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计监督,建立健全成本真实性保证体系

加强审计监督,建立健全成本真实性保证体系

一、强化审计监督 建立完善成本真实性保证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琼[1](2021)在《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注册制改革正式开启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重要转型,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成为证券监管的工作重心与核心理念。自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以来,沪硅产业、百奥泰、君实生物等诸多非盈利公司成功上市的案例屡见不鲜,龙腾光电、路德环境和瑞晟智能等新上市的公司在报告期间相继业绩大幅下滑,这一系列亏损上市和业绩下滑事件中值得深思的是当前对于公司上市标准和价值的评判由盈利能力等传统财务数字信息逐步转向公司未来前景、商业模式和品牌价值等非财务数字信息。2020年颁布实施的新《证券法》明确提出“简明清晰,通俗易懂”的信息披露要求,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叙述性文本信息的要求和规范上升至法律层面。这些现象和变化说明相较于传统的财务数字信息,上市公司非数字的、定性的文本信息开始不断受到重视。由于年度报告是公司对外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其在信息披露中占据核心地位,因而,年报中文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逐步引起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关注,也同时成为当前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焦点问题。能否以及如何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保证其实质上符合信息披露基本原则要求?成为当前证券市场监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和挑战。在当前证券市场监管转型背景下,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方式,是实现年报日常事后监管、充分发挥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的创新性举措。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原则的整体框架,聚焦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这一公司外部治理视角,针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这一焦点问题,选取2015-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批量获取并深入挖掘交易所年报问询函与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从年报语调操纵、年报可读性和年报文本信息含量三个层面多维度、系统性地详细探究了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并揭示其影响机制和渠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最终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研究结论:(1)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能有效发挥其对公司的外部治理作用,显着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切实督促上市公司将信息披露基本原则落到实处。具体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显着降低了年报语调操纵,保证了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显着提高了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保证了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无论是纵向维度还是横向维度,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均能显着提高年报文本信息含量,促使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在实质上具备“完整性”。此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程度越严重,其越能充分发挥对管理层年报文本信息披露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和治理作用,即越能显着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2)年报数字信息与年报文本信息之间具有关联性,除了直接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还能通过约束年报数字信息操纵进而间接促进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具体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能有效降低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而降低异常乐观语调、增加年报可读性和年报文本特质性信息。相对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占主导,即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更多地会直接促进年报文本信息披露。此外,通过影响机制研究还发现上市公司年报文本相似度降低可能并非真正代表年报信息含量提高,当前学术界广泛采用年报文本相似度来衡量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方式可能并不完美。(3)在不同治理环境和内外部治理机制下,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为:非国有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低的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其年报语调操纵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市场化进程高、媒体报道数量多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的提高作用会更明显;较高的市场竞争程度下,管理层会提供更多与其他公司不同的特质性信息,提高横向维度的年报文本信息含量;而对于纵向年报文本信息含量即年报文本相似度来说,市场竞争程度较低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的影响反而更明显;媒体报道数量多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体现为:第一,本文创新性地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原则的整体框架,从年报语调操纵、年报可读性及年报文本信息含量这三个维度系统性、综合性地全面展开年报文本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丰富了针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传统单一研究视角,拓展了文本信息披露的研究外延。第二,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选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这一独特的公司外部治理方式,深入分析其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既弥补了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制约因素的研究不足,又丰富了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第三,考虑到年报数字信息与年报文本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本文将年报数字信息披露纳入研究体系,构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年报数字信息披露—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机制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缜密、完整的逻辑链条和新的经验参考。第四,依据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大数据综合应用于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研究中,扩展了传统的文本信息披露研究手段,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性地运用Python的sklearn模块构建样本公司年报特征集并实现文本向量化,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同时构建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测度变量,完善和丰富了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评价和测度体系。

邵乐琦[2](2021)在《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部门预算机行审计问题探析 ——以S市审计局审计J部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领域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对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做出重要部署。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政府预算管理的一项日常基础工作,同时也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依托,对于贯彻落实预算执行、确保财务数据真实性、贯彻科学预算编制、实现监督政府权力、强化政府部门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积极有效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免疫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为积极应对疫情大考,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各级政府都要过紧日子,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干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事”。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深化绩效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对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问题研究的需求因而更为迫切。本文从以下六个章节对本文的选题内容展开研究:第一章引言,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是用于概括和简要介绍本次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当前已有的与本次选题有关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提出了本文整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相关理论概述,该章阐述了预算绩效管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内涵,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方法和理论基础,为本文的案例探析夯实了理论基础。第三章是S市审计局对J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案例介绍,该章首先对审计的主客体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对审计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第四章在充分考虑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条件下,对S审计局在对J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成因分别进行了分析。第五章,笔者针对问题和成因,从业务层面、人员层面、技术层面、监督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第六章结语,回顾全文,对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进行展望。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以S市审计局对J部门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为切入点,结合当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大背景,探究了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当前,关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如何提高预算执行合规性上,而对于如何在其中贯穿和强化绩效评价的研究尚有不足。所以,笔者在对本文选题的研究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国内外专家的理论结果和现实的实践操作,基于不同层面对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问题进行了探析。通过以S市审计局对J部门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针对发现的不足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一要探索业务操作规范,以“强化绩效审计理念及全流程审计理念”为前提,以“完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估指标体系”为核心,以“加大预算执行审计信息披露,促进经验交流”为辅助;二要优化配置审计资源,统筹调配审计力量,打破上下级及机关内部用人界限,让人才流动起来,健全绩效审计、大数据审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及选人用人机制,把机制完善起来;三要夯实大数据审计基础,建立财政各平台标准数据体系,统一填报口径,规范数据录入,进一步提升财政数据与审计业务的融合度,为大数据绩效审计打好坚实基础;四要形成审计监督合力,关口前移,强化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审计评价,协同人大、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深化绩效审计成果利用,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

