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给药论文_李永敢,刘亚辉,刘亚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蛛网膜下腔给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蛛网膜,给药,瘢痕,子宫,卡因,尼莫地平,股骨颈。

蛛网膜下腔给药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敢,刘亚辉,刘亚超[1](2019)在《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不同给药方式对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产妇麻醉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不同给药方式对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产妇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瘢痕子宫剖宫产分娩的80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方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研究,其中对照组给予布比卡因注射液单向注射,观察组采取布比卡注射液双向注射,观察两组手术不同时段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观察麻醉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麻醉前、麻醉后即刻、5min、15min和手术结束后五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补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娩出后1min、5min Apgar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向注射,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双向穿刺给药的麻醉效果更佳,手术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对新生儿影响小,建议选择双向穿刺麻醉。(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21期)

郑燕平,蒋猛,李长丽,余壁湘,潘春球[2](2019)在《叁种不同大鼠蛛网膜下腔给药方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叁种大鼠蛛网膜下腔给药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分别作如下处理:重复穿刺(1次/d),椎板切除置管以及经皮置管。设空白对照组。记录操作前后大鼠体质量变化;评估其一般行为及神经生物学行为;Rota-Rod跑步行为学测试,检查运动平衡与协调功能变化;痛敏刺激测试其对伤害的感受性反应。HE染色评价局部炎症反应,并行甲苯胺蓝染色试验评价不同方法的给药精度。结果重复穿刺组成功率较低,并且引起较多并发症:包括异常的神经行为学表现以及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痛觉过敏、脊髓背侧严重的局部炎症反应。留置导管可以方便进行后续给药,适合长期的药理学及行为学研究。经椎板切除置管创伤大,严重影响动物的生理功能,并且容易引起脊髓额外损伤(P=0.03)。经皮置管具有最高的手术成功率,且创伤小,仅引起轻度的脑脊液漏、微弱的感觉运动障碍以及脊髓背侧极轻微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给药精度高(P=0.002)。结论 3种方法相比,经皮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精确的重复给药途径。(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邓小芳,孔祥玉,陈余思[3](2019)在《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诊疗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采用口服、静脉滴注、鞘内注射尼莫地平方式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诊疗效果,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用药等提供参考。方法 3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口服组患者在3周内均按要求口服尼莫地平;静脉组患者在3周内均按要求静脉注射(1 mg/h)尼莫地平;鞘内组患者在3周内按照要求鞘内局部注射尼莫地平。观察治疗前后的CVS的情况、患者神经功能状况(Glasgow昏迷评分评估),观察用药后CVS、再出血、结局发生情况。结果 3组治疗前大脑中动脉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治疗后血流速度均减小,且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鞘内组患者流速明显低于口服和静脉组(均P <0.05)。3组治疗前Glasgow昏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鞘内组患者得分明显高于口服和静脉组(均P <0.05)。治疗3周后,鞘内组血管再痉挛发生率最低(3.70%),3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鞘内组发生再出血发生率最低(3.72%),3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鞘内注射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临床疗效均优于静脉注射与口服疗法,同时能明显减轻CVS,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陈静[4](2019)在《吗啡经蛛网膜下腔单次给药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吗啡经蛛网膜下腔单次给药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100例拟在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A组注入混合液(1%罗哌卡因15 mg+10%葡萄糖0.5 ml+吗啡0.2 mg/0.5 ml)2.5 ml, B组注入混合液(1%罗哌卡因15 mg+10%葡萄糖0.5 ml+生理盐水0.5 ml)2.5 ml;术后静脉镇痛泵使用同样配比。比较两组产妇术后2、6、12、24、48 h的疼痛以及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6、12、24、48 h, A组产妇中疼痛评分0~1分例数分别为42、42、45、49例,多于B组的12、25、30、39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产妇疼痛评分0~1分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发生15例恶心, 4例呕吐频繁, 20例轻微瘙痒、2例瘙痒严重,需药物控制;B组术后发生6例恶心,均未发生呕吐,无瘙痒产妇;A组产妇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发生例数均多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量吗啡蛛网膜下腔给药用于剖宫产产妇,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用量,但是同时所带来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副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临床上应该对症处理以减轻产妇不适。(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宋大兵,朱国伟,陈浩琪,金海武,廖宏[5](2018)在《分层给药法腰硬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分层给药法用于腰硬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该院择期行椎管内麻醉的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临床产妇240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随机分为单次给药法(D组)与分层给药法(F组)各120例。观察两组5分钟(T1)、10钟(T2)、30分钟(T3)、1小时(T4)的MAP和HR水平变化,记录患者麻醉平面、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D组在T1、 T2、 T3、T4时间段的MAP、HR较对照组更平稳,波动更小;麻醉平面以T6及<T6居多;麻醉效果达Ⅰ级率远高于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F组48例(40.0%),D组11例(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层给药法在腰硬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的麻醉效果优于单次给药法,MAP和HR更稳定,麻醉平面更容易控制,麻醉作用时间更长,安全性好。(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8年22期)

