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颈区论文-黄凯,唐旭东,周永强,陈安富

枕颈区论文-黄凯,唐旭东,周永强,陈安富

导读:本文包含了枕颈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枕颈融合,椎管扩大成形,枕颈区畸形

枕颈区论文文献综述

黄凯,唐旭东,周永强,陈安富[1](2019)在《枕颈融合联合扩大成形减压治疗枕颈区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枕颈融合联合扩大成形减压术在治疗枕颈区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枕颈区畸形患者行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脊髓减压、枕颈融合、取髂骨植骨内固定术。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38个月。15例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3例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无脑脊液漏、脊髓损伤加重、脊髓空洞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13~18(15. 42±0. 52)分,较术前8~12(11. 52±0. 79)分明显改善(P <0. 05),改善率为71%。结论枕颈融合联合椎管扩大成形术能有效解除枕颈段脊髓压迫、稳定上颈椎,是脊髓减压、重建上颈椎稳定性有效、可靠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张琳,吴伟华,朱冬梅,张莉,郭媛媛[2](2015)在《后路枕颈区减压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在后路枕颈区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中重要性。方法对于7例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颅骨牵引的护理、口腔护理及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做好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加强功能锻炼。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出现神经症状,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对于颅底凹症患者实行系统、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证。(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童磊[3](2014)在《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在创伤性枕颈区失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并分析颅骨板障螺钉与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治疗对枕颈区骨折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因创伤导致的11例该病患者采取颅骨板障螺钉、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置入手术方法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所有患者在4~6个月内康复,X线检查发现无内置物松动、断裂或脱落情况,有脊髓压迫症状患者术后得到明显缓解。结论颅骨板障螺钉与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治疗,对创伤性枕颈区失稳患者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4年11期)

赵光宗[4](2013)在《一种枕颈区X线评估方式在寰枢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一种简易的X线评估方式在诊断和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寰枢关节脱位者作为脱位组40例(A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5~60岁之间,平均42.67±10.58岁,根据MRI资料分为A1组:存在颈脊髓压迫;A2组:无颈脊髓压迫。随机选择180例年龄≥18岁,无颈椎疾患者作为正常组(B组),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18~75岁,平均50.23±12.96岁。对A1组术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进行比较;测量术前、术中、术后影像学指标:测量寰椎前结节顶点与后结节顶点连线与枢椎椎体后缘延长线向前开口的夹角,寰椎前结节顶点A与后结节顶点P连线与枢椎椎体后缘延长线相交于点O,测量AO/PO值。两名医师间隔两周分别对角和AO/PO值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行一致性及可重复性Kappa检验。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脊髓压迫脱位组(A1组)患者JOA评分术前8.63±2.04,术后13.75±1.59,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角:无颈椎疾患组(B组)98.33°±3.99°,A1组术前79.83°±18.67°、术后95.00°±8.60°,无脊髓压迫脱位组(A2组)术前97.69°±4.00°、术后96.88°±3.63°;AO/PO值:B组0.57±0.06,A1组术前3.17±4.52、术后1.01±0.57,A2组术前0.97±0.18、术后0.57±0.06。两名医师对角和AO/PO值测量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好,Kappa值均>0.6。A1组术前与术后角、AO/PO值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2组术前与术后AO/PO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角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A1组与A2组术前、A1组术前与B组角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A2组术前与B组角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A1、A2组术前与B组AO/PO值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A1组与A2组术前AO/PO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A1、A2组术后角与B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A1组术后AO/PO值与B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2组术后AO/PO值与B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A1组术前与A2组术后角、AO/PO值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A1组术后与A2组术前角、AO/PO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A1组术后与A2组术后角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AO/PO值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角与AO/PO值能够对寰枢关节脱位及脱位程度进行有效判定,可有效指导术中复位;2.寰枢关节脱位术中复位至角95°左右,AO/PO值1.01左右即可有效解除脊髓压迫,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3-05-01)