朱真微[3](2021)在《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以建行N市分行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履职与担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近年来,中央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多次强调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常态化“经济体检”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审计模式,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供参照和学习的基本准则、制定依据和审计方式方法还存在很大的空白,而频频发生的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玩忽职守、侵吞国有资产的案例,现有审计模式无论在经济性还是在效果性方面都显露出弊端,反映出现有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工作还没有到位,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高管人员威慑和限制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商业银行本身所具有的资产庞大、员工众多、业绩稳健等特点,在我国金融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稳定的金融压舱石,为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贡献了巨大动能。银行行业本身经营着货币资金,这一特殊性也决定了比其他行业具有更大的经营管理风险。由于近年来银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面临上级下达的绩效考核任务、检查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以及贷款风险化解的压力,部分银行领导干部对银行规章制度置之不顾,违法违规经营,同时商业银行的相较于其他类型企业独有的存贷业务,信贷业务往往是银行领导干部寻租和腐败的高发领域。因此,对商业银行相关领导干部在进行职务调整时,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分支,与政府机构、其他国企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相比,在满足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普遍规律的同时,还具有其鲜明的行业特性。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系统主要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对商业银行在加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实现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体系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在当前银行经营形势复杂多变和风险高发、频发的特殊时期,面对内外部监管、问责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要更好的发挥查错纠弊作用,促进领导人员增强履职尽责本领,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应当不断从内部加强管理,特别是从加强组织、监督工作管理等方面进行努力,对现有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综合阐述前人关于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基础上,通过列举建行A省分行内部审计部门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真实案例,对当前建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的执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对此提出建立健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加快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创新、推广大数据运用和强化审计结果对任职影响程度等改进建议。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简要摘述以往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理论成果,然后对文献进行了综合述评,介绍了本文所撰写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对全篇研究框架进行流程图展示。第二章首先概述了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然后分别就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实施流程进行分别描述,最后再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阐述。第三章首先简要介绍了N市建行的基本情况,包括机构设置、人员机构和业务发展等情况,然后对审计实施流程和预期取得的目标进行介绍,并对审计的重点关注事项进行描述,最后对此次审计评价结果进行阐述,包含对N市分行行长的总体评价,审计结果的公示公开以及转换利用情况。第四章结合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发现存在相关经济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审计重点内容把握不够准确、审计程序执行不够恰当、被审人评价事项不够全面和审计成果转换利用和公开公示不够透明等问题,并逐一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对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对策,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三是加快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创新;四是加大大数据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力度;五是重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对本文进行概括性总结与展望。

范慧斌[4](2021)在《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为领导人员施展才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这也对领导人员的考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开展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腐败案件频发,为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健康发展,需要对领导人员手中的经济权力进行制约。因此,国有企业审计部门开展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能够预防和治理腐败,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善领导人员考核和监督机制,促进国有企业健康良性发展。本文从理论与实务的角度出发,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运用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权力制衡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进行理论分析,系统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与对象、内容与特征。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的理论成果上,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在HY市供电局的实施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全文共六部分。除了引言和结语,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第二部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概述,系统介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对象、内容、特征,并阐述了文章的基础理论,即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权力制衡理论以及免疫系统理论。第三部分是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案例介绍,主要包括HY市供电局概况、审计内容、审计流程以及审计存在的问题。通过对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的分析,发现存在电力营销管理审计数据采集效率低;电网工程项目管理审计重点偏向合规性审查;未准确评价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对物资管理问题的审计整改情况较差等问题。第四部分是对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二是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机制不完善,包括人员的培养机制不健全以及考核激励机制缺失。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科学,主要是经济责任的划分依据和标准缺失,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适用性差以及评价指标设置单一。四是经济责任审计运用缺乏保障机制。主要是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未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先审后离”审计制度执行不严。第五部分是针对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完善对策,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实现增强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一是统筹整合经济责任审计资源,通过调动内外部审计力量,灵活运用“上审下”“交叉审”的组织方式,完善审计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二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重视审计人才培训和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审计考评制度和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三是建立科学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可以基于权责一致原则科学划分责任界限,引入绩效评价方法以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四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效率,通过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来实现。文章通过对HY市供电局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试图为完善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提供新的思考和证据。对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系统阐述能够充实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为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理论支持。

