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语汇论文_魏枢

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语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汇,建筑,传统,民居,北京,几何学,中西文化。

建筑语汇论文文献综述

魏枢[1](2019)在《空间的范式与语汇——康乾时期建筑绘画中的西方元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康乾时期西方写实绘画传入的背景下,以建筑绘画中的西方元素为线索,分析建筑绘画在这一时期的范式转型,并解读其背后的美学价值。(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9年09期)

成海[2](2019)在《问津书院建筑语汇的流变脉络》一文中研究指出问津书院建筑语汇中西汇聚,既非民居,亦非官式,更非西洋建筑语汇的单一体现,而是历经2000多年的流变沉淀,经过战争、经济兴衰、人为因素等多方角逐,最后在各种建筑语汇互相让步后形成的中间结果。在研究中必须找好时间节点,并从史料记载中的文字记录、图形描绘来寻找问津书院的最初建筑语汇原形;还要从晚清民国时期建筑遗存及考古的建筑语汇来寻求实物;最后结合长江、汉江流域传统建筑语汇的实证,来研究问津书院建筑语汇的流变脉络。(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9年03期)

孙士博[3](2019)在《几何符号对建筑设计的意义——解读西方现代建筑语汇中的几何符号学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追溯美学的根源,西方世界常用理性的数理关系去认识世界。本文试图对基本几何原型固有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阐述基本几何原型在建筑设计中表达的意义,并选取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建筑语汇,尝试解读几何学在西方现代建筑语汇中表达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王苗,师宽[4](2019)在《解读近代天津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语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天津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本土与西方风格相结合的独特建筑风格特征,也因此成就了今日的天津建筑风貌。文章对天津近代所产生的丰富建筑案例资源进行归纳、整合,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元素符号,即建筑语汇,并与当代设计中的元素进行对比,总结近代天津的建筑语汇在经过近一个世纪时间的锤炼后,是如何与当代设计实现转译和相互融合的。(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5](2018)在《室内的建筑语汇 北京陌陌影业办公室》一文中研究指出影视艺术是视觉、思想、情感与想象的创作。根据行业特征,设计师以空间艺术冲破乏味而规律的办公空间,为北京陌陌影业办公室注入全新的视觉体验。设计师将建筑设计语汇融入室内,采用几何线面,为办公空间带来开放无拘束的视觉体验,从而激活思维。室内空间与建筑元素相向而生,几何视觉透过线面构成,天花射灯如同舞台轨道灯,形成不同层次的丰富视觉。叁角切面及天窗构筑了为特殊来宾而打造的走(本文来源于《室内设计与装修》期刊2018年08期)

舒山偌[6](2018)在《国内当代本土建筑语汇的叙事逻辑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外来文化的传播和融入使中国本土文化得到了突破和再创造,中国的本土建筑师正努力探索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本文从叙事的叙述逻辑层面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筑语汇的构建与表达,再现传统文化意境和建构本土建筑的社会文化认同。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展开对本土建筑语汇叙事逻辑与表达的研究: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章节,对应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缘起与背景,内容与范围,意义与目标,相关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本土建筑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叙事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认知叙事的思维方式对建筑创作的启发,借此引出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如何通过建筑语汇的构建与表达,再现传统文化意境和建构本土建筑的社会文化认同?第二部分为论文的理论章节,对应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土建筑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发展及现代阐释,重点介绍了本土建筑表达与叙事叙述逻辑的叁个特征,分析了叙事逻辑的文学性以及结构性两个方面介入当代本土建筑语汇表达中的可操作性。第叁部为论文的核心章节,对应第叁、四章。在相关理论以及叙事逻辑介入本土建筑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代本土建筑语汇叙事性表达划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部分即借鉴叙事逻辑的文学性,本土建筑语汇叙事语义诠释手法进行归纳总结,采用“场所语汇”、“造型语汇”、“技艺语汇”叁个层面进行语义创作,赋予语义内涵,建筑语汇就此成为叙事语汇,并分别佐以实证证明;第二部分借鉴小说文本的空间模式即叙事逻辑的结构性,采用“线性叙事”、“并置叙事”、“拼贴叙事”叁种策略对第一部分本土建筑语汇的叙事语义进行叙事结构编排,使叙事表达由“量变”到“质变”。第四部分论文的案例佐证,对应第五章。本章介绍了刘家琨、王澍、崔恺叁位本土建筑师的实际项目,展示本土建筑师将空间记忆与生活情节融于建筑的叙事实践。最后为论文的总结章节,对本论文写作进行了反思。同时也对叙事视角下本土建筑创作未来发展、叙事学领域跨学科探究等作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赖德霖[7](2018)在《解析西方建筑的“文法”和“语汇”——《建筑的古典语言》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建筑史家梁思成曾称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工部工程做法》为中国建筑的"文法",而斗拱、栏杆等结构和造型要素为中国建筑的"语汇"。梁氏的这一表述应源自17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学传统的影响。而发端于17世纪西方的这种建筑类比语言,在19世纪已普遍成风,但进入20世纪后却开始被冷落,直至1960年代后才得到重启,重要代表人物就是撰写《建筑的古典语言》的英国着名建筑史家萨莫森(1904-1992)爵士。在这本书里,关于建筑"语汇"与"文法"的解析及其发展历史,萨莫森爵士均有清晰的论述。(本文来源于《美术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郑嘉[8](2017)在《作为回应而存在的建筑——让·努维尔建筑表意语汇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代的发展,建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不断地强化与更新,对待建筑的价值标准也应呈现多元与创新。然而当代城市高速发展的结果,却是呈现一种了然无趣的模仿与复制。建筑趋同而一致,特性消失。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并不适应统一的价值观念,惯性的形式美学。建筑应有其特殊性,应建立各方面的联系而产生多种回应。如此,建筑才能真正意义上存在。(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7年24期)