梁亚贵,翁迪贵,陈秀兰,刘军,刘团英[6](2018)在《小剂量舒芬太尼蛛网膜下隙单次给药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在产程早期分娩镇痛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给药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在产程早期分娩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200例单胎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66例,2μg舒芬太尼蛛网膜下隙)、B(66例,4μg舒芬太尼蛛网膜下隙)、C(68例,单纯连续硬膜外麻醉)叁组。观察分娩镇痛效果。结果 (1)A组第一次追加时间较B、C组短(P <0. 05),B、C组第一次追加时间无差异(P> 0. 05);(2)叁组追加次数无差异(P> 0. 05);(3)C组舒芬太尼、罗哌卡因用量高于A、B组(P <0. 05),B组舒芬太尼、罗哌卡因用量低于A组(P <0. 05)。(4)A组镇痛起效时间较B、C组长(P <0. 05),B、C组镇痛起效时间无差异(P> 0. 05);(5)C组镇痛维持时间高于A、B组(P <0. 05),B组镇痛维持时间高于A组(P <0. 05);(6)镇痛前叁组VAS评分无差异(P> 0. 05),给药后VAS评分均下降(P <0. 05);给药10min、15min后,C组VAS评分低于A、B组(P <0. 05),但给药30、60、90min后,B组VAS评分低于A、C组(P <0. 05)。(7)A、B组各产程时间无差异(P> 0. 05),C组第2产程时间及总产程时间高于A、B组(P <0. 05)。(8)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 0. 05)。结论舒芬太尼小剂量蛛网膜下腔给药联合硬膜外阻滞对分娩镇痛效果良好,综合各因素判断蛛网膜下腔给药最佳剂量为4μg。(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8年10期)

芦滨,郝卫红,姜先红,韩冲芳,师高翔[7](2018)在《地佐辛复合咪达唑仑麻醉前给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是下肢手术常用麻醉技术,股骨颈骨折患者腰麻前摆放体位时疼痛剧烈,摆放理想的腰麻体位难度较大,常发生穿刺困难、患者不配合等问题,导致穿刺时间延长,成功率降低~([1])。腰麻后容量血管扩张常导致寒战等不良反应,造成机体氧耗增大诱发麻醉风险~([2])。临床上联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09期)

王声,李学山,陈健龙[8](2018)在《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给药在输尿管碎石手术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给药在输尿管碎石手术中的运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输尿管碎石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注入0.1mg/kg的0.5%罗哌卡因注射液,观察组患者注入0.15μg/kg舒芬太尼注射液,比较麻醉前(T_0)、首次注入麻醉药物(T_1)、麻醉后5min(T_2)、麻醉后10min(T_3)、麻醉后15min(T_4)两组患者的循环功能指标与感觉神经阻滞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在T_4时下降均比观察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感觉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碎石手术患者在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进行比较,具有循环影响小、麻醉效果好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10期)