刘琨[5](2021)在《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物质工程设施及相关公共服务,对其投资可以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乘数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先行地位”。随着全球基础设施短缺及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持续性的挑战。由于传统采购模式引起的公共部门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以及资产交付与服务质量的低效率问题,基础设施正由公共供给转向私营供给,这一趋势因思维方式转变和良好实践效果受到支持,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得以加强。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英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兼顾效益、效率、公平的公私合作PPP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已有135个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公私合作,但各国PPP运行效率差异较大,在PPP模式风靡全球之际,加拿大发展为最具PPP市场热度和成熟度的国家之一。本篇论文针对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展现了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全貌:以PPP模式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全生命周期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多元化投融资市场,法律制度与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探究,挖掘加拿大PPP模式跻身领先地位的深层驱动力。目前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正经历由高增长到高质量的规范化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研究,吸取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中西交流和鉴往知来,对我国PPP模式的行稳致远与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PPP模式相关理论和制度优势进行了探讨。第一,阐述了PPP模式概念,众多参与主体、伙伴关系、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服务绩效五个主要特征,以及价值驱动因素。第二,分析了PPP模式应用对象,即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特征,基础设施属性与市场失灵,以及PPP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行业领域。第三,以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与实践、公共事业民营化等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探究了PPP模式的制度优势。最后,以不完全契约下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PPP模式缔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物有所值、投融资结构、风险与利益分配、合同管理、绩效监管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第二,分别从基础设施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角度,阐释了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的动因。总结了近30年加拿大PPP模式发展的两次浪潮及特征,宏观展现了项目在各基础设施领域、管辖层级及地域分布的基本情况。在1991-2003年的第一波浪潮中,加拿大PPP模式经历了由理论转向实践的艰难过程,伴随着部分项目失败,在质疑声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第二次浪潮是2004年至今,加拿大省级政府作为PPP主要开拓者,打造了更具活力的基础设施PPP市场,公共部门拥有更专业的评估技术与监管能力,制定了更明晰的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深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伙伴关系。在项目实践中,转变对私营资本需求方式,优化交易结构与回报机制,采用有限的需求与市场风险转移,极大提升了PPP项目产出效率及复杂程度。第三,加拿大PPP模式展现了公私双方从咨询伙伴、运营伙伴、协作伙伴、到贡献伙伴权利逐渐下放过程,根据私营部门参与度和风险转移程度,形成连续的包含设计、建设、融资、维护、运营等责任的组合体。在探讨加拿大PPP模式全流程运行机制和采购管理中发现,加拿大主要PPP应用省份虽然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项目审批与采购管理上更为复杂且周密,但实际上加拿大PPP项目采购效率极高,表现为较短的招投标时间以及较低的招投标成本。这种高效性得益于,采购前期项目评审与决策管理、招投标评估与竞合谈判、合同体系建立三方面的运行监管与结构设计。首先,加拿大PPP项目采用了以物有所值为核心,细致且繁复的前期规划和评估工作;其次,加拿大省级PPP专业机构借助发达的咨询服务,实施评标以及竞争性对话,能够确保透明度和竞争性,权衡技术创新与财务方案;最后,分析了加拿大PPP合同协议在绩效产出规范以及回报机制两个关键边界条件的特征。第四,基础设施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能够获得足额、长期、稳定的资金,PPP模式核心价值驱动因素之一是发挥民间资本优势,缓解政府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加拿大PPP模式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成熟且深厚的PPP项目投融资市场。论文回答了关于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的相关问题,并着重阐述了包括PPP项目债券、绿色债券、社会效益债券在内的债券类融资,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加拿大PPP基金与联邦基础设施基金,以上四类重要且极具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资工具,对加拿大PPP模式支持方式和投融资特征。第五,加拿大PPP模式风险管理较为完善。以加拿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原则以及风险管理工具为依据,探讨了加拿大在PPP项目风险管理七个要素,分别为风险全流程沟通,建立风险管理范围和标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风险动态监管。并根据安大略省交通类PPP风险矩阵,探讨加拿大PPP项目风险识别中的风险触发机制与影响结果,以及风险评估方案。最后,归总加拿大主要省份交通项目的风险分配方式,探究加拿大PPP项目风险分配特征。第六,加拿大PPP模式拥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宏观治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首先,探讨PPP制度建设的意义,以及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总结了加拿大联邦及主要省份PPP法律制度体系。其次,将治理能力、人力资源、协调能力归纳为加拿大PPP专业机构三大核心能力要素,体现了联邦PPP机构的战略引导作用,以及省级PPP机构的运营与执行能力。最后,从绩效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管三个方面,探析加拿大PPP广泛的宏观治理体系。最后,对加拿大PPP模式进行了评价及启示。重点分析了加拿大PPP模式按预算与准时交付效率,社会公众与主要参与者认可度,以及项目经济系统性影响。探讨加拿大在PPP模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市级PPP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对长期私营资本需求及有限需求风险转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部分地区和项目未实现真正的物有所值的原因。并且对本篇论文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进行了总结。篇末部分,阐述了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对加拿大的研究得到对我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马雨[6](2021)在《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燃气管道工程的快速发展需要以工程建设项目为基础。燃气管道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活动涉及到的资金巨大、建设过程复杂。要通过内部审计的手段监测项目资金动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确保投资效果。长期以来,T公司工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采用的是竣工结算审计模式,属于事后审计范畴。它仅仅能履行审计资金的监控职责,难以满足工程项目全面、综合性审计的要求。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全过程跟踪审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梳理内部审计相关委托代理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和内部审计理论,阐述了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理论。其次,以T公司具体的工程项目案例,对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存在内部审计人员队伍薄弱;内部审计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内部审计模式不够科学;缺乏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最后,提出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模式是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审计优化模式,明确T公司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实施原则、组织结构和职能定位,对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程序的四个阶段进行优化,分别是审计的立项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制定工程项目审计实施过程中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以及竣工决算等各阶段的具体审计内容和实施程序,同时提出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已成为当前内部审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T公司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方法和体系相对老旧。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需要优化其内部审计模式,运用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模式直接联系企业的具体项目,并嵌入项目的具体各个环节,才能够直接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因此,采用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模式对T公司项目实施内部审计将更具优势。

