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尺度论文_高冬冬,丹利,范广洲,彭静,杨秀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百年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尺度,石笋,夏季,气候变化,视域,事件,时间。

百年尺度论文文献综述

高冬冬,丹利,范广洲,彭静,杨秀静[1](2019)在《地球系统模式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百年尺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6个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1901~2005年NPP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气候因子分析了NPP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百年来全球NPP呈现上升趋势,模式集合平均的趋势系数为0.88,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北半球的趋势比南半球明显。(3)近百年来800g(C) m-2a-1以上的NPP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美洲赤道地区、非洲赤道地区、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的热带雨林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非洲北部地区、亚洲大陆干旱半干旱区以及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3)全球NPP与气温百年演变在大部分地区主要为正相关关系,仅在赤道附近的南美洲、非洲以及印度地区为负相关关系,主要由于这些地区辐射是NPP的限制因子。全球NPP与降水的百年变化在大部分地区也主要是正相关关系,在非洲北部到西亚中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为负相关关系。(4)6个地球系统模式在全球21个区域的大部分地区的NPP和气温降水的变化关系较为一致,西非地区不同模式变化不一致,NPP模拟的不确定性较大,其次是地中海地区。(5)东亚地区NPP与气候的百年演变同步并且相关性高,反映了强烈的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张美良,朱晓燕,吴夏,潘谋成[2](2019)在《云南华坪全新世大暖期百年尺度的季风气候的石笋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云南华坪葫芦洞FL4石笋进行高精度的ICP—MS—~(230)Th/U测年和高分辨率的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该地区6 060-4 185 a BP间高分辨率的西南季风气候变化时间序列,进而揭示了该时段发生的3次季风减弱事件。这3次百年尺度(持续时间为90~240a)的干旱寒冷事件,分别发生在6 060-5 950 a BP、5 380-5 140 a BP、4 810-4 620 a BP,呈台阶状演变;而石笋的碳同位素记录揭示了2次强降水事件,分别发生在5 503-5 443 a BP和4 210-4 185 a BP,持续时间分别为25a和60a。石笋碳、氧同位素记录的西南季风减弱以及强降水事件明显受太阳辐射强度的控制。分辨率为3~10 a的碳、氧同位素记录表明,在百年尺度的西南季风气候变化上,迭加了一系列十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呈锯齿状的高频波动。这些短时间尺度的季风气候波动事件与树轮14C残差、冰芯记录极为相似,反映低纬度地区石笋记录的季风气候与高纬度及北极地区的气候具有极好的可比性,可能主要是受中低纬度太阳辐射强度以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是控制印度季风的快速推进或退出(萎缩)以及百年尺度上的气候波动的主要动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5期)

殷雅倩,党皓文,王跃,乔培军,翦知泯[3](2019)在《末次冰消期西太平洋暖池上层海温千百年尺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主要的海洋热源,暖池区表层海温的变化与低纬度大气环流紧密联系,而温跃层变化能够调控暖池区上层海水热含量和结构.为探索末次冰消期(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的过渡期)暖池区的上层海水温度变化,利用暖池核心区MD01-2386孔岩芯,分析混合层和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壳体的δ18O和Mg/Ca指标,重建末次冰消期十年际分辨率的表层和温跃层温度记录.结果表明:(1)末次冰消期早期,表层和温跃层海水在20~21 ka展现小幅度的初始升温,与岁差参数的起始降低同步;(2)与海因里希冷事件1和新仙女木事件近乎同一时段,表层和温跃层海温都表现出升温停滞的平台;(3)冰消期过程中温跃层海温的变化幅度始终大于表层海温.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有孔虫的δ18O以及Mg/Ca温度变化与婆罗洲石笋δ18O的变化趋势高度吻合,反映了末次冰消期暖池核心区的温跃层动力、表层海温和大气对流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对比赤道外暖池区的降水指标记录,提出西太平洋暖池大气对流中心的位置迁移或强度变化是解释末次冰消期千年尺度变化期间暖池区降水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外,百年尺度上暖池上层水体指标记录都体现了明显的220~260 a的周期,与太阳活动的Suess周期近似,可能反映了暖池区上层水体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20期)

