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展现中国文化的价值——《长白山》为例

浅谈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展现中国文化的价值——《长白山》为例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一)精英审美渗透大众审美

任何艺术作品所包含的审美,都包含着创作者为其赋予的精英审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在当时初现端倪的影视领域变革中异军突起,一批精英知识分子开启了纪录片对人文精神、社会民生、民族历史的探索与思考,逐渐将富于哲理、饱含理想的精英话语融入纪录片创作,使电视纪录片更具人文精神。

在追求真实、客观的影像叙事表达的基础上,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芝术的一个分支,其中的艺术美学价值也是值得探究的。"有意识的化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化命活动直接区别巧来。"意识使人作为认识者的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感知巧美客体的芙。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仅要追求化视纪录片的真实美,还要其主观的审美意识,发捆电视纪录片的内涵并且传达给观众,使之除信息传播功能外,充分发挥宣传教巧、审美娱乐、反思历史等功能,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生发思想上的升华。在这一点上,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不仅具有影像上的形式美,还将真擎的情感融入创作中,激发观众的审美情感,达到了真实美、和谐美与思辨美的统一。

(二)民族文化协调国际视野

从文化角度来说,长白山文化既是吉林文化、东北文化的发源之一,也是东北亚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在对长白山文化的探究中,既详细地盘点了其中的民族文化,也队深远的视野记录了长白山文化的国际影响。在第一集《天铸神山》中,创作者即将长白山定义为"东北亚地标和灵魂的核也地位",而随后康熙帝口中的"龙兴之地",又揭示了这座山脉在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发源史上的地位之重。

长白山虽然是吉林的,是东北的,是中国的,但它也是屈于东北亚的。创作者以开放江阔的格局,放眼化界,审视整段长白山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輔发展。长白山物产非饶,地理位嵩优越,吸引了中原地区及东北亚巧他地区的贸易往来。满族文明的包容性使长白山接纳了从各地而来的人群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满族精神吸收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也影响了满族文化的发展。平等的文化交流使满族文化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变得更加半富,与多样文化的互通有无,使满族文化有了更多的机遇。在描化长白山满族剪纸时,先以关玄德的正统满族身份和由母亲传承下來的剪纸手艺引出满族剪纸作为传统民族地域文化的特色化承,而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揭示了剪纸文化巴经被世界文化所认可、接受和欣赏,巧巧后来北京奧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上的亮相,将满族剪纸所蕴含的神秘的民族文化虽现在了全化界的口光下。片中山近及远,对剪纸文化在民族和世界的双重标准下进行了全丽地展示和分析,长白山文化的国际化由此可见一斑。

纪录片以称为最有国际性的影视表达方式,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们都可以在纪录片真实的表达中进行国际化的沟通交流。然而,由于中国与西方在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方面都不尽相同,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的脚步一一直有所禁铜。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开始吸取国际纪录片的养分,增强了对纪录片含义的探究,融合国际审美观念和创作理念,世界眼光的审美价值观进行纪录片创作。如果一部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能够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进行深度叙事,那么对于受众来说这种叙事方式无疑是成功的。

(三)人文关怀与文化反思

国内纪录片创作者对国际化的探索,除了表现在审美观念上的东西交融,还表现在对作品世界意识和人类生存等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将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延仲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全人类的问题上。长白山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既是作品呈现的对象,也是悠久凝重的长白山文化的具象表达。作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已经构建了开放的文化格局,也确立了长白山文化"自然一人文"的双重性质。这两种性质互相依存,构成了《长白山》的精神内核。一方面,片中对长白山的地域风貌和自然生灵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与此同时,创作者以自然景观为源,深入主题,挖掘长白山文化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这两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贯穿于纪录片的整个创作摄制过程,使作品呈现出统一的风格和前后和谐的审美。

第一集《天铸神山》,详细地讲述了长白山从海洋到陆地再到活火山喷发最终形成锥形山体的长白山主峰的过程,形成长白山天池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极具特色的自然垂直景观带。磅磯的画面配以厚重的解说,长白山的峻伟雄奇得到充分的途释。第三集《生灵之源》中,则是具体地介绍了长白山地区的动植物生活状态。其对中华秋沙鸭如此近距离地拍摄,对绿头鸭寻偶的调侃式解说等等,都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在说明中华秋沙鸭的问题时,作品先是介绍了它们的生活习性,追溯了名称的山來,并介绍说与大熊猫一样,属于"国宝"级别的珍稀动物。送些科学性的解说,与之后对于捕鱼、挖参等活动的描述一起,承担着知识普及和宣传教化的作用,让人与自然更加亲近,也催生了观众也中对自然的保护。

在科普长白山自然风貌的同时,长白山的人文性质也始终贯穿全片,这其中既包括长白山人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包括长白山精神对生长在这片±地上的人们性格思想上的影响。一方面,长白山上气候多变、植被丰富的自然条件,塑造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孕育了满族文化的兼容并包,孕育了其对自然的崇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的问题,因此也成为影视作品中频现的主题。《长白山》片中表示,在长白山地区起源的安图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即是"顺应自然,依靠自然,崇拜自然",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只要靠近长白山,都崇拜长白山"的说法。这些说法无一不充满当地人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长白山文化中对长白山的崇拜。第六集《大美长白》中说到,保持适度的距离,满怀敬段和守望,才能"更为清晰地欣赏长白山的芙,才能更为持久地享受山带给人类的滋养和奉献。"由此可以看出,长白山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除了可持续的自然发展观,长白山还以其大气厚重的精神形象影响了山脚下的人们的性格塑造。在第置集《生生不息》中,关云德对长白山满族剪纸的继承并承担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木帮奋力拼搏一生直至葬身大山方休。第六集《大美长白》中,东北抗日联军冒着险恶的天气和地理条件,以—腔热血投入到与敌人的殊死较量中,尽管敌众我寡,却依然不曾放弃,坚持抗战十四年,抗联将军杨靖宇面对日军、伪军和叛徒的重重包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长眠于这片他誓死挥卫的上地。这些长白山子孙以坚毅的品格和淳朴的作风生活在养育他们的这片黑±地上,片中处处将长白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传承相结合,寓情于景,将长白山精神凝结其中,既能赋予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以真实的传达引起观众与现实的比对,引起对于人文自然的反思反省,又能使作品更具思辨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孙雪莲.旅游化视纪录片现状分析——W旅游下.视《巧者》栏日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2勉)

[2]王居歌.《巧者》栏目系列纪录片的叙巧艺术[J].现代视听.2012(07).

[3]张同道,胡智锋.2010年化界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屯影艺术.2011(05).

标签:;  ;  ;  

浅谈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展现中国文化的价值——《长白山》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