苑文露[7](2021)在《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的应用研究 ——以A企业为例》文中认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经营业务的复杂化,大数据的价值和战略意义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合理运用大数据促进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与效率、推动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企业必须应对的现实挑战。目前我国企业在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方面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学术界对于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权威性的理论体系与制度规范,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完善的大数据审计理论指导,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研究与解决。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基于既有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案例,探索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的实务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与学术成果。其次,对大数据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总结大数据应用对内部审计的优化以及大数据应用下内部审计的特点,阐述了委托代理理论、价值链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平衡记分卡理论等理论基础。再次,尝试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思维方式、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模式、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体系和内部审计战略管理机制的角度构建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实务框架。最后,基于已构建的实务框架,结合A企业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实务案例,从内部审计思维方式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创新和企业战略传递机制创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重视数字化内部审计环境建设;通过审前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审中优化权限与流程管理、审后健全循环整改跟踪机制实现对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全过程的控制;持续推进大数据审计系统建设;关注对大数据系统本身的审计;培养内部审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本文创新点体现于概念内涵创新、实务框架创新和案例分析创新,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对大数据应用下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内涵进行扩展;由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思维方式、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模式、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体系和内部审计战略管理机制五个方面构建的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实务框架创新能够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先导作用;从内部审计思维方式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创新和企业战略传递机制创新方面开展的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案例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学术界在案例方面的研究。

郭旭[8](2021)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计全覆盖是党和国家对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高效权威的重要保障。随着小康社会的深入建设,我国审计机关审计领域不断扩展、任务不断增加,国家审计资源与审计全覆盖要求的差距日益显现。为了弥补与审计全覆盖要求的差距,审计机关开始探索利用内部审计资源,但由于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在实际利用过程中仍存在利用不足或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开展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研究既能丰富现有研究,又能提高国家审计工作效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案例研究方法探索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的利用。首先,系统阐述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准确定义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概念。其次,分析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理论基础。再次,从审计全覆盖背景及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现状出发,提出实务框架搭建依据和原则,从目标设定、利用体系、流程体系、监督方式与问责机制五方面构建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实务框架,具体阐述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后续审计四个阶段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路径。最后,结合XX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案例,考量了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现状,发掘了其中存在的内部审计报送资料不全面、评价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完善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制度基础、多渠道强化内部审计资源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国家审计人员资源整合能力等提升措施。本文创新点表现为:(1)分析审计全覆盖背景以及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现状,基于一定原则,从目标设定、利用体系、流程体系、监督方式与问责机制五方面构建较为完整的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实务框架,对全周期阶段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路径进行探索。(2)总结我国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具体案例,探索阻碍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现实问题,对国家审计机关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相关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提供可行思路。

管淑慧[9](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毛浩冉[10](2021)在《C市急救中心收支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公立医院面临的行业内外部压力愈发增大,其经营管理策略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高要求、高变革,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建设就不得不题为重点。从外部环境来看,政府对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日益攀升,陆续出台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公立医院的审计工作,这使得诸多公立医院管理层面的问题浮出水面,而这些问题大都出自于内部控制的失调。同时,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等新医改政策使得公立医院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危机。从内部环境来看,医疗贪腐事件的频频发生、医院收支规模的日益扩大化、各类投融资合作制的医联体运行模式等,都加大了公立医院的管理难度。新的历史格局下,公立医院想实现逆转性的崛起,就必须要形成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各经营业态的有序,有效降低各类风险,促进公立医院的高效、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选取了内部控制处于萌芽阶段的C市急救中心作为案例对象,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访谈、案例分析、流程图绘制等方法对其收支业务内部控制进行优化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及相关概念与理论,然后从C市急救中心的基本情况入手,阐述其收支业务内控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了该医院收支业务单位层面存在收支内控意识不足、欠款风险应对薄弱、存在信息孤岛等问题,在业务层面存在医疗收费定价管理不善、退费控制薄弱、未建立完整的债务控制制度等问题,经分析内外部原因后,提出了加强员工收支内控意识、对欠款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完善医疗收费价格定价管理等优化措施,同时从整体业务控制流程考虑,绘制了收支业务内部控制几大模块的流程图,使内控流程更加清晰,从而整体优化C市急救中心的收支业务内部控制。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大多数研究仅仅从整体层面研究医院内部控制体系,较少从业务层面研究,所以本文尝试从收支业务为视角出发,理清其收支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同时为其绘制流程图,推进研究成果落实见效,以期本文为同级别的医院提供收支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的良好借鉴,为研究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强化审计监督 建立完善成本真实性保证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审计监督 建立完善成本真实性保证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
        2.1.2 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
    2.2 证券交易所问询的相关文献回顾
        2.2.1 证券市场监管效果文献回顾
        2.2.2 证券交易所问询对公司的治理效应文献回顾
    2.3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回顾
        2.3.1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的测度文献回顾
        2.3.2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策略性披露文献回顾
    2.4 证券交易所问询对上市公司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文献回顾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机理分析
    3.1 制度背景
        3.1.1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2 我国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的特征分析与现状描述
    3.2 基于相关理论基础的分析
        3.2.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3.2.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3.2.3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的分析
    3.3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影响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3.3.1 交易所年报问询直接影响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3.3.2 交易所年报问询间接影响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第四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语调操纵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3.2 变量设定
        4.3.3 模型构建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4.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4.5 拓展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4.5.1 分组检验分析
        4.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4.5.3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5.3.2 变量设定
        5.3.3 模型构建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5.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5.5 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5.5.1 分组回归分析
        5.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5.5.3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6.3.2 变量设定
