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佳:乾隆时期哲赫忍耶的传播及其要素分析论文

刘文佳:乾隆时期哲赫忍耶的传播及其要素分析论文

摘 要:哲赫忍耶作为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教派,其创立与我国乾隆时期西北特殊的人口构成、文化特征和地理交通特征有紧密联系。清乾隆年间,该派由马明心创立并迅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该派采用相比老教虎夫耶更有效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从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信徒日众。但随后在与老教的矛盾中,因处理不当被清政府予以取缔并引发了当地社会混乱。这一事件虽鲜见于学术研究,却对当今西北民族地区宗教传播的有序、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哲赫忍耶;传播;乾隆时期

伊斯兰教自公元7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后,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约在唐代时传入中国,到了元代,欧亚大陆呈现出民族大迁徙的局面,于是,中亚和西亚的大批穆斯林随军纷纷进入中国,并开始在漠北蒙古和内地传播伊斯兰教[1]。明代时,起源于中亚的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中的各种修道思想又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传播,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这种思想在西北回族重要聚居地的河湟地区,逐渐产生了一种与当地社会制度和传统儒、道思想紧密融合的本土化宗教制度,统称为门宦。

核电工程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这就决定了核电建设成本管理必须从项目源头抓起,项目前期投入的合理与否,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成本,并对下阶段的造价控制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必须从前期准备、投资决策、管理模式选择等前期阶段实行成本精益化管理,实施精益化管理不仅仅在于控制项目前期投资,更积极的意义在于在当前标杆电价政策机制下对提高核电经济性和竞争力是十分紧迫必要的。

清代,西北成为穆斯林众多且信仰多样的地区,因此,门宦制度在这里不断衍生出新的学派,先后分化出嘎得仁耶、虎夫耶、哲赫忍耶和库布仁耶四大门宦。而在称谓上,西北穆斯林又通常将这四大门宦按创立时间的早晚俗称为新教、老教。

一、清乾隆年间哲赫忍耶产生的背景

哲赫忍耶(以下简称“新教”)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公开的、响亮的”,其在教派上属逊尼派,教法上属哈乃斐学派。最初由波斯人艾卜·玉素甫·哈木丹创建于波斯。后经阿布都·嘎德尔·吉拉尼充实,在波斯得以发展并随军队和商队传入伊拉克与中亚。大约在16世纪明朝中叶,其沿古丝绸之路逐渐传入新疆的莎车、叶城和喀什等地,当时被称之为黑山派。该派发展至乾隆时期,逐渐东进传播到陕、甘所属的穆斯林聚居地。此时,甘肃循化马明心从中亚学习苏菲主义归国,遂创立哲赫忍耶,首先在河州及其边外地的循化周边的回族、撒拉族中进行广泛传播,且自命为新教[2](P13),作为与老教虎夫耶的区别。

随着国家对科技经费投入的逐年增长,加强对科技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已经成为科技管理的核心问题[1]。加强对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经费的有效管理,直接关系到科技项目(课题)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对于提高国家及地方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乾隆时期,新教之所以能够创立,与我国西北特殊的传播条件有着密切关系。首先,在地理交通位置上,西北处亚欧大陆腹地,是连接中亚、西亚伊斯兰世界与东亚、南亚佛教世界的交通纽带,也是两大宗教相互影响与融合的中心地带。至乾隆时期,回族在西北形成了几处固定的聚居地,其中,河湟地区最为著名,并以此为重要据点,通过清代西北官道和商道向周边传播伊斯兰教。

图6给出了模拟电弧故障的过程,当电弧再次发生时,文献[13]中的初级电弧模型开始生效并产生初级电弧特性。在每个时间步长下,通过求解电弧方程可以得到电弧电导率,而电弧电导率的倒数则通过TACS转化为时变电弧电导。次级电弧是一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度复杂现象,在断路器打开后,利用文献[14]中基于具有重燃电压特性的反向并联双二极管电路的仿真技术对次级电弧进行仿真。通过EMTP线路常数程序计算线路参数,同步电机(SM)和TACS用于核电站的调速器和励磁系统[15],在750 kV架空输电线路系统的双回路中线路1上产生故障,如图7所示。

宗教传播是指信仰某种宗教的信徒、群体、民族或是组织通过传播媒介宣扬其超人间、超自然理念及由此引发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扩展其社会影响、扩大信徒群体的宗教信息传递、接受与回馈过程[4]。它具有三个传播要素,一是传播主体,即传播者,又被称为信源,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二是传播内容,即所要传播的教义及由此引发的崇拜实践;三是传播媒介,包含教义传播的工具、手段和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两层含义,其发达程度决定着传播的速度、范围与效率。笔者据此传播要素,试梳理乾隆新教的传播过程。

