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美论文_孟清心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和之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之美,雅言,美学,书法,儒家,现代戏,论语。

中和之美论文文献综述

孟清心[1](2019)在《中和之美——浅谈欧阳询和虞世南的书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巅峰时代,虽时间较短,但书法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个时代,书法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艺术形式,也会有人对书法不断地进行品评,使得时人对书法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从各个领域汲取有价值的观念,让书法艺术不断充实。这个时期,书论不断地兴盛发展,也更侧重讨论楷书的笔法与结构。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他的书论比较注重对"法"的探讨,对字体的结构有着完整系统地总结,体现出他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八诀》强调了用笔的力度和笔画的韵律,用简单的物象形容书写出的笔画。"戈(戈勾)劲松倒折,落挂石崖",他提到戈钩如松树一般苍劲,正是如此,(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罗川勇[2](2019)在《中和之美:我国古代政治美学的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和之美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的核心,所以,也是我国古代政治美学的意蕴,中和之美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审美标准。本文试着分析作为我国古代政治美学意蕴的中和之美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阐释和影响。另外,研究中和之美对于满足人们审美要求、丰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6期)

王国顺[3](2019)在《“文气说”对儒家中和之美审美传统的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曹丕的"文气说"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等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其独有的审美内涵强调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内在气质。"文气说"崇尚豪放之气,这与儒家中和之美的审美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在特定的时代,"文气说"冲击了儒家的中和之美,它的出现是文学批评多样性的呈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08期)

秦华生[4](2019)在《重建乡村精神 展现中和之美——荆州花鼓现代戏《乡月照人还》简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建乡村精神,塑造典型形象花鼓戏《乡月照人还》讲述了企业家郑石山回到乡村创业、带领后富的乡亲们脱贫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在改革开放中成长、有情怀的企业家的典型形象。故事围绕郑石山回乡展开,以创业扶贫为核心,层层铺述。主线讲述了郑石山回村创业的波折和不易,副线讲述了郑石山与垂暮的父亲的父子情,与旧情人秋花的男女情,与邻里的恩恩怨怨……(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9年08期)

项穆[5](2019)在《中和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有性情,即筋力之属也~①;言乎形质~②,即标格之类也~③。真以方正为体~④,圆奇为用~⑤;草以圆奇为体,方正为用。真则端楷为本~⑥,作者不易速工;草则简纵居多,见者亦难便晓。不真不草,行书出焉。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圆而且方,方面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本文来源于《月读》期刊2019年04期)

胡睿,谭逸夫[6](2019)在《浅析中和之美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平面设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千年,源远流长,拥有深厚底蕴,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其中的传统美学范畴更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经典总结。中和之美作为传统美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古代文人的审美取向。如何将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和之美思想运用到当代的平面设计中,是值得设计者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艺术家》期刊2019年04期)

彭建[7](2019)在《中和之美:《侍坐》的“四幅画面”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美学以"中和"为核心要素,由自然之"和美"推演至人伦"中和"之境。《论语》名篇《侍坐》既是孔子传承儒家教育思想的典范之作,也显现出儒家圣贤垂范的中和之美。文本包含"弟子侍坐图""儒门问答图""曾点气象图""夫子品鉴图"四幅画,是古代圣贤在那个"大时代"呈现给华夏民族的生命之美。(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Z1期)

张海宁[8](2018)在《U+:顺情之境 中和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U+联合创始人、设计总监沈宝宏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里,物一定会包含志趣。生活的场所,就是精神的样子。“我更希望去努力消融内在与外在的界限,平和独处与相处的关系,用顺情之境表达中和之美。”正是凭借这一理念,U+作为原创家具设计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8-05-12)

苏文[9](2018)在《审美的多维展开》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审美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真正审美的人生应当是诗意的人生。其实质就是要打破自我的藩篱,跳出主客二分的界限,用多维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儒家孔子的中和之美与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都在天、地、人、神的不同维度中表达了对人类本真生存的追寻,给迷失的人类提供了一条通往本真生存的诗意人生之路。孔子与海德格尔的对话也在此意义上产生。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论述人类在文明危机频发的当下,应在审美多维展开的视域下,认识到中和之美与诗意栖居对话与交流的必要,并分析二者比较的哲学基础,即思想意旨的相同与理论框架的相似。其次,中和之美与诗意栖居在天、地、人、神四维中进行中西诗意维度的比较。再次,分析中西诗意维度差异的原因,关乎自然地理生态差异、文化渊源差异与伦理审美差异。最后,结论出平等是对话的前提,且中西方在实现本真生存与诗意人生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思想路径与场域。启示了诗思结合追寻本真生存的可能以及应在审美多维的视域下看到传统文化的作用。总之,将孔子中和之美与海德格尔诗意栖居放在审美多维的视域下进行比较研究,对处于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是一个新的机遇。中国文化一方面可以挖掘、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来充实自身,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掘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有益的部分。(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即之[10](2018)在《书法意义上的儒家中和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专业的角度讲,书法的中和之美即是大小、方圆、纵横、骨肉、线面、正奇、干湿、浓淡等各种对应关系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不计其余。书法对点画形态的要求是不温不火,不激不厉,符合中和之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说的也是中和(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8年01期)

中和之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和之美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的核心,所以,也是我国古代政治美学的意蕴,中和之美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审美标准。本文试着分析作为我国古代政治美学意蕴的中和之美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阐释和影响。另外,研究中和之美对于满足人们审美要求、丰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和之美论文参考文献

[1].孟清心.中和之美——浅谈欧阳询和虞世南的书论[J].青年文学家.2019

[2].罗川勇.中和之美:我国古代政治美学的意蕴[J].大众文艺.2019

[3].王国顺.“文气说”对儒家中和之美审美传统的挑战[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4].秦华生.重建乡村精神展现中和之美——荆州花鼓现代戏《乡月照人还》简评[J].文化月刊.2019

[5].项穆.中和之美[J].月读.2019

[6].胡睿,谭逸夫.浅析中和之美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平面设计的影响[J].艺术家.2019

[7].彭建.中和之美:《侍坐》的“四幅画面”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

[8].张海宁.U+:顺情之境中和之美[N].中国文化报.2018

[9].苏文.审美的多维展开[D].西北大学.2018

[10].王即之.书法意义上的儒家中和之美[J].华夏文化.2018

论文知识图

日本股市多重分形谱的演化图:临王墀图咏本:程甲本(藤花榭本完全模仿该本):临改琦图咏本依据所选原典情节描绘...:姚评本回目图宝钗扑蝶:费丹旭“凹晶馆联吟图”

标签:;  ;  ;  ;  ;  ;  ;  

中和之美论文_孟清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