        6.3.3 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6.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6.5 拓展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6.5.1 分组回归分析
        6.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7.2 研究对策与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部门预算机行审计问题探析 ——以S市审计局审计J部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现状的文献回顾
        1.2.2 关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内容的文献回顾
        1.2.3 关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大数据应用的文献回顾
        1.2.4 关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效用的文献回顾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理论概述
    2.1 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2.1.1 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
        2.1.2 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
    2.2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内涵
        2.2.1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概念
        2.2.2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
        2.2.3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特征
    2.3 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
        2.3.1 预算编制及调整情况
        2.3.2 预算绩效目标编制及完成情况
        2.3.3 整体支出执行情况
        2.3.4 重大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及效果
        2.3.5 非税收入征缴情况
    2.4 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方法
        2.4.1 以内部控制为基础,查找财务管理缺陷
        2.4.2 以票据凭证为支撑,查找违法违规行为
        2.4.3 以专项资金为重点,跟踪项目支出执行进度及效果
        2.4.4 以非税收缴为关键,探视部门社会效益及公共服务效果
        2.4.5 以数据分析为依托,检查成本控制及资源优化情况
    2.5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理论基础
        2.5.1 公共财政理论
        2.5.2 受托责任理论
        2.5.3 免疫系统理论
3 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J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案例介绍
    3.1 J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主客体介绍
        3.1.1 J部门基本概况
        3.1.2 S市审计局概况
    3.2 J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实施过程
        3.2.1 明确审计总体目标及范围
        3.2.2 确定审计组织分工方式
        3.2.3 选择审计技术方法
        3.2.4 关注审计重点风险项
        3.2.5 出具审计报告
        3.2.6 获取审计整改反馈
4 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J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J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1 对预算执行绩效的关注度不够
        4.1.2 反映的绩效类问题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
        4.1.3 大数据应用水平低
        4.1.4 审计成果利用程度不足
    4.2 J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业务操作指引匮乏
        4.2.2 大数据审计的标准数据体系尚在构建
        4.2.3 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与新的工作要求未匹配
        4.2.4 审计机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的能力较弱
5 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完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建议
    5.1 探索业务操作规范
        5.1.1 强化绩效审计理念及全流程审计理念
        5.1.2 重点完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估指标体系
        5.1.3 加大预算执行审计信息披露,促进经验交流
    5.2 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5.2.1 统筹调配审计力量,打破上下级及机关内部用人界限
        5.2.2 健全绩效审计、大数据审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及选人用人机制
    5.3 夯实大数据审计基础
        5.3.1 建立财政各平台标准数据体系
        5.3.2 提升财政数据与审计业务的融合度
    5.4 形成审计监督合力
        5.4.1 关口前移,强化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审计评价
        5.4.2 协同人大、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深化审计成果利用
        5.4.3 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以建行N市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研究
        1.2.2 关于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研究
        1.2.3 关于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2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概述
    2.1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
        2.1.1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2.1.2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2.1.3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2.2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目标
        2.2.1 确定责任人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2.2.2 评价责任人经营管理水平和业绩
        2.2.3 为责任人的考核和评价提供依据
    2.3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2.3.1 聘期经营业绩审计
        2.3.2 战略目标完成审计
        2.3.3 内部控制状况审计
        2.3.4 可持续发展力审计
    2.4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流程
        2.4.1 审前准备阶段
        2.4.2 现场审计阶段
        2.4.3 审计报告阶段
        2.4.4 督促整改阶段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委托代理理论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3 人本管理理论
3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案例介绍
    3.1 建行N市分行相关情况简介
        3.1.1 建行N市分行内部组织机构和人员情况
        3.1.2 任职期间业务经营情况
    3.2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3.3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及主要工作内容
        3.3.1 审前准备阶段,起草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3.3.2 现场实施阶段,核查被审人存在的问题及内控缺陷
        3.3.3 审计报告阶段,评价履职情况为后续任职提供依据
        3.3.4 督促整改问责,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及强化问责警示
    3.4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3.4.1 任期经营管理业绩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
        3.4.2 建行N市分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否到位
        3.4.3 建行N市分行行长任内决策与审批是否合理
    3.5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3.5.1 审计结果总体评价
        3.5.2 审计结果公示公开
        3.5.3 审计结果转换运用
4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4.1.1 审计人员对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相关审计事项界定不够清晰
        4.1.2 审计人员对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把握不够准确
        4.1.3 审计过程中存在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执行不够恰当
        4.1.4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对被审人评价事项不够全面
        4.1.5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换利用和公开公示不够透明
    4.2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审计计划不够合理,资源紧张导致审计事项分析不透彻
        4.2.2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能力不足对重点内容把握不准
        4.2.3 制度体系不够规范,部分审计程序推进过程存在随意性
        4.2.4 审计工具方法落后,无法较短时间内掌握评价所需数据
        4.2.5 先离后审普遍存在,审计结果对被审计人职务影响有限
5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对策
    5.1 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监督体系
        5.1.1 增强审计计划的主动性,对审计资源做好统一筹划安排
        5.1.2 构建审计质量监督体系,持续加强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
    5.2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后续业务培训
        5.2.1 优化审计队伍层次和专业知识结构
        5.2.2 加大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和培养力度
        5.2.3 挑选人员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专家库
    5.3 加快审计运行机制创新,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范
        5.3.1 建立健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5.3.2 建立项目过程动态调度制度
        5.3.3 逐步规范推广任中审计制度
    5.4 推广大数据技术,推动审计工具手段智能化
        5.4.1 加强日常信息收集,建立一个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数据信息资料库
        5.4.2 加强数据转换利用,建立一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非现场审计模型
    5.5 坚持先审后离原则,强化审计结果对职务任免影响程度
        5.5.1 科学统筹人事安排,坚持先审计后任职任用原则
        5.5.2 在保守秘密前提下,采用一定形式公开审计结果
        5.5.3 严肃问题整改问责,强化审计结果对任职的影响