在新教的传播过程中,充当传播者角色的主要是其创建者和信徒,其中,最为核心的传播者应是创立人——马明心。雍正六年(1728),马明心随叔父前往麦加朝觐,并在耶曼(今也门)跟随穆罕默德·布录·色尼学习长达15年。乾隆五年(1740),马明心回到中国,初在甘肃官川创立并积极传播哲赫忍耶新教,至乾隆九年(1744),新教进一步发展,开始在河湟一带传授教义。因受到众多“阿林”拥护继而前往循化、河州、定西和兰州传播新教,并从世居循化的撒拉族中吸收了一批老教阿訇、满拉为信徒,形成一个可以与河湟地区原本占优势地位的老教虎夫耶分庭抗礼的新苏菲派别。之后,马明心的传教活动受到老教的排斥,这成为新教早期传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马明心被迫离开循化,辗转多地进行秘密传教,最后定居于甘肃定西官马川马家堡继续传教。此时,新教已被河湟许多穆斯林接受,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并吸引甘、青、宁及云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好道之士千里来访。此时,定西官马川马家堡成为新教传播的重要场所,新教因此又被称为官川门宦,尊称马明心为官川耳则子(尊贵之意),遂成为新教道祖。作为传播者,马明心的传教活动无疑是成功的,他既创建了“哲赫忍耶”新教,也是新教传播过程中的“意见领袖”,对新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新教广为传播的要素分析

其次,在民族文化上,新教的创立地和传播地(循化与河州),在元明清时期是西北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重要城镇。伊斯兰教能传入循化,与自明代就世居此地的撒拉族族源有密切关系[3],可以说,伊斯兰教在循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撒拉族形成的过程。而河州至清初时已是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教众的重要聚居地之一。所以,清乾隆时期,循化、河州所在的河湟地区,文化上属于西北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区,伊斯兰教在这里被广泛信仰和传播。据清《循化厅志·寺院志》载,循化有31座清真寺院就初建于乾隆时期。

(一)传播者——信源

最后,在社会经济上,一方面,河湟地处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壑地貌显著,对外交通不便,商品流通困难。同时,黄土土质松软且流动性强,造成这里土壤肥力弱,不宜长期进行农业耕作,物产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世居于此的回族、撒拉族将更多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外出商贸和追求伊斯兰精神信仰。另一方面,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将西北回族视为危险民族。在政治压迫下,当时的回族也必将通过强化信仰来寻求更多的心理安慰,并在信仰中探求适应当时社会环境的宗教形式。

(二)传播内容——讯息、信息

在宗教经典方面,新教除视《古兰经》和“圣训”为经典外,还将《卯路略》《热什哈尔》和《道统史传》等作为内部经典。在教义、规范等方面,新教传播“敬主赞圣”“尊经从训”的教义。此外,在教义传承上,新教主张教门“传贤不传子”,并在传播时规劝老教信众及时遵经革俗,这赢得了部分老教中学识渊博的下层信众的支持,纷纷改信新教[5](P275)。同时,新教也强调“海的也”要用于周济穷人,反对阿訇利用施舍聚敛财富,主张收取廉价的诵经报酬,并将报酬用于施济贫困信众。这种“入其教者皆有周济”[6](P33)的原则,使新教获得了多数贫苦穆斯林的支持,并在底层穆斯林中广泛传播,被称之为“穷人教派”。

(三)传播媒介——传播途径

就新教而言,在传教方式上,实行道堂和教坊三级制,较之老教的教主集权制,一则扩大了传教的区域,能获得更多的信徒。二则教权中分工更细,各司其职,能更好地传播教义和吸引“好道之士”。三则教堂、经堂教育也是新教传教中重要的组织传播方式,发挥着积极作用。新教在传播伊始,就注重建经堂来扩大传教影响。乾隆三十四年(1769),因新、老教争执不断,老教将新教控诉至循化厅同知处,新教遂被判暂时关闭先前新建传教的三所寺院,至两派合好之日方能重新开放,率其教众礼拜。四则新教教权的传承遵循“传贤不传子”的传播方式,可视为一种人际传播,比起老教的教主世袭制,这种传播方式因提倡纳贤不纳亲,更受下层信众欢迎。新教通过这种特殊的人际传播共历经两姓三家,四个分支门宦,传承了八代教主的教史。

从上述三个要素可以看出,新教在传播前期之所以影响广泛,主要原因在于原则和具体实施方式更接近生产基层,更能被广大下层信众所接受,虽然后续发展失控,但前期的传播过程对当今西北民族地区宗教传播的有序、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邱树森.元初伊斯兰教在中国北方和西北的传播[J].回族研究,2001(1):76-80.

[2]龚景瀚,李本源.循化志·卷1·建置沿革[G]//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陈渭泉.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

[3]李兴华.循化伊斯兰教研究[J].回族研究,2009(1):103-120.

[4]唐晓峰.从宗教传播诸要素看东正教在中国的传播[J].世界宗教文化,2012(6):30-35.

[5]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M].3版.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6]龚景瀚,李本源.循化厅志·卷八·回变[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中图分类号:B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3-0022-02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3.009

收稿日期:2019-03-05

作者简介:刘文佳(1984—),女,陕西扶风人,西北政法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法律文化。

(责任编辑:陆水东)

标签:;  ;  ;  ;  ;  ;  ;  ;  ;  ;  ;  

刘文佳:乾隆时期哲赫忍耶的传播及其要素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