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二相编码论文_陈亮,张景中,滕鹏国,王晓京

导读:本文包含了随机二相编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图像,多普勒,光学,分数,二相,宿主,灰度。

随机二相编码论文文献综述

陈亮,张景中,滕鹏国,王晓京[1](2017)在《随机二元扩展码: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存储系统的编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存储容量快速增长,备份容灾存储效率低的缺陷日益明显,基于纠删码的容灾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应用于存储系统的纠删码研究起步较晚,可供选用的码类少,并且大多数属于通信领域的编码方法,不能很好满足存储领域的特殊需求.该文将提出一种新颖的存储编码方法,称为随机二元扩展码(Random Binary Extensive Code,RBEC),为数据容灾存储系统提供一种新的选择.RBEC是一种基于异或运算的系统码,编码矩阵由一个单位阵和一个随机阵构成,采取自底向上的设计模式,通过控制随机矩阵中各个元素生成,达到码字整体上高性能.相比其他传统码类,RBEC参数具有动态调整能力,其编码矩阵的行列可以自由伸缩.进而,存储系统可根据应用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码率和纠删能力.对于(k,δ,t)参数RBEC码,该文给出了容任意t删除错的成功译码概率下界及其证明,并指出通过增加δ值可使译码概率下界无限趋近1(100%).为了提高译码效率,该文进一步给出了一种简化译码矩阵规模的方法.最后介绍了RBEC在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石剑[2](2014)在《基于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单随机位相编码》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技术应用到信息安全领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American Banknote Holographic公司将全息防伪技术用于信用卡的制作中,由于这种全息图片可以大批量快速复制,成本较低,且人们可以直接通过眼睛观察,辨别真伪,因此基于彩虹全息的防伪技术在安全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光电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全息图片变得极易被仿造,彩虹全息防伪技术面临着严峻挑战。1995年,Bahram Javidi、Philippe与Refregier把双随机位相的概念引入光学图像加密,提出了双随机位相编码加密技术,从此用随机位相掩模来实现图像加密的序幕被拉开了。随着人们对加密技术的深入研究,先后提出了基于分数傅里叶变换、变形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双随机位相编码理论、基于菲涅耳域的光学图像加密理论,然而对单随机位相编码理论还没有系统的介绍。本文首先介绍了空间滤波的基本理论,并将随机位相掩模应用于滤波系统,详细阐述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双随机位相编码系统、单随机位相编码系统的加密和解密过程,诠释了其物理机制,并将两种加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针对傅里叶变换要求准确给出透镜的焦距且在实际应用中难准确实现的缺点,提出了以分数傅里叶变换为结构基础的单随机位相编码;根据球面波位相分布与位相掩模位相分布相似的特点,提出了球面波照明条件下的单随机位相编码,该加密方法不仅可获得与双随机位相编码同样的加密效果,且减少了系统光学元件,简化了系统的光路设置,减少了实际操作中部分光能的损失,降低了相干噪声的影响。文中详细阐述了平面波照明条件下的单随机位相编码、球面波照明条件下的单随机位相编码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分别给出了通过两种加密方法得到的加密图像的复振幅分布,且对解密后的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从密钥、入射光类型、加密系统的安全性等方面对两种加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在上述理论推证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验证了两种加密理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对各个密钥在解密过程所起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4-11)

