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红层论文_林宝玉,李明,武振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相红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相,鄂尔多斯,陆棚,成因,晚期,逸度,西藏自治区。

海相红层论文文献综述

林宝玉,李明,武振杰[1](2019)在《西藏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作者及前人对西藏地区泥盆纪地层学、古生物学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该区泥盆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整理。共识别出6层(套)海相红层,它们是:早泥盆世扎西岗组海相红层(洛赫柯夫阶—布拉格阶)(XDRB1)和春节桥组上部海相红层(埃姆斯阶)(XDRB2),中泥盆世海通组海相红层(艾费尔阶)(XDRB3)和丁宗隆组底部海相红层(吉维阶)(XDRB4),晚泥盆世查果罗玛组(下部)海相红层(弗拉斯阶)(XDRB5)和羌格组顶部海相红层(法门阶)(XDRB6)。所有海相红层均形成于近岸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因此,属于浅水-半深水陆棚红层,此外,还讨论了中国南方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全球法门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明,林宝玉,李五福,严玉峰,王国良[2](2019)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参照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样品分析结果,在柴北缘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梳理和识别出了19层海相红层。其中,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了12层海相红层,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了7层海相红层。除奥陶纪石灰沟组海相红层(QORB3,QORB4,QORB5及QORB6)为深水大洋红层外,其余15层海相红层均属浅水—半深水陆棚红层。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所含化石,本文初步论述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我国主要块体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对比。上述研究对进一步开展全国乃至全球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红层分布及对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资料。此外,通过国内同期红层的对比,本文还讨论了河北唐山寒武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中国南方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早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姜莲婷,孙杰,胡立天,詹文欢,唐琴琴[3](2019)在《南海IODP 349航次U1434站位海相红层成因——来自漫反射光谱与X荧光光谱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IODP349航次首次在南海发现的大洋红层,与ODP124航次苏禄海、苏拉威西海大洋红层以及叁水盆地陆相红层相似,都具有直接覆盖于大规模岩浆岩之上的特征,对于揭示红层与岩浆热事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自上而下采集U1434站位灰绿色—红棕色海相沉积序列进行测试分析,并设计实验模拟沉积—成岩过程中氧逸度和地热温度对红层色素形成的控制作用,通过红色与非红色沉积、实测与实验样品的对比分析,探讨红层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采用漫反射光谱、荧光光谱分析以及二价铁滴定测试,量化分析了海相沉积与实验样品的颜色红度值、针铁矿、赤铁矿与不同价位铁元素的含量,得到以下新认识:U1434站位红色—非红色海相沉积均形成于较高的氧逸度条件,水体氧化还原环境的差异并不是控制红色与非红色沉积的主要因素; U1434站位大洋红层直接覆盖大洋玄武岩,起源于沉积—成岩阶段的高地温作用;陆相红层和白垩纪海相红层均分布于相应时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带,暗示了红层对地质热事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4期)

薄婧方,姚建新,林宝玉,刘惟庆,李明[4](2019)在《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叁迭纪海相红层分布及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合分析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的叁迭纪地层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研究区叁迭纪海相红层的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叁迭纪海相地层中初步识别出5组12段海相红层,分别是:飞仙关组(大冶组)红层(印度阶)、嘉陵江组红层(奥列尼克阶)、雷口坡组(巴东组)红层(安尼阶)、天井山组红层(拉丁阶)和马鞍塘组红层(卡尼阶),并将这些红层与相邻地区(湖北中西部和贵州)叁迭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研究区所有海相红层均属于滨海-浅海陆棚相红层,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叁迭纪海相红层的碎屑物质及Fe_2O_3主要来源于康滇古陆和龙门山等高地。同时,文中还探讨了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叁迭纪海相红层纵向分布与古气候、古纬度、水深、植被、矿产、岩石颜色、构造运动等之间的关系。上述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全国乃至全球叁迭纪海相红层分布规律研究和时代对比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明,林宝玉,宋妍妍[5](2019)在《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曾经考察过的西藏自治区主要研究剖面(即:聂拉木、定日、定结和申扎剖面)重新研究,参照国内已知的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资料,对西藏地区奥陶系和志留系的海相红层进行系统研究。在西藏奥陶—志留系中,识别出11层海相红层。其中,在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6层海相红层,在志留纪地层中识别出5层海相红层。已识别出的11层海相红层中,除奥陶纪青泥洞组海相红层(XORB1)属于深水大洋红层外,其它10层海相红层均属于浅水-半深水的陆棚红层。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所含化石,本文初步讨论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我国主要地区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林宝玉,任纪舜,李明,武振杰[6](2018)在《中国主要块体奥陶纪达瑞威尔期(Darriwilian)晚期—凯迪期(Katian)早期海相红层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国主要块体奥陶纪达瑞威尔期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岩石学的特点,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9个块体,其中包括5个主要块体(扬子克拉通、中朝克拉通、塔里木克拉通、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北坡)中达瑞威尔晚期—凯迪期早期海相红层的分布、岩性特征和古动物群。它们的岩性特征:如红色灰岩;古生物群特征:如牙形石Pygodus serra动物群,P.anserinus动物群和Hamarodus europaeus动物群,珊瑚Yohophyllum动物群,以及头足类Sinoceras chinense动物群均十分相似或相同。这就充分阐明,中华古陆块群(包括扬子、中朝和塔里木克拉通等)与冈瓦纳古陆北缘古陆块群(包括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北坡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能在此之前它们同属于冈瓦纳古陆。这对于阐明中华古陆块群与冈瓦纳古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将海相红层分为两类:陆棚红层和大洋红层。陆棚红层主要见于寒武纪至叁迭纪,大洋红层主要见于白垩纪至现代。(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张小乐,刘建波,王怿,戎嘉余,徐洪河[7](2016)在《华南扬子区志留纪特列奇中晚期海相红层古地理恢复及形成背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区域地质资料,恢复了华南扬子台地志留纪特列奇中晚期(Crenulata笔石带)海相红层的古地理分布形式。它们的分布特征表明,华夏古陆和川中古陆为碎屑红层的沉积提供了富含叁价铁的物源,是该套红层能够形成的最基本地质因素。初步的沉积学研究表明,该套红层沉积于叁角洲体系中。现在红层的残留厚度,受到扬子区在特列奇期之后长期抬升与剥蚀的影响。通过与西欧和北美同期红层的对比研究,表明不论在区域上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志留纪海相红层的发育均与相对低海平面时期密切相关。志留纪中期冰川作用发生之前,下降的海平面,海水由还原态变为氧化状态,以及变冷的气候等因素,可能共同促进了该期海相红层在世界范围内的发育。(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9-23)