刘树双,方一帆,刘殿兵[4](2019)在《石笋记录的百年尺度水文、土壤过程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黔西南雾露洞高分辨率石笋同位素记录,重建了62.0~58.2 ka BP和20.9~15.5 ka BP期间亚洲夏季风水文历史和洞穴岩溶环境变化过程。两支石笋(Wu58和Wu60)实测16个~(230)Th年龄和966组氧、碳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 3)早期和2阶段(MIS 2)期间,千年尺度δ~(18)O变化非常显着,而δ~(13)C则在稳定的背景值下,呈百年尺度波动。去趋势发现,δ~(18)O指示的百年尺度弱季风事件与δ~(13)C指示的土壤CO_2产率衰减过程变化一致。两组同位素变化呈相似的百年尺度波动,共同周期约300 a,说明本区域土壤CO_2产率变化与百年尺度亚洲夏季风变化密切相关。在变化幅度上,δ~(13)C的振幅远大于δ~(18)O(约1.5~3.5倍),表明碳同位素变化对于气候响应具有放大效应,或者δ~(13)C与δ~(18)O变化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通过与大气~(14)C、冰芯~(10)Be记录对比,发现百年尺度季风强弱及岩溶过程变化与太阳活动指标具有相似性,说明太阳活动对百年尺度季风强弱和土壤CO_2产率起到主控作用。可能的途径是,太阳活动通过海-陆热力差,影响夏季风强度和当地土壤湿度水平,并经生态效应进一步放大。然而,在百年尺度上,δ~(18)O振幅仅为0.4‰,远小于千年尺度变化(1.5‰)。因此,千年尺度亚洲夏季风突变的诱发因子可能不直接受控于太阳活动,需要其他驱动因素或者气候系统内部放大机制来解释。(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朱钦运[5](2018)在《新诗的“百年孤独”与“万古愁”——新诗时间尺度与历史视域在新世纪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诗百年"为议题背景,结合新世纪以来新诗在创作、批评、研究与出版诸领域对此时间节点的反应,引入当代诗人臧棣的诗中"新诗的百年孤独"与张枣的诗中"万古愁"这两个隐喻式説辞,用其在"元诗"层面的象征意义,认为前者关联百年来新诗的历史境遇,后者关联新诗的优异作者所要处理的"对话知音"式精神主题。藉由此綫索,探讨新诗时间尺度与历史视域的生成;并尝试回答,它如何基于这种时间尺度与历史视域,来自我确认与寻求外部理解。(本文来源于《人文中国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岳凯凯[6](2018)在《长江叁角洲百年尺度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邻近海域移动泥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一方面,长江流域水库化效应加强,尤其是叁峡工程的运行,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流域及河口叁角洲的水沙格局的改变,并影响了长江入海物质通量和组成。那么,其对长江叁角洲及邻近海域物质组成和来源有何影响,有待评估。另一方面,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污染物输入持续增加,加之叁峡水库等水利工程造成的中下游流域和河口区“丰水少沙”的局面,降低水环境“自净”能力。上述这些变化在研究区域沉积记录和地球化学分区中有何响应,有待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柱状沉积物和移动泥的常(微)量元素含量、比值,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异常及比值,以及部分元素的形态(BCR连续提取法)含量和比值等参数,结合粒度和放射性定年结果,从以下叁个方面解决上述物源和环境问题:(1)百年尺度上,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记录对流域水库化效应造成的长江水沙格局调整的响应;(2)基于南黄海南部和东海移动泥地球化学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的物源示踪;(3)沉积物(移动泥)重金属富集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流域人类活动污染物输入增加的响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水库化影响下流域水沙格局的变化,引起了长江叁角洲显着的冲淤变化,并显着的影响了长江叁角洲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210)Pb定年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长江叁角洲前缘平均沉积速率降至0.22 cm/a;而K/Na等元素比值,稀土元素Ce、Eu异常和(La/Yb)_N等参数相互之间关系图显示,近几十年来,叁角洲物质组成在逐步发生变化。(2)基于常、微量元素相对含量(Al和Li归一化),残渣态相对含量,Ti/Mg和K/Ca元素比值,稀土元素异常和分异参数等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La/Yb)_(UCC)-(Gd/Yb)_(UCC)等关系图,对东海和南黄海南部移动泥示踪结果为:长江口外和东海内陆架北部移动泥的物源较为单一,为长江物质的输入;东海内陆架南部(28°N以南)的沉积物主要来源除长江物质输入外,还可能包括台湾西部河流的重要贡献;南黄海南部移动泥主要物质来源是(古)黄河源物质和夏季长江冲淡水和东海沿岸流向北输送的长江源物质;东海中部陆架区移动泥的物源较为复杂。(3)Cu、Cd和Pb等重金属元素相对含量(Li和Al归一化)、重金属非残渣态含量和百分比剖面分布特征均表明,1970年开始,长江叁角洲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现象逐步出现,而1990年以来,重金属富集趋势明显增加。在空间维度上,Cu、Cd和Pb等常见重金属元素相对含量、非残渣态含量和百分比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长江口外和浙闽沿岸海域移动泥中出现了不同类型(指弱酸提取态等活性形态)、不同范围、不同来源的重金属富集现象,而其他海域不明显。本研究通过对长江叁角洲及邻近海域的沉积物(移动泥)元素地球化学物源示踪和重金属污染评估的研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认识。但仍还需与其他学科领域结合,完善并增强移动泥在物源研究中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13)