韩明山,孔庆奎[5](2011)在《寰枢关节退行性变与枕颈区疼痛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寰枢关节退行性变的16层螺旋CT表现以及寰枢关节退行性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颅脑、鼻窦或鼻咽部16层螺旋CT(MSCT)扫描。其中颅脑检查123例、鼻窦检查47例、鼻咽部检查40例。将结果与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CT显示寰枢关节退性行变114例。寰枢关节的退变程度与临床枕颈区疼痛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P<0.05)。当年龄大于40岁以后,寰枢关节退行性变的发病率和临床枕颈区疼痛症状均有显着性升高(P<0.05)。结论寰枢关节退行性变随年龄的增大发病率逐步升高;寰枢关节退行性变与枕颈区疼痛有明显的相关性;寰枢关节退行性变不一定都引起枕颈区疼痛。(本文来源于《社区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12期)

卢一生,潘兵,符楚迪[6](2008)在《枕颈区减压融合Cervifix内固定术治疗枕颈部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ervifix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方法6例枕颈部畸形伴脊髓压迫症患者行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骨瓣翻转加自体髂骨植骨融合Cervifix内固定。结果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颈髓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按JOA17分法评定,优(改善率≥80%)2例,良(改善率50~79%)3例,无变化(改善率<5%)1例。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一例发生内固定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Cervifix内固定可提供坚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提高植骨融合率,适用于枕颈部畸形伴脊髓压迫症的治疗。(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刘晓岚,胡文军,谭震,彭振宇,童杰[7](2008)在《一种新型枕颈内固定技术在创伤性枕颈区失稳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评价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在创伤性枕颈区失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5例枕寰枢骨折脱位采用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实施枕颈融合。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脊髓及颅脑、椎动脉损伤,平均手术时间128min,术中平均失血360ml;随访6~24个月,全部达到骨性融合,无内置物松动、脱落或断裂。2例颅神经损伤3个月后均恢复了发声和吞咽功能;6个月后所有患者恢复工作。结论应用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实施枕颈融合能够提供坚强的即刻稳定,是治疗创伤性枕颈区失稳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卢一生,潘兵,符楚迪[8](2007)在《枕颈区减压融合Cerviflx内固定术治疗枕颈部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 Cervifix 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方法:6例枕颈部畸形伴脊髓压迫症患者行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骨瓣翻转加自体髂骨植骨融合 Cervifix 内固定。结果: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颈髓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按 JOA17分法评定,优(改善率≧80%)2例,良(改善率50~79%)3例,无变化(改善率<5%) 1例。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一例发生内固定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Cervifix 内固定可提供坚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提高植骨融合率,适用于枕颈部畸形伴脊髓压迫症的治疗。(本文来源于《2007年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抗癌协会骨软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7-10-01)

吴文欣[9](2007)在《枕颈区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种适合骨科领域生物力学研究需要的完整、精确的枕颈区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对该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为进一步研究枕颈区疾病,尤其是外伤性寰枢椎骨折脱位提供建模基础,为临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获取正常枕寰枢SCT扫描的计算机数字图像数据,使用图像处理软件MIMICS,Geomagic Studio,Catia建立枕颈区几何模型,然后将几何模型导入有限元处理软件Hypermish,Ls-dyna建立有限元模型。并确定模型加载的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对该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初步建立了验证合格的枕颈区叁维有限元模型:建立的枕颈区叁维有限元模型不但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形态,而且通过了模型有效性验证,力学响应与物理实验十分接近。结论(1)采用CT扫描资料初步建立了一个解剖学模拟详细的枕颈区叁维有限元模型。(2)该模型与体外生物力学数据对比,通过了有效性验证,可应用于枕颈区的生物力学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枕颈区疾病,尤其是外伤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改变提供了建模基础。(3)对图像处理软件Mimics8.1,逆向工程和叁维检测软件Geomagic Studio,Catia和有限元处理软件Hypermish,Ls-dyna等专业建模软件的联合使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建模效率和建模精确度。(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05-01)

