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育;美育;渗透

作者简介:支红娟,任教于山西省平遥县朱坑三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很多教育家都把语言教学与美育的阐述联系结合起来。如蔡元培就将文艺看作是人一种直观的充满想象力的意志活动。而文学家乃注意于色、声、香、味之观赏的描写与印证,完全为超实用的。”他还指出艺术的种类,不外乎视觉的和听觉两大类,而文学则是综合视、听两觉的。语言教学恰好也具备了实施美育的基础条件。可见,向学生实施美育也不单单是美术课的事情,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倡课堂改革的今天,美育日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和青睐。教师也应当多挖掘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的交叉知识点,以提高课堂效率与课堂的容纳性。

在实际的教学经验积累过程中,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学生渗透美育:

一、让学生品味语言的形象美

谈形象先谈意象。文学艺术以意象为中心。“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便是“意象”,是主体与客体契合、思想与形象渗透、情与景的交融。可分为仿象、兴象、喻象和抽象。也就是常说的写景抒情中的“景”,托物言志中的“物”。我们理解作品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先分析一连叠用的九个意象,让学生感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夕阳、游子等,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继而感受到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在语文课堂上分析人物形象,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着重从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上抓住人物性格闪光的一刹那,让学生领悟文章所载之道。如《藤野先生》一文,首先分析作者初见藤野的相貌、穿着、声调的外貌描写,尤其是为“我”添改笔记、修正血管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等真切感人的语言、行动细节描写,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的美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把握住这一人物形象特征,这是理解全篇爱国主义主题思想的关键。

二、让学生体验美文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体和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其要求也是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境界,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有我之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意象世界是文艺的核心,但是由于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是文艺的最高层次和阶段。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诗歌、散文,细细品味作品中的意境美,对陶冶情操、修养性情、培养高品位的审美情趣都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引导、联想,将学生带进作品的美的境界中,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的生活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去深入体察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在谈到意境时说,有意境则自成高格。王维《使至塞上》就是这种“自成高格”的优秀作品。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引导学生重点读懂创造意境的诗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让学生联想影视镜头塞外大漠图景,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在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远处独起的一股炊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把我们的视线引向苍天白云。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圆”字叫人视通万里。逼真传神,气象雄浑而宏大,使人感受到落日像车轮似的滚入浩荡黄河的尽头,美不胜收,难以言其妙处。

三、让学生感悟诗词的文情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纵观中学语文教材的众多篇章无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们有的通过深邃的意境来展现,有的通过写景抒情来表达,有的因事缘情,有的直抒胸臆,尤其是古往今来那些志士仁人用鲜血、生命凝成的诗章,更是情浓如血、意醇似酒、感人肺腑。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这样以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感情来触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感知美,产生美感。

教学中,可通过分析、讲解,循循诱导,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使其产生情绪体验。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是笔者以课外诗词介绍给学生的。先介绍了词的背景和毛主席谈到的当时作词的情形,接着逐句逐字分析了这首词。学生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慷慨悲壮,英雄落寞之情划破长空,直上云天。空前感染,为之耸然动容。但下阕豪壮之气冲天而起,凝结了诗人奋发突破之感。“苍山如海,残阳如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几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最后获得成功。有人说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此言极是。笔者相信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然受益匪浅,这就是情感的力量。

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课文中这种醇意浓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学习传统美德,继承优良作风,就无形地为学生树立起了一座追求崇高理想、献身壮丽事业的丰碑。

四、学生诵读经典的音韵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用语言来建构审美意象,表达思想感情。高尔基也说过同样的话“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文学语言有别于科学语言,其具象化、生动性、凝练含蓄令人惊叹。只有通过对文学语言的细致品味,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驾驭语言的技能。如果不理解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真正内涵,便不可能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精髓,更不可能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就更谈不上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了。

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作品优美的语言。“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訢合于无间”,然后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语文教材中的作品,用文字来传达语言,这就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我们必须以审美经验来实现建构意象,通过表情朗读,领会语言美丽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审美对象、审美方式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理解作品的内涵。如在《海燕》的教学过程中,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抑扬顿挫的声韵中感受作者高扬的浪漫激情、磅礴气势,在头脑中映现出在大海上勇敢高傲飞翔的海燕这一壮丽的形象,浮现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生动壮阔画面,体会到革命风暴将要席卷大地的气势与涵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生活中让学生更多地发现美,感知美,鼓励他们在作文教学中创造美。

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也可以说,语文教育就是美育的一部分,美育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旭晓.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甘永林.让美充盈我们的课堂[J].成都教育学报,2006(6).

[3]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山西省平遥县朱坑三中

邮政编码:031105

标签:;  ;  ;  

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