孔锋,王一飞,吕丽莉,方佳毅,史培军[7](2018)在《近百年来全球、大洲和区域尺度降雨时空变化诊断(1900-2010)》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900-2010年0.5°×0.5°的降雨数据诊断全球、七大洲和IPCC26个陆地分区的降雨气候态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结果表明:(1)在气候态降雨量上,全球年均降雨量主要分布在30°S~30°N,特别是20°S~20°N,仅非洲和南美洲年均雨量高于全球。年均降雨量SEA(东南亚分区)最高,SAH(撒哈拉分区)最少,不同季节伴有不同变化。(2)在变化趋势上,1900-2010年全球降雨量变化趋势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且以减少趋势为主。在大洲上,亚洲、非洲和南极洲呈减少趋势,且6-8月减少最多,9-11月减少最少。在IPCC 26个陆地分区上,12个分区呈增加趋势,14个分区呈减少趋势。(3)在波动特征上,1900-2010年全球陆地降雨量波动特征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周边地区、南美洲西部山脉地区和南极洲内陆地区,不同季度的降雨量均大于年均降雨量波动特征,且大洋洲和南极洲四个季度波动特征大于其它五个大洲。在IPCC 26个陆地分区上,仅8个分区年均降雨量波动特征波动特征超过了0.10。(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8年01期)