彭智[10](2007)在《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处理枕颈区病变中寰椎横韧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处理枕颈区病变中寰椎横韧带手术提供解剖学支持,并探讨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处理寰椎横韧带手术的可行性和方法学。方法:①选取50套完整寰椎骨性标本,测量寰椎前弓长度和寰椎横韧带结节间距。②选取20套带软组织的寰枢椎复合体标本,测量寰椎横韧带及其毗邻结构的相关解剖学数据。③将20具完整头颈部标本分为两组(传统组与内窥镜组),分别按传统及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方法处理寰椎横韧带,探讨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处理寰椎横韧带手术的可行性及处理寰椎横韧带的方法。结果:①寰椎前弓的长度为18.78±2.4mm。②寰椎横韧带结节间距为17.82±1.9mm。③寰椎横韧带呈弓形凸向后方,长度为19.67±2.4mm,其厚薄不均匀,中部薄而宽,两端厚而窄。左右寰椎横韧带附着点处的宽度分别为6.39±1.2mm和6.49±1.3mm;左右寰椎横韧带附着点处的厚度分别为3.50±0.8mm和3.6±0.8mm。中点处的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0.34±1.8mm和1.96±0.3mm。④覆膜中点处的厚度为0.93±0.2mm,左右两端的厚度分别为2.48±0.7mm和2.52±0.7mm。⑤寰椎横韧带中点及左右两附着点处后缘与硬膜囊的最小距离分别为1.7±0.2mm、4.5±0.8mm和4.5±0.8mm。⑥寰椎横韧带中点及左右两附着点处后缘与脊髓的最小距离分别为4.0±0.5mm、8.1±1.2mm和8.0±1.2mm。⑦寰椎横韧带两附着点处与两侧椎动脉的最小距离分别为11.8±0.9mm和11.9±1.0mm。⑧寰椎横韧带在齿突切除以后,自身可发生形变,其中点在矢状位上可发生的最大位移,大小为5.62±1.3mm;切断其一侧附着点以后,中点在矢状位上移动的距离最大可达到11.70±1.6mm。结论:1、本研究认为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处理寰椎横韧带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不仅能达到传统手术入路的术野范围,而且对寰椎横韧带显露更为清晰,操作更为方便和精确。2、内窥镜下寰椎横韧带的处理可采用紧贴一侧寰椎横韧带结节,自上而下,垂直切断其附着点的方法,一般只切断一侧附着点即可达到减压的目的;切断寰椎横韧带的操作深度不能超过“安全深度”。3、齿突切除后,寰椎横韧带后方存在一个“缓冲空间”。对临床上判断病理状态下寰椎横韧带是否需要处理有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04-23)

枕颈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在后路枕颈区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中重要性。方法对于7例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颅骨牵引的护理、口腔护理及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做好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加强功能锻炼。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出现神经症状,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对于颅底凹症患者实行系统、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枕颈区论文参考文献

[1].黄凯,唐旭东,周永强,陈安富.枕颈融合联合扩大成形减压治疗枕颈区畸形[J].临床骨科杂志.2019

[2].张琳,吴伟华,朱冬梅,张莉,郭媛媛.后路枕颈区减压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颈腰痛杂志.2015

[3].童磊.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在创伤性枕颈区失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

[4].赵光宗.一种枕颈区X线评估方式在寰枢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D].南华大学.2013

[5].韩明山,孔庆奎.寰枢关节退行性变与枕颈区疼痛的相关性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1

[6].卢一生,潘兵,符楚迪.枕颈区减压融合Cervifix内固定术治疗枕颈部畸形[J].颈腰痛杂志.2008

[7].刘晓岚,胡文军,谭震,彭振宇,童杰.一种新型枕颈内固定技术在创伤性枕颈区失稳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

[8].卢一生,潘兵,符楚迪.枕颈区减压融合Cerviflx内固定术治疗枕颈部畸形[C].2007年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抗癌协会骨软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7

[9].吴文欣.枕颈区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D].中南大学.2007

[10].彭智.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处理枕颈区病变中寰椎横韧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

标签:;  ;  ;  

枕颈区论文-黄凯,唐旭东,周永强,陈安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