马嘉[9](2017)在《北京及周边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语汇的现代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建造条件的影响,其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但由于现代人对厨房、卫浴等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尺度的民居建筑一般难以满足其较大的空间要求,较大尺度的现代家居也大多难以布置其中,传统民居建筑尺度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同时现代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建筑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传统民居建筑被大量拆除,取而代之的多是没有了传统韵味的现代建筑。随着传统民居建筑的日渐减少,其所代表的民居文化逐渐消失,传统民居建筑营造语汇也开始面临消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民居建筑,甚至怀念传统民居所承载的生活和文化。因此,如何在现代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语汇的同时,而又使其得到发扬以适应现代生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以北京及周边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语汇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现代表达,具体来说本文研究的营造语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空间语汇、二是建筑构造语汇。论文第二章及第叁章重点从历史角度总结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及建筑构造语汇,利用实地调研、测绘、文献收集、软件模拟等方法,梳理北京市主城区、郊区及河北省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空间布局上的特点以及建筑构造上的主要做法,总结传统民居建筑营造语汇在当代语境下的优劣势,据此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研究如何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文章通过收集多个实际案例,并在实地采访、拍摄、记录、后期软件模拟以及对听松X项目等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传统民居建筑在空间语汇和建筑构造语汇上的现代表达,总结传统民居建筑营造语汇在现代表达时可以运用的转译手法和应注意的要点,希望能够在传承传统营造技艺的同时,为改善传统民居建筑的居住空间和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提供参考,为新材料、新技术在传统民居建筑构造语汇现代表达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解答。(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6-09)

王杏妮[10](2017)在《玉河四合院精品酒店设计中传统建筑语汇的现代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旧城作为中华文明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瑰宝承载着时间变迁、生活痕迹、民俗文化。它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璀璨成果,也是北京作为当代大都市现代化发展中最具特色和重要性的城市空间。从明代开始,朝廷就对北京进行了有设计的、成规模的规划,从而为北京旧城的城市肌理、建筑形制等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变迁与改朝换代后,旧城的建筑们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不同模式的改造.而在当代建筑语境中,结合新功能需求、新结构趋势、新审美取向,传统建筑语汇的当代表达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北京玉河历史街区作为研究背景,基于一个四合院精品酒店的改造设计过程来探讨北京四合院的传统建筑语汇表达。首先,笔者对传统精品酒店的设计方法和北京旧城改造的相关政策性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和分类分析;其次,针对玉河四合院被改造成为精品酒店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包括现存四合院改造的功能分类和成功案例、精品酒店功能的可适应性、以及玉河历史街区及其内部四合院的现状考察。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对传统建筑语汇的当代表达的研究。在研究中,笔者将建筑语汇划分为叁个部分:空间格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构造。每个部分中先总结传统四合院中的设计方法和规律,再概述当代语境下的功能需求变化、建筑结构发展趋势、和当代审美取向及材料做法;最后将传统方法与当代语境相结合,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在中国的传统建筑开始逐渐地被世界所关注的背景下,在北京政府对旧城区严格控制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改造的前提下,研究传统建筑语汇的现代表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此设计和相关研究提供一些设计策略方面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5-01)

建筑语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问津书院建筑语汇中西汇聚,既非民居,亦非官式,更非西洋建筑语汇的单一体现,而是历经2000多年的流变沉淀,经过战争、经济兴衰、人为因素等多方角逐,最后在各种建筑语汇互相让步后形成的中间结果。在研究中必须找好时间节点,并从史料记载中的文字记录、图形描绘来寻找问津书院的最初建筑语汇原形;还要从晚清民国时期建筑遗存及考古的建筑语汇来寻求实物;最后结合长江、汉江流域传统建筑语汇的实证,来研究问津书院建筑语汇的流变脉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语汇论文参考文献

[1].魏枢.空间的范式与语汇——康乾时期建筑绘画中的西方元素研究[J].美术大观.2019

[2].成海.问津书院建筑语汇的流变脉络[J].装饰.2019

[3].孙士博.几何符号对建筑设计的意义——解读西方现代建筑语汇中的几何符号学传统[J].城市建筑.2019

[4].王苗,师宽.解读近代天津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语汇[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室内的建筑语汇北京陌陌影业办公室[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8

[6].舒山偌.国内当代本土建筑语汇的叙事逻辑与表达[D].华南理工大学.2018

[7].赖德霖.解析西方建筑的“文法”和“语汇”——《建筑的古典语言》介绍[J].美术学报.2018

[8].郑嘉.作为回应而存在的建筑——让·努维尔建筑表意语汇探析[J].设计.2017

[9].马嘉.北京及周边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语汇的现代表达[D].北京交通大学.2017

[10].王杏妮.玉河四合院精品酒店设计中传统建筑语汇的现代表达[D].清华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_6R湘宙者博物馆(央涯梅山地区建筑意向抽取的色系广东星海音乐演艺集团办公楼前广场,...台湾宜兰社福馆(来源:http://nd.o...中山美术馆的机器美(来源:自摄)

标签:;  ;  ;  ;  ;  ;  ;  

建筑语汇论文_魏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