武振杰,林宝玉,姚建新,姚翔[8](2015)在《鄂尔多斯周缘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相红层是红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前人地层学、古生物学等资料基础上,笔者在鄂尔多斯周缘露头区针对奥陶纪海相红层进行了专门研究,从中识别出7套奥陶纪海相红层。借助于对应地层中已报道的笔石、叁叶虫、珊瑚等不同化石类别的特征分子、典型化石带或化石组合,基本确定了这7套海相红层的形成时代:自下而上分别为特马豆克期、弗洛期晚期(也许包括大坪期早期)、大坪期、达瑞威尔期、桑比期、凯迪期早期和凯迪期晚期。建立了鄂尔多斯周缘奥陶纪海相红层对比表,分析了奥陶纪海相红层形成环境和古地理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武振杰,林宝玉,姚建新,姚翔[9](2015)在《鄂尔多斯周缘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相红层是红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前人地层学、古生物学等资料基础上,笔者在鄂尔多斯周缘露头区针对奥陶纪海相红层进行了专门研究,从中识别出7套奥陶纪海相红层。借助于对应地层中已报道的笔石、叁叶虫、珊瑚等不同化石类别的特征分子、典型化石带或化石组合,基本确定了这7套海相红层的形成时代:自下而上分别为特马豆克期、弗洛期晚期(也许包括大坪期早期)、大坪期、达瑞威尔期、桑比期、凯迪期早期和凯迪期晚期。建立了鄂尔多斯周缘奥陶纪海相红层对比表,分析了奥陶纪海相红层形成环境和古地理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王泽九先生八十华诞”专辑》期刊2015-09-01)

胡修棉[10](2013)在《显生宙海相红层的分布、类型与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海相沉积的特殊类型,显生宙海相红层是一个符合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穿越地球圈层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研究潜力和价值。本文对除白垩纪之外的显生宙海相红层的分布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归纳。据初步统计,红色灰岩出现12套,红色泥质岩有6套,分布于显生宙的不同时代。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海相红层的四种成因机制,包括红色灰岩的两种成因机制:(1)自生致色铁氧化物形成于沉积时的氧化条件;(2)自生致色铁氧化物形成于沉积时的铁细菌媒化作用;红色泥质岩的两种成因机制:(3)致色铁氧化物来源于陆地风化;(4)自生致色铁氧化物形成于低沉积速率条件。(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3年03期)

海相红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参照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样品分析结果,在柴北缘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梳理和识别出了19层海相红层。其中,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了12层海相红层,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了7层海相红层。除奥陶纪石灰沟组海相红层(QORB3,QORB4,QORB5及QORB6)为深水大洋红层外,其余15层海相红层均属浅水—半深水陆棚红层。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所含化石,本文初步论述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我国主要块体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对比。上述研究对进一步开展全国乃至全球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红层分布及对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资料。此外,通过国内同期红层的对比,本文还讨论了河北唐山寒武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中国南方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早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相红层论文参考文献

[1].林宝玉,李明,武振杰.西藏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J].地质学报.2019

[2].李明,林宝玉,李五福,严玉峰,王国良.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J].地质学报.2019

[3].姜莲婷,孙杰,胡立天,詹文欢,唐琴琴.南海IODP349航次U1434站位海相红层成因——来自漫反射光谱与X荧光光谱的制约[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4].薄婧方,姚建新,林宝玉,刘惟庆,李明.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叁迭纪海相红层分布及时代[J].地质学报.2019

[5].李明,林宝玉,宋妍妍.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J].地球学报.2019

[6].林宝玉,任纪舜,李明,武振杰.中国主要块体奥陶纪达瑞威尔期(Darriwilian)晚期—凯迪期(Katian)早期海相红层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18

[7].张小乐,刘建波,王怿,戎嘉余,徐洪河.华南扬子区志留纪特列奇中晚期海相红层古地理恢复及形成背景初探[C].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8].武振杰,林宝玉,姚建新,姚翔.鄂尔多斯周缘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J].地球学报.2015

[9].武振杰,林宝玉,姚建新,姚翔.鄂尔多斯周缘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C].《地球学报》“王泽九先生八十华诞”专辑.2015

[10].胡修棉.显生宙海相红层的分布、类型与成因机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3

论文知识图

松科1井红层、绿层、灰层的时代分布...贵池地区地质简图贵州赫章草子坪剖面与云南曲靖潇湘水...志留纪兰多维列世中国各板块关系示意...岔河剖面丙南组下部介壳砾岩260 Ma以来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和演化趋...

标签:;  ;  ;  ;  ;  ;  ;  

海相红层论文_林宝玉,李明,武振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