陈刘,顾济华,周皓[3](2007)在《基于正态散斑干涉的双随机幅-相编码光学加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将散斑干涉应用于光学加密的方法。在任意一束散斑干涉光路中放置含二值信息的相位掩膜,由散斑干涉产生实振幅型加密图像,移去相位掩膜可得到解密密钥。该方法用双随机幅—相进行编码加密,提高系统安全性,更换密钥方便,解密图像信噪比高,可用于大信息量二值图像加密。加密图像是实值,便于显示或打印。本文给出了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周昕[4](2006)在《双随机位相编码技术—仿射密码的光学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回顾双随机位相编码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已有双随机位相编码方案的基础上,本文对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光学信息保密的密码学原理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对其安全性等问题做了较详细的分析讨论,同时就某些具体的应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提出双随机位相编码技术对光学图像的加密应属于密码学上的仿射密码,它实际上是仿射密码在光学上的一种实现;其信息保密功能源于充分利用了扩散和混淆技术,将明文与密文、密钥与密文之间的对应关系复杂化,从而达到置乱明文的目的:系统地分析了基于双随机位相编码技术的密码体制具备的五个要素以及该密码体制的理论安全性和实际安全性;根据光学成像公式,说明了基于光学4f系统和菲涅耳衍射域的双随机位相编码技术中,原始图像与加密图像之间的仿射映射关系;应用仿射密码模型和随机过程相关理论讨论了加密图像的统计特性,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加密图像可看作是高斯型白噪声随机过程;对基于双随机位相编码技术的密码体制在密码学上具有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概述了二维离散多重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光学图像加密技术,指出其对图像的加密原理依然是属于仿射密码范畴,并推导了基于标准加权类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双随机位相编码过程的仿射映射表达式;对基于光波传播的二次位相系统(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03-28)

周昕,陈建国[5](2004)在《双随机位相编码信息隐蔽传递过程中的融合和重构图像质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具有高度保密性的双随机位相编码技术,通过灰度迭加方法将编码信息的实部和虚部同时隐藏在一幅足够大的宿主图像中。在提取隐藏图像过程中直接对携带隐藏信息的融合图像进行处理,不需要利用原始宿主图像,且重构图像的质量较好,不受宿主图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融合和重构图像质量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对于确定的宿主图像和隐藏图像可通过调整迭加权重得到最佳效果。(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04年05期)

周昕,陈建国[6](2004)在《通过宿主图像隐蔽传递双随机位相编码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图像隐藏和双随机位相编码技术提出了一种隐蔽传递信息的方法 ,可以把一幅或多幅需隐蔽传递的图像经双随机位相编码后隐藏在另一幅任意选取且足够大的宿主图像中。而在恢复隐蔽图像时 ,可直接对携带隐藏信息的融合图像进行处理 ,不需要利用原始宿主图像 ,且重构图像的质量较好 ,不受宿主图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04年04期)

李曙光[7](2004)在《双随机位相编码及联合变换相关检测在全息防伪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围绕双随机位相编码全息图和联合变换相关检测相结合的防伪应用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从理论上对双随机位相编码和利用联合变换相关对其进行检测的原理进行了分析。 然后,建立双随机位相编码、全息记录和联合变换相关检测的光学实验系统,采用光刻胶记录双随机位相编码复振幅图像的全息图,分别用光学联合变换相关和光电混合联合变换相关两种方法进行了相关峰检测和解码检测。光电混合方法采用CCD记录联合变换功率谱,计算机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直接给出相关输出的快捷方法。同时对光学方法和光电混合方法相关检测系统中影响检测效果的若干条件,如功率谱记录时的离焦量和记录编码图像的不同尺寸等进行了实验研究。 最后,给出了不同检测方法的实验结果,并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了功率谱记录时的离焦量、编码图像记录尺寸对检测效果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讨论了CCD分辨率和离散傅里叶变换等因素对光电混合检测效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4-05-01)

刘建新,陈惠连[8](2001)在《伪随机脉间二相编码的多普勒频率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二相编码信号一样,伪随机脉间二相编码信号除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相关特性好、低截获、易于实现的特点外,其对多普勒频率仍具有敏感性,因此该类信号大都应用在多普勒频移变化较窄的场合。对于多普勒频移变化范围较宽的情况,必须针对多普勒频(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期刊2001-06-30)

王薇,张思炯,林铁生[9](1999)在《利用随机位相编码技术对光学图像进行保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随机位相编码技术对光学图像进行保密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两个随机位相掩模将振幅识别的初始图像编码为复振幅稳定的白光噪声,使仅对光强敏感的探测器无法接收.保密图像再现所采用光学方法具有最大的光学效应.(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技术与信息》期刊1999年03期)