刘孝艳,詹涛,刘恋,周鑫,乔彦松[8](2017)在《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口湖沉积物有机残体粒度记录的早全新世千百年尺度夏季风降水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已在我国大量地质记录中发现全新世早期的千百年尺度气候事件,但较高纬度地区相应的记录仍较少。因此,有必要在我国较高纬度地区进行千百年尺度气候事件的重建。本文对五大连池火山口湖沉积物进行研究,以精确的14C年代框架为基础,对沉积物(未去除有机残体)粒度数据进行粒级-标准偏差分析,提取了>83μm敏感粒级,发现该粒级主要成分为有机残体,其粒度和含量可作为夏季风降水代用指标,进而利用该组分重建了我国东北地区早全新世夏季风降水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早全新世季风降水频繁波动,存在~8.6 ka,9.2 ka,10.2 ka和11.6 ka四次千百年尺度显着弱夏季风事件。在年代误差范围内,四次弱夏季风事件与我国季风区其他气候记录、北大西洋冰筏沉积及太阳活动记录在时间上均有较好的一致性,指示早全新世千百年尺度干旱事件在我国季风区普遍存在,且与北大西洋浮冰事件及太阳活动密切相关。但五大连池火山口湖有机残体粒度记录的四次千百年尺度弱夏季风事件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其他气候记录中的相应事件,初步推测为北大西洋浮冰事件通过影响热带季风进而影响较高纬度地区,季风信号从低纬传输至高纬变弱,致使事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王飞,丁建丽,魏阳[9](2017)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百年尺度干旱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了解"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百年的干旱变化规律和趋势,探索其干湿变化情况,本文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Index)1901-2013年12个月和3个月尺度的0.5°×0.5°数据,结合线性趋势、PCA主成分分析、Mann-Kenndall非参数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多时间尺度下干旱趋势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百年尺度内(1901-2013)干旱指数和面积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干旱化进程缓慢,60%以上地区呈现缓慢变湿趋势,SPEI指数发生显着上升地区面积百分比为25.38%,发生显着下降地区面积仅占12.02%。MK检验和PCA分析均显示15°~35°N的中低纬度地区干旱化程度最为严重,主要地区为北非及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常年呈现显着干旱状态,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半岛以及中国和蒙古两国干湿变化季节性特征明显。基于Morlet小波分析的周期分析显示,年际和季节SPEI指数的周期特征既具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尺度越小干湿变化交替越明显,尺度越大虽有全局特征但所展示的周期不能通过显着性检验,最终得到可用显着周期年际SPEI变化显着尺度为2~4 a,干旱特征在此尺度的周期中时间变化显着。(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祝青[10](2017)在《黄东海细粒沉积物中百年尺度高分辨总有机碳时间序列与储碳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架作为陆地与大洋的桥梁,其面积约占全球海洋的10%,却贡献了10-30%的海洋初级生产力,且有30-50%的无机碳和80%以上的总有机碳(TOC)埋藏在陆架海沉积物中,是陆源和海源TOC的主要沉积汇。故陆架海沉积TOC变异研究已成为海洋科学领域的热门课题,并将为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科学基础。作者以南黄海中部细粒沉积区和东海闽浙细粒沉积带的沉积物柱H43、H44、DH5-1和SS2为研究对象,系统测定了TOC、总氮(TN)、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等地球化学参数及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合已有的210Pb定年和黑碳(BC)含量数据,建立了TOC校正新方法和百年尺度初始沉积TOC的时间序列;结合海域POC和营养盐数据及大河流域强降雨的时间序列,作者解读了新建立的百年尺度TOC时间序列,揭示了百年尺度TOC的埋藏机制,探讨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海洋沉积TOC的影响;基于沉积物柱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探讨了早期成岩过程中有机碳矿化对储碳的影响。本文取得的如下主要成果:(1)采用经改进的TOC测量方法(即采用带微孔的一次性陶瓷坩埚来酸化处理样品),避免了酸化样品过程中TOC的流失,提高了TOC的回收率,确保了数据的高精度和稳定性;对沉积物柱中TOC的校正方法进行了改进,即先将TOC分为活性TOC和惰性TOC(即BC),然后对活性TOC进行降解校正,获取初始沉积TOC。上述研究方法的改进为建立百年尺度高分辨TOC时间序列提供了分析技术的保障。(2)在南黄海泥质沉积区建立了百年尺度高分辨TOC时间序列,并对序列进行了深入解读,表明黄海百年尺度陆源TOC逐渐减少,海源TOC逐渐增加;陆源TOC减少与黄河径流量减少有关;而海源TOC增加与黄河流域暴雨冲刷和人类活动增强导致入海营养盐增加有关。(3)在闽浙泥质沉积带建立了百年尺度高分辨TOC时间序列,并从时间序列中识别出两个TOC含量变异幅度巨大的“V”形谷,它们分别与葛洲坝和叁峡大坝蓄水相关,表明葛洲坝和叁峡大坝蓄水对东海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4)在南黄海中部黄海暖流与黄海沿岸流交汇区,建立了百年尺度沉积物总氮及其稳定氮同位素比值(δ15Nsed)的时间序列,发现H43柱的氮循环主要受黄海暖流控制,而H44柱主要受沿岸流影响;时间序列与PDO指数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人类活动造成氮输入的增加会明显影响陆架海的氮循环过程。(5)东海闽浙细粒沉积带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有机碳降解难易以及矿化呼吸路径作用着不同深度微生物群落结构沉积物柱中微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规律(即浅部以好氧、中部以兼性、深部以厌氧微生物群落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期刊2017-05-20)

