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绿色发展(英文)

“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绿色发展(英文)

论文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凸显,增长的极限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政策问题。承载力评价、预警与调控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中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梳理了承载力演变历程及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将已有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归纳为生态足迹法、综合指标体系法、生态系统服务法、净初级生产力人类占用分析法等4类。分析了当前生态承载力研究中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结合"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绿色发展专辑,从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消费、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等方面对"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做了介绍。建议"一带一路"地区生态承载力研究应深入刻画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异质性及动态变化,模拟生态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生态产品与服务流等因素纳入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与模型中,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升生态承载力研究对相关决策的支撑能力。

论文目录

  • 1 Concep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CC)
  • 2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ECC
  • 3 Obstacle of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tudy
  • 4 Study on ECC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BRI region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甄霖,徐增让,赵媛,王继军,胡云锋,王卷乐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绿色发展,一带一路

    来源: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9年06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 The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DA20010202),The Second Tibetan Plateau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Research(2019QZKK0600),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571496,41971263),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2016YFC0503403)

    分类号: X24

    页码: 569-573+704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577K

    下载量: 226

    相关论文文献

    • [1].建设美丽廊坊,提升京津冀生态承载力[J]. 河北林业 2019(11)
    • [2].海岸带城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以连云港市为例[J]. 生态学报 2020(08)
    • [3].基于大数据的水生态承载力分析模型[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0(05)
    • [4].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及预警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陕西省森林生态承载力与环境污染压力动态关系研究[J]. 南方农业 2020(21)
    • [6].广西贫困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空间特征分析[J]. 广东土地科学 2018(05)
    • [7].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9(02)
    • [8].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04)
    • [9].生态承载力与产业一致性评价综述[J]. 环境生态学 2019(04)
    • [10].生态承载力环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修正对策[J]. 环境科学研究 2017(12)
    • [11].河北省生态承载力与产业转移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06)
    • [12].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3].生态承载力的评估方法与研究趋势展望(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8(02)
    • [14].生态承载力评估模型综述[J]. 绿色科技 2018(08)
    • [15].台州市椒江区水生态承载力量化与恢复潜力评估[J]. 水电能源科学 2018(04)
    • [16].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湖北省利川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2)
    • [17].基于遥感的煤炭型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J]. 生态学报 2014(20)
    • [18].基于综合生态承载力的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5(10)
    • [19].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测算与提升研究[J]. 当代经济 2015(19)
    • [20].区域水生态承载力多目标优化方法与例证[J]. 环境科学研究 2015(09)
    • [21].基于水生态承载力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 2015(11)
    • [22].城市化与森林生态承载力协调关系研究[J]. 花卉 2020(06)
    • [23].淮南市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平衡分析[J]. 科学家 2017(01)
    • [24].基于主客观评价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以湖北神农架林区为例[J]. 规划师 2019(10)
    • [25].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6)
    • [26].武汉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03)
    • [27].城镇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J]. 建筑设计管理 2018(05)
    • [28].福建省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28)
    • [29].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原理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内涵解析[J]. 生态经济 2016(02)
    • [30].基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安徽省资源环境公平性研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06)

    标签:;  ;  ;  ;  ;  

    “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绿色发展(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