顾红,刘国岁,朱晓华,孙光明,孙延波[10](1995)在《随机二相编码连续波雷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新型噪声雷达即随机二相编码连续波雷达作了系统研究。分析了该雷达波形的概率分布、平均模糊函数以及脉冲压缩后距离旁瓣的概率分布,提出了一种抑制距离旁瓣的统计处理方法,通过多级统计处理后可保证峰值距离旁瓣低于-30dB,同时给出了系统参数的设计,并讨论了该噪声雷达的多普勒容限扩展问题,分析表明,该噪声雷达能同时测定远距离和高速目标。(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1995年12期)

随机二相编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光学技术应用到信息安全领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American Banknote Holographic公司将全息防伪技术用于信用卡的制作中,由于这种全息图片可以大批量快速复制,成本较低,且人们可以直接通过眼睛观察,辨别真伪,因此基于彩虹全息的防伪技术在安全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光电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全息图片变得极易被仿造,彩虹全息防伪技术面临着严峻挑战。1995年,Bahram Javidi、Philippe与Refregier把双随机位相的概念引入光学图像加密,提出了双随机位相编码加密技术,从此用随机位相掩模来实现图像加密的序幕被拉开了。随着人们对加密技术的深入研究,先后提出了基于分数傅里叶变换、变形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双随机位相编码理论、基于菲涅耳域的光学图像加密理论,然而对单随机位相编码理论还没有系统的介绍。本文首先介绍了空间滤波的基本理论,并将随机位相掩模应用于滤波系统,详细阐述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双随机位相编码系统、单随机位相编码系统的加密和解密过程,诠释了其物理机制,并将两种加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针对傅里叶变换要求准确给出透镜的焦距且在实际应用中难准确实现的缺点,提出了以分数傅里叶变换为结构基础的单随机位相编码;根据球面波位相分布与位相掩模位相分布相似的特点,提出了球面波照明条件下的单随机位相编码,该加密方法不仅可获得与双随机位相编码同样的加密效果,且减少了系统光学元件,简化了系统的光路设置,减少了实际操作中部分光能的损失,降低了相干噪声的影响。文中详细阐述了平面波照明条件下的单随机位相编码、球面波照明条件下的单随机位相编码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分别给出了通过两种加密方法得到的加密图像的复振幅分布,且对解密后的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从密钥、入射光类型、加密系统的安全性等方面对两种加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在上述理论推证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验证了两种加密理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对各个密钥在解密过程所起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进行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随机二相编码论文参考文献

[1].陈亮,张景中,滕鹏国,王晓京.随机二元扩展码: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存储系统的编码[J].计算机学报.2017

[2].石剑.基于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单随机位相编码[D].山西师范大学.2014

[3].陈刘,顾济华,周皓.基于正态散斑干涉的双随机幅-相编码光学加密技术[J].激光杂志.2007

[4].周昕.双随机位相编码技术—仿射密码的光学实现[D].四川大学.2006

[5].周昕,陈建国.双随机位相编码信息隐蔽传递过程中的融合和重构图像质量的研究[J].光学技术.2004

[6].周昕,陈建国.通过宿主图像隐蔽传递双随机位相编码信息[J].激光杂志.2004

[7].李曙光.双随机位相编码及联合变换相关检测在全息防伪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4

[8].刘建新,陈惠连.伪随机脉间二相编码的多普勒频率补偿[C].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2001

[9].王薇,张思炯,林铁生.利用随机位相编码技术对光学图像进行保密[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1999

[10].顾红,刘国岁,朱晓华,孙光明,孙延波.随机二相编码连续波雷达的研究[J].电子学报.1995

论文知识图

雷达常用的信号波形模糊函数图脉组伪随机二相编码脉冲串信...二相编码连续波雷达信号处理框图二相编码信号频谱图毫米波多载波雷达探测时的目标航迹显示二相编码连续波雷达简明框图

标签:;  ;  ;  ;  ;  ;  ;  

随机二相编码论文_陈亮,张景中,滕鹏国,王晓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