮氢薄膜在充放氢前后的结构变化 ,分析不同成分、基体对于薄膜试样贮氢性能的影响及其原因 .分析表明 ,贮氢薄膜为纳米晶结构 ,Ti6 1 Ni39晶粒线性尺寸小于 5 nm,电化学容量可达 2 0 0 m A .h/g以上 ,试样在电化学循环后发现贮氢过程形成了稳定的氢化物(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5期)
崔岩[8](2001)在《Ti-Ni贮氢薄膜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及测试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镍-金属氢化物电池已成为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电池负极的贮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将极大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其中贮氢薄膜的研究将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向。Ti-Ni系贮氢材料具有抗腐蚀能力强、抗粉化性能好等优点,本文利用设计的电化学测试系统研究了Ti-Ni贮氢薄膜成分和结构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作者阐述了贮氢材料的分类、应用及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在调研了各种贮氢薄膜电化学性能的研究成果和Ti-Ni贮氢电极的研究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设计和研制了微机控制的电化学测试系统,详细介绍了叁电极电池装置、恒流源和测试系统的工作过程。 本文采用离子束溅射沉积工艺制备Ti-Ni薄膜,采用EDX、XRD和SEM等手段进行成分、结构及表面形貌的分析,研究了薄膜成分和结构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片温度为室温时,离子束溅射沉积方法制备的Ti-Ni薄膜为非晶态结构,基片温度为350℃和450℃时,薄膜为晶态结构;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非晶态薄膜比晶态薄膜具有更强的附着力;Ti-Ni薄膜具有较高的电化学活性,含Ti量越高,放电容量越大,放电容量随循环次数的衰减越快,晶态薄膜比非晶态薄膜的放电容量高,但随充放电过程的进行晶化薄膜的容量衰减快。最后作者结合各种文献及本实验工作对Ti-Ni薄膜放电容量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1-06-02)
牟宗信,李国卿,郭宝海,孙俊才,季世军[9](1999)在《Ti-Ni非晶合金贮氢薄膜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离子束溅射的方法(IBS)制备了Ti-Ni非晶合金薄膜,采用XRD、SEM方法研究了薄膜试样充放电前后的结构和形貌变化,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这种材料的电化学贮氢性能,试样Ti50Ni50最高电化学容量可达458mAh/g。引用Harris模型估算了Ti-Ni非晶合金薄膜的理论电化学贮氢容量,并用以分析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金属功能材料》期刊1999年01期)
张允什,胡伟康,王达[10](1993)在《薄膜贮氢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氢是洁净理想的高能量密度二次能源,贮氢材料则是用以安全高效贮氢运氢和实现能量转化的载体。近二、叁十年来,新型金属间化合物贮氢材料的研制、新合成方法的研究及其开发应用都已取得重大进展,并成为材料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薄膜贮氢材料是80年代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功能合金材料。它与传统的(本文来源于《高技术通讯》期刊1993年09期)
贮氢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恒电流沉积方法在水溶液中沉积出LaMgNi4合金薄膜。利用循环伏安、模拟电池充放电循环、扫描电镜(SEM)以及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研究了电沉积合金薄膜的电化学性能和表面形貌及结构。结果表明,该合金薄膜作为贮氢电极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其电化学活性高,活化性能好,首次充放电比容量达398mAh/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贮氢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何翠群,晏建武,杨艳艳,卢全国,曹清华.纳米晶及非晶镁基贮氢合金薄膜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13
[2].夏同驰,李晓峰,董会超,梅金富,姬娜娜.电沉积制备La-Mg-Ni贮氢合金薄膜及其性能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
[3].张乐观,徐君莉.Mg_2Ni贮氢薄膜的制备及组织结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8
[4].夏同驰,李晓峰,董会超,尚伟伟,吴倩明.电沉积镧镍合金薄膜的电化学贮氢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
[5].马爱华,郑华,刘实,王隆保.磁控溅射Ti合金薄膜结构特征及贮氢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2005
[6].崔,岩,牟宗信,邹学平,李国卿,吕勇刚.电化学测试系统及Ti-Ni贮氢薄膜的性能[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7].牟宗信,林国强,李国卿.阴极电弧法制备Ti-Ni合金贮氢薄膜及其性能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
[8].崔岩.Ti-Ni贮氢薄膜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及测试系统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1
[9].牟宗信,李国卿,郭宝海,孙俊才,季世军.Ti-Ni非晶合金贮氢薄膜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金属功能材料.1999
[10].张允什,胡伟康,王达.薄膜贮氢材料[J].高技术通讯.1993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