百年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云南华坪葫芦洞FL4石笋进行高精度的ICP—MS—~(230)Th/U测年和高分辨率的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该地区6 060-4 185 a BP间高分辨率的西南季风气候变化时间序列,进而揭示了该时段发生的3次季风减弱事件。这3次百年尺度(持续时间为90~240a)的干旱寒冷事件,分别发生在6 060-5 950 a BP、5 380-5 140 a BP、4 810-4 620 a BP,呈台阶状演变;而石笋的碳同位素记录揭示了2次强降水事件,分别发生在5 503-5 443 a BP和4 210-4 185 a BP,持续时间分别为25a和60a。石笋碳、氧同位素记录的西南季风减弱以及强降水事件明显受太阳辐射强度的控制。分辨率为3~10 a的碳、氧同位素记录表明,在百年尺度的西南季风气候变化上,迭加了一系列十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呈锯齿状的高频波动。这些短时间尺度的季风气候波动事件与树轮14C残差、冰芯记录极为相似,反映低纬度地区石笋记录的季风气候与高纬度及北极地区的气候具有极好的可比性,可能主要是受中低纬度太阳辐射强度以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是控制印度季风的快速推进或退出(萎缩)以及百年尺度上的气候波动的主要动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百年尺度论文参考文献

[1].高冬冬,丹利,范广洲,彭静,杨秀静.地球系统模式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百年尺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2].张美良,朱晓燕,吴夏,潘谋成.云南华坪全新世大暖期百年尺度的季风气候的石笋记录[J].中国岩溶.2019

[3].殷雅倩,党皓文,王跃,乔培军,翦知泯.末次冰消期西太平洋暖池上层海温千百年尺度变化[J].科学通报.2019

[4].刘树双,方一帆,刘殿兵.石笋记录的百年尺度水文、土壤过程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J].地球化学.2019

[5].朱钦运.新诗的“百年孤独”与“万古愁”——新诗时间尺度与历史视域在新世纪的生成[J].人文中国学报.2018

[6].岳凯凯.长江叁角洲百年尺度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邻近海域移动泥分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7].孔锋,王一飞,吕丽莉,方佳毅,史培军.近百年来全球、大洲和区域尺度降雨时空变化诊断(1900-2010)[J].灾害学.2018

[8].刘孝艳,詹涛,刘恋,周鑫,乔彦松.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口湖沉积物有机残体粒度记录的早全新世千百年尺度夏季风降水演化[J].地质学报.2017

[9].王飞,丁建丽,魏阳.“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百年尺度干旱化特征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

[10].祝青.黄东海细粒沉积物中百年尺度高分辨总有机碳时间序列与储碳机制[D].中山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关于GPS速率与地质速率一致性的喜马拉...温盐环流/过冲0现象示意图暖池温跃层水体古海洋指标记录及其频谱...事件内部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对...3-11不同洞穴石算sISq记录全新世...百年尺度上祁连山中部降水变化...

标签:;  ;  ;  ;  ;  ;  ;  

百年尺度论文_高冬冬,丹利,范广洲,彭静,杨秀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