6 结束语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定位的研究
        1.2.2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研究
        1.2.3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
        1.2.4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概述
    2.1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与对象
        2.1.1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2.1.2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2.2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2.2.1 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执行情况的审计
        2.2.2 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
        2.2.3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的审计
        2.2.4 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
        2.2.5 领导人员遵守廉洁从业规定情况的审计
    2.3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
        2.3.1 审计对象的人格化
        2.3.2 审计范围的全面性
        2.3.3 责任界定的复杂性
    2.4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基础
        2.4.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4.2 权力制衡理论
        2.4.3 免疫系统理论
3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介绍
    3.1 HY市供电局概况
        3.1.1 供电局简介
        3.1.2 供电局审计组织基本情况
        3.1.3 供电局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3.2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3.2.1 “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情况审计
        3.2.2 电力营销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
        3.2.3 电网工程项目管理及效益情况审计
        3.2.4 工程物资及计量物资等资产质量情况审计
        3.2.5 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
    3.3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3.3.1 审计准备阶段
        3.3.2 审计实施阶段
        3.3.3 审计终结阶段
    3.4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3.4.1 电力营销管理审计数据采集效率低
        3.4.2 电网工程项目管理审计重点偏向合规性审查
        3.4.3 未准确评价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
        3.4.4 对物资管理问题的审计整改情况较差
4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经济责任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
        4.1.1 审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4.1.2 审计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
        4.1.3 审计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
    4.2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机制不完善
        4.2.1 审计人员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4.2.2 审计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缺失
    4.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科学
        4.3.1 经济责任的划分依据和标准缺失
        4.3.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适用性差
        4.3.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单一
    4.4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缺乏保障机制
        4.4.1 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
        4.4.2 未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4.4.3 “先审后离”审计制度执行不严
5 完善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5.1 统筹整合经济责任审计资源
        5.1.1 调动内外部审计力量,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5.1.2 灵活运用“上审下”“交叉审”的组织方式
        5.1.3 完善审计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
        5.1.4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5.2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
        5.2.1 重视审计人才培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5.2.2 完善审计考评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5.3 建立科学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5.3.1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科学划分责任界限
        5.3.2 引入绩效评价方法,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5.4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效率
        5.4.1 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
        5.4.2 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5.4.3 加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1.2.2 国外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基础设施PPP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2.1 PPP模式一般性分析
        2.1.1 PPP模式概念
        2.1.2 PPP模式特征
        2.1.3 PPP模式价值驱动因素
    2.2 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2.2.2 基础设施性质与市场失灵
        2.2.3 基础设施分类与PPP项目选择
    2.3 PPP模式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2.3.1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PPP实践
        2.3.3 公共事业民营化组织形式
    2.4 PPP模式缔约机制相关理论
        2.4.1 交易费用理论与PPP模式
        2.4.2 产权理论与PPP模式
        2.4.3 委托代理理论与PPP模式
第3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动因及现状分析
    3.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需求角度动因
        3.1.1 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
        3.1.2 基础设施老化与投资缺口
    3.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供给角度动因
        3.2.1 基础设施投资呈下降趋势
        3.2.2 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管理能力不足
        3.2.3 基础设施战略与PPP政策导向
    3.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现状与运作机制
        3.3.1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特征
        3.3.2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现状与国际地位
        3.3.3 基础设施PPP模式主要运作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分析
    4.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框架与管理原则
        4.1.1 PPP模式全流程采购框架
        4.1.2 PPP模式采购管理原则
    4.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评估与采购决策体系
        4.2.1 PPP全项目筛选及物有所值动态评估
        4.2.2 PPP物有所值定性评估计分法
        4.2.3 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估方案
        4.2.4 PPP物有所值创新因子与量化
    4.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管理的竞争性与效率性
        4.3.1 PPP项目竞合对话的充分竞争性
        4.3.2 PPP项目非招标提案的竞争性优化
        4.3.3 PPP项目技术与财务评标的权衡
        4.3.4 PPP项目采购时间与成本的效率性
    4.4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主合同边界条件
        4.4.1 PPP项目合同标准化
        4.4.2 PPP项目合同绩效产出边界
        4.4.3 PPP项目合同回报机制边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管理分析
    5.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结构
        5.1.1 PPP项目投融资一般性分析
        5.1.2 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
    5.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债券类融资构成及创新
        5.2.1 PPP项目债券融资现状
        5.2.2 PPP项目债券构成要素
        5.2.3 绿色债券与PPP绿色项目协同创新
        5.2.4 社会效益债券与公共服务融资创新
    5.3 加拿大PPP项目政策性及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与变革
        5.3.1 加拿大基础设施银行对PPP政策性金融支持
        5.3.2 省属金融管理局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5.3.3 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PPP投融资变化与变革
    5.4 加拿大养老金对基础设施及PPP项目投资与绩效
        5.4.1 养老金资产配置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5.4.2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与风险偏好
        5.4.3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与投资业绩
    5.5 加拿大PPP产业投资基金与基础设施基金作用与机制
        5.5.1 PPP产业投资基金类型及主要作用
        5.5.2 PPP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
        5.5.3 联邦基础设施基金运作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分析
    6.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制度
        6.1.1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及特征