梁森,梁威林[9](2018)在《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口服和静脉微泵注入不同给药途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血管痉挛(CVS)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血管痉挛的改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SAH合并CVS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给药途径治疗;研究组患者进行静脉微泵注入尼莫地平。评估临床疗效,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应用Glasgow昏迷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况。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9%,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MCA血流速度为(90.46±10.93)cm/s,低于对照组的(96.38±11.70)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GCS评分为(11.97±1.31)分,高于对照组的(10.63±1.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微泵注入给药途径治疗SAH合并CVS患者,临床疗效显着提高,能够有效扩张血管管腔,对血管痉挛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14期)

尚磊晶,柏耀林,范光洁,张蜜[10](2018)在《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不同给药方式对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产妇麻醉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不同给药方式对于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淮南新华医院收治的70例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5例。两组在第2~3腰椎间隙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A组采取葡萄糖注射液与布比卡因单向注药;B组采取葡萄糖注射液与布比卡因双向注射。观察两组术前、术后麻醉平面,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改平卧位即刻(T1)、5 min(T2)、15 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各时间点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以及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不良反应及新生儿阿氏(Apgar)评分。结果 B组术前、术后的麻醉平面均高于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牵拉反应、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的发生率及麻黄素的使用率均高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及液体输入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产妇娩出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布比卡因穿刺双向注药的麻醉效果好,麻醉平面适度,对新生儿影响小,用于瘢痕子宫的剖宫产手术更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蛛网膜下腔给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叁种大鼠蛛网膜下腔给药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分别作如下处理:重复穿刺(1次/d),椎板切除置管以及经皮置管。设空白对照组。记录操作前后大鼠体质量变化;评估其一般行为及神经生物学行为;Rota-Rod跑步行为学测试,检查运动平衡与协调功能变化;痛敏刺激测试其对伤害的感受性反应。HE染色评价局部炎症反应,并行甲苯胺蓝染色试验评价不同方法的给药精度。结果重复穿刺组成功率较低,并且引起较多并发症:包括异常的神经行为学表现以及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痛觉过敏、脊髓背侧严重的局部炎症反应。留置导管可以方便进行后续给药,适合长期的药理学及行为学研究。经椎板切除置管创伤大,严重影响动物的生理功能,并且容易引起脊髓额外损伤(P=0.03)。经皮置管具有最高的手术成功率,且创伤小,仅引起轻度的脑脊液漏、微弱的感觉运动障碍以及脊髓背侧极轻微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给药精度高(P=0.002)。结论 3种方法相比,经皮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精确的重复给药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蛛网膜下腔给药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永敢,刘亚辉,刘亚超.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不同给药方式对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产妇麻醉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

[2].郑燕平,蒋猛,李长丽,余壁湘,潘春球.叁种不同大鼠蛛网膜下腔给药方式的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9

[3].邓小芳,孔祥玉,陈余思.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诊疗效果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9

[4].陈静.吗啡经蛛网膜下腔单次给药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5].宋大兵,朱国伟,陈浩琪,金海武,廖宏.分层给药法腰硬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8

[6].梁亚贵,翁迪贵,陈秀兰,刘军,刘团英.小剂量舒芬太尼蛛网膜下隙单次给药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在产程早期分娩镇痛的运用[J].海峡药学.2018

[7].芦滨,郝卫红,姜先红,韩冲芳,师高翔.地佐辛复合咪达唑仑麻醉前给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

[8].王声,李学山,陈健龙.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给药在输尿管碎石手术中的运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

[9].梁森,梁威林.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

[10].尚磊晶,柏耀林,范光洁,张蜜.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不同给药方式对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产妇麻醉效果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第1次1311-chTNT/McAb局部注射后24 h在...硬膜外阻滞模型的制作蛛网膜下腔给予布比卡因PLGA微球的病理...芍导管末端接微量给样器给药、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制作图、鼻腔给药方法

标签:;  ;  ;  ;  ;  ;  ;  

蛛网膜下腔给药论文_李永敢,刘亚辉,刘亚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