        6.1.2 PPP模式风险管理原则与工具
        6.1.3 PPP模式风险管理要素
    6.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核心内容与管理实践
        6.2.1 PPP项目风险识别
        6.2.2 PPP项目风险分配
        6.2.3 PPP项目风险评估
        6.2.4 PPP项目风险救济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保障分析
    7.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与制度框架
        7.1.1 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
        7.1.2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
        7.1.3 联邦与省级PPP法律制度框架
    7.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专业机构与治理能力
        7.2.1 PPP专业机构核心能力要素
        7.2.2 联邦级PPP机构战略引导作用
        7.2.3 省级PPP机构运营与执行能力
    7.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机制
        7.3.1 PPP模式绩效监管
        7.3.2 PPP模式财政监管
        7.3.3 PPP模式审计监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评价
    8.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效率评价
        8.1.1 加拿大PPP项目交付效率分析
        8.1.2 社会认可度与市场参与度分析
        8.1.3 PPP模式经济系统性效益分析
    8.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面临挑战
        8.2.1 加拿大市级PPP模式发展受到制约
        8.2.2 弱化对长期私营资本的需求及其影响
        8.2.3 部分地区或项目未能真正实现物有所值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9.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现状
        9.1.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
        9.1.2 我国基础设施PPP项目发展现状
    9.2 我国基础实施PPP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2.1 政府与社会资本PPP模式理念认识不清,双方合作地位不平等
        9.2.2 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监管、财政隐性风险、绩效管理存在不足
        9.2.3 PPP项目融资属性欠缺,项目回报渠狭窄,存在短期投资倾向
    9.3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9.3.1 协调财政与发改部门轴心作用,建立省和市级PPP专业团队
        9.3.2 提升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财政及审计综合治理能力
        9.3.3 加强PPP项目规划与筛选,完善物有所值定性与定量分析
        9.3.4 优化PPP项目风险分担、回报方式与激励机制
        9.3.5 拓展PPP多元化投融资市场,逐步向项目融资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内部审计相关理论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免疫系统”理论
        2.1.3 内部审计理论
    2.2 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2.2.1 工程项目概念
        2.2.2 工程项目生命周期
        2.2.3 工程项目建设程序
    2.3 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相关理论
        2.3.1 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定义
        2.3.2 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作用
        2.3.3 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模式
    2.4 跟踪审计相关理论
        2.4.1 跟踪审计定义
        2.4.2 跟踪审计特点
        2.4.3 跟踪审计目标
第三章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T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3.1.1 T公司简介
        3.1.2 T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3.1.3 T公司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
        3.1.4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审减情况
    3.2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3.2.1 内部审计人员配置
        3.2.2 内部审计工作安排及具体模式
        3.2.3 工程项目各阶段审计情况
        3.2.4 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状况
    3.3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内部审计人员队伍薄弱
        3.3.2 审计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3.3.3 内部审计模式不够科学
        3.3.4 缺乏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
第四章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优化方案设计
    4.1 T公司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必要性
        4.1.1 传统事后审计的缺陷
        4.1.2 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优势
        4.1.3 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作用
    4.2 T公司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可行性及实施原则
        4.2.1 T公司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可行性
        4.2.2 T公司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实施原则
    4.3 T公司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组织结构及职能定位
        4.3.1 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组织结构
        4.3.2 内部审计组成员的专业素质要求
        4.3.3 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相关部门职责
    4.4 T公司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程序
        4.4.1 审计立项阶段
        4.4.2 审计准备阶段
        4.4.3 审计实施阶段
        4.4.4 审计完成阶段
    4.5 T公司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预期效果
第五章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保障措施
    5.1 强化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5.1.1 广泛吸纳优秀内部审计人才
        5.1.2 综合考虑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能力
        5.1.3 引入社会审计人员
        5.1.4 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
    5.2 着力提升T公司内部审计能力
        5.2.1 开发适用于燃气工程的内部审计软件
        5.2.2 健全T公司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5.2.3 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复核
    5.3 改进内部审计模式
        5.3.1 转变内部审计观念
        5.3.2 改变内部审计模式
        5.3.3 加强审计工作全过程监督
    5.4 构建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机制
        5.4.1 加强T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内部监督
        5.4.2 建立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5.4.3 建立内部审计绩效奖惩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的应用研究 ——以A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大数据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的文献综述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概念及内涵
        2.1.1 大数据
        2.1.2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2.2 大数据应用对内部审计的优化
        2.2.1 内部审计数据信息层面
        2.2.2 内部审计数据分析层面
        2.2.3 内部审计成本层面
        2.2.4 信息系统可靠性层面
    2.3 大数据应用下内部审计的特点
        2.3.1 全面性
        2.3.2 及时性
        2.3.3 科学性
        2.3.4 适应性
    2.4 理论基础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价值链理论
        2.4.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4.4 平衡记分卡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实务框架
    3.1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
        3.1.1 总体目标
        3.1.2 一般目标
    3.2 思维方式
        3.2.1 数据资产思维
        3.2.2 关联与多元思维
        3.2.3 风险与前瞻思维
    3.3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模式
        3.3.1 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定位
        3.3.2 大数据内部审计场景的综合应用
        3.3.3 以流程为主线的内部审计业务模式
    3.4 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体系
        3.4.1 大数据对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体系的影响
        3.4.2 大数据下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工作主体
    3.5 内部审计战略管理机制
        3.5.1 内部审计战略监督反馈机制
        3.5.2 内部审计战略传递机制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案例分析
    4.1 A企业内部审计情况概述
    4.2 A企业大数据创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情况
        4.2.1 内部审计思维方式创新
        4.2.2 内部审计业务模式创新
        4.2.3 内部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创新
        4.2.4 企业战略传递机制创新
    4.3 A企业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的应用效果
        4.3.1 管理决策层面的价值增值
        4.3.2 发展战略层面的价值增值
    4.4 A企业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4.1 数字化内部审计环境建设问题
        4.4.2 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4.4.3 大数据系统建设难度与成本问题
        4.4.4 对大数据系统本身的审计不足
        4.4.5 内部审计人员能力与人才需求问题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的建议
    5.1 重视数字化内部审计环境建设
        5.1.1 认知环境建设
        5.1.2 应用环境建设
        5.1.3 制度环境建设
    5.2 加强大数据的全过程控制
        5.2.1 审前:加强数据质量控制
        5.2.2 审中:优化权限与流程管理
        5.2.3 审后:健全循环整改跟踪机制
    5.3 持续推进大数据审计系统建设
    5.4 关注对大数据系统本身的审计
    5.5 培养内部审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局限和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审计全覆盖
        1.2.2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2.3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开展
        1.2.4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1.2.5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建议
        1.2.6 总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审计全覆盖的概念
        2.1.2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概念
        2.1.3 内部审计资源利用与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差异性
    2.2 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2.1 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必要性
        2.2.2 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可行性
    2.3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理论基础
        2.3.1 协同理论
        2.3.2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2.3.3 管理耗散结构理论
    章末小结
第3章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实务框架
    3.1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实务框架构建依据
        3.1.1 法律与政策依据
        3.1.2 国内现状与实践经验
    3.2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实务框架构建原则
        3.2.1 独立性原则
        3.2.2 重点性原则
        3.2.3 目标导向原则
        3.2.4 效率性原则
        3.2.5 质量管理原则
    3.3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实务框架构建
        3.3.1 目标设定
        3.3.2 利用体系
        3.3.3 流程体系
        3.3.4 监督方式
        3.3.5 问责机制
    章末小结
第4章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
        4.1.1 L市审计工作概况
        4.1.2 L市审计局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概况
        4.1.3 L市审计局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原则
        4.1.4 XX经济责任审计概况
    4.2 XX经济责任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工作模式
        4.2.1 利用体系
        4.2.2 利用流程
        4.2.3 监督过程
        4.2.4 问责情况
        4.2.5 利用效益评估
    4.3 XX经济责任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效果
        4.3.1 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内部审计增值价值
        4.3.2 推动审计全覆盖,延伸审计深度
        4.3.3 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国有企业高效运营
    4.4 L市审计局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存在的问题
        4.4.1 内部审计报送资料不全面
        4.4.2 内部审计资源评价体系建设不足
        4.4.3 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时点滞后
        4.4.4 审计人员大数据挖掘能力不足
        4.4.5 检查机制针对性不强
        4.4.6 问责机制未建立
    4.5 问题原因分析
        4.5.1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4.5.2 审计机关与外部沟通不足
        4.5.3 未建立持续作用的审计人才库
        4.5.4 未实现内部审计数据化管理
        4.5.5 被审计单位未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
    章末小结
第5章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提升策略
    5.1 完善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制度基础
        5.1.1 建立内部审计成果报送机制
        5.1.2 加快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推进
        5.1.3 对接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整改制度
        5.1.4 建立健全审计人员职称制度
    5.2 多渠道强化内部审计资源质量管理
        5.2.1 搭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大数据协同平台
        5.2.2 加强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与监督
        5.2.3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资源利用决策机制
        5.2.4 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工作“培训+考评”机制
    5.3 全面提升国家审计人员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整合能力
        5.3.1 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人员资源整合能力培训
        5.3.2 建立审计人员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监督奖惩体系
    章末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局限和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10)C市急救中心收支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的内涵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与要素
        2.1.2 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
        2.1.3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2.2 公立医院收支业务内部控制的内涵
        2.2.1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特点
        2.2.2 公立医院收支业务内部控制的概念与目标
        2.2.3 公立医院收支业务内部控制的方法
    2.3 理论基础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系统控制理论
        2.3.3 风险管理理论
        2.3.4 流程管理理论
第三章 C市急救中心收支业务内部控制现状
    3.1 C市急救中心概况
        3.1.1 C市急救中心基本情况
        3.1.2 C市急救中心组织架构
        3.1.3 C市急救中心收支业务的特点
    3.2 C市急救中心收支业务的内部控制现状
        3.2.1 收入控制制度现状
        3.2.2 票据控制制度现状
        3.2.3 支出控制制度现状
        3.2.4 债务控制制度现状
第四章 C市急救中心收支业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单位层面的问题
        4.1.1 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4.1.2 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4.1.3 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
        4.1.4 信息与沟通存在的问题
        4.1.5 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4.1.6 单位层面的问题统计
    4.2 业务层面的问题
        4.2.1 收入控制方面的问题
        4.2.2 票据控制方面的问题
        4.2.3 支出控制方面的问题
        4.2.4 债务控制方面的问题
        4.2.5 业务层面的问题统计
    4.3 C市急救中心收支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内部原因
        4.3.2 外部原因
第五章 C市急救中心收支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的策略与保障
    5.1 C市急救中心单位层面收支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5.1.1 收支业务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策略
        5.1.2 收支业务风险评估的优化策略
        5.1.3 收支业务控制活动的优化策略
        5.1.4 收支业务信息与沟通的优化策略
        5.1.5 收支业务监督机制的优化策略
        5.1.6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总结
    5.2 C市急救中心业务层面收支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5.2.1 收入控制的优化策略
        5.2.2 票据控制的优化策略
        5.2.3 支出控制的优化策略
        5.2.4 债务控制的优化策略
        5.2.5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总结
    5.3 C市急救中心收支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的保障措施
        5.3.1 政策与制度保障
        5.3.2 人才与资金保障
        5.3.3 信息与技术保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C市急救中心收支业务内部控制访谈提纲及部分记录
    附录2:C市急救中心内部控制现状调查问卷

四、强化审计监督 建立完善成本真实性保证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D]. 张艺琼. 西北大学, 2021(12)
  • [2]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部门预算机行审计问题探析 ——以S市审计局审计J部门为例[D]. 邵乐琦.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以建行N市分行为例[D]. 朱真微.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D]. 范慧斌.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D]. 刘琨. 吉林大学, 2021(12)
  • [6]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优化研究[D]. 马雨.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7]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的应用研究 ——以A企业为例[D]. 苑文露.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研究[D]. 郭旭.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10]C市急救中心收支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毛浩冉.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加强审计监督,建立